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 三國遺事
  • 僧一然
  • 4935字
  • 2015-12-26 15:13:50

第八阿達羅王即位四年丁酉。東海濱有延烏郎細烏女。夫婦同居。一日延烏歸海

采藻。忽有一巖(一云一魚)負歸日本。國人見之曰。此非常人也。乃立為王(按

日本帝記。前后無新羅人為王者。此乃邊邑小王。而非真王也)細烏怪夫不來歸

尋之。見夫脫鞋。亦上其巖巖亦負歸如前。其國人驚訝。奏獻于王。夫婦相會立

為貴妃。是時新羅日月無光。日者奏云。日月之精。降在我國。今去日本。故致

斯怪。王遣使求二人。延烏曰。我到此國。天使然也。今何歸乎。雖然朕之妃有

所織細綃。以此祭天可矣。仍賜其綃。使人來奏。依其言而祭之。然后日月如舊。

藏其綃于御庫為國寶。名其庫為貴妃庫祭天所名迎日縣。又都祈野

末鄒王  竹葉軍

第十三末鄒尼叱今(一作末祖又末古)金閼智七世孫赫世紫纓仍有圣德。受禪于理

解始登王位(今始稱王之陵為始祖堂。蓋以金始始登王位。故后代金氏諸王皆以

末鄒為始祖。宜矣)。在位二十三年而崩。陵在興輪寺東。第十四儒理王代。伊

西國人來攻金城。我大舉防御。久不能抗。忽有異兵來助。皆珥竹葉。與我軍并

力擊賊破之。軍退后不知所歸。但見竹葉積于末鄒陵前。乃知先王陰騭有功。因

呼竹現陵。越三十六世惠恭王代。大歷十四年己未四月。忽有旋風。從廋信公冢

起。中有一人乘駿馬如將軍儀狀。亦有衣甲器仗者四十許人。隨從而來。入于竹

現陵。俄而陵中似有振動哭泣聲。或如告訴之音。其言曰。臣平生有輔時救難匡

合之功。今為魂魄鎮護邦國。攘災救患之心暫無渝改。往者庚戌年。臣之子孫無

罪被誅。君臣不念我之功烈。臣欲遠移他所。不復勞勤。愿王允之。王答曰。惟

我與公不護此邦。其如民庶何。公復努力如前。三請三不許。旋風乃還。王聞之

懼。乃遣工臣金敬信。就金公陵謝過焉。為公立功德寶田三十結于鷲仙寺。以資

冥福。寺乃金公討平壤后。植福所置故也。非末鄒之靈。無以遏金公之怒。王之

護國不為不大矣。是以邦人懷德。與三山同祀而不墜。躋秩于五陵之上。稱大廟

奈勿王(一作那密王)  金堤上

第十七那密王即位三十六年庚寅。倭王遣使來朝曰。寡君聞大王之神圣。使臣等

以告百濟之罪于大王也。愿大王遣一王子表誠心于寡君也。于是王使第三子美海

(一作末吐喜)以聘于倭。美海年十歲。言辭動止猶未備具。故以內臣樸娑覽為副

使而遣之。倭王留而不送三十年。至訥祗王即位三年己未。句麗長壽王遣使來朝

云。寡君聞大王之弟寶海秀智才藝。愿與相親。特遣小臣懇請。王門之幸甚。因

此和通。命其弟寶海。道于句麗。以內臣金正。謁為輔而送之。長壽王又留而不

送。至十年乙丑。王召集群臣及國中豪俠。親賜御宴。進酒三行。眾樂初作。王

垂涕而謂群臣曰。昔我圣考誠心民事。故使愛子東聘于倭。不見而崩。又朕即位

已來。鄰兵甚熾。戰爭不息。句麗獨有結親之言。朕信其言。以其親弟聘于句麗。

句麗亦留而不送。朕雖處富貴。而未嘗一日暫忘而不哭。若得見二弟。共謝于先

主之廟。則能報恩于國人。誰能成其謀策。時百官咸奏曰。此事固非易也。必有

智勇方可。臣等以為歃羅郡太。守堤上可也。于是王召問焉。堤上再拜對曰。臣

