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疔瘡
《病源論》云∶疔瘡者,風邪毒瓦斯搏于肌肉所生也。初如風疹搔破青黃汁出,里有赤黑脈。亦有全不令人知,忽以衣物觸反手著則痛。亦有肉突起如魚眼,赤黑久結皆變爛成瘡,瘡下有深孔如火針穿之狀。初作時,突起如回釘蓋,故謂之疔瘡。令人惡寒,四肢強痛,瘡便變焦黑色,腫大光起,根硬強,酸痛,皆其候也。在手足頭面骨節間者最急,其余處則可也。毒入腹,則煩悶不佳,或如醉,如此者二三日便死也。
《養生方》云∶人汗入酒食內,食之作疔瘡。
凡有十種∶一,瘡頭烏而強凹;二,瘡頭白而腫實;三,瘡頭如豆 色;四,瘡似葩紅色;五,瘡頭內有黑脈;六,瘡頭赤紅而浮虛;七,瘡頭如葩而黃;八,瘡頭赤如薄色;九,瘡頭如茱萸;十,瘡頭似石榴子。
《千金方》云∶論曰∶夫稟形之類,須存攝養,將息失度,百病萌生。故四時代謝,陰陽遞興,此之二氣更相擊怒,當時也,必有暴氣。夫暴氣者,每月之中必有猝然大風。大霧、大寒、大熱,若不時避,人忽遇之,此皆入人四體,頓折皮膚, 澀經脈,遂使腠理壅隔,營衛結滯,陰陽之氣不得宣瀉,變成癰疽疔毒惡瘡諸腫。至疔腫,若不預識,令人死,死不迎辰。若覺訖乃欲求方,其人已入木矣。所以養生之士,須早識此方。凡是瘡痍無所逃矣。
又云∶一、麻子疔,其狀肉上起,頭,大如黍米,色少烏,四邊微赤多癢,忌食麻子,及衣布并入麻田中行。(今按∶《錄驗方》云∶大小如忝米,頭黑有部漿,肉色不異。)二、石疔,其狀皮肉相連,色烏黑如烏豆,甚硬刺不入肉內,隱隱微疼。忌瓦 磚石之屬。(今按∶《錄驗方》云∶頭黑靨下瘡加對,有部漿,四畔小赤并粟。)三、雄疔,其狀瘡頭烏靨,四畔瘡泡漿起,色黃,大如錢孔。忌房。(今按∶《錄驗方》云∶連根加頭黑,刺不入,有部漿,無赤粟。)四、雌疔,其狀瘡頭少黃向里靨,亦似灸瘡,四畔泡漿起色赤,大如錢孔。忌房。(今按∶《錄驗方》云∶頭赤四畔黑黃,泡漿,有汁無粟。)五、火疔,其狀如火瘡,頭烏靨,四邊有泡漿,有如赤粟。忌火灸爍。(今按∶《錄驗方》云∶頭黑靨肉色赤赤粟多。)六、爛疔,其狀少黑有白斑,瘡中有膿水,形大小如匙面。忌熱食爛物。(今按∶《錄驗方》云∶大小如拭面,膿血俱,有四畔,無赤粟。)七、三十六疔,其狀頭烏浮起,形如烏豆,四畔起,大赤。今日生一,明生兩三乃至十,若滿三十六,藥所不治。不滿者可治。俗名黑 。忌鎮喜愁恨。(今按∶《錄驗方》云∶頭黑兩兩俱生,但時滿三十六,患者即死。)八、蛇眼疔,其狀瘡頭黑,皮上浮生形如小豆狀,似蛇眼,體大。忌惡眼人見之及嫉妒人看之。(今按∶《錄驗方》∶頭黑條,四畔有部漿,赤粟。)九、鹽膚疔,其狀大如匙面,遍瘡皆赤,有黑粟起。忌咸食。(今按∶《錄驗方》∶頭白赤大如小豆,赤粟廣多,無部漿。)十、水洗疔,其狀瘡如錢形,或如錢孔大,瘡頭白里黑靨,汁出中鞭。忌飲漿水,水洗,渡河。(今按∶《錄驗方》∶頭白 ,無部漿,有赤粟。)十一、刀鐮疔,其狀瘡闊狹如薤葉,長一寸,側內黑如燒爛,忌刺及刀鐮切割。(今按∶《錄驗方》一頭三角,有部漿,無赤有粟,忌兵刃。)十二、浮甌疔,其狀瘡體曲圓,少許不合,長而狹如薤葉大,內黃外黑白,黑白處刺不痛,里黃處刺痛。(今按∶《錄驗方》∶頭高,肉上出四畔,無部漿,赤粟,忌疔鐵。)十三、牛拘疔,其狀肉內泡色起,掐不破。(今按∶《錄驗方》∶名羊疔瘡,即有三角,有部赤粟。)上一十三瘡,初起必先癢后痛,先寒后熱,熱定寒多。四肢沉重、頭痛、心驚、眼花,若太重者嘔逆,嘔逆者難治。其麻子疔一種,始末唯癢,所錄之忌不得犯觸,犯觸者難治。
