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3章

  • 日知錄
  • 顧炎武
  • 4328字
  • 2015-12-26 15:58:17

《舒元輿傳》“舉進士,見有司鉤校苛切,因上書言:‘自古貢士,未有輕于此者。且宰相公卿由此出,而有司以隸人待之。羅棘遮截,疑其為好,非所以求忠直也。’又言‘國朝校試,窮微探隱,無所不至,士至露頂跣足以科場,此先輩所以有投槧而出者。然狡偽之風所在而有,試者亞,而犯者眾,桁楊之辱不足以盡辜。如主司真具別鑒,懷藏滿篋,亦復何益?故搜索之法,只足以濟主司之所短,不足以顯才士這所長也。’”

今日考試之弊,在乎求才之道不足,而防好之法有馀。宋元祐初,御史中丞劉摯上言:“治天下者,遇人以君子長者之道,則下必有君于長者之行應于上。若以小人遇之,彼將以小人自為矣。況以此行于學校之間乎?誠能反今日之弊,而以教化為先,賢才得而治具張,不難致也。”

《金史》:“泰和元年,省臣奏:‘搜簡之法雖嚴,至于解發(fā)袒衣,索及耳鼻,殊失待士之禮。放大定二十九年已嘗依前故事,使就沐浴,官置衣為之更之,既可防濫,且不虧禮。’從之。”

朱子論學校科舉之弊,謂:“上以盜賊待士,士亦以盜賊自處。鼓噪迫脅,非盜賊而何?嗟夫,三代之制不可見矣,漢唐之事豈難仿而行之者乎?”

座主門主

貢舉之士,以有司為座主,而自稱門生。自中唐以后,遂有朋黨之禍。會昌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中書覆奏:“奉宣旨,不欲令及第進士呼有司為座主,兼題名局席等條,疏進來者。伏以國家設文學之科,求真正之士,所宜行崇風俗,義本君親,然后升于朝庭,必為國器。豈可懷賞拔之私惠,忘教化之根源,自謂門生,遂為朋比?所以時風浸壞,臣節(jié)何施?樹黨背公,靡不由此。臣等議,今日以往,進士及第,任一度參見有司,向后不得聚集參謁,于有司宅置宴。其曲江大會朝官及題名局席,并望勒停。”奉敕宜依。后唐長興元年六月,中書門下奏:“時論以貢舉官為恩門,及以登第為門生。門生者,門弟子也,顏、閔、游、夏等并受仲尼之訓,即是師門。大朝所命,春官不會。教誨舉子,是國家貢士,非宗伯門徒。今后及第人不得呼春官為恩門、師門,及自稱門生。”宋太祖建隆三年九月丙辰,詔及第舉人不得拜知舉官子弟及目為恩門、師門,并自稱門生。劉克莊《跋陸放翁帖》云:“余大父著作為京教,考浙漕試;明年考省試。呂成公卷子皆出本房,家藏大父與成公往還真跡,大父則云‘上覆伯恭兄’,成公則云‘拜覆著作丈’,時猶未呼座主作先生也。”尋其言,蓋宋末已有先生之稱。而至于有明,則遂公然謂之座師,謂之門生,其朋黨之禍亦不減于唐時矣。唐時風俗之敝,楊復恭至謂昭宗為門生天子。唐崔佑甫議,以為自漢徐孺子于故舉主之喪,徒步千里而行一祭,厚則厚矣,其于傳繼非可也,歷代莫之非也。漢書·樊儵傳》言:“郡國舉孝廉,率取年少能報恩者。”當時即有此說。近日張荊州九齡又刻石而美之。于是后來之受舉為參佐者,報恩之分往往過當,或撓我王憲,舍其親戚之罪負,舉其不令子孫以竊名位,背公死黨,茲或近之。時論從而與之,通人又不救,遂往而不返。夫參佐之于舉主,猶蒙顧盼之恩,被話言之獎,陶熔成就,或資其力,昔人且有黨比之譏。若科場取士,只憑所試之文,未識其名,何有師生之分?至于市權撓法,取賄酬恩,枝蔓糾連,根抵磐互,官方為之濁亂,士習為之頹靡,其與漢人篤交念故之誼抑何遠哉!

《風俗通》記弘農(nóng)太守吳匡,為司空王瓊所舉。班詔勸耕,道于澠池,聞瓊薨,即發(fā)喪制服,上病,載輦車還府。論之曰:“剖符守境,勸民耕桑,肆省冤疑,和解仇怨,國之大事,所當勤恤。而猥顧私恩,做狠自遂。若宮車晏駕,何以過茲?”論者不察,而歸之厚。司空袁周陽,舉茍慈明有道;太尉鄧伯條,舉訾孟直方正。二公薨,皆制齊衰。若此類者非一,然茍皆通儒,于義足責。或舉者名位斥落,子孫無繼,多不親至。然則隆情由乎顯閥,薄報在乎衰門。此又私恩之一變,古今同慨者矣。

