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2章

  • 日知錄
  • 顧炎武
  • 4788字
  • 2015-12-26 15:58:17

拜稽首

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則為長跪。首至手則為拜手。手至地則為拜。首至地則為稽首。此禮之等也。君父之尊必用稽首。拜而后稽首,此禮之漸也;必以稽首終,此禮之成也。今《大明會典》曰:“后一拜,叩頭成禮。”此古之遺意也。

古人以稽首為敬之至。《周禮·太祝》:“辨九拜:一日稽首。”注:“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禮。”《禮記·郊特牲》:“大夫之臣不稽首,非尊家臣,以避君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秦泊享晉公子重耳,公賦《六月》,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級而辭焉。”《襄公三年》:“盟于長樗,公稽首。知武于曰:‘天子在,而君辱稽首,寡君懼矣。’”《二十四年》:“鄭伯如晉,鄭伯稽首,宣子辭。子西相,曰:‘以陳國之介,恃大國而陵虐于敝邑,寡君是以請罪焉,敢不稽首。’”《哀公十七年》:“盟于蒙,齊侯稽首,公拜。齊人怒,孟武伯曰:‘非天子卜寡君無所稽首。’”《國語》:“襄王使召公過及內史過賜晉惠公命,晉侯執玉卑,拜不稽首。內史過歸以告王曰:‘執玉卑,替其贄也;拜不稽首,誣其上也。替贄無鎮,誣王無民。’”可以見稽首之為重也。自敵者皆從頓首,李陵《報蘇武書》稱“頓首”。

陳氏《禮書》曰:“稽首者,諸侯于天子、大夫士于其君之札也。然君于臣亦有稽首,《書》稱太甲稽首于伊尹,成王稽首于周公是也。大夫于非其君亦有稽首,《儀禮》:“公勞賓,賓再拜稽首;勞介,介再拜稽首”是也。蓋君子行禮于其所敬者,無所不用其至。則君稽首于其臣者,尊德也;大夫士稽首于非其君者,尊主人也。春秋之時,晉穆贏抱太子頓首于趙宣子,魯季平子頓首于叔孫,則頓首非施于尊者之禮也。

《荀子》言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穎;似未然。古惟喪禮始用稽顙,蓋以頭觸地,與稽首乃有容、無容之別。

稽首頓首

今表文皆云稽首、頓首。蔡邕《獨斷》:“漢承秦法,群臣上書皆言‘昧死言’。王莽盜位,慕古法,去‘昧死’,曰‘稽首’,光武因而不改,朝臣曰‘稽首頓首’,非朝臣曰‘稽首再拜’。”

百拜

“百拜”字出《樂記》。古人之拜如今之鞠躬,故通計一席之間,賓主交拜近至于百。注云:“壹獻,士飲酒之禮,百拜以喻多”是也。若平禮止是一拜、再拜,即人臣于君亦止再拜,《孟子》:“以君命將之,再拜稽首而受”是也。禮至未世而繁,自唐以下即有四拜。《大明會典》:“四拜者,百官見東宮親王之禮。見其父母亦行四拜禮。其徐官長及親戚朋友相見止行兩拜禮。”是四拜唯于父母得行之。今人書狀,動稱百拜何也?

古人未有四拜之禮,唐李涪《刊誤》曰:“夫郊天祭地止于再拜,其禮至重,尚不可加。”今代婦謁姑章,其拜必四,詳其所自,初則再拜,次則跪獻衣服、文史,承其筐筐,則跪而受之,常于此際授受多誤,故四拜相屬耳。

《戰國策》:蘇秦路過洛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此四拜之始,蓋因謝罪而加拜,非禮之常也。

今人上父母書用百拜,亦為無理。若以古人之拜乎,則古人必稽首然后為敬,而百拜僅賓主一日之禮,非所施于父母;若以今人之拜乎,則天子止于五拜,而又安得百也?此二者過猶不及,明知其不然而書之,此以偽事其親也。

