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 三國遺事
- 僧一然
- 4967字
- 2015-12-26 15:13:50
觀者如堵。太祖出郊迎勞。賜宮東一區(qū)(今正承院)以長女樂浪公主妻之。以王謝
自國居他國。故以鸞喻之。改號神鸞公主。謚孝穆。封為正承。位在太子之上。
給祿一千石。侍從員將皆錄用之。改新羅為慶州。以為公之食邑。初王納土來降。
太祖喜甚。待之厚禮。使告曰。今王以國與寡人。其為賜大矣。愿結(jié)婚于宗室。
以永甥舅之好。王答曰。我伯父億廉(王之考孝宗角干追封神興大王之弟也)有女
子。德容雙美。非是無以備內(nèi)政。太祖娶之。是為神成王后金氏(本朝登仕郎金
寬毅所撰王代宗錄云。神成王后李氏。本慶州大尉李正言為俠州守時。太祖幸此
州。納為妃。故或云俠州君。愿堂玄化寺三月二十五日立忌。葬貞陵。生一子。
安宗也。此外二十五妃主中不載。金氏之事未詳。然而史臣之論。亦以安宗為新
羅外孫。當以史傳為是)
太祖之孫景宗[仁-二+由]聘政承公之女為妃。是為憲承皇后。仍封政承為尚父。
太平興國三年戊寅崩。謚曰敬順。冊尚父誥曰。敕。姬周啟圣之初。先封呂主。
劉漢興王之始。首開簫何。自大定寰區(qū)。廣開基業(yè)。立龍圖三十代。躡麟趾四百
年。日月重明。乾坤交泰。雖自無為之主。乃開致理之臣。觀光順化衛(wèi)國功臣上
柱國樂浪王政承食邑八千戶金傳。世雞林。官分王爵。英烈振凌云之氣。文章騰
擲地之才。富有春秋。貴居茅土。六韜三略。拘入胸襟。七縱五申。撮歸指掌。
我太祖始修睦之好。早認余風。尋頒駙馬之姻。內(nèi)酬大節(jié)。家國既歸于一統(tǒng)。君
臣宛合于三韓。顯播令名。光崇懿范。可加號尚父都省令。仍賜推忠慎義崇德守
節(jié)功臣號。勛封如故。食邑通前為一萬戶。有司擇日備禮冊命。主者施行。開寶
八年十月日。大匡內(nèi)議令兼總翰林臣翮宣奉行。奉敕如右。牒到奉行。開寶八年
十月日侍中署。侍中署。內(nèi)奉令署。軍部令署。軍部令無署。兵部令無署。兵部
令署。廣坪侍郎署。廣坪侍郎無署。內(nèi)奉侍郎無署。內(nèi)奉侍郎署。軍部卿無署。
軍部卿署。兵部卿無署。兵部卿署。告推忠慎義崇德守節(jié)功臣。尚父都省令。上
柱國樂浪都王。食邑一萬戶。金傳奉敕如右。符到奉行。主事無名。郎中無名。
書令史無名。孔目無名。開寶八年十月日下
史論曰。新羅樸氏昔氏。皆自卵生。金氏從天入金柜而降。或云乘金車。此尤詭
怪不可信。然世俗相傳為實事。今但厚厥初。在上者。其為已也儉。其為人也寬。
其設官也略。其行事也簡。以至誠事中國。梯航朝聘之使。相續(xù)不絕。常遣子弟。
造朝宿衛(wèi)。入學而誦習。于以襲圣賢之風化。革鴻荒之俗。為禮義之邦。又憑王
師之威靈。平百濟高句麗。取其地郡縣可謂盛矣。然而奉浮屠之法。不知其弊。
至使閭里比其塔廟。齊民逃于緇褐。兵農(nóng)侵小而國家日衰。幾何其不亂且亡也哉。
于是時。景哀王加之以荒樂。與宮人左右出游鮑石亭。置酒燕衛(wèi)。不知甄萱之至。
與門外韓檎虎樓頭張麗華無以異矣。若敬順之歸命太祖。雖非獲已。亦可佳矣。
向若力戰(zhàn)守死。以抗王師。至于力屈勢窮。即必覆其家族。害及于無辜之民。而
