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雜錄
- 明倫匯編人事典名字部
- (清)陳夢雷
- 9211字
- 2015-12-26 15:33:11
尚書大禹謨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按注
文命史記以為禹名蘇氏曰以文命為禹名則敷于
四海者為何事耶
禮記曲禮大夫七十自稱曰老夫于其國則稱名按
注己國稱名者父母之邦不敢以尊者自居也
少儀聞始見君子者辭曰某固愿聞名于將命者
又
罕見曰聞名
又
瞽曰聞名
楚辭朕皇考曰伯庸肇錫予以嘉名
神仙傳或云老子欲西度關關令尹喜知其非常人
也從之問道老子驚怪故吐舌聃然遂有老聃之號
亦不然也今按九變及元生十二化經老子未入關
時固已名聃矣老子數易名字非但一聃而已所以
爾者按九宮及三五經及元辰經云人生各有厄會
到其時若易名字以隨元氣之變則可以延年度厄
今世有道者亦多如此老子在周乃三百余年二百
年之中必有厄會非一是以名稍多耳
小名錄向靖小名稱與高祖諱同改稱小字今傳稱
向彌是也
續博物志宋齊丘乃字超回不自量如此孟軻莊周
其字不傳或云軻字子輿周字子休皆后人意取耳
庚桑名楚史記作尤桑
夏棘字子棘為湯大夫列子作夏革
玉泉子會昌末年忽改御名為火下大及宣宗以光
王龍飛于古文光字實從火焉噫先兆之明若是耶
尚書故實高祖太武皇帝本名與文皇帝同上一字
后乃刪去嘗有碑版鑿處具在
北夢瑣言唐張裼與韋相保衡有分韋列于同列以
其名裼裼訓袒衣也又詩云載衣之裼裼即小兒襁
衣乃囗帶也方欲因事改之未聞韋相流貶竟不大
拜韋常問立名之由裼以少孤為無學問親表所誤
也后唐姚相名洎崔沂侍郎戲之曰洎訓肉汁胡為
名洎無以酬之然洎亦訓至雖然古人以名貽誚者
多矣訪事者有焉至如仙客仙童齊丘用礪希大
過亦無取焉其復名須依義訓唯單名易諱者善矣
揮麈前錄王絲字敦素越之蕭山人景佑初為縣令
會歲歉絲每家支錢一千以濟之期以明年夏輸絹
一匹邑人大受其惠稱為德政繇此當路薦之蓋是
時一縑售價不逾其數而仕止郎曹典州而已范文
正公為作墓志具載其事王荊公當國仿其法施之
天下號為和買久之本錢既不復俵且有折帛之害
世誤傳始于王儀仲素儀仲文正公之子早即貴達
未嘗為邑官至八座沒謚懿敏國史本傳可考其子
鞏字定國與東坡先生游李定字仲求洪州人晏元
獻公之甥文亦奇欲預賽神會而蘇子美以其任子
距之致興大獄梅圣俞謂一客不得食覆鼎傷眾賓
者也其孫即商老彭以詩名列江西派中又李定字
資深元豐御史中丞其孫方叔正民兄弟皆顯名一
時揚州人又李定嘉佑治平以來以風采聞嘗遍歷
天下諸路計度轉運使官制未行老于正卿乃敦老
如岡之祖蓋濟南人也同姓名者凡三人世亦多指
而為一不可不辨
歐陽文忠公父名觀文多避之如碧落碑在絳州龍
興宮之類蘇東囗祖名序文多云引或作敘近為文
者或仿此不知兩先生之意也
揮麈后錄李邯鄲名諸子名世人難曉后見孫長文
云邯鄲之長子壽朋取三壽作朋之義次子復圭本
三復白圭幼子德芻以三德苾芻其指如此宜乎人
所不解也
冊府元龜東昏侯諱寶卷字智藏本名賢明帝輔政