洪武三年,上諭中書省臣曰:“今人書札多稱頓首再拜百拜,皆非實禮。其定為儀式,令人遵守。”于是禮部定儀,凡致書于尊者稱“端肅奉書”,答則稱“端肅奉復”;敵己者稱“奉書”、“奉復”;上之與下稱“書寄”、“書答”;卑幼與尊長則曰“家書敬復”;尊長與卑幼則曰“書付某人”。

九頓首三拜

九頓首出《春秋傳》;然申包胥元是“三頓首”,未嘗九也。杜注:“《無衣》三章,章三頓首。”每頓首必三,此亡國之余,情至迫切,而變其平日之禮者也,七日夜哭于鄰國之庭,古人有此禮乎?七日哭也,九頓首也,皆亡國之禮也,不可通用也。

韓之戰,秦獲晉侯,晉大夫三拜稽首。古但有再拜稽首,無三拜也。申包胥之九頓首,晉大夫之三拜也。

《楚語》:“椒舉遇蔡聲子,降三拜,納其乘馬。”亦亡人之禮也。

《周書·宣帝紀》:“詔諸應拜者皆以三拜成禮。”后代變而彌增,則有四拜。不知天元自擬上帝,凡冕服之類十二者皆增為二十四,而笞棰人亦以百二十為度,名曰“天杖”,然未有四拜。

東向坐

古人之坐以東向為尊,故宗廟之祭,太祖之位東向。即交際之禮,亦賓東向而主人西向。

《新序》:“楚昭奚恤為東面之壇一,秦使者至,昭奚恤曰:‘君客也,請就上位’”是也。《史記·趙奢傳》言:“括東向而朝軍吏。”《田單傳》言:“引卒東鄉坐,師事之。”《淮陰侯傳》言:“得廣武君,東鄉坐,西鄉對,師事之。”《王陵傳》言:“項王東鄉坐陵母。”《周勃傳》言:“每召諸生說士,東鄉坐,責之趣為我語。”《田蚡傳》言:“召客飲,坐其兄蓋侯南鄉,自坐東鄉,以為漢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撓。”《南越傳》言:“王太后置酒,漢使者皆東鄉。”《漢書·蓋寬饒傳》言:“許伯請之,乃往,從西階上,東鄉特坐。”《樓護傳》言:“王邑父事護。時請召賓客,邑居樽下,稱賤子,上壽。坐者百數,皆離席伏。護獨東向正坐,字謂邑曰:‘公子貴如何?’”《后漢書·鄧禹傳》言:“顯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為太傅,進見東向。”《桓榮傳》言:“乘輿嘗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天子親自執業。”

此皆東向之見于史者。《曲禮》:“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自西階而升,故東鄉;自東階而升,故西鄉。而南鄉特其旁位,如廟中之昭,故田蚡以處蓋侯也。

《孝文紀》:“西鄉讓者三,南鄉讓者再。”注:“賓主位東西面,君臣位南北面。”是時群臣至代邪上議,則代王為主人,故西鄉。

《舊唐書》:盧簡求子汝弼為河東節度副使,“府有龍泉亭,簡求節制時,手書詩一章在亭之西壁。汝弼復為亞帥,每亭中燕集,未嘗居賓位西向,俯首而已。”是唐人亦以東向為賓位也。

古人席地而坐,西漢尚然。《漢書·雋不疑傳》:“登堂坐定,不疑據地曰:‘竊伏海濱,聞暴公子威名舊矣。’”是也。

古人之坐皆以兩膝著席,有所敬,引身而起,則為長跪矣。《史記·范唯傳》言:“秦王踢而請”,“秦王復跽”。而褚先生補《梁孝王世家》:“帝與梁王俱侍坐太后前,大后謂帝曰:‘吾聞殷道親親,周道尊尊,其義一也。’帝跪席舉身曰:‘諾。’”是也。《禮記》:“坐”皆訓“跪”,《三國志》注引《高士傳》言:“管寧嘗坐一木榻,積五十馀年,未嘗箕股其榻上,當膝處皆穿,”以此。