其浮甌、牛拘兩種,無所禁忌。縱不治亦不殺人。
又云∶有此病者,忌房、豬、雞、魚、牛、生韭、蒜、蔥、蕓苔、胡荽、酒、酢、面、葵等。又見豹即死,大忌。(今按∶《錄驗方》云∶七日不得食鹽及酒肉、五辛、生冷酢滑,不得帶赤者,有毒。唯用純白色者。)又云∶凡治疔腫皆刺中心至痛,又刺四邊十余下令血出。去血敷藥,藥氣入針孔中佳。
若不達瘡里,則不相得力也。
又云∶治一切疔腫方∶蒼耳根莖子葉皆得燒作灰,酢泔和作泥涂上,不過十易。枝根出。
又方∶涂雄黃末立愈,神驗。
又方∶枸杞煮汁冷凍飲料一二盞,彌佳。
《錄驗方》云∶有疔毒瘡,肉中突起如魚眼狀,赤黑,酸痛徹骨,是寒毒久結。及在此疾也,其爛成瘡,瘡下有深孔如火針穿也。初作突起狀如細釘蓋,故謂之疔毒者焉。初作即服湯及諸單行治如治丹方法便瘥也。北方饒此疾也,江東時有作者。喜著口里頰邊及舌上也,看之正黑如珠子。含服湯、針刺去血如治丹疽法也。
癰疽方 治疔瘡方∶以甘刀割十字,以銅鐵箸燒火令赤,瘡上置臘,少燒,刺名曰為爍,一、二遍,無毒肉時自熱止,燒鼠屎作灰末,著瘡穴滿之即瘥。(今按∶《經心方》∶燒錐赤刺頭上。)又云∶治惡瘡疔腫五香湯方∶青木香 薰陸香 沉香 丁子香 藿香(各一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得麝香二分去藿香。
《極要方》治疔瘡方∶搗茺蔚莖葉敷腫上,服汁令疔毒內消也(一名益母草。)《百濟新集方》治疔腫毒瓦斯入心欲困死方∶取菊葉合莖搗絞取汁三升,頓服之。
《醫門方》療疔毒腫不問雄、雌、麻子等一切毒腫毒瓦斯入腹殺人方∶頻煮枸杞根汁飲之。
又云∶治疔腫方∶白僵蠶、白疆石末和,封之最佳。
又方∶水研白疆石服一盞,并針開瘡敷上自消。
《經心方》治疔腫新方∶末附子,酢和涂上,燥復涂之。
《陶景本草注》治疔療方∶人屎干者燒之,煙絕水漬飲汁,名破棺湯。
《蘇敬本草注》疔瘡方∶末白僵蠶封上,根當自出,極效。
《崔禹錫食經》疔瘡方∶搗 莖葉根敷之,瘡根即撥。
《耆婆方》治一切疔瘡神方∶以 末少少敷即瘥。(今按∶以冷水潑之。)又云∶治人熱毒疔瘡在口中方∶凝水石搗末研之,少少以敷瘡上,日三、四敷,即瘥。
治犯疔瘡
《病源論》云∶犯疔瘡者,謂疔瘡欲瘥,更犯觸之。若大 及食豬魚麻子并狐臭人氣熏瘡皆能犯之,則更劇乃甚于初。更令瘡熱 腫,先寒后熱,四肢沉重,頭痛心驚,嘔逆煩悶則不可治之。
《千金方》云∶欲知犯狀,但脊強,瘡痛極甚,不可得忍。是犯狀,治之方∶多搗蒼耳汁飲并涂上。
又方∶水四升,煮蛇蛻皮如雞子大,三、四沸,去滓服,立愈。
又云∶若犯者∶取枸杞根切三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取滓研一錢,上和汁一盞服之,日二、三服。
并單飲冷汁一、二盞彌佳。
《醫門方》療犯疔腫欲死者方∶搗菊葉取汁服之,冬月取根,神驗。
