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2章

舊本題宋蘇過撰。過,軾之季子,字叔黨,斜川其自號也,事跡附載《宋史蘇軾傳》。其集《文獻通考》作十卷,世無傳本。王士禎《香祖筆記》稱,康熙乙酉,有書賈來益都之顏神鎮,攜蘇過叔黨《斜川集》僅二冊,價至二百金有奇。惜未得見之,其存佚今不可知。然士禎所記,多傳聞之詞,未必確也。此集乃近時坊間所刊。其本但有邊闌,而不界每行之烏絲。此本染紙作古色,每頁補畫烏絲,而偽鐫虞山汲古閣毛子晉圖書一印,印於卷末,蓋欲以宋版炫俗。然考晁說之所作《蘇過墓志》,過卒於宣和五年。此集中所稱乃嘉泰、開禧諸年號,以及周必大、姜堯章、韓侂胄諸人,過何從見之。其中所指時事,亦皆在南渡以后,尤為乖剌。案劉過《龍洲集》中所載之詩,與此盡同。蓋作偽者因二人同名為過,而抄出冒題為《斜川集》,刊以漁利耳。《龍洲集》已別著錄,此本本不足存。以世傳刊本、抄本不一而足,且卷數與《文獻通考》所載相合,恐其熒聽,故存其目,而辯之焉。

《雙峰存稿》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宋進士舒邦佐平叔撰。《宋志》及諸家書目皆不著錄。厲鶚《宋詩紀事》亦不載其名。前有《自序》,稱早困舉子業,竊第后方學四六語。又稱尚書劉公曾為辛丑省試官,余以晚出門生之禮事之。辛丑為徽宗宣和三年,則邦佐當為北宋末人。集中有《和洪龜父歲晏詩》。龜父,黃庭堅甥洪朋字也。庭堅最賞其詩。而劉克莊《后村詩話》稱其早卒,則邦佐與之倡和,又在徽宗以前。《序》末題甲子歲四月,而中云“投紱西歸,老於三徑”。甲子為高宗紹興十四年。則其老而退休在南宋之初.而集中有《賀黃察院啟》,在紹熙四年;《迎潭帥朱殿撰啟》,在紹熙五年。上距高宗甲子凡五十年,邦佐當已百有馀歲,乃復在仕途,似無此理。況邦佐及見洪朋,則與蘇軾、陳師道、僧道潛皆同時人,特相距先后間耳。《自序》稱愿借后山“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句,則陳師道語也。

《真隱集序》稱遞相傳寫,不無魚魯,謹守昔人“白鷗沒浩蕩,采菊見南山”之戒,則蘇軾語也。其詩復云:“不如陶靖節,客至空持甌。不如蘇東坡,勝敗兩忘憂。”又云:“大蘇文章繼老蘇,魏徵勛業付魏謨。”又云:“參寥已似絮沾泥,天女雖來暖非肉。”皆作典故用之,尤為可疑。他如“池平初斗蛤,柳老半藏鴉”,即軾詩之“夜涼初吠蛤,柳老半書蟲”也。“早為掛銅鉦”,即軾詩之“樹頭初日掛銅鉦”也。“小雨止還作,虛窗暗又明”,即軾詩之“微雨止還滴,小窗幽且妍”也。“蜜熟花蜂亦慣營”,即軾詩之“蜜熟黃蜂亦懶飛”也。“卷地風來忽吹散”,即軾詩之“驀地風來忽吹散”也。即刻意學步,不應雷同至此。

其為摭軾詩贗作,痕跡顯然。至於宋璟《梅花賦》,宋已不傳。故《李綱集》有補作,其序甚明。今集中有《讀廣平梅花賦詩》,知其出在劉塤《隱居通議》之后。“梅子又生仁”句,乃以唐寅詩“試嘗梅子又生仁”句,截去二字,知其出於唐寅之后,是殆近時之所為耳。