后改焉論者曰名以行義往賢垂范備而之禪術士
讖之東昏已卷矣藏以終之其兆先征蓋天所命矣
云麓漫抄文士輕薄不顧道理有甚害義者孔平仲
雜說載陳侗陳汝羲同在禮院為博士職掌宗室軷
祭每一次得絹五十匹見一老宗室入朝在路指視
曰此軷材也我當得之二人相爭它日見有聯騎造
朝者則又曰此皆軷材也我當得之豈有活人遽欲
得財而愿其死仁人固如是乎宗籍凡袒免親以上
賜名受官有親兄弟名士揭士士昆士綏者乃寓
不典之言于其間又有失之綏之亦此義也其它令
誅令鯀等不可概舉后又取怪僻字但欲為戲笑至
于撰字行尤當致思使與國姓無妨如不字連國姓
固不美矣故皆以惡字綴之不衰等是也然不亦訓
甚詩曰不顯文王言甚顯文王則不衰為甚衰得乎
高宗行實為不字而孝宗從別派入近又撰與字若
字必字亦非可連國姓人無言者不獨此耳徽宗書
閣曰敷文取帝乃誕敷文德舞干羽于兩階七旬有
苗格以寓譏誚其刻薄不遜如此
古之圣王諱世皆不知避有一時暴起且僭偽之主
至今諱而不改者如昭穆本作招穆讀以晉文帝諱
改呼韶城避朱梁諱改曰州如東都州南州北州是
也代字本作茂以李唐諱改云武或曰務浙人避錢
氏諱改劉為金果有石榴呼曰金櫻江東人以楊行
密諱呼密為囗糖太乙十神有君基民基避唐明皇
諱改作寨至今不改本草有薯蕷避唐代宗諱改云
薯藥避英宗諱又改為山藥則與薯蕷似不相干今
當云山蕷可也
石林燕語禮逮事父母則諱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則
不諱王父母鄭氏以逮為及識當是有知之稱舊法
祖父母私忌不為假元豐編敕修假寧令于父母私
忌暇下添入逮事祖父母者準此意謂生時祖父母
尚存云爾然不當言逮事蓋誤用禮之文也原為此
法者謂生而祖父母死則為不假存則為假所以別
于父母也若謂逮事為及見之辭則禮云不逮父母
者今遺腹子固有不及見父者矣而母則安有不及
見者乎法初行安厚卿為樞密適祖母忌祖母沒時
厚卿纔二歲疑而以問禮部郎官何洵直洵直雖知
法官之誤因欲遷就其說引子生三月而父名之以
為天時一變為有識欲以三月為限斷過矣今士大
夫凡生而祖父母存者皆告假從立法者之意也
齊東野語古今避諱之事雜見諸書今漫集數條于
此以備考覽蓋殷以前尚質不諱名至周始諱然猶
不盡諱如穆王名滿定王時有王孫滿之類至秦始
皇諱政乃呼正月為征月史記年表作端月盧生曰
不敢端言其過秦頒端正法度曰端直皆避政字漢
高祖諱邦舊史以邦為國惠帝諱盈史記以萬盈數
作滿數文帝諱恒以恒山為常山景帝諱啟史記微
子啟作微子開漢書啟母石作開母石武帝諱徹以
徹侯為通侯蒯徹為蒯通宣帝諱詢以荀卿為孫卿
元帝諱奭以奭氏為盛氏光武諱秀以秀才為茂才
明帝諱莊以老莊為老嚴莊助為嚴助卞莊為卞嚴
殤帝諱隆以隆慮為林慮安帝父諱慶以慶氏為賀
氏魏武帝諱操以杜操為杜度蜀后主諱宗以孟宗
為孟仁晉景帝諱師以師保為保傅京師為京都文
帝諱昭以昭穆為韶穆昭君為明君三國志韋昭為
韋耀愍帝諱業以建業為建康康帝諱岳以鄧岳為
鄧岱山岳為山岱齊太祖諱道成薛道淵但言薛淵
梁武帝小名阿練子孫皆呼練為白絹隋帝諱忠凡
郎中皆去中字侍中為侍內中書為內史殿中侍御
為殿內侍御置侍郎不置郎中置御史大夫不置中