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若論難易而后行。謂之不忠。圖死生而后動。謂之無勇。

臣雖不肖。愿受命行矣。王甚嘉之。分觴而飲。握手而別。堤上簾前受命。徑趨

北海之路變服入句麗。進于寶海所。共謀逸期。先以五月十五日歸。泊于高城水

口而待。期日將至。寶海稱病。數日不朝。乃夜中逃出。行到高城海濱。王知之。

使數十人追之。至高城而及之。然寶海在句麗。常施恩于左右。故其軍士憫傷之。

皆拔箭鏃而射之。遂免而歸王既見寶海。益思美海。一欣一悲。垂淚而謂左右曰。

如一身有一臂一面一眼。雖得一而亡一。何敢不痛乎。時堤上聞此言。再拜辭朝

而騎馬。不入家而行。直至于栗浦之濱。其妻聞之。赤馬追至栗浦。見其夫已在

舡上矣。妻呼之切懇。堤上但搖手而不駐。行至倭國詐言曰。雞林王以不罪殺我

父兄。故逃來至此矣。倭王信之。賜室家而安之。時堤上常陪美海游海濱。逐捕

魚鳥。以其所獲每獻于倭王。王甚喜之而無疑焉。適曉霧濛晦。堤上曰。可行矣。

美海曰。然則偕行。堤上曰。臣若行。恐倭人覺而追之。愿臣留而止其追也。美

海曰。今我與汝如父兄焉。何得棄汝而獨歸。堤上曰。臣能救公之命。而慰大王

之情則之矣。何愿生乎。取酒獻美海。時雞林人康仇麗在倭國。以其人從而逸之。

堤上入美海房。至于明旦。左右欲入見之。堤上出止之曰。昨日馳走于捕獵。病

甚未起。及乎日昊。左右怪之。而更問焉。對曰。美海行已久矣。左右奔告于王。

王使騎兵逐之。不及。于是囚堤上問曰。汝何竊遣汝國王子耶。對曰。臣是雞林

之臣。非倭國之臣。今欲成吾君之志耳。何敢言于君乎。倭王怒曰。今汝已為我

臣。而言雞林之臣。則必具五刑。若言倭國之臣者。必賞重祿。對曰。寧為雞林

之犬豚。不為倭國之臣子。寧受雞林之箠楚。不受倭國之爵祿。王怒。命屠剝堤

上腳下之皮。刈蒹葭使趨其上(今蒹葭上有血痛俗云提上之血)更問曰。汝何國臣

乎。曰雞林之臣也。又使立于熱鐵上。問何國之臣乎。曰雞林之臣也。倭王知不

可屈。燒殺于木島中。美海渡海而來。使康仇麗先告于國中。王驚喜。命百官迎

于屈歇驛。王與親弟寶海迎于南郊。入闕設宴。大赦國內。冊其妻為國大夫人。

以其女子為美海公夫人。議者曰。昔漢臣周苛在榮陽。為楚兵所虜。項羽謂周苛

曰。汝為我臣。封為萬祿侯。周苛罵而不屈。為楚王所殺。堤上之忠烈。無怪于

周苛矣。初堤上之發去也。夫人聞之追不及。及至望德寺門南。沙上放臥長號。

因名其沙曰長沙。親戚二人。扶腋將還。夫人舒腳。坐不起。名其地曰伐知旨。

久后夫人不勝其慕。率三娘子上鴟述嶺。望倭國痛哭而終。仍為鴟述神母。今祠

堂存焉

第十八實圣王

義熙九年癸丑。平壤州大橋成(恐南平壤也。今楊州)王忌憚前王太子訥祗有德望。

將害之。請高麗兵而詐迎訥祗。高麗人見訥祗有賢行。乃倒戈而殺王。乃立訥祗

為王而去

射琴匣

第二十一毗處王(一作照智王)即位十年戊辰。幸于天泉亭。時有烏與鼠來鳴。鼠

作人語云。此烏去處尋之(或云神德王欲行香興輪寺。路見眾鼠含尾怪之而還占

之。明日先鳴烏尋之云云。此說非也)王命騎士追之。南至避村(今壤避寺村在南

山東麓)。兩豬相斗。留連見之。忽失烏所在。徘徊路旁。時有老翁自池中出奉

