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3274字
- 2015-12-26 16:11:54
國朝查慎行撰。慎行有《周易玩辭集解》,已著錄。是編裒其生平之詩,隨所游歷,各為一集。凡《慎旃集》三卷,《遄歸集》、《西江集》共一卷,《逾淮集》一卷,《假館集》二卷,《人海集》、《春帆集》、《獨吟集》各一卷,《竿木集》、《題壁集》共一卷,《橘社集》、《勸酬集》、《湓城集》、《云霧窟集》各一卷,《客船集》、《并轡集》共一卷,《冗寄集》一卷,《白蘋集》、《秋鳴集》共一卷,《敝裘集》、《酒人集》共一卷,《游梁集》、《皖上集》、《中江集》各一卷,《得樹樓集》、《近游集》共一卷,《賓云集》一卷,《炎天冰雪集》、《垂橐集》共一卷,《杖家集》、《過夏集》各一卷,《偷存集》、《繙經集》共一卷,《赴召集》、《隨輦集》、《直廬集》、《考牧集》、《甘雨集》、《西阡集》、《迎鑾集》、《還朝集》、《道院集》各一卷,《槐集》二卷,《棗東集》、《長告集》、《待放集》、《計日集》、《齒會集》、《步陳集》、《吾過集》各一卷,《夏課集》、《望歲集》共一卷,《粵游集》二卷,附載《馀波詞》二卷。自古喜立集名,以楊萬里為最多。慎行此集,隨筆立名,殆數倍之。其中有以二十四首為一集者,殊傷煩碎,然亦徵其無時無地不以詩為事矣。集首載王士禎《原序》,稱黃宗羲比其詩於陸游。士禎則謂“奇創之才,慎行遜游。綿至之思,游遜慎行”。又稱其五七言古體有陳師道、元好問之風。今觀慎行近體,實出劍南,但游善寫景,慎行善抒情;游善隸事,慎行善運意,故長短互形,士禎所評良允。至於后山古體,悉出苦思,而不以變化為長。遺山古體,具有健氣,而不以靈敏見巧,與慎行殊不相似。核其淵源,大抵得諸蘇軾為多。觀其積一生之力,補注蘇詩,其得力之處可見矣。明人喜稱唐詩,自國朝康熙初年窠臼漸深,往往厭而學宋,然粗直之病亦生焉。得宋人之長而不染其弊,數十年來,固當為慎行屈一指也。
《望溪集》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方苞撰。苞所作《周官集注》,已著錄。其古文雜著,生平不自收拾,稿多散失。告歸后門弟子始為裒集成編,大抵隨得隨刊,故前后頗不以年月為銓次。苞於經學研究較深,集中說經之文最多。大抵指事類情,有所闡發。其古文則以法度為主,嘗謂周、秦以前,文之義法無一不備;唐、宋以后,步趨繩尺而猶不能無過差。是以所作上規《史》、《漢》,下仿韓、歐,不肯少軼於規矩之外。雖大體雅潔,而變化太少,終不能絕去町畦,自辟門戶。然其所論古人榘度與為文之道,頗能沈潛反覆,而得其用意之所以然。雖蹊徑未除,而源流極正。
近時為八家之文者,以苞為不失舊軌焉。
《存硯樓文集》十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儲大文撰。大文字六雅,宜興人,康熙辛丑進士,官翰林院編修。大文初以制藝名。歸田后,乃潛心古學,尤究心於地理。故全集十六卷,而論形勢者居七卷。凡山川阻隘邊關厄塞靡不詳究。如《荊州論》至十一篇,《襄陽論》至七篇,《廣陵西城》一篇。推求古今城郭異地,山川異名,援據史籍,如繪圖聚米。當年進退攻守之要,成敗得失之由,皆口講而指畫之。他家作史論者多約略大概以談兵,作地志者多憑藉今名而論古。國朝百有馀年,惟閻若璩明於沿革,大文詳於險易。顧祖禹《方輿紀要》,考證史文雖極博洽,往往以兩軍趨戰,中途相遇之地,即指為兵家所必爭,不及二人之精核也。惟邊塞以外,如西域諸部、蜀徼各番,驗之往往不合。蓋當道路未通,異域傳聞,圖經不備,不能及今日天威耆定,得諸目睹之真。勢使之然,固不足怪耳。其他雜文間有隸事太繁之失,而徵引典博,終勝空疏,但取其所長可矣。
《香屑集》十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之雋撰。之雋字石牧,號<廣吾>堂,華亭人,康熙辛丑進士,官至右春坊右中允。是編皆集唐人之句為香奩詩,凡古今體九百三十馀首。前有《自序》,亦集唐人文句為之,凡二千六百馀言。集句為詩,始晉傅咸。今載於《藝文類聚》者皆寥寥數句,聲韻僅諧。劉勰《明詩》不列是體,蓋繼之者無其人也。有唐一代,無格不備,而自韋蟾妓女續楚詞兩句之外,是體竟亦闕如。至北宋石延年、王安石,間以相角而未入於集。孔武仲始以入集,而別錄成卷,尚未單行。南宋李龏之《梅花衲》、《翦綃集》,文天祥之集杜詩,始別著錄,然卷帙亦無多。之雋是編,雖取諸家之成句,而對偶工整,意義通貫,排比聯絡,渾若天成。
