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 三國遺事
  • 僧一然
  • 3652字
  • 2015-12-26 15:13:50

哀泣至日暮。情思倦憊。俄成假寢。忽夢金氏娘容豫入門。粲然啟齒而謂曰。兒

早識上人于半面。心乎愛矣。未嘗暫忘。迫于父母之命強從人矣。今愿為同穴之

友故來爾信乃顛喜。同歸鄉里。計活四十余霜。有兒息五。家徒四壁。藜藿不給。

遂乃落魄扶攜。糊其口于四方。如是十年。周流草野。懸鶉百結。亦不掩體。適

過溟州蟹縣嶺。大兒十五歲者忽喂死。痛哭收瘞于道。從率余四口到羽曲縣(今

羽縣也)結茅于路傍而舍。夫婦老且病。饑不能興。十歲女兒巡乞。乃為里熬所

噬。號痛臥于前。父母為之歔欷。泣下數行。婦乃囗澀拭涕。倉卒而語曰。予之

始遇君也。色美年芳。衣袴稠鮮。一味之甘得與子分之。數尺之暖得與子共之。

出處五十年。情鐘莫逆。恩愛綢繆。可謂厚緣。自比年來。衰病歲益深。饑寒日

益迫。傍舍壺漿人不容乞。千門之恥重似丘山。兒寒兒饑未遑計補。何暇有愛悅

夫婦之心哉。紅顏巧笑草上之露。約束芝蘭柳絮飄風。君有我而為累。我為君而

足憂。細思昔日之歡。適為憂患所階。君乎予乎奚至此極。與其眾鳥之同喂。焉

知只鸞之有鏡。寒棄炎附。情所不堪。然而行止非人。離合有數。請從此辭。信

聞之大喜。各分二兒將行。女曰。我向桑梓。君其南矣。方分手進途而形開。殘

燈翳吐。夜色將闌。及旦鬢發盡白。惘惘然殊無人世意。已厭勞生。如飫百年辛

苦。貪染之心灑然冰釋。于是慚對圣容。懺滌無已。歸撥蟹峴所埋兒冢。乃石彌

勒也。灌洗奉安于鄰寺。還京師免莊任。傾私財創凈土寺。懃修白業。后莫知所

終。議曰。讀此傳。掩卷而追繹之。何必信師之夢為然。今皆知其人世之為樂。

欣欣然役役然。特未覺爾。乃作詞誡之曰

快適須臾意已閑  暗從愁里老倉顏

不須更待黃梁熟  方悟勞生一夢間

治身臧否先誠意  鰥夢蛾眉賊夢藏

何似秋來清夜夢  時時合眼到清涼

魚山佛彰

古記云。萬魚寺者古之慈成山也。又阿耶斯山(當作摩耶斯。此云魚也)。傍有呵

啰國。昔天卵下于海邊。作人御國。即首露王。當此時。境內有玉池。池有毒龍

焉。萬魚山有五羅剎女。往來交通。故時降電雨。歷四年五谷不成。王咒禁不能。

稽首請佛說法。然后羅剎女受五戒而無后害。故東海魚龍遂化為滿洞之石。各有

鐘磬之聲(已上古記)又按。大定十二年庚子。即明宗十一年也。始創萬魚寺。棟

梁寶林狀奏所稱山中奇異之跡。與北天竺訶羅國佛影事符同者有三。一。山之側

近地梁州界玉池。亦毒龍所蟄是也。二。有時自江邊云氣始出來到山頂。云中有

音樂之聲是也。三。影之西北有盤石。常貯水不絕云。是佛浣濯袈裟之地是也。

已上皆寶林之說。今親來瞻禮。亦乃彰彰可敬信者有二。洞中之石凡三分之二皆

有金玉之聲是一也。遠瞻即現。近瞻不見。或見覓等是一也。北天之文具錄于后。

可函觀佛三昧經第七卷云。佛到耶干訶羅國。古仙山薝葍花林毒龍之側。青蓮花

泉北羅剎穴中阿那斯山南。爾時彼穴有五羅剎。化作女龍。與毒龍通。龍復降雹。

羅剎亂行。饑饉疾疫已。歷四年。王驚懼。禱祀神祇。于事無益。時有梵志。聰

明多智。白言大王伽毗羅凈飯王子。今者成道號釋迦。文王聞是語。心大歡喜。

向佛作禮曰。云何今日佛日已興。不到此國。爾時如來敕諸比丘。得六神通者。