《別本海陵集》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周麟之撰。麟之《海陵集》二十三卷、《外集》一卷,已著錄。此本僅詩六十三首、文四篇,即《外集》一卷,書賈削去標題“外集”字,別作偽帙,以售欺耳。

《李忠定集選》四十四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宋李綱撰。綱有《梁溪集》,已著錄。此本凡錄奏議十五卷、文十六卷、詩六卷、《靖康傳信錄》三卷、《建炎進退志》四卷,冠以本傳一卷、行狀三卷。

明萬歷中閩人李嗣元所撰。其凡例稱限於貲,不及全刊也。兵燹版佚。國朝康熙己酉,建寧李榮芳又重刊之,稱購得三舊本,皆有殘闕,合之乃成完帙,其用力頗勤。《梁溪全集》,大抵藏書舊家始有之,世不多見。今行於世者惟此本。故附存其目,不沒剞劂之功云。

《林泉結契》五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王質撰。質有《詩總聞》,已著錄。是編乃商邱宋犖摘《紹陶錄》中《山友辭》、《山友續辭》、《水友辭》、《水友續辭》、《山水友續辭》各為一卷。

謂其有玩物適情之趣,改題此名,其文則無所增損也。

《北山律式》二卷、附《王炎詩》一卷、《晁沖之詩》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葉夢得所選程俱詩也。夢得有《春秋傳》,俱有《麟臺故事》,皆已著錄。

是編前有《夢得序》,稱“致道《北山集》四十卷,既為之序。人皆知致道之文,而不知其詩。即知其詩,亦僅知其古風,而不知其律詩之妙。及門鄭晦,系致道同里人,初學韻語。予謂其何舍近而就遠也。因選錄致道近體詩二卷,名曰《北山律式》”云云。其文淺鄙,不似夢得他作。《北山集》已別著錄,此為駢拇枝指,無論真偽矣。卷后附錄王炎《雙溪類稿》十數首、晁沖之《具茨集》數首,尤不解其何意。大抵雜湊之本,姑充插架之數者也。

《別本汪文定集》十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汪應辰撰。《應辰全集》已於《永樂大典》內裒輯成編,別著於錄。此本乃明程敏政以內閣藏本選錄而成,非其完帙。

《延平文集》三卷、《附錄》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李侗撰。侗有朱子所輯《延平問答》,已著錄。此本乃侗裔孫葆初更匯詩文一卷,附綴於后,改題此名,故《宋志》不載。前三卷均標曰“朱熹編”。其實朱子惟編《問答》,未編詩文,特借以為重耳。后二卷為《附錄》,則朱子所為行狀之類也。

《別本蘆川歸來集》六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張元幹撰。是集已於《永樂大典》中裒輯成編,別著於錄。此本凡詩二卷、雜文三卷,末附《幽巖尊祖事實》一卷。詩僅有近體,又編次無緒,至以《題米元暉瀑布橫軸》一詩、《題蘇養直絕句后》一詩、《題江天暮雨圖》一詩、《題江貫道絕壁古松》一詩入之《雜文跋類》中,蓋殘闕掇拾之本也。

《陳文恭公集》十三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舊本題宋陳康伯撰。康伯字長卿,弋陽人,宣和三年中上舍丙科,仕終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謚文恭,事跡具《宋史》本傳。是集為其裔孫以范編次,并以誥敕及諸書文字有涉於康伯者匯附於后。然遺文僅二卷,而附錄乃十一卷。末大於本,殊非體例。且遺文亦多偽作。如所載《謝敕命修家譜表》,稱昨進家譜,敕令史院編修填諱。自古以來,無是事理。其謝語稱“伏惟圣躬保重,圣壽隆長”;而首稱“臣康伯叩頭拜謝曰”,末稱“臣等不勝欣躍,無任感戴叩謝之至”,尤不曉宋人章表體例。又首載《原序》一篇,稱“乾道七年新安門人朱熹頓首拜書於碧落洞天”。其詞鄙陋殊甚。《朱子年譜》具在,不言有此師。

