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書名: 梅華問答作者名: 薛陽桂本章字數: 4095字更新時間: 2015-12-26 15:47:07
蓋功夫愈進愈精微,愈精微愈不可不講,稍有差池,一錯百錯。此時須得名師益友指點剖析,庶幾路頭不錯,功日精進。是以禪家有棒喝,道門賴點化,儒學尤貴觀摩。《易》曰:‘君子以朋友講習’。《禮》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孔子至圣,尚以學之不講為憂。子夏杏壇高弟,猶以離群索居不能聞過。道侶安可無耶?
若不切實用功,徒事朋濟聚會,終日談玄說妙,論古道今,所謂‘口頭禪’,與身心學問有何禪益?此修道雖貴得朋,尤貴自礪。物以類聚,方以群分,在我不在人耳!”
贊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朋友相資,時來忠告。
如金在熔,入暗舉燭。長聚德星,超塵邁俗。慧徹曰:“古人有入圜溫養,九年面壁之功,有是理乎?”雷師曰:“此是先修命后修性,方用如此。蓋恐性之不純,命功仍有疏虞之故耳!
悟元子云:“九年者,九還之義。面壁者,不是定坐,乃用志不分,凝神之謂。期無一毫渣滓,如萬仞壁立于前,一無所見,萬法歸空,靜養嬰兒胎化也。”
先師云:‘此功行于還結養圓之后,似屬穩當,不知極費大力而不中廢者,古有幾人哉?不如太上心宗,徹性即以徹命,徹一凝一,積少成多,日日如此,月月歲歲如此。若步步還虛,造至自然,欲脫立脫,欲化立化,已造夫虛空粉碎地位,行止得自便,何勞入圜面壁哉?”
按師說,即白祖所謂‘生也由他,死也由他。’自要自家做得主,故功夫造至至誠無息焉而已!”
贊曰:“厥惟明性,問有面壁?太上心宗,命由性立。
步步還虛,時時貫積。任他生死,妙乎主策。慧徹曰:“古人皆言成功后,裂破頂門而出陽神,其理如是乎?”雷師曰:“此之謂導引元陽也。三乘之法皆如是。然必使其能出而不出,再做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煉道合自然。故有重安爐鼎,再立乾坤之說,所以紫陽真人云:‘項后有光猶是幻,云生足下未為仙。’必至粉碎虛空而后己。此是末后一著之大事也。若此而行之,是將性命分作兩截,故多此一番手腳。
我天仙家法,竟從性宗下手,做一步還一步,虛造到虛無可還,煉道合自然,方為了當,并不要先結陽神,再將陽神粉碎也。無非使吾浩然之氣充塞乎宇宙,與太虛為一體,無所出入,所謂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故最上一乘法乃煉形,即所以煉神修性,正所以修命;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故能聚則成形,散則成氣,形神俱妙,與道合真者也。”
贊曰:修性即命,煉形煉神。形神俱妙,性命圓成。
奚須胎養,游晏玉宸。無上妙訣,與道合真。慧徹曰:“此金丹大道,乃還丹以后之事,是否必要先修還丹,然后再修金丹乎?”雷師曰:“非也。所謂還丹者,乃修復我本來所有之丹元耳!蓋人自十五六歲之后,真元已破,其精神日日虧損,故須補足如十五六以前未破真元之光景,并且要復我初生時面目。還者,去而復返之義,乃復我本來之太極,是以謂之還丹。上中下三乘之法,皆要先修還丹,然后進修金丹。
我太上心傳只要開了玄關之后,日日采,時時煉,刻刻虛,故能逐漸補足。日日積而日補,日補而日充,以致充而又充,足而又足,還丹在是,金丹亦在是,所謂充而足者,非后天之精神,乃元和之一炁也。先天足,后天自然日旺,后天旺則先天更足矣!