丞以侍書御史代之中廬為次廬至唐又避太子諱
亦以中郎為旅賁郎將中書舍人為內舍人煬帝諱
廣以廣樂為長樂廣陵為江都唐世宗祖諱丙故以
景字代之如景科景令景子之類是也唐祖諱虎凡
言虎率改為猛獸或為武如武賁武林之類李延壽
作南北史易石虎為石季龍韓擒虎為韓擒高祖諱
淵趙文淵為文深淵字盡改為泉劉淵為元海戴淵
為戴若思太宗諱世民唐史凡言世皆曰代民皆曰
人如今人治人生人富人侯之類民部曰戶部高宗
諱治凡言治皆曰理如至理之主不代出者章環避
當時諱也陸贄曰與理同道罔不興脅從罔理韓元
策問堯舜垂衣裳而天下理又無為而理者其舜也
歟睿宗諱旦張仁亶改人愿元宗諱隆基太一君基
與臣基并改為其字隆州為閬中隆康為晉康隆龕
為崇龕隆山郡為仁壽郡代宗諱豫以豫章為鍾陵
蘇預改名源明以薯蕷為薯及山藥德宗諱適改括
州為處州憲宗諱淳淳州改為欒州韋純改名貫之
之純改名處厚王純改名紹陸純改名執柳淳改名
灌嚴純改名休復李行純改名行諶崔純亮改名行
范程純改名弘馮純敏改名約穆宗諱恒以恒山為
常山敬宗諱弘徐弘敏改名有功
帝諱昆宋緄會要作宋混鄭涵避文宗舊諱改名澣
武宗諱炎賈炎改名嵩宣宗諱忱韋諶改名損穆諶
改名仁裕后梁太祖父烈祖名誠遂改城曰墻晉高
祖諱敬塘析敬字為文氏茍氏至漢乃復舊至本朝
避翼祖諱復析為文為茍本朝高宗諱構避嫌名者
仍其字更其音者勾濤是也加金字鉤光祖是也加
絲字絇紡是也加草頭者茍諶是也改為句字者句
思是也增勾龍者如淵是也勾龍去上一字者大淵
是也已上皆臣下避君諱也
吳太子諱和以和興為嘉興唐高宗太子弘為武后
所鴆追尊為孝敬帝廟曰義宗弘文館改為昭文弘
農縣為恒農諱弘機但為機李含光本姓弘易為李
曲阿弘氏易為洪溫彥弘遂以大雅字行晉以毗陵
封東海王世子毗以毗陵為晉陵唐避章懷太子賢
諱改集賢為崇文館之類皆避太子之諱也
呂后諱雉封禪書謂野雞夜鴝武后諱曌以詔書為
制書鮑照為鮑昭改懿德太子重照為重潤劉思照
為思昭簡文鄭后諱阿春以春秋為陽秋富春為富
陽蘄春為蘄陽此避后諱也
元后父諱禁以禁中為省中武后父諱華以華州為
太州韋仁約避武后家諱改名元忠竇懷貞避韋后
家諱而以字行劉穆之避王后諱以憲祖字行后復
避桓溫母諱遂稱小字武生虞茂避穆后母諱改名
預本朝章憲太后父諱通嘗改通直郎為同直郎通
州為崇州通判為同判通進司為承進司通奉為中
奉通事舍人為宣事舍人至明道間遂復舊此則避
后家諱也
錢王镠以石榴為金櫻改劉氏為金氏楊行密據揚
州州人呼為蜂糖趙避石勒諱以羅勒為蘭香高
祖父名誠以武成王為武明王武成縣為武義縣羊
祜為荊州州人呼戶曹為辭曹之類皆避國主諸侯
諱也
詩書則不諱若文王諱昌而箕子陳洪范曰使羞其
行而邦其昌厲王諱胡而宣王時詩曰胡不相畏胡
為虺蜴胡然厲矣周禮有昌本之俎詩有觱發之詠
大誥弗棄基不諱后稷棄字孔子父叔梁紇而春秋
書臧孫紇成王諱誦而吉甫作誦之句正在其時是
也
臨文則不諱魯莊公名同而春秋書同盟襄公名午
而書陳侯午卒僖公名申書戊申定公名宋書宋人
宋仲幾漢書祀元封詔書有啟母石之言刑法志建
三典以刑邦國與萬邦作孚韋孟詩總齊群邦皆不
避高祖諱魏太祖名操而陳思王有造白之句曹志
植之子奏議云干植不強三國吳時有言功以權成