朱子集中亦無此文。蓋無往而不偽也。

《志道集》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舊本題宋顧禧撰。禧字景繁,吳郡人。居於光福山,閉戶誦讀,不求仕進。

紹興間,有司以遺逸薦,不起。后筑室邳村,表曰漫莊。凡田居五十年而終。嘗與吳興施宿注蘇軾詩,行於世。《陸游序》所謂助以顧君景繁之賅洽是也。茲編稱禧子宏聞搜求遺稿,從江浙提刑轉運任某抄得若干首,取魯論隱居求志之義,題曰《志道集》。然莫知其所自來。卷首有禧侄長卿《序》,稱禧以文章擅名,為里中同學所忌,指作周世宗宮詞,禍幾不解。會以遺逸薦,得白。於是杯酒釋奠,盡焚生平所著述。凡百馀卷,無復只字存者。其敘述禧生平頗具。惟《序》末署至元壬辰,乃元世祖即位之二十九年。禧為宋高、孝時人,相距一百馀年,安得有其侄尚在,為之作序。又考集中多載洪興祖倡和之作,興祖當紹興中以忤秦檜貶死,禧正與之同時,又似乎真出禧手。惟《贈行省任古》一首,宋時無此官名。而《序》中則作提刑轉運任公,復與宋制相合。其長卿結銜稱石泉書院山長、福州路教授,又非宋官,殊參錯不可解。詩僅三十馀首,且多俚句,疑其出於依托焉。

《千慮策》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宋楊萬里撰。萬里有《誠齋易學》,已著錄。是編凡《君道》三策、《國勢》三策、《治原》三策、《人才》三策、《論相》二策、《論將》二策、《論兵》二策、《馭吏》三策、《選法》二策、《刑法》二策、《冗官》二策、《民政》三策。前有《自序》,已載於《誠齋集》中。此江西所刊別行本也。本傳稱虞允文為相,見此策,薦為國子博士,則當時已別行矣。

《錦繡論》二卷(永樂大典本)

舊本題宋楊萬里撰。考宋貢舉條式,第二場試論一道,限五百字以上,則此編蓋當時應試程式也。然體例拘陋,未必真出於萬里,疑并書中國子監批點皆坊賈托名耳。

《分類誠齋文膾后集》十二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其書分三十二類。取楊萬里《易傳》、《千慮策》中之語摘錄標題,各加批點,殊為庸俗。又有題見此集,而注云“文見前集”者,亦非完書。相其版式,乃麻沙舊刻,蓋宋末書坊陋本也。

《蕊閣集》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舊本題宋辛棄疾撰。棄疾有《美芹十論》,已著錄。是編集六朝及唐人詩句為五七言近體,平聲上下三十韻,韻為一首。前有棄疾《自序》。今按《唐韻》及《宋禮部韻》皆上平二十八部,下平二十九部。至理宗末,平水劉淵始并為上下平各十五部。棄疾當高、孝、光、寧之朝,平水韻未出,安得而用其部分。且平韻分上下,自《廣韻》已然。集中顧以一先為十六先,至咸韻為三十,此向來韻書所無。又據魏了翁之說,《唐韻》下平作二十九先,而小變之者也。至集句始於晉傅咸。宋王安石、孔武仲皆有其體。今序首即云集韻非古。又舍王、孔而獨舉陳后山、林莆田,尤極疏舛,文筆亦頗類明末竟陵一派,決不出棄疾之手也。

《別本攻愧文集》三十二卷、《詩集》十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宋樓鑰撰。鑰有《攻愧集》,已著錄。此本前后無序跋。又《文集》有目,而《詩集》無目,較原集少七十八卷,蓋后人選錄而成。然世所傳寫,大抵此本,今亦附存其目焉。

《朱子大同集》十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陳利用編。明林希元增輯。希元有《易注存疑》,已著錄。是編皆朱子官同安時所作。考《朱子年譜》,二十四歲為同安主簿。越二年,受學於李侗。又四年,秩滿而歸。凡蒞事七年。其稱大同者,唐貞觀中於同安置大同埸,宋時亦有大同驛,從古名也。詩文皆全集所載,問答亦語錄所收,別無新異。徒以賢者所蒞,人爭攀附以為重。故同安之人裒刻以夸飾其地。實不足以盡朱子,而朱子亦不藉此表章也。