夫人之一點靈原,乃受天地之中氣以生。亙古今而常存者,中之氣,即太極祖炁也,為生天生地生萬物之祖。然太極有統體之太極、物物之太極。統體之太極,天地人物統一之太極也。物物之太極,物物各具一太極也。是太極也者,乃理氣之渾名。理是氣之條理,氣是理之生氣。程子曰:‘言理不言氣不備,言氣不言理不明。二之則不是。’朱子曰:“性即理也,則命即氣也。’是以太極言理可也,言氣亦可也;言性可也,言命亦可也。
人自父母媾精以來,一點落于黃庭而自立,太極由是分陰分陽,而造化生焉!陰陽者,精神也,在天為日月。白祖云:‘日月并為明。日月上下為易。日月重迭為丹。’人能養其精神而至合一,則性命自存。性命存則丹基永固。還丹者,還其物物之太極,而金丹則還其統體之太極耳!蓋養德養生只是一事。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則金丹在是矣!”
贊曰:養德養身,只是一事。還丹金丹,豈有二義、
圣學仙宗,始終相資,盡性至命,曷觀系辭?慧徹曰:“請問混化之義,具義云何?”雷師曰:“混化二字,乃成始成終之妙訣也。先哲云:‘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所以初起手時,必將萬緣放下。功到能放,則漸入忘字之階,為混化之成始也。訣惟將我身心神氣,內外統照,斂而一之,即撤去其機,自然漸入化境。待有虛景活潑,機兆其中,功用或迎、或接、或放、或收,等等作用皆當隨機自審,應運自然。寂以承之,一以化之,造至忘無可忘而后己,此混化成終之神妙也。佛經云:“惟此一是實,余二即非真,故謂之不二法門。’”
贊曰:混化之妙,三忘最要。忘無所忘,一以寂照。
任順自然,虛空乃肖。粉碎功圓,相逢一笑。慧徹曰:“其中妙諦,愿更詳焉!”雷師曰:“混化之宗旨難以形容。《易》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不違,后天而奉天時,庶幾近是矣!
我師曰:‘天仙心傳功夫,萬緣放下,身自寂虛;于天于淵,無間刻時;圓虛圓寂,圓清圓和;何內何外,何有何無;生生化化,一付如如;還返妙用,如斯如斯’。蓋功夫不從萬緣放下入手,而六塵誘于外,六根動于內,不由內蘊,即從外觸,身心意何能安靜?心性不定,功夫何由而入?故《大學》曰:‘知止而后有定。’欲求其定,必先明得所止。欲知其所止,必求明得至善所在,然后知其所止也。程子曰:‘心有主則能不動矣!’心有主宰,則心定而神安。所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待至氣靜念無,則有身登虛無氣象,而性寂情忘,容光必照,則于天于淵,盡在我一覺之中。即《中庸》所謂‘未發’之時也。然此境界,獨于靜時得之,恐動時還無把握,必動靜兼持而后可。故師曰:‘無間刻時也。’虛寂清和四字亦必于動靜兩時皆有此妙景,方是真功實學。
故何有內外?何有有無?其中天機之生生化化,總一以付之如如而已。如如者,無上下,無動靜,無方所,無內外之謂也。天仙妙用不過如斯而已矣!觀之《大學》從‘明德’說到‘止于至善’,從‘格致’說到‘平天下’。《中庸》從‘戒慎’、‘恐懼’,極之‘天地位’、‘萬物育’,復結之以‘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凡此功用,皆是動靜合一,即本體是功夫之學問。
后學不肯體貼于自己身心上看,而泛泛讀過即有能說能明者,以為詞章記問之用,與身心竟無干涉。雖曰讀書,實未讀也。且有見道學等書,往往目為迂闊之談,求其汲汲性命者有幾人哉?若肯真切于自己身心性命上用功,則知圣賢之實學,即是天仙之功夫。識透天仙之功夫,即知的確是圣賢之學問,非道家子午鉛汞之可比也。