蓋斥孫權之名南史有寧逢五虎及虎視之語則虎
字亦不盡避韓文潮州上表云朝廷治平日久曰政
治少懈曰巍巍治功曰君臣相戒以致至治舉張行
素云文學治行眾所推亦不避高宗之諱又袁州上
表曰顯榮頻煩舉韋顗曰顯映班序柳文樂曲曰羲
和顯耀乘清芬皆不盡避中宗之諱韓賀即位表曰
以和萬民亦不諱民字如此類甚多胡翼之侍講延
英日講干卦元亨利貞上為動色徐曰臨文不諱伊
川講南容三復白圭內侍告曰容字上舊名也不聽
講畢曰昔仁宗時宮嬪謂正月為初月餅之蒸者為
炊天下以為非嫌名舊名請勿諱
邦國有不諱者襄王名鄭而鄭不改封至于出居其
國使者告于秦晉曰鄙在鄭地受晉文公朝而鄭伯
傳漢和帝名肇而郡有京兆是也
嫌名則有避有不避者韓退之辯諱桓公名白傳有
五皓之稱厲王名長琴有修短之目不聞謂布帛為
布皓腎腸為腎修漢武名徹不聞諱車轍之轍然史
記天官書謂之車通此非諱車轍之轍乎若晉康帝
名岳鄧岳改名為岳此則不諱嫌名也
二名不偏諱唐太宗名世民在位日戴胄唐儉為民
部尚書處世南李世績皆不避至高宗時始改民部
為戶部世南已卒世績去世字或云卒哭乃諱
避諱而易字者按東觀漢記云惠帝諱盈之字曰滿
文帝諱恒之字曰常光武諱秀之字曰茂云云蓋當
時避諱改為其字之者變也如卦變爻曰之也宋朝
真宗諱恒音胡登切若闕其下畫則為又犯徽宗
旁諱后遂并字不用而易為常正用前例也
淮南王安避父諱長故淮南書凡言長悉曰修王羲
之父諱正故每書正月為初月或作一月余則以政
字代之王舒除會稽內史以祖諱會以會稽為鄶稽
司馬遷以父諱談史記中趙談為趙同子張孟談為
孟同范父名泰后漢書郭泰為郭太李翱祖父名
楚今故為文皆以今為茲杜甫父名閑故杜詩無閑
字蘇子瞻祖名序故以序為敘或改作引曾魯公父
名會故避之者以勘會為勘當蔡京父名準改平準
務為平貨務此皆士大夫自避家諱也
史記李斯傳言宦者韓談則談字不能盡避漢書爰
盎傳有上益莊之文鄭當時傳有鄭莊千里不赍糧
之類此不能盡避也
范為太子詹事以父名泰固辭朝議不許唐竇曾
授中書舍人以父名至忠不受議者以音同字別乃
就職韋聿遷秘書郎以父嫌名換司議郎柳公綽遷
吏部尚書以祖諱換左丞李涵父名少康為太子少
傅呂渭劾之宋朝呂希純以父名公著而辭著作郎
富鄭公父名言而不辭右正言韓億絳縝家諱保樞
皆為樞密而不避此除官有避不避也
至若后唐郭崇韜父名弘以弘文館為崇文館建隆
間慕容彥釗吳廷祚皆拜使相而釗父名章廷祚父
名璋制麻中為改同為中書門下平章事為二品紹
興中沈守約湯進之二丞相父皆名舉于是改提舉
書局為提領此則朝廷為臣下避家諱也
元稹以陽城驛與楊道州名同更之曰避賢驛且作
詩以記之白樂天和之云荊人愛羊祜戶曹改為詞
一字不忍道況兼姓呼之是也鄭諴過郢州浩然亭
謂賢者名不可斥更名孟亭歙有任昉寺任昉村以
任所游之地故也虞藩為刺史日更為任公寺任公
村此則后人避前賢名也
至有君臣同名者襄王名鄭衛成公與之同時亦名
鄭衛侯諱惡其臣有石惡宋武帝名裕褚叔度王敬
弘皆名裕之謝景仁張茂度皆名裕宋明帝名彧王
景文亦名彧唐元宗名隆基劉子元名知幾
又有父子祖孫同名者周康王名釗生子瑕是為昭
王宋明帝名彧其子后廢帝亦名昱魏獻文名弘其
子孝文名宏聲雖相近而字猶異也若周厲王名胡