且惟第二卷《無題》五言長律中重用杜甫二句、陸龜蒙二句。馀雖纚纚鉅篇,亦每人惟取一句,不相重復。且有疊韻不已,至於倒押前韻,而一一如自己出。
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雖其詞皆艷冶,千變萬化,不出於綺羅脂粉之間,於風騷正軌未能有合。而就詩論詩,其記誦之博,運用之巧,亦不可無一之才矣。
《鹿洲初集》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藍鼎元撰。鼎元有《平臺記略》,已著錄。此集為其友曠敏本所編。初定於雍正丙午。越六年壬子,又合其續稿重汰定之,仍為二十卷。故前有《敏本序》,《序》后又有《敏本紀》,各述其始末。鼎元喜講學,尤喜講經濟,於時事最為留心。集中如論閩、粵、黔諸省形勢及征剿臺灣事宜,皆言之鑿鑿,得諸閱歷,非紙上空談。至於所敘忠孝節烈諸事,亦點染生動,足裨風教。其中如《論直隸水利》之類,生長南方,不能達北方水性,未免掇拾陳言。《與顧太史書》之類自雪冤謗,雜以輕薄謔詈,尤所養不純。然文筆條暢,多切事理,在近人文集之中猶可謂有實際者也。
《樊榭山房集》二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厲鶚撰。鶚有《遼史拾遺》,已著錄。是集因所居取唐皮日休句題曰樊榭山房,是以為名。生平博洽群書,尤熟於宋事,嘗撰《宋詩紀事》一百卷、《南宋院畫錄》八卷、《東城雜記》二卷,又與同社作《南宋雜事詩》七卷,皆考證詳明,足以傳后。其詩則吐屬嫻雅,有修潔自喜之致,絕不染南宋江湖末派。
雖才力富健尚未能與朱彝尊等抗行,而恬吟密詠綽有馀思,視國初“西泠十子”則翛然遠矣。前集詩,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卷,附以詞,分甲、乙二卷,為康熙甲午至乾隆己未之作。《續集》亦詩八卷,而以《北樂府》一卷、《小令》一卷附焉,則己未至辛未作也。
《果堂集》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沈彤撰。彤博究古籍,精於考據。所著有《周官祿田考》、《三經小疏》,皆已著錄。是集多訂正經學文字,如《周官頒田異同說》、《五溝異同說》、《井田軍賦說》、《釋周官地征》等篇,皆援據典核,考證精密。其於《禮經》服制多所考訂,尤足補漢、宋以來注釋家所未備。其《釋骨》一篇,雖為醫家而作,然非究貫《倉》、《雅》,兼通《靈》、《素》者不能也。其論《堯典》星辰不兼五緯,蓋主孔安國傳。又於“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力辟《史記》斗杓之解。雖未必盡為定論,然各尊所聞,亦足見其用意之不茍矣。集雖不尚詞華,而頗足羽翼經傳。其實學有足取者,與文章家又別論矣。
《松泉文集》二十卷、《詩集》二十六卷(工部侍郎汪承霈進呈本)
國朝汪由敦撰。由敦字師茗,安徽休寧人。以商籍補浙江學生,故又為錢塘籍。雍正甲辰進士,由編修官至吏部尚書,贈太子太師,謚文端。由敦記誦淹博,文章典重有體。自為諸生,即以才學著聲。及登第以后,策名詞館,橐筆講幃。
荷蒙皇上特達之知。洊加拔擢,入直禁廷。每應制賡吟,奉敕撰述,無不仰承圣訓,指示涂轍。藝林溯本,學海知源,所業日以益進。晚年遺稿頗夥,未及編次。其子工部右侍郎臣汪承霈謹加排次,都為二集。《文集》分二十三門,《詩集》自戊子迄丁丑凡五十年之作,共成四十六卷,繕本進呈。復蒙特賁宸章,曲加評騭。嘉詩篇之雅正,許文律之清醇。御藻親摛,光垂不朽。此固由敦之績學能文,榮膺稽古。而人臣私集得以上邀天獎,題詞弁首,實千古未有之殊施,尤海內承學之士所為敬誦奎文,交相感頌者爾。
──右“別集類”九百六十一部、一萬八千零三十六卷,皆文淵閣著錄。
(案:諸史著錄,但有《別集》、《總集》之分。《文獻通考》始於《別集》之內析出《詩集》、《歌詞》、《奏議》三門。考奏議皆關國政,宜與詔令并為一類,不宜列之於《集》。《詩集》亦屬《別集》,必欲區分,則有文無詩者將又立《文集》一門,彌滋繁碎。今移奏議入《史部》,而《別集》、《詩集》則不復區分。惟歌詞體卑而藝賤,則從馬氏之例,別立《詞曲》一門焉。)
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