書。外面題云。開見二人死。不開一人死。使來獻之。王曰。與其二人死莫若不

開但一人死耳。日官奏云。二人者庶民也。一人者王也。王然之開見。書中云射

琴匣。王入宮見琴匣射之。乃內殿焚修僧。與宮主潛通而所奸也。二人伏誅。自

爾國俗每正月上亥上子上午等日。忌慎百事。不敢動作。以十五日為烏忌之日。

以糯飯祭之。至今行之。俚言怛忉。言悲愁而禁忌百事也。命其池曰書出池

智哲老王

第二十二智哲老王。姓金氏。名智大路。又智度路。謚曰智澄。謚號始于此。又

鄉稱王為麻立干者。自此王始。王以永元二年庚辰即位(或云辛巳則三年也)王陰

長一尺五寸。難于嘉耦。發使三道求之。使至牟梁部。冬老樹下見二狗嚙一屎塊

如鼓大。爭嚙其兩端。訪于里人。有一小女告云。此部相公之女子洗澣于此。隱

林而所遺也。尋其家檢之。身長七尺五寸。具事奏聞。王遣車邀入宮中。封為皇

后。群臣皆賀

又阿瑟羅州(今溟州)東海中。便風二日程有[百-日+ㄎ]陵島(今作羽陵)周回二萬

六千七百三十步。島夷恃其水深。憍傲不臣王命伊喰樸伊宗將兵討之。宗作木偶

師子。載于大艦之上。威之云。不降則放此獸。島夷畏而降。賞伊宗為州伯

真興王

第二十四真興王。即位時年十五歲。太后攝政。太后乃法興王之女子。立宗葛文

王之妃。終時削發被法衣而逝。承圣三年九月。百濟兵來侵于珍城。掠取人男女

三萬九千。馬八千匹而去。先是。百濟欲與新羅合兵謀伐高麗。真興曰。國之興

亡在天。若天未厭高麗則我何敢望焉。乃以此言通高麗。高麗感其言。與羅通好。

而百濟怨之。故來爾

桃花女  鼻荊郎

第二十五舍輪王。謚真智大王。姓金氏。妃起烏公之女。知刀夫人。大建八年丙

申即位(古本云。十一年己亥。誤矣)。御國四年。政亂荒淫。國人廢之。前此。

沙梁部之庶女。姿容艷美。時號桃花娘。王聞而召致宮中。欲幸之。女曰。女之

所守。不事二夫。有夫而適他。雖萬乘之威。終不奪也。王曰。殺之何。女曰。

寧斬于市。有愿靡他。王戲曰。無夫則可乎。曰可。王放而遣之。是年。王見廢

而崩。后二年其夫亦死。浹旬忽夜中王如平昔來于女房曰。汝昔有諾。今無汝夫

可乎。女不輕諾。告于父母。父母曰。君王之教。何以避之。以其女入于房。留

御七日。常有五色云覆屋。香氣滿室。七日后忽然無蹤。女因而有娠。月滿將產。

天地振動。產得一男。名曰鼻荊。真平大王聞其殊異。收養宮中。年至十五授差

執事。每夜逃去遠游。王使勇士五十人守之。每飛過月城。西去荒川岸上(在京

城西)率鬼眾游。勇士伏林中。窺伺鬼眾。聞諸寺曉鐘各散。郎亦歸矣。軍士以

事來奏。王召鼻荊曰。汝領鬼游信乎。郎曰然。王曰。然則汝使鬼眾成橋于神元

寺北渠(一作神眾寺。誤一云荒川東深渠)荊奉敕。使其徒煉石。成大橋于一夜。

故名鬼橋。王又問。鬼眾之中。有出現人間。輔朝政者乎。曰有。吉達者可輔國

政。王曰與來。翌日荊與俱見。賜爵執事。果忠直無雙。時角干林宗無子。王敕

為嗣子。林宗命吉達創樓門于興輪寺南。每夜去宿其門上。故名吉達門。一日吉

達變狐而遁去。荊使鬼捉而殺之。故其眾聞鼻荊之名。怖畏而走。時人作詞曰

圣帝魂生子  鼻荊郎室亭

飛馳諸鬼眾  此處莫留停

鄉俗帖此詞以辟鬼

天賜玉帶(清泰四年丁酉五月。正承金傅獻鐫金妝玉排方腰帶一條長十圍。

鐫銙六十二。曰。是真平王天賜帶也。太祖受之。藏之內庫)