道曰:金丹。儒曰:太極。蓋能造化者,太極也,太極本元極。行造化者陰陽也,陰陽本太極。天地人物無非太極、陰陽之所生。太極生天地,天地運陰陽。故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人能萬物中一物耳!萬物自立太極,人亦自立太極,所謂‘物物一太極’者也。太極、陰陽,物物皆具。故六合內外盡是太極、陰陽流行。人既在六合內,一身內外莫非陰陽。然太極為吾人生生之本。太極化陰陽,陰陽運太極,循環無端,運化無窮,百千萬年如是而不變。其所以能百千萬年不變,以其有主宰乎此也。
夫主宰何?天心也。人得天地之氣以成形,即得天地之心以為心。得天地之心以為心,即當體天地之心,盡之于萬事萬物。我心盡天地之心,亦盡而后可以與天地并立為三。《中庸》曰:‘能盡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與天地參矣!’人能奪天地之造化者如是。然造化者,生生不已之謂也。生而化,化而生,一任天然之,則吾不得而與焉!量以生生化化總付之以如如,則天地氤氳,萬物自然化淳。故瞿蓬頭曰:‘有無都不立,真在有無中。’此盡性致命之實學。我師又曰:‘大周天界,細入微塵。置心于一,混化圓真’蓋大而至于天界,細而入于微塵,皆不出于一心。所以能置此心于一處,則混化之功備而圓其真矣!
雖然不特道家混化之說,即儒家功夫,亦必以神化為究竟。《中庸》曰:‘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又曰:‘動則變,變則化,惟天下至誠為能化。’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儒仙功夫皆必不神化而后為極耳!”
贊曰:妙哉至理,圣學相參。神化渾化,絕古微談。
虛實無滯,至道乃含。不偏不易,敬禮尼山。慧徹曰:“如諸所言,圣學與玄學無二理也,何故先賢皆辟佛老以為不能用于天下國家?既不能用,則三教之鼎峙于天下已千百年于茲矣!而不滅一者,何哉?”雷師曰:“老子、釋迦、孔子皆圣人也。三教之道皆道也。道無二理,教則分三。三教中之人,皆人也。人人具此心性,具此天理。理無二理,心無二心。儒家曰:存心養性。道家曰:修心煉性。佛家曰:明心見性。三教無不從心性上著實用功,以各造其極。是以千百年鼎峙于古今,所謂殊途同歸也。
吾人為學,當具只眼,立必為之志,須知我所學何事業。儒者學必到孔顏地位而后止。奉釋、道者,功必到釋迦、老子而后止。此志立得堅定,加以真實功行,自然日異月新,能心領神會,各得其所學之妙。最忌朝更暮改,見異而遷,舍己善人,妄論古今是非。蓋有一分功夫,方有一分學問;有一分學問,方有一分見識;有一分見識,方知得古人一分境地。若見識不到,謬加評論,及至學問有進,見識高得一層,悔悟從前所論是非,則無及矣。‘佛老不能用于天下國家’之語,惟圣賢可以說得,吾人斷不可輕出諸口。何也?蓋有圣賢真實學問,實能行之于天下國家,方可說佛老不能行。若尋常泛泛之人,淺見寡聞,自己身心尚不能治,又安能治天下國家?自己不能治天下國家,追問佛老之能不能也?且儒之能用于天下國家,非謂學儒者竟能用之于天下國家也。蓋儒之實學自格致以至治平,無非為盡己盡人之用,必極于天下平,而使天下無一物不得其所而后已。夫使天下無一物不得其所,是何等力量?何等功業?談何容易?
吾人且將自己心性體認明白,隨時印證于事業,試看能用與否?不然,終身儒衣儒巾,即家人父子兄弟之間尚恐不能用,何況用之于天下耶?
昔人有言曰:‘釋曰:慈悲。道曰:感應。儒曰:忠恕。三教原來共一心。明得心之所以為心,則何有于三?又何有于一哉?’”
贊曰:至理惟一,其道有三。忠恕慈悲,感應交參。心心相印,物物承含。梅華問答,率性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