乃不待告命。封府庫。籍群難。以歸之。其有功于朝廷。有德于生民甚大。昔錢
民以吳越入宋。蘇子贍謂之忠臣。今新羅功德過于彼遠矣。我太祖妃嬪眾多。其
子孫亦繁衍。而顯宗自新羅外孫即寶位。此后繼統(tǒng)者皆其子孫。豈非陰德也歟。
新羅既納土國除。阿干神會罷外署還。見都城離潰。有黍離離嘆。乃作歌。歌亡
未詳
南扶余 前百濟 北扶余已見上
扶余郡者。前百濟王都也。或稱所夫里郡。按三國史記。百濟圣王二十六年戊午
春。移都于泗泚。國號南扶余。注曰。其地名所夫里。泗泚。今之古省津也。所
夫里者。扶余之別號也。已上注。又按量田帳籍。曰所夫里郡田丁。柱貼今言扶
余郡者。復上古之名也。百濟王姓扶氏。故稱之。或稱余州者。郡西資福寺高座
之上。有繡帳焉。其繡文曰。統(tǒng)和十五年丁酉五月日余州功德大寺繡帳。又昔者
河南置林州刺史。其時圖籍之內(nèi)。有余州二字。林州。今佳林郡也。余州。今之
扶余郡也。百濟地理志曰。后漢書曰。三韓凡七十八國。百濟是其一國焉。北史
云。百濟東極新羅。西南限大海。北際漢江。其郡曰居扶城。又云固麻城。其外
更有五方城。通典云。百濟南接新羅。北距高麗。西限大海。舊唐書云。百濟。
抉夫之別種。東北新羅。西渡海越州。南渡海至倭北高麗。其王所居。有東西兩
城。新唐書云。百濟西界越州。南倭。皆逾海。北高麗囗史本記云。百濟始祖溫
祚。其父雛牟王。或云。朱蒙自北扶余逃難。至卒本扶余。州之王無子。只有三
女。見朱蒙知非常人。以第二女妻之。未幾。扶余州王薨。朱蒙嗣位。生二子。
長曰沸流。次曰溫祚。恐后太子所不容。遂與烏干馬黎等臣南行。百姓從之者多。
遂至漢山。登負兒岳。望可居之地。沸流欲居于海濱。十臣諫曰。惟此河南之地。
北帶漢水。東據(jù)高岳。南望沃澤。西阻大海。其天險地利。難得之勢。作都于斯。
不亦宜乎。沸流不聽。分其民歸彌雛忽居之。溫祚都河南慰禮城。以十臣為輔翼。
國號十濟。是漢成帝鴻佳三年也。沸流以彌雛忽士濕水咸。不得安居歸。見慰禮
都邑鼎定。人民安泰。遂慚悔而死。其臣民皆歸于慰禮城。后以來時百姓樂悅。
改號百濟。其世系與高句麗同出扶余。故以解為氏。后至圣王。移都于泗泚。今
扶余郡(彌雛忽。仁州。慰禮。今稷山)按古典記云。東明王第三子溫祚。以前漢
鴻佳三年癸酉。自卒本扶余。至慰禮城。立都稱王。十四年丙辰。移都漢山(今
廣州)歷三百八十九年。至十三世近肖古王。咸安元年。取高句麗南平壤。移都
北漢城(今楊州)歷一百五年。至二十二世文周王即位。元徽三年乙卯。移都熊川
(今公州)歷六十三年。至二十六世圣王。移都所夫里。國號南扶余。至三十一世
義慈王。歷一百二十年。至唐顯慶五年。是義慈王在位二十年。新羅金庾信與蘇
定方討平之。百濟國舊有五部。分統(tǒng)三十七郡。二百濟城。七十六萬戶。唐以地。
分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等五都督府。仍其酋長為都督府刺史。未幾。新羅盡
并其地。置熊全武三州及諸郡縣 又虎巖寺有政事巖。國家將議宰相。則書當選
者名。或三四函封置巖上。須臾取看。名上有印跡者為相。故名之 又泗泚河邊
有一巖。蘇定方嘗坐此上。釣魚龍而出。故巖上有龍跪之跡。因名龍巖 又郡中
有三山。曰日山吳山浮山。國家全盛之時。各有神人居其上。飛相往來。朝夕不