隨從佛后。受那干訶羅王弗婆浮提請。爾時世尊頂放光明。化作一萬諸天化佛。

往至彼國。爾時龍王及羅剎女五體投地求佛受戒。佛即為說三歸五戒。龍王聞已

長跪合掌。勸請世尊常住此間。佛若不在。我有惡心。無由得成阿耨菩提。時梵

天王復來禮佛。請婆伽婆為未來世諸眾生。故莫獨偏為此一小龍。百千梵王皆作

是請。時龍王出七寶臺。奉上如來。佛告龍王。不須此臺。汝今但以羅剎石窟持

以施我。龍歡喜(云云)。爾時如來安慰龍王。我受汝請。坐汝窟中。經千五百歲。

佛涌身入石。猶如明鏡。人見面像。諸龍皆現。佛在石內。映現于外。爾時諸龍

合掌歡喜不出其地。常見佛日。爾時世尊結伽趺坐在石壁內。眾生見時。遠望即

現。近則不現諸天供養佛影。影亦說法。又云。佛蹴巖石之上。即便成金玉之聲。

高僧傳云。惠遠聞天竺有佛影。昔為龍所留之影。在北天竺月支國那竭呵城南古

仙人石室中(云云)。又法現。西域傳云。至那竭國界。那竭城南半由旬有石室。

博山西南面佛留影。此中去十余步觀之。如佛真形。光明炳著。轉遠轉微。諸國

王遣工摹寫。莫能仿佛。國人傳云。賢劫千佛皆當于此留影。影之西百步許有佛

在時剃發剪爪之地(云云)。星函西域記第二卷云。昔如來在世之時。此龍為牧牛

之士。供王乳酪。進奏失宜。既獲譴嘖。心懷恚恨。以金錢買花供養。授記宰堵

婆。愿為惡龍破國害王。特趣石壁投身而死。遂居此窟為大龍王。適起惡心。如

來鑒此。變神通力而來至此。龍見佛毒心遂止。受不殺戒。因請如來常居此穴。

常受我供。佛言。吾將寂滅為汝留影。汝若毒忿。常觀吾影。毒心當止。攝神獨

入石室。遠望即現。近則不現。又令石上蹴為七寶(云云)。已上皆經文大略如此。

海東人名此山為阿那斯。當作摩那斯。此[番*(匕/匕)]為魚。蓋取彼北天事而稱

之爾

臺山五萬真身

按山中古傳。此山之署名真圣住處者。始自慈藏法師。初法師欲見中國五臺山文

殊真身。以善德王代貞觀十年丙申(唐僧傳云十二年今從三國本史)入唐。初至中

國太和池邊石文殊處。虔祈七日。忽夢大圣授四句偈。覺而記憶。然皆梵語。罔

然不解。明旦忽有一僧。將緋羅金點袈裟一領。佛缽一具。佛頭骨一片到于師邊。

問何以無聊。師答以夢所受四句偈。梵音不解為辭。僧譯之云。呵啰婆佐曩。是

曰了知一切法。達[口*((上/示)*聿)]陊佉嘢。云自性無所有。曩伽呬伽曩。云

如是解法性。達[口*((上/示)*聿)]盧舍那。云即見盧舍那。仍以所將袈裟等付

而囑云。此是本師釋迦尊之道具也。汝善護持。又曰。汝本國艮方溟州界有五臺

山。一萬文殊常住在彼。汝往見之。言已不現。遍尋靈跡。將欲東還太和池龍現

身請齋供養七日。乃告云。昔之傳偈老僧是真文殊也。亦有叮囑創寺立塔之事。

具載別傳。師以貞觀十七年來到此山。欲睹真身三日。晦陰不果而還。復住元寧

寺。乃見文殊。云至葛蟠處。今凈巖寺是(亦載別傳)后有頭陀信義。乃梵日之門

人也。來尋藏師憩息之地。創庵而居。信義既卒。庵亦久廢。有水多寺長老。有

緣重創而居。今月精寺是也。藏師之返新羅。凈神大王太子寶川孝明二昆弟(按

國史。新羅無凈神寶川孝明三父子明文。然此記下文云。神龍元年開土立寺。則

神龍乃圣德王即位四年乙巳也。王名興光。本名隆基。神文之第二子也。圣德之

兄孝照名理恭。一作洪。亦神文之子。神文政明字日照則凈神恐政明神文之訛也。

孝明乃孝照一作昭之訛也。記云孝明即位。而神龍年開土立寺云者。亦不細詳言