《后漢書》“周景為河內太守,好賢愛士。每至歲時,延請舉吏人上后堂,與共宴會,如此數(shù)四乃遣之,贈送什物,無不克備,既而選其父兄子弟,事相優(yōu)異。”先是,司徒韓演在河南,志在無私,舉吏當行,一辭而已,恩亦不及其家。曰:“我舉若可矣,豈可令偏積一門?”是二公者,在人情雖有厚薄之殊,而意趣則有公私之別矣。

《記》言:“趙文子所舉于晉國管庫之士七十有余家,生不交利,死不屬其子焉。”嗚呼!吾見今之舉士者,交利而已,屬子而已。

舉主制服

《雜記》曰:“孔子曰:‘管仲遇盜,取二人焉,上以為公臣,曰:‘其所與游辟也,可人也。’管仲死,桓公使為之服。宦于大夫者之為之服也,自管仲始也,有君命焉爾也。”此雖前仕管氏,亦以舉主而服之,然孔子以為有君命則可,蓋亦有所不盡然之辭。

同年

今人以同舉為同年。唐憲宗問李絳曰:“人于同年固有情乎?”對曰:“同年乃九州四海之人,偶同科第,或登科然后相識,情于何有然?”穆宗欲誅皇甫鋪,而宰相令狐楚、蕭悅以同年進士保護之矣。按漢人已有之。《后漢書·李固傳》云:“有同歲生,得罪于冀,”《風俗通》云:“南陽五世公為廣漢太守,與司徒長史段遼叔同歲。”又云:“與東萊太守蔡伯起同歲。”又云:“蕭令吳斌,與司讓韓演同歲。”《三國志·魏武帝紀》云:“公與韓遂父同歲孝廉。”漢《敦煌長吏武班碑》云:“金鄉(xiāng)長河間,高陽史恢等追惟昔日同歲。”《郎署考廉柳敏碑》云:“縣長同歲健為屬國趙臺公。”《晉書·陶侃傳》:“侃與陳敏同郡,又同歲舉吏。”其云同歲,蓋即今之同年也。私恩結而公義衰,非一世之故矣。

先輩

先輩乃同試而先得第者之稱。程氏《演繁露》曰:“《通典》:魏文帝黃初五年,立大學于洛陽。時慕學者始詣太學,為門人。滿一歲,試通一經(jīng)者稱弟子;不通一經(jīng)罷遣。弟子滿二歲,試通二經(jīng)者補文學掌故;不通者聽隨后輩試,試通二經(jīng)亦得補掌故。滿三歲,試通三經(jīng)者擢高第,為太子舍人;不第者隨后輩復試,試通者亦為太子舍人。舍人滿二歲,試通四經(jīng)者擢高第,為郎中;不通者隨后輩復試,試通亦為郎中。郎中滿二歲,能通五經(jīng)者摧高第,隨才敘用;不通者隨后輩復試,試通亦敘用。”故唐世舉人呼已第者為先輩,由此也。今考《吳志·闡澤傳》言:“州里先輩丹陽唐固,修身積學。”《薛綜傳》言:“零陵賴恭先輩,仁謹不曉時事。”《晉書·羅憲傳》言:“侍宴華林園,詔問蜀大臣子弟,復問先輩宜時敘用者,憲薦蜀人常忌、杜軫等。”是先輩之稱,果起于三國之時。而唐李肇《國史補》謂互相推敬謂之先輩,此又后人之濫矣。

鄭氏《詩·采薇》箋曰:“今蔽生矣,先輩可以行也。”是亦漢未人語。

出身授官

史言開元以往,四海晏清,士無賢不肖,恥不以文章達。其應詔而舉者多則二千人,少猶不減千人,所收百才有一。《文獻通考》“唐時所放進士,每歲不過二三十人。士之及第者,未便解褐人仕,尚有試吏部一關。韓文公三試于吏邵無成,則十年猶布衣,且有出身二十年不獲祿者。自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上初即位,思振淹滯,賜進士諸科出身者五百余人,皆先賜綠袍靴笏,賜宴開寶寺,第一、第二等進士及九經(jīng)授將作監(jiān)丞、大理評事、通判諸州,其余皆優(yōu)等注擬,寵章殊異,歷代未有也。薛居正等言取人大多,用人太驟,不聽。此太宗初一天下,欲以得士之盛跨越前代,榮觀史冊,而不知僥幸之心,欲速之習,中于士人者,且數(shù)百年,而不可返矣。又考《通典·舉人條例》“四經(jīng)出身,授緊縣尉;判人第三等,授望縣尉,五經(jīng)出身,授望縣尉;判人第三等,授畿縣尉。進士與四經(jīng)同資。”是唐時明經(jīng)、進士,初除不過縣尉。上今代則一人詞林,更不外補,二甲之除猶為部屬,崇浮長惰,職此之由。所以一第之后,盡棄其學,而以營升納賄為事者,以其得之淺而貴之驟也。其于唐人舉士之初制,失之遠矣。