土炕

北人以上為床,而空其下以發火,謂之炕。古書不載。

《左傳》:“宋寺人柳熾炭于位,將至則去之,”《新序》:“宛春謂衛靈公曰:‘君衣狐裘,坐熊席,雝隅有灶。’”《漢書·蘇武傳》:“鑿地為坎,置煴火。”是蓋近之,而非炕也。《舊唐書·東夷高麗傳》:“冬月皆作長坑,下然偏火以取暖。”此即今之上炕也,但作“坑”字。

《水經注》:“士垠縣有觀雞寺,寺內有大堂甚高,廣可容千僧。下悉結石為之,上加涂暨,基內疏通,枝經脈散。基側室外四出暴火,炎勢內流,一堂盡溫。”此今人暖房之制,形容盡之矣。

冠服

《漢書·五行志》曰:“風俗狂慢,變節易度,則為剽輕奇怪之服,故有服妖。”余所見五六十年服飾之變亦已多矣,故錄其所聞以視后人焉。

《豫章漫鈔》曰:“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縫,下綴以檐如詹。閻憲副閎謂予言,亦太祖所制,若曰‘六合一統’云爾。楊維楨廉夫以方中見太祖,問其制,對曰:‘四方平定中。’上喜,令士人皆得戴之。商文毅用自編民,亦以此中見。”

《太康縣志》曰:“國初時,衣衫褶前七后八。弘治間,上長下短,褶多。正德初,上短,下長三分之一,士夫多中停。冠則平頂,高尺余,士夫不減八九寸。嘉靖初,服上長下短,似宏治時。市井少年帽尖長,俗云邊鼓帽。弘治問,婦女衣衫僅掩裙腰,富者用羅緞紗絹織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襕。髻高寸余。正德間,衣衫漸大,裙褶漸多,衫唯用金彩補子,髻漸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少,髻高如官帽,皆鐵絲胎,高六七寸,口周回尺二三寸余。”

《內丘縣志》曰:“萬歷初,童子發長猶總角,年二十余始戴網。天啟間,則十五六便戴網,不使有總角之儀矣。萬歷初,庶民穿腸靸,儒生穿雙臉鞋,非鄉先生首戴忠靖冠者不得穿廂邊云頭履。至近日,而門快輿皂無非云履,醫卜星相莫不方中,又有晉巾、唐巾、樂天巾、東坡巾者。先年,婦人非受封不敢戴梁冠、披紅袍,系拖帶,今富者皆服之,又或著百花袍,不知創自何人。萬歷間,遼東興冶服,五彩炫爛,不三十年而遭屠戮,茲花袍幾二十年矣,服之不,身之災也。兵荒之咎,其能免與!”

衩衣

《通鑒》:“唐僖宗乾符元年,王凝、崔彥昭同舉進上,凝先及第,嘗衩衣見彥昭。”衩,楚懈反。《廣雅》:“梢裬衽謂之衩,一曰襢衣。”李義山詩:“芙蓉作裙衩。”又曰:“裙衩芙蓉小。”

對襟衣

《大祖實錄》:“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對襟衣。惟騎馬許服,以便于乘馬故也。其不應服而服者罪之。”今之罩甲即對襟衣也。《戒庵漫筆》云:“罩甲之制,比甲稍長,比襖減短。正德間,創自武宗。近日士大夫有服者。”按《說文》:“無袂衣謂之衤。”趙宦光曰:“半臂衣也。武士謂之蔽甲,方俗謂之披襖。小者曰背子。”即此制也,《魏志·楊阜傳》:“阜嘗見明帝著帽披縹絞半袖,問帝曰:‘此于禮何法服也?’”則當時已有此制。