絕 又泗泚崖又有一石。可坐十余人。百濟王欲幸王興寺禮佛。先于此石望拜佛。
其石自暖。因名[火*突]石 又泗泚河兩崖如畫屏。百濟王每游宴歌舞。故至今
稱為大王浦 又始祖溫祚乃東明第三子。體洪大。性孝友。善騎射 又多婁王寬
厚有威望 又沙沸王(一作沙伊王)仇首崩嗣位。而幼少不能政。即廢而立古爾王。
或云。至樂初二年己未乃崩。古爾方立
武王(古本作武康。非也。百濟無武康)
第三十武王名璋。母寡居。筑室于京師南池邊。池龍文通而生。小名薯童。器量
難測。常掘薯蕷。賣為活業(yè)。國人因以為名。聞新羅真平王第三公主善花(一作
善化)美艷無雙。剃發(fā)來京師。以薯蕷餉閭里群童。群童親附之。乃作謠。誘群
童而唱之云。善化公主主隱 他密只嫁良置古 薯童房乙夜矣卯乙抱遣去如 童
謠滿京。達于宮禁。百官極諫。竄流公主于遠方。將行。王后以純金一斗贈行。
公主將至竄所。薯童出拜途中。將欲侍衛(wèi)而行。公主雖不識其從來。偶爾信悅。
因此隨行。潛通焉。然后知薯童名。乃信童謠之驗。同至百濟。出母后所贈金。
將謀計活。薯童大笑曰。此何物也。主曰。此是黃金。可致百年之富。薯童曰。
吾自小掘薯之地。委積如泥土。主聞大驚曰。此是天下至寶。君今知金之所在。
則此寶輸送父母宮殿何如。薯童曰可。于是聚金。積如丘陵。詣龍華山師子寺知
命法師所。問輸金之計。師曰。吾以神力可輸。將金來矣。主作書。并金置于師
子前。師以神力。一夜輸置新羅宮中。真平王異其神變尊敬尤甚。常馳書問安否。
薯童由此得人心。即王位。一日王與夫人欲幸?guī)熥铀隆V笼埲A山下大池邊。彌勒
三尊出現(xiàn)池中。留駕致敬。夫人謂王曰。須創(chuàng)大伽藍于此地。固所愿也。王許之。
詣知命所。問填池事。以神力一夜頹山。填池為平地。乃法像彌勒三會殿塔廊廡
各三所創(chuàng)之。額曰彌勒寺(國史云王興寺)真平王遣百工助之。至今存其寺(三國
史云。是法王之子。而此傳之獨女之子。未詳)
后百濟 甄萱
三國史本傳云。甄萱尚州加恩縣人也。咸通八年丁亥生。本姓李。后以甄為氏。
父阿慈個。以農(nóng)自活。光啟中據(jù)沙弗城(今尚州)自稱將軍。有四子。皆知名于世。
萱號杰出。多智略。李碑家記云。真興大王妃思刀謚曰白[鳥*戎]夫人。第三子
仇輪公之子波珍干善品之子角干酌珍妻王咬巴里生角干元善。是為阿慈個也。慈
之弟妻上院夫人。第二妻南院夫人。生五子一女。其長子是尚父萱。二子將軍能
哀。三子將軍龍蓋。四子寶蓋。五子將軍小蓋。一女大主刀金。又古記云。昔一
富人居光州北村。有一女子。姿容端正。謂父曰。每有一紫衣男到寢交婚。父謂
曰。汝以長絲貫針刺其衣。從之。至明盡絲于北墻下。針刺于大蚯蚓之腰。后因
妊生一男。年十五。自稱甄萱。至景福元年壬子稱王。立都于完山郡。理四十三
年。以清泰元年甲午。萱之三子纂逆。萱投太祖。子金剛即位。天福元年丙申。
與高麗兵會戰(zhàn)于一善郡。百濟敗績。國王云。初萱生孺褓時。父耕于野。母餉之。
以兒置于林下。虎來乳之。鄉(xiāng)黨聞者異焉。及壯體貌雄奇。志氣倜儻不凡。從軍
入王京。赴西南海防戌。枕戈待敵。其氣恒為士卒先。以勞為裨將。唐昭宗景福
元年。是新羅真圣王在位六年。嬖豎在側(cè)。竊弄國權(quán)。綱紀紊[施-方+弓]。加之
以饑饉。百姓流移。群盜蜂起。于是萱竊有叛心。嘯聚徒侶。行擊京西南州縣。