《儒林公議》言:“太宗臨軒放榜,三五名以前皆出貳郡符,遷擢榮速。陳堯叟、王曾初中第,即登朝領太史之職,賜以朱黻,爾后狀元登第者,不十余年皆望柄用,人亦以是為當?shù)弥病C康钔⑴F傳第一,則公卿以下無不聳觀,雖至尊亦注視焉。自崇政殿出東華門,傳呼甚寵,觀者擁塞通衢。”今代狀元及第之榮,一甲翰林之授,權輿于是矣。

宋初用人之弊有二:進士釋褐,不試吏部,一也;獻文得旨,召試除官,二也。今炫文之途已革,而入官之選尚輕,二者之弊其一尚存,似宜仍用唐制。

用八股之人才,而使之理煩治眾,此夫子所謂賊夫人之子也。

恩科

宋時有所謂特奏名者。開寶三年三月庚戌,詔禮部閱進士,及十五舉嘗終場者,得司馬浦等一百六人,賜本科出身,特奏名。恩例自此始,謂之恩科。咸平三年,遂至九百余人。士人恃此,因循不學。故天圣之詔曰:“狃于寬恩,遂隳素業(yè),茍簡成風,甚可恥也。”而元祐初,知貢舉蘇軾、孔文仲言:“今特奏者已及四百五十人,又許例外遞減,一舉則當復增數(shù)百人。此曹垂老,別無所望,布在州縣,惟務黷貨以為歸計。前后恩科,命官幾千人矣,何有一人能自奮厲有聞于時?而殘民敗官者不可勝數(shù),以此知其無益有損。議者不過謂宜廣恩澤,不知吏部以有限之官待無窮之吏,戶部以有限之財?shù)摕o用之人,而所至州縣舉罹其害,乃即位之初有此過舉,謂之恩澤,非臣所識也。”當日之論如此。《語》不云乎:“及其老也,戒這在得。”故有杖鄉(xiāng)之制以尊高年,至仕之節(jié)以養(yǎng)廉恥。若以賓王謁帝之榮,為閔老酬之具,恐所益于儒林者小,而所傷于風俗者多。養(yǎng)陋識于泥途,快膻情于升斗。豈有趙盂之禮絳人,穆公之思黃發(fā),足以稗君德而持國是者乎?況五十不從力政,六十不與服戎,豈可使斷斷于闕里之旁,攘攘于橋門之下?宜著為令,凡中式舉人,年至六十者,賜第罷歸,居家授徒;不中式者,不許再上。不但減百千默貨之人,亦可以勸二三有恥之士,”

漢獻帝初平四年,詔曰:“今耆儒年逾六十,去離本土,營求糧資,不得專業(yè)。結童入學,皓首空歸,長委農(nóng)野,永絕榮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罷者,聽為太子舍人。”唐昭宗天復元年,赦文令中書門下選擇新及第進士中,有久在名場、才沾科級、年齒已高者,不拘常例,各授一官。于是禮部侍郎杜德祥奏揀到新及第進士陳光問年六十九,曹松年五十四,王希羽年七十三,劉象年七十,柯崇年六十四,鄭希顏年五十九,詔光問、松、希羽可秘書省正字,象崇、希顏可太子較書。此皆前代季朝之政,當喪亂之后,以此慰寒畯而收物情,非平世之典也。

《實錄》:宣德二年六月己卯,行在禮部尚書胡淡奏:“北京國子監(jiān)生及見撥各衙門歷事者,請令六部尚書、都察院都御史、通政使司、大理寺、翰林院各堂上官、六科給事中,公同監(jiān)官揀選凡年五十五以上及殘疾貌陋不堪者,皆罷為民。”上從之。凡斥去一千九十五人,其南京國子監(jiān)生亦準此例。三年四月丙辰,行在吏部尚書蹇義奏:“揀擇吏員年五十以上,及人物鄙狠不諳文移者,皆罷為民。”四年九月甲寅,放南北兩京國子監(jiān)生年五十五以上及殘疾者二百五十三人還鄉(xiāng)為民。九年九月戊寅,行在禮部奏:“取天下生員年四十五以上者考試,其中者人國子監(jiān)讀書,不中者罷歸為民。”宣廟精勤吏治,一時澄清之效如此。后人不知,即知之亦不肯言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宁县| 托克逊县| 鄂托克旗| 砀山县| 余干县| 谷城县| 杭锦后旗| 江阴市| 贺兰县| 湘乡市| 德令哈市| 法库县| 武义县| 长兴县| 平顶山市| 新乐市| 嘉荫县| 招远市| 松原市| 安达市| 民乐县| 景洪市| 鲜城| 岗巴县| 黔江区| 射洪县| 喜德县| 上林县| 富平县| 汝阳县| 凤阳县| 陵川县| 内黄县| 綦江县| 微博| 岑巩县| 林口县| 安丘市| 清河县| 景德镇市| 临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