之爾。神龍年立寺者乃圣德王也)到河西府(今溟州亦有河西郡是也。一作河曲縣。

今蔚州非是也)世獻角干之家留一宿。翌日過大領。各嶺千徒到省烏坪。游覽累

日。忽一夕昆弟二人密約方外之志。不令人知。逃隱入五臺山(古記云。太和元

年戊申八月初王隱山中。恐此文大誤。按孝照一作昭。以天授三年壬辰即立。時

年十六。長安二年壬寅崩。壽二十六。圣德以是年即位。年二十二。若曰太和元

年戊申。則先于孝照即位甲辰已過四十五歲。乃太宗文武王之世也。以此知此文

為誤。故不取之)侍衛不知所歸。于是還國。二太子到山中。青蓮忽開地上。兄

太子結庵而止住。是日寶川庵向東。北行六百余步。北臺南麓亦有青蓮開處。弟

太子孝明又結庵而止。各懃修業。一日同上五峰瞻禮。次東臺滿月山。有一萬觀

音真身。現在南臺麒麟山。八大菩薩為首一萬地藏。西臺長嶺山無量壽如來為首

一萬大勢至。北臺象王山釋迦如來為首五百大阿羅漢。中臺風廬山亦名地盧山。

毗盧遮那為首一萬文殊。如是五萬真身一一瞻禮。每日寅朝。文殊大圣到真如院

今上院。變現三十六種形。或時現佛面形。或作寶珠形。或作佛眼形。或作佛手

形。或作寶塔形。或萬佛頭形。或作萬燈形。或作金橋形。或作金鼓形。或作金

鐘形。或作神通形。或作金樓形。或作金輪形。或作金剛柝形。或作金甕形。或

作金鈿形。或五色光明形。或五色圓光形。或吉祥草形。或青蓮花形。或作金田

形。或作銀田形。或作佛足形。或作雷電形。或來涌出形。或地神涌出形。或作

金鳳形。或作金烏形。或馬產師子形。或雞產鳳形。或作青龍形。或作白象形。

或作鵲鳥形。或牛產師子形。或作游豬形。或作青蛇形。二公每汲洞中水煎茶獻

供。至夜各庵修道。凈神王之弟與王爭位。國人廢之。遣將軍四人到山迎之。先

到孝明庵前呼萬歲。時有五色云七日垂覆。國人尋云而畢至。排列鹵薄。將邀兩

太子而歸。寶川哭泣以辭。乃奉孝明歸即位。理國有年(記云在位二十余年。蓋

崩年壽二十六之訛也。在位但十年爾。又神文之弟爭位事。國史無文。未詳)以

神龍元年(乃唐中宗復位之年圣德即位四年也)乙巳三月初四日始改創真如院。大

王親率百寮到山。營構殿堂。并塑泥像文殊大圣安于堂中。以知識靈卞等五員長

轉華嚴經。仍結為華嚴社。長年供費。每歲春秋。各給近山州縣倉租一百石凈油

一石。以為恒規。自院西行六千步至牟尼岾。古伊峴外柴地十五結。栗枝六結。

坐位二結。創置莊舍焉。寶川常汲服其靈洞之水。故晚年肉身飛空。到流沙江外

蔚珍國掌天窟停止。誦隨求陀羅尼。日夕為課。窟神現身白云。我為窟神已二千

年。今日始聞隨求真詮。請受菩薩戒。既受已。翌日窟亦無形。寶川驚異。留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江市| 华安县| 阳东县| 上栗县| 仁怀市| 江阴市| 宾川县| 泗洪县| 鄄城县| 阿坝| 莎车县| 江西省| 彭山县| 类乌齐县| 朔州市| 海盐县| 封丘县| 廉江市| 宜宾市| 格尔木市| 和硕县| 甘泉县| 西藏| 黑山县| 济南市| 扶绥县| 郯城县| 望城县| 志丹县| 阳东县| 托克托县| 康乐县| 叙永县| 应城市| 平邑县| 库尔勒市| 大厂| 古蔺县| 合江县| 广德县| 剑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