而僖王名胡齊蔡文侯昭侯相去五世皆名中魏安
同父名屈同之子亦名屈襄陽有處士羅君墓志曰
君諱靖父靖學優不仕此尤為可罪也
若桓元呼父溫曰清此不足責若韓愈不避仲卿又
何耶
朱溫之父名誠以其類戊字司天監上言請改戊己
之戊為武字此全無義理如揚都士人名審沈氏與
書名而不姓皆諛之者過耳未如梁謝舉聞家諱必
哭近世如趙南仲亦然此亦不失為孝若唐裴德融
父諱囗高鍇為禮部侍郎典貢舉德融入試鍇曰伊
父諱囗而某下就試與及第困一生事后除屯田員
外郎與同除一人參右丞盧簡盧先屈前一人使驅
使官傳語曰員外是何人下及第偶有事不得奉見
裴倉遽而去李賀以父名晉肅終身不赴進士舉抑
又甚焉崔殷夢知舉吏部尚書歸仁晦托弟仁澤殷
夢唯唯至于三四殷夢斂色端笏曰某見進表讓此
官矣仁晦始悟己姓乃殷夢家諱龜從故也后唐天
成中盧文紀為工部尚書郎中于鄴參文紀以父名
嗣業與同音竟不見鄴憂畏太過一夕雉經而死楊
行密父名怤與夫同音改文散諸大夫為大卿御史
大夫為御史大卿至有興唐寺鐘題志云金紫光祿
大兼御史大及銀青光祿大皆直去夫字尤為可怪
國朝劉溫叟父名樂終身不聽絲竹不游岱嵩徐績
父名石平生不用石器遇石不踐遇橋則令人負之
而過此皆避諱不近人情者也
至如唐憲宗時戎昱有詩名京兆尹李鑾擬以女嫁
之令其改姓昱辭焉五代有石昂者讀書好學不求
仕進節度使符習高其行召為臨淄令習入朝監軍
楊彥朗知留后昂以公事上謁贊者以彥朗家諱石
遂更其姓曰右昂昂趨于庭責彥朗曰內侍奈何以
私害公昂姓石非右也彥朗乃怒昂即解官去語其
子曰吾本不欲仕亂世果為刑人所辱宣和中徐申
干臣自諱其名知常州一邑宰白事言已三狀申府
未施行徐怒形于色責之曰君為縣宰豈不知長吏
名乃作意相侮宰亦好犯上者即大聲曰今此事申
府不報便當申監司否則申戶部申臺申省申來申
去直待身死即休語罷長揖而退徐雖怒然無以罪
之三人者皆不肯避權貴之諱以自系其姓名若北
齊熊安生者將通名見徐之才和士開二人相對以
之才諱雄士開諱安乃稱觸生群公哂之蔡京在相
位日權勢甚盛內外官司公私皆避其名如京東京
西并改為畿左畿右之類蔡門下昂避之尤謹并禁
其家人犯者有笞責昂嘗自誤及之家人以為言乃
舉手自擊其口蔡經國聞京閩音稱京為經乃奏乞
改名純臣此尤可笑紹圣間安惇為從官章惇為相
安見之但稱享而已近世方巨山名岳或謗其為南
仲丞相幕客趙父名方乃改姓為方既而又為丘山
甫端明屬丘名岳于是復改名為方山遂止以為過
焉善乎胡康侯之論曰后世不明春秋之義有以諱
易人姓者易人名者愚者迷禮以為孝諂者獻佞以
為忠忌諱繁名實亂而春秋之法不行矣
夢溪筆談予家有閻博陵畫唐秦府十八學士各有
真贊亦唐人書多與舊史不同姚東字思廉舊史姚
思廉字簡之蘇臺陸元明薛莊唐書皆以字為名李
元道蓋文達于志寧許敬宗劉孝孫蔡允恭唐書皆
不書字房元齡字喬年唐書乃房喬字元齡孔潁達
字囗達唐書字仲達蘇典簽名從日從九唐書乃從
日從助許敬宗薛莊官皆直記室唐書乃攝記室蓋
唐書成于后人之手所傳容有訛謬此乃當時所記
也以舊史考之魏鄭公對太宗云目如懸鈴者佳則
元齡果名非字也然蘇世長太宗召對真武門問云
卿何名長意短后乃為學士似為學士之時方更名
耳
緗素雜記新序云平公浮西河中流而嘆曰嗟乎安