第二十六白凈王。謚真平大王。金氏。大建十一年己亥八月即位。身長十一尺。

駕幸內帝釋宮(亦名天柱寺。王之所創)踏石梯。囗石并折。王謂左右曰。不動此

石。以示后來。即城中五不動石之一也。即位元年。有天使降于殿庭。謂王曰。

上皇命我傳賜玉帶。王親奉跪受。然后其使上天。凡郊廟大祀皆服之。后高麗王

將謀伐羅。乃曰。新羅有三寶不可犯。何謂也。皇龍寺丈六尊像一。其寺九層塔

二。真平王天賜玉帶三也。乃止其謀。贊曰

云外天頒玉帶圍  辟雍龍袞雅相宜

吾君自此身彌重  準擬明朝鐵作墀

善德王知幾三事

第二十七德曼(一作萬)謚善德女大王。姓金氏。父真平王。以貞觀六年壬辰即位。

御國十六年。凡知幾有三事。初唐太宗送畫牧丹三色。紅紫白以其實三升。王見

畫花曰。此花定無香。仍命種于庭。待其開落。果如其言。二于靈廟。寺玉門池。

冬月眾蛙集鳴三四日。國人怪之問于王。王急命角干閼川弼吞等。煉精兵二千人。

速去西郊問女根谷必有賊兵。掩取殺之。二角干既受命。各率千人問西郊。富山

下果有女根谷。百濟兵五百人。來藏于彼。并取殺之。百濟將軍[百-日+ㄎ]召者

藏于南山嶺石上。又圍而射之殪。又有后兵一千二百人來。亦擊而殺之。一無孑

遺。三王無恙時。謂群臣曰。朕死于某年某月日。葬我于忉利天中。群臣罔知其

處。奏云何所。王曰。狼山南也。至其月日王果崩。群臣葬于狼山之陽。后十余

年文虎大王創四天王寺于王墳之下。佛經云。四天王天之上有忉利天。乃知大王

之靈圣也。當時群臣啟于王曰。何知花蛙二事之然乎。王曰。畫花而無蝶。知其

無香。斯乃唐帝欺寡人之無耦也。蛙有怒形兵士之像。玉門者女根也。女為陰也。

其色白。白西方也。故知兵在西方。男根入于女根則必死矣。以是知其易捉。于

是群臣皆服其圣智。送花三色者。蓋知新羅有三女王而然耶。謂善德真德真圣是

也。唐帝以有懸解之明。善德之創靈廟寺。具載良志師傳詳之 別記云。是王代。

煉石筑瞻星臺

真德王

第二十八真德女王。即位自制太平歌。織錦為紋。命使往唐獻之(一本命春秋公

為使往。仍請兵。太宗嘉之。許蘇廷方云云者。皆謬矣。現慶前春秋已登位。現

慶庚申非太宗。乃高宗之世。定方之來。在現慶庚申。故知織錦為紋。非請兵時

也。在真德之世。當矣。蓋請放金欽之時也)唐帝嘉賞之。改封為雞林國王。其

詞曰

大唐開洪業  巍巍皇猷昌

止戈戎威定  修文契百王

統天崇雨施  理物體含章

深仁諧日月  [打-丁+旡]軍邁虞唐

幡旗何赫赫  錚鼓何锽锽

外夷違命者  剪覆被天殃

淳風凝幽現  遐邇競呈祥

四時和玉燭  七曜巡方方

維岳降輔宰  維帝任忠良

五三成一德  昭我唐家皇

王之代有閼川公。林宗公。述宗公。虎林公(慈藏之父)。廉長公。庾信公。會于

南山[百-日+ㄎ]知巖議國事。時有大虎走入座間。諸公驚起。而閼川公略不移動。

談笑自若。捉虎尾撲于地而殺之。閼川公膂力如此。處于席首。然諸公皆服庾信

之威。新羅有四靈地。將議大事。則大臣必會其地謀之。則其事必成。一東曰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宾市| 邛崃市| 枣阳市| 万安县| 米泉市| 新晃| 西乌珠穆沁旗| 探索| 长子县| 瑞昌市| 磐安县| 新野县| 东海县| 密山市| 鄂尔多斯市| 内黄县| 和龙市| 台湾省| 岫岩| 林州市| 木兰县| 孟连| 德阳市| 盘锦市| 宾阳县| 黑山县| 彭州市| 论坛| 宜黄县| 泸西县| 天长市| 南木林县| 九江县| 广宁县| 荆州市| 班玛县| 乌兰察布市| 醴陵市| 贵定县| 方城县| 洪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