所至響應。旬月之間。眾至五千。遂襲武珍州自王。猶不敢公然稱王。自署為新
羅西南都統(tǒng)行全州刺史兼御史中承上柱國漢南國開國公。龍化元年己酉也。一云
景福元年壬子。是時北原賊良吉雄強。弓裔自投為麾下。萱聞之。遙授良吉職為
裨將。萱西巡至完山州。州民迎勞。喜得人心。謂左右曰。百濟開國六百余年。
唐高宗以新羅之請。遣將軍蘇定方。以舡兵十三萬越海。新羅金庾信卷土歷黃山。
與唐兵合。攻百濟滅之。予今敢不立都以雪宿憤乎。遂自稱后百濟王。設官分職。
是唐光化三年。新羅孝恭王四年也。貞明四年戊寅。鐵原京眾心忽變。推戴我太
祖即位。萱聞之遣使稱賀。遂獻孔雀扇地理山竹箭等。萱與我太祖。陽和陰克。
獻驄馬于太祖。三年冬十月。萱率三千騎至曹物城(今未詳)太祖亦以精兵來與之
角。萱兵銳。未決勝負。太祖欲權(quán)和以老其師移書乞和。以堂弟王信為質(zhì)。萱亦
以外甥真虎交質(zhì)。十二月攻取居西(今未詳)等二十余城。遣使入后唐稱藩。唐策
授檢校太尉兼侍中判百濟軍事。依前都督行全州刺史海東四面都統(tǒng)指揮兵馬判置
等事百濟王食邑二千五百戶。四年真虎暴卒。疑故殺。即囚王信。使人請還前年
所送驄馬。太祖笑還之。天成二年丁亥九月。萱攻取近品城(今山陽縣)燒之。新
羅王求救于太祖。太祖將出帥。萱襲取高郁府(今蔚州非也)進軍族始林(一云雞
林西郊)卒入新羅王都。新羅王與夫人出游鮑石亭時。由是甚敗。萱強引夫人亂
之。以王之族弟金傅嗣位。然后虜王弟孝廉。宰相英景。又取國珍寶。兵仗子女。
百工之巧者。自隨以歸。太祖以精騎五千。要萱于公山下大戰(zhàn)。太祖之將金樂崇
謙死之。諸軍敗北。太祖僅以身免。而不與相抵。使盈其貫。萱乘勝轉(zhuǎn)掠大木城
(今若木)京山府康州攻缶谷城。又義成府之守洪述。拒戰(zhàn)而死。太祖聞之曰。吾
失右手矣四十二年庚寅。萱欲攻古昌郡(今安東)大舉。而石山營寨。太祖隔百步
而郡北瓶山營寨。累戰(zhàn)萱敗。獲侍郎金渥。翌日萱收卒襲破順城。城主元逢不能
御。棄城宵遁。太祖赫怒。貶為下枝縣(今豊山縣。元逢本順城人故也)新羅君臣
以衰季。難以復興。謀引我太祖。結(jié)好為援。萱聞之又欲入王都作惡。恐太祖先
之。寄書于太祖曰。昨者國相金雄廉等將召足下入京。有同鱉應黿聲。是欲鷃披
準翼。必使生靈涂炭宗社丘墟。仆是以先著祖鞭。獨揮韓鉞。誓百寮如皎日。諭
六部以義風。不意奸臣遁逃。邦君薨變。遂奉景明王表弟獻康王之外孫。勸即尊
位。再造危邦。喪君有君于是乎在。足下勿詳忠告。徒聽流言。百計窺覦。多方
侵擾。尚不能見仆馬首。拔仆牛毛。冬初都頭索湘束手星山陣下。月內(nèi)左將金樂
曝骸美利寺前。殺獲居多。追禽不小。強羸若此。勝敗可知。所期者。掛弓于平
壤之樓。飲馬于浿江之水。然以前月七日。吳越國使班尚書至。傳王詔旨。知卿
與高麗。久通和好。共契鄰盟。比因質(zhì)子之兩亡。家失和親之舊好。互侵疆境。
不戢干戈。今專發(fā)使臣。赴卿本道。又移文高麗。宜各相親比。永孚于休。仆義
篤尊王。情深事大。及聞詔諭。即欲祗承。但虜足下欲罷不能困而猶斗。今錄詔
書寄呈。請留心詳悉。且免[狂-王+盧]迭憊。終必貽譏。蚌[酋*鳥]相持。亦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