得賢士與此樂者乎固桑進曰君言過矣夫劍產于
越珠產江漢玉產昆山此三寶者皆無足而至平公
曰固桑來吾門下食客三千人朝食不足暮收市租
暮食不足朝收市租吾尚可謂不好士乎對曰今夫
鴻鵠高飛沖天然其所恃者六翮耳夫腹下之毳背
上之毛增去一把飛不為高下不知君之食客六翮
邪將腹背之毛毳也平公默然不應余按說苑云趙
簡子游于西河而樂之嘆曰安得賢士而與處焉舟
人古乘跪而對曰夫珠玉無足去此數千里而所以
能來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能來者吾君其不
好之乎簡子曰吾門左右客千人朝食不足暮收市
征暮食不足朝收市征吾尚可謂不好士乎古乘對
曰鴻鵠高飛遠翔其所恃者六翮也背上之毛腹下
之毳無尺寸之數去之滿把飛不能為之益卑益之
滿把飛不能為之益高不知門下左右客千人者有
六翮之用乎將盡毛毳也按新序說苑皆劉向所撰
也新序作平公說苑作趙簡子新序作固桑說苑作
古乘何異同如此又說苑第一卷載楚文王爵管饒
事而新序文王作恭王管饒作管蘇又班固古人表
云晉船人固來顏師古曰即固乘也又爾不同何邪
晉書周顗傳云顗弟嵩嘗因酒瞋目謂顗曰君才不
及弟何乃橫得重名以所然蠟燭投之顗神色無忤
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又案絡秀傳云嘗冬至
置酒絡秀舉觴謂三子曰吾本渡江托足無所不謂
爾等并貴列吾目前吾復何憂嵩起曰恐不如尊旨
伯仁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識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
全之道嵩性抗直亦不容于世唯阿奴碌碌當在阿
母目下耳阿奴謨小字也觀世說所載正與此同注
云阿奴周謨也然則投燭之事當云阿嵩火攻固出
下策耳其稱阿奴蓋史誤也
晉庾敳傳云敳有重名為縉紳所推而頗聚斂積實
談者譏之都官從事溫嶠嘗劾奏敳敳更器嶠曰嶠
森森如千丈松雖磊砢多節施之大廈有棟梁之用
而溫嶠傳曰嶠為都官從事散騎常侍庾敳有重名
而頗聚斂嶠舉奏之京都震肅蓋是時溫嶠為都官
從事敳為散騎常侍二人同在朝廷是敳之所器者
溫嶠非和嶠明矣及觀和嶠傳又云從事中郎庾敳
見而嘆曰嶠森森如千丈松雖磊砢多節目施之大
廈有棟梁之用而世說亦云子嵩目和嶠云云何其
謬歟良由修史者雜出于諸儒而非一人之筆故其
謬戾如此今之學者至有云和氏之松千丈而益謬
矣
歐陽五代史作拓跋思敬意謂薛史避國諱耳按舊
唐書實錄皆作思恭實錄天復二年九月武定軍節
度使李思敬以城降王建思敬本姓拓跋鄜夏節度
使思恭保大節度使思孝之弟也思孝致仕以思敬
為保大留后遂升節度徙武定軍新唐書黨項書曰
思孝為定難節度使卒弟思諫代為節度使思孝為
保大節度以孝薦弟思敬為保大留后俄為節度使
然則思恭思敬乃是兩人思敬后附李茂貞因賜國
姓故更姓李文忠公合為一人誤也
歸田錄云宋鄭公庠初名郊字伯庠與其弟祁自布
衣時名動天下號為二宋其為知制誥仁宗驟加獎
眷便欲大用有忌其先進者譖之謂其姓符國號名