《晦菴文鈔續集》四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崔銑編。銑有《讀易馀言》,已著錄。宣德中,常熟吳訥有《晦菴文鈔》六卷。銑以其未備,復為續輯,而略釋大意於每篇之末。蓋與訥書相輔而行,《目錄》以七卷為始,亦合訥書計之也。

《朱子文集大全類編》一百十一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國朝朱玉編。玉,建陽人,朱子十六代孫也。是編以朱子正、續、別三集合而為一,俾諸體各以類從。每體之中,又以編年為先后,分為八冊。一冊為道學淵源、世系、題贊、事實、年譜、祭文、行狀、褒典、祠廟及門人姓氏附錄,凡三卷。二冊為賦、詩、詩馀,凡十卷。三冊為封事、奏札,凡二卷。四冊為政跡、宮觀、經筵、表文、疏文,凡十一卷。五冊為書劄,凡十四卷。六冊為問答,凡三十五卷。七冊為雜著,凡十五卷。八冊為序記、祝文、碑文、行狀、墓志、事實、年譜、遺事及庭訓、墨跡,附編著書目,凡二十一卷。每卷各為之引,述其用力頗勤。然割裂煩瑣,究不及大全集之原本,為能存其舊也。

《別本象山文集》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宋陸九淵撰。舊本題九淵門人傅子云編。首卷為年譜,次卷為講學語錄,后四卷為詩文,末附以謚議、行狀。前有萬歷乙卯金谿傅文兆重刻《序》,稱文集已經七刻,殊無善本。友人周希旦得全集而刻之金陵,集中不敢刊削一字。又稱吾家子云與先生同里云云。考九淵子持之所作年譜云:開禧元年乙丑,持之編遺文為二十八卷、《外集》八卷,楊簡序之。三年丁卯,撫州守括蒼高商老刊於撫州。是為初本。又云:嘉定五年壬申八月,張衎編遺文成,傅子云序之,未言刊版與否。是為第二本。是年九月,江西提舉袁燮刊其文集三十二卷於倉司,稱為持之所裒益。是為第三本。紹熙四年辛卯,燮之子甫文重刊之。是為第四本。

《文獻通考》作《象山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與三十二卷數合,并載《燮序》於后。《宋史藝文志》亦同,無所謂六卷之本,亦無所謂傅子云編之事。其文僅全集五分之一,則不敢刊削一字之說,尤為誕妄,蓋后人選刻之本。

文兆以宗族之故,借張衎本有子云作序一事,遂題其名,實非當日之舊。其年譜亦多所竄亂,如載形家占其先墓之言,有“糊糊涂涂生一個大孔夫子”之語,顯為不學者所妄加也。

《別本緣督集》十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曾豐撰。豐集久無完本,近始采《永樂大典》所載,葺綴成帙,已著於錄。

此本為其十世孫自明所輯。萬歷癸未,詹事講為選而刻之。據事講《自序》,其先本曾氏裔也。所選僅詩三卷、文九卷,掛漏頗多。今已采其中《永樂大典》所未載者,編入新本,故附存其目,不更繕錄焉。

《止齋論祖》五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衢州市| 芷江| 克东县| 美姑县| 咸阳市| 伊金霍洛旗| 高雄市| 商都县| 郯城县| 双桥区| 信宜市| 武功县| 新津县| 小金县| 鲁山县| 夏邑县| 万宁市| 崇信县| 玉溪市| 荔浦县| 太康县| 澳门| 上林县| 视频| 安多县| 密山市| 云阳县| 关岭| 永修县| 汤阴县| 会泽县| 霍林郭勒市| 汶川县| 方山县| 奉新县| 沙坪坝区| 兖州市| 广西| 东丰县| 永福县| 夹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