《錄驗方》治患疔瘡犯欲死方∶取磁石和酢封,立撥根出。
又方∶石硫黃燒鐵著之。
又方∶酢練磨 石遍敷之,立瘥。
又方∶取冬葵子服方寸匕,日二。
《救急單驗方》療犯疔瘡瘡根入腹欲死方∶取東行母豬糞和水絞汁飲一升,瘥。
又云∶已死者∶取大黃龍湯一升,暖之,以木拗口,灌即活,甚驗。
治毒腫
《病源論》云∶毒腫之狀,與風腫不殊,時令人壯熱,其邪毒甚者,入腹殺人。
《經心方》治毒腫五香湯方∶沉香 青木香 薰陸香 丁香(各一兩) 麝香(半兩)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劉涓子方》五香丸治惡氣腫毒方∶薰陸香(二分) 藿香(二分) 青木香(二分) 雞舌香(二分半) 鬼臼(二分) 大黃(八分) 當歸(五分) 升麻(三分) 朱砂(一分半) 牡丹(二分) 雄黃(一分)上十一物,搗,下篩,蜜和為丸,清白飲一服四丸,丸如小豆大,日再。
又云∶五毒膏治惡氣毒腫方∶蜀椒(二兩) 當歸(二兩) 朱砂(二兩) 烏頭(一升) 苦酒(一升半) 豬肪(六斤) 巴豆(一升去心) 雄黃(二兩)上八物, 咀,以苦酒淹一宿,納豬肪,合煎微火上,三上三下,藥成,向火摩腫上,日三。
《集驗方》治風熱毒腫結赤夜干膏方∶夜干(二兩) 常陸(切一升) 防己(四兩) 升麻(三兩)四物,切,以豬膏三升,微火煎常陸小焦黃,絞去滓以摩病上。
《葛氏方》治猝患惡毒腫起稍廣急痛方∶燒牛屎末,以苦酒和敷上,燥復換之。
又方∶搗荏子如泥涂上,燥復換之。
又方∶以苦酒、升麻及青木香、紫真檀合磨以指涂痛處良。
又方∶但以甘刀破上,泄去毒血及敷藥,彌佳。今按∶取水蛭令吮去惡血,其方在治癰疽之方。
《千金方》治惡毒腫,或著陰卵,或偏著一邊,疼急痛變,牽入少腹不可忍,一宿殺人方∶取茴香草搗取汁飲一升,日三、四服。滓敷腫。此外國神方,從元嘉末來,用之起死人,神驗。
《救急單驗方》療一切惡腫疼痛不可忍無問冷熱大小方∶取莨菪子三枚,捻熟,捋勿令破,吞之驗。
《孟詵食經》毒腫方∶末赤小豆和雞子白,敷之立瘥。
《陶景本草注》毒腫方∶煮青木香浴大佳。
又方∶服藍汁。
治風毒腫
《病源論》云∶風毒腫者,其先赤痛飆熱,腫上生瘭漿,如火灼是也。
《短劇方》云∶有風熱毒相搏為腫,其狀先腫 熱,上生瘭漿如火爍者名風熱毒也。治之如治丹毒法也。
《葛氏方》若風毒兼攻通身漸腫者方∶生苦參 菖蒲根 三白根銼,各一斗,以水一石五斗,煮取一斗,去滓納好酒一升。溫服半升,日三。又洗身。
《極要方》療風毒初腫令消方∶大黃(二兩) 葶藶子(二兩,熬) 通草(二兩) 莽草(二兩)上為散,水和敷腫上,燥易之,神效。
《耆婆方》治人風腫在皮上發有時方∶升麻(三兩) 夜干(二兩) 夕藥(二兩)三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治風腫
《病源論》云∶風腫者,腫無頭無根浮在皮上如吹也,不赤不痛,移無常處而兼癢。由腠理虛而逢風所作。
《葛氏方》云∶凡毒腫多痛,風腫多癢,按之隨手起,或痱瘰、隱疹皆風腫。治之方∶但令人痛以手摩將抑,按數百過自消。
又方∶炒蠶矢并鹽布裹熨之。
又方∶苦酒摩,桂若獨活以敷之。
又方∶楸葉浸水中以裹腫上。
又方∶以鈹刀決破之出毒血便愈。