應郊天又曰郊音交交者替代之名也宋交其言不
祥仁宗遽命改之公怏怏不獲已乃改為庠字公序
公后更踐二府二十余年以司空致仕兼享福壽而
終而譖者竟不見用以卒可以為宵小人之重戒也
又西清詩話云宋元憲公始拜內相同列譖其姓宋
而郊名非便公奉詔更名庠意殊怏怏不滿會用新
名移書葉道卿乃呼同年葉戲答公曰清臣宋郊榜
第六中選遍閱小錄無宋庠者不知何許人公因寄
一絕自解云紙尾勤勤問姓名禁林依舊玷華纓莫
驚書錄題臣向只是當時劉更生又楊文公談苑云
太平興國四年北戎寇邊車駕幸大名府方渡河有
人持手板邀乘輿前驅斥之號呼道旁自言獻封事
太宗令接取視之乃臨河主簿宋捷上甚喜即以為
將作監此乃以姓名盜爵祿者也此與元憲公姓同
而事異良可嗤笑
沈存中嘗謂予家有閻博陵畫唐秦府十八學士各
有真贊名字與史所載不同或以字為名或書名而
不書字者其論甚美然謂房真齡字喬年舊史乃云
房喬字真齡既而云唐書成于后人之手所傳容有
訛謬甚美也末云以舊史考之魏鄭公對太宗曰目
如懸鈴者佳則真齡果名非字也何其謬歟蓋所謂
懸鈴者乃鈴鐸之鈴而真齡乃年齡之齡唯其為年
齡之齡故字以喬年此理甚明而存中乃不之省何
也然房梁公名字大抵不同真贊云房真齡字喬年
舊史云房喬字真齡而新史云房元齡字喬皆未詳
也又韓愈集中有王弘中神道碑云諱弘中字某按
實錄新舊傳皆名仲舒字弘中愈又作宴喜亭記序
稱為王弘中然則弘中必字也碑文誤耳政與房喬
名字一同
宜齋野乘唐人多有稱人名者詩中惟甚今人學唐
詩者多仿效之不知其不可枋記李習之答梁載言
書云孟子曰天下之達尊三德爵年惡得有其一以
慢其二足下之書韋君詞楊君潛足下之德與二君
未知先后也足下齒幼而位卑而皆名之傳曰吾見
其與先生囗行也觀習之之言則當時亦以稱前輩
名為非枋謂古者君稱臣名父兄稱子弟名師稱弟
子名禮疏云名者職賤之稱仲尼于弟子外不敢稱
人名曾子稱子夏之名蓋因子夏稱無罪怒而責之
也常考桓公四年夏天王使伯糾來聘注禮君于臣
而不名者五諸父兄不名詩云王曰叔父是也子大
夫不名祭伯是也盛德之士不名叔肸是也老臣不
名宰渠伯糾是也如桓二年及其大夫孔父十七年
蔡季自陳歸莊三年紀季以酅入于齊閔元年季子
來歸僖十六年公子季友卒公羊曰何以不名賢也
閔二年齊與子來盟公羊曰何以不名喜之也又白
虎通曰王者臣有不名者五先王老臣不名與先王
戮力共治者尊而不名尚書曰咨爾伯不言名也不
名者貴賢者而已故呂望郭子儀俱稱尚父管夷吾
稱仲父裴寂稱裴監魏晉以來多有贊拜不名者以
人主之待臣子猶爾況常人乎
玉照新志本朝有兩張先皆字子野一則樞密副使
遜之孫與歐陽文忠同在洛陽幕府其后文忠為作
墓志銘稱其志守端方臨事敢決者一與東坡先生
游東坡推為前輩詩中所謂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
歸來燕燕忙能為樂府號張三影者有兩蘇世美一
東坡作哀詞者一蘇丞相子名京二人皆知名士也
可談王介甫居金陵作謝墩詩云我名公字偶相同
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來墩屬我不應墩姓尚隨
公蓋晉謝安故地也謝字安石介甫名安石