左衽

宋周必大《二老堂詩話》云:“陳益為奉使金國屬官,過滹沱光武廟,見塑像左衽。”岳珂《程史》云:“至漣水,宣圣殿像左衽。泗洲塔院設五百應真像,或塑或刻,皆左衽。”此制蓋金人為之,迄于明初而未盡除。其見于《實錄》者,永樂八年撫安山東給事中王釋之奏,宣德七年河南彰德府林縣訓導杜本之奏,正統十三年山西絳縣訓導張斡之奏,屢奉明旨而未即改正。

《喪大記》:“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注:“左衽,社鄉左,反生時也。”正義曰:“衽,衣襟也。生鄉右,左手解,抽帶便也。死則襟鄉左,示不復解也。”

行幐

《詩》:“邪幅在下。”箋云:“邪幅,如今行滕也。逼束其勝,自足至膝。”《左傳》:“帶裳幅舄。”注同。亦作“偪”。《禮記》:“偪屢著綦。”《釋名》:“偪所以自逼束,今謂之行幐,言以裹腳,可以跳騰輕便也。”《戰國策》:“蘇秦贏幐負書擔囊。”《吳志》:“呂蒙為兵作絳衣行縢。”《舊唐書》:“德宗入駱谷,值霖雨,道涂險滑,衛士多亡歸朱泚。東川節度使李叔明之子升及郭子儀之子曙、令狐彰之子建等六人,恐有好人危乘輿,相與嚙臂為盟。著行幐釘鞋,更鞚上馬,以至梁州,它人皆不得近。及還京師,上皆以為禁衛將軍,寵遇甚厚。”

古人之襪大抵以皮為之。《春秋左氏傳》注曰:“古者臣見君解襪,既解襪,則露其邪幅,而人得見之,《采菽》之詩所以為詠。今之村民往往行幐而不襪者,古人之遺制也。吳賀邵為人美容止,坐常著襪希見其足。”則漢魏之世不襪而見足者多矣。

樂府

樂府是官署之名。其官有令,有音監,有游徼。《漢書·張放傳》:“使大奴駿等四十余人,群黨盛兵弩,白晝人樂府,攻射官寺。”《霍光傳》:“奏昌邑王,大行在前殿發樂府樂器。”《續漢書·律歷志》:“元帝時,郎中京房知五聲之音,六十律之數,上使太子太傅韋玄成、諫議大夫章雜試間房于樂府。”是也。后人乃以樂府所采之詩即名之曰“樂府”,誤矣,曰“古樂府”尤誤。

寺字自古至今凡三變。三代以上,凡言寺者皆奄豎之名,《周禮》:“寺人”注:“寺之言侍也。”《詩》云“寺人孟子”,《易》之“閽寺”,《詩》之“婦寺”,《左傳》:“寺人貂”,“寺人披”、“寺人孟張”、“寺人惠墻、伊戾”、“寺人柳”、“寺人羅”,皆此也。自秦以宦者任外廷之職,而官舍通謂之寺。

漢人以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寺。又變而浮屠之居,亦謂之寺矣。

十三布政使司,今人謂之十三省者,沿元之舊而誤稱之也。元時為行中書省者十一:曰遼陽等處,日鎮東,曰陜西等處,曰四川等處,曰河南江北等處,曰云南等處,曰江浙等處,曰江西等處,曰湖廣等處,曰甘肅等處,日嶺北等處。國初沿元制,立行中書省。洪武七年,以京畿、應天等府直隸六部,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今當稱十三布政使司,不當稱省。

官受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乐县| 乐陵市| 韶关市| 辰溪县| 桃园市| 安义县| 城市| 牡丹江市| 利津县| 金堂县| 信宜市| 陆良县| 汉源县| 论坛| 额尔古纳市| 宣恩县| 泗水县| 政和县| 广昌县| 宣城市| 合肥市| 于田县| 陆良县| 高邮市| 措美县| 万源市| 延庆县| 阳泉市| 乐都县| 南漳县| 固安县| 五峰| 宝鸡市| 贵溪市| 威宁| 沂水县| 黑水县| 西乌| 乌拉特后旗| 龙山县| 扶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