《經心方》白蘞貼治風腫毒核癰疽方∶白蘞(二兩) 黃芩(半兩) 草(半兩) 夕藥(一兩) 黃 (一兩) 當歸(一兩) 大黃(半兩) 赤石脂(二兩)八味,為散,以雞子白和粥涂紙粘貼,燥復易。
《本草云》∶柞蓖麻子油涂之。
治熱腫
《病源論》云∶其熱毒作者,亦無正頭,但急腫色赤而時惡寒壯熱,煩悶不安。
《極要方》療熱毒腫秘之不傳方∶皂莢刺(一握去兩頭)上以水一大升,煮取半升,去滓頓服之,取利,其腫如湯沃雪。
又云∶療一切熱毒腫忽發頸項胸背上即封不成膿方∶生地黃(二升) 香豉(半升) 芒硝(五兩)上搗令熟,以敷腫上,濃二分,日五、六付,消止。
《救急單驗方》療熱毒腫方∶取桑樹東南根下土,和水作泥餅安腫上,以艾灸之,取熱應即止。男女并同。
《廣濟方》療熱毒腫方∶取牛脅骨燒為灰,以大酢和如泥涂上,干易。
《耆婆方》治人熱腫疼痛方∶升麻(三兩) 夜干(二兩) 大黃(二兩) 芒硝(二兩) 青木香(一兩) 梔子(一兩) 甘草(半兩)七味,銼,以水六升煮取三升,納芒硝攪令調。分三服,得下利即瘥。
治氣腫
《病源論》云∶氣腫病者,其狀如癰,無頭虛腫,色不變,皮上急痛,手才著便即痛是也。此風邪搏于氣所生也。
《短劇方》云∶有氣腫病,其狀如癰,無頭虛腫,色不變,皮上急痛,手才著便覺痛。
此由體熱當風復被暴冷涼折之,結成氣腫也。
宜服五香連翹湯,白針氣瀉之,敷蒺藜薄,亦用小豆薄并得消也。(今按∶五香連翹湯在治惡核之方中。)蒺藜薄方∶蒺藜子二升,下篩,以麻油和如泥,熬令焦黑,以涂細故熱布上,剪如腫大勿開頭,拓之,無蒺藜可舂小豆下篩,雞子白和涂腫上,干復涂之并得消也。(《集驗方》同之。)
治氣痛
《病源論》云∶氣痛者,人身忽然有一處痛,發作有時,痛發則小熱,痛靜便如冰霜所加,故云氣痛也。亦由體虛為風邪所侵,遇寒氣而折之,邪氣不出故也。
《短劇方》云∶有氣痛病,身中忽有一處痛如打摑之狀,不可堪耐,亦左右走身中,發作有時,痛發時則小熱,痛靜時便覺其處如冷水霜雪所加。此皆由冬時受溫風,至春復暴寒涼來折之,不成溫病乃變作氣痛也。
宜先服五香連翹湯數劑及竹瀝湯,摩丹參膏及以白酒煮楊柳樹皮,暖熨之,有赤氣點點見處宜 去血也,其間將白薇散。
小竹瀝湯 治氣痛方∶淡竹瀝(二升) 夜干(二兩) 杏仁(二兩) 茵芋(半兩) 黃芩(半兩) 白術(二兩) 木防己(二兩) 防風(二兩) 秦膠(二兩) 茯苓(三兩) 麻黃(一兩) 獨活(二兩) 枳實(二兩) 夕藥(二兩) 甘草(二兩)凡十五物, 咀,以水九升,煮藥折半乃可納竹汁,煮取三升,分四服,少嫩人分作五服。
白薇散 治風熱相搏結,氣痛,左右走身中,或有惡 疹起者,積服湯,余熱未平復,宜此白薇散以消余熱方∶白薇(六分) 葳蕤(四分) 當歸(四分) 麻黃(三分) 秦膠(五分) 天門冬(四分) 蜀椒(二分) 木防己(四分) 柴胡(三分) 草(二分) 獨活(四分) 枳實(四分) 烏頭(二分) 術(六分) 人參(四分) 夜干(六分) 山茱萸(四分) 防風(六分) 白芷(三分)凡二十物,搗下絹篩,以酢漿服方寸匕漸至二匕,日三。少嫩人隨長少減服之。毒微者可用酒也。(以上《集驗方》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