曲洧舊聞政和初凡人名或字中有天字君字主字
圣字王字皆令避而不用蓋從趙野所請也當時如
寺觀僧道所稱王字亦行改正或曰此不祥也已而
果然
筆記陶谷本唐彥謙后石晉時避帝諱改曰陶后納
唐氏為婿亦可怪
西溪叢語封德彝名倫房元齡名喬高士廉名儉顏
師古名籀而皆云以字行顏之推云古者名終則諱
之字乃以為子孫江北士人全不辨之名亦呼為字
字固為字顏師古刊謬正俗云或問人有稱字而不
稱名何也顏師古考諸典故故以稱名為是顏師古
立論如此而乃以字行不可曉也
青箱雜記太祖廟諱匡引語訛近香印故今世賣香
印者不敢斥呼鳴羅而已仁宗廟諱征語訛近蒸今
內庭上下皆呼蒸餅為炊餅亦此類
錢武肅王諱镠至今吳越間謂石榴為金櫻劉家留
家為金家田家留住為駐住又楊行密據江淮至今
民間猶謂蜜為蜂糖滁人猶謂荇溪為菱溪則俗語
承諱久未能頓易故也
劉溫叟父名岳終身不聽樂不游嵩華每赴內宴聞
鈞奏回則號泣移時曰若非君命則不至于是此與
唐李賀父名晉肅賀不敢舉進士事頗相類
嶺南風俗相呼不以行第唯以各人所生男女小名
呼其父母元豐中余任大理丞斷賓州奏案有民韋
超男名首即呼韋超作父首韋遨男名滿即呼韋遨
作父滿韋全女名插娘即呼韋全作父插韋庶女名
睡娘即呼庶作父睡妾作嬸睡
墨客揮犀楊行密之據揚州民呼蜜為蜂糖夫蜜密
二音也呼吸不同字體各異亦猶茄子伽子之義甚
哉南方之好避諱者如此
懶真子同年小錄載小名小字或問有故事乎或曰
始于司馬犬子仆曰不然離騷經曰皇覽揆予于初
度兮肇錫予以嘉名名予曰正則兮字予曰靈均且
屈原字平而正則靈均則其小字小名也所謂皇者
三閭稱其父也后人遂以皇覽為進御之書誤矣
晉史乃唐時文士所為但托之御撰耳天文志云天
聰明自我民聰明以民為人且太宗不應自避其名
又洛書干曜度以干為甄則太宗又不應為太子承
干避名也以此足見乃當時臣下所為爾臣下之文
駕其名于人主已為失矣而人主傲然受之而不辭
兩胥失矣
涑水先生一私印曰程伯休甫之后蓋出于司馬遷
傳曰重黎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當宣
王時官失其守而為司馬氏故涑水引用之耳伯休
甫者其字也古字一字多矣如爰絲房喬顏籀之類
三字無之獨本朝有劉伯貢父劉中原父或云二人
本字貢父原父以犯高魯王諱故去甫而加伯中時
人因并三字呼之此說非也六一先生作原甫墓志
云公諱敞字中原父姓劉氏熙寧元年四月八日卒
以此可知彼但見錢穆甫以避諱人或呼為錢穆或
呼為穆四遂并二劉失之誤矣
古人姓名有不可解者文公十八年季文子云高陽
氏有才子八人注云高陽顓頊帝號也八人其苗裔
蒼舒隤敳梼戭大臨龐降庭堅仲容叔達注云此即
垂益禹囗陶之倫庭堅囗陶字也然有可疑者文公
五年楚滅六蓼臧文仲聞六滅曰囗陶庭堅不祀忽
諸注云六蓼皆囗陶后也且既云庭堅即囗陶字則
文仲不應既曰囗陶又曰庭堅也若據其意則囗陶
庭堅又似兩人山谷老人名庭堅字魯直其義不可
解或云慕季文子之逐莒仆故曰魯直
唐時前輩多自重而后輩亦尊仰前輩而師事之此
風最為淳厚杜工部于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