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0章

又云∶風疹痛不可忍者, 疸也。 疽,發五臟俞,節解相應通洞, 疽也。諸是 疽皆死。又齒間臭熱,血不止, 疽也,七日死。治所不瘥,以灰掩覆其血,不爾著人。

又云∶諸是 疽皆死,唯痛取利,十有一活耳。此皆寒毒之氣客于經絡,氣血痞澀,毒變所生。

《短劇方》云∶瘭疽者,肉中忽生一 子如豆粒,小者如米粒粟,劇者如梅李大,或赤或黑,或青或白,其黯狀實核,核有根而不浮腫也,痛 應心,其根極深達肉肌也。小久不治,便四面悉腫,瘡黯 (丁甚反)紫黑色,能爛壞筋骨也,毒流散,逐脈走入臟腑,則殺人。南方人名為 ,著毒得著濃肉處皆即割去之,亦燒鐵令赤,爍 上令焦如炭,亦灸黯瘡上百壯為佳。單舂酸摹(和名之)葉薄其四面,以防其長也。飲葵根汁、藍青汁、犀角汁、升麻汁、竹瀝汁、黃龍湯諸單方,治能折其熱耳,內外治法依治丹毒方也。

瘭疽著指頭者,其先作黯疽,然后腫赤黑黯,(丁甚反), 痛入心是也。代指者,其先腫欣欣熱痛,色不黯 也。(以上《千金方》同之。)《千金方》云∶瘰疽秘方世所不傳,神良無比方∶夜干(二兩) 甘草(二兩) 大黃(十分) 麝香(二分) 干地黃(二兩) 枳實(二兩) 犀角(六分) 前胡(三分)八味,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服,瘥止,不限劑。

治瘭疽著手足、肩背,累累(良偽反)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出,愈復發方∶黃 (六分) 款冬花(二分) 升麻(四分) 赤小豆(一分) 附子(一分) 苦參(一分)六味,下篩,酒服半錢匕,漸漸增至一錢,日三。

又方∶熬蕪菁子,熟搗,帛裹,輾轉其上勿止。

又方∶熬麻子,末,摩上,日五。

又方∶鯽魚(三寸長者),亂發如雞子大,豬脂二升,煎涂。

《病源論》云∶凡疽發諸節解及腑臟之俞,則猝急也;其久疽者,發身體閑處,故經久積年,致膿汁不盡,則瘡內生蟲,而變成 。

《范汪方》治久疽眾醫所不能治方∶沸飴灌瘡中,三灌即愈。《葛氏方》同之。

治久疽惡瘡連年不瘥方∶黃連(二分) 赤小豆(二分) 附子(半分,炮)凡三物,各搗為屑,合藥之,若瘡有汁,以屑敷之;無汁皆以豬膏和屑,銅器中火上使一沸,以敷之。

《錄驗方》治 疽方∶燒鐵令赤爍之。

又方∶蛭 尤佳。

又方∶飲葵根汁。

又方∶飲藍青汁。

又方∶飲犀角汁。

又方∶飲黃龍湯。

《龍門方》治瘭疽徹骨痛方∶取狗糞,當戶根前燒作灰,涂之。燒時勿令患人知,驗。

治久疽方第九

《千金方》治久疽方∶取鯽魚,破其腹,勿損腸脬,納上白鹽末,以針縫合,于銅器中火煎令干,末,著瘡中,無膿者以豬脂和敷,小疼痛,勿怪也。

《令李方》治久癰疽漏夕藥散方∶夕藥(三分) 大黃(三分) 白蘞(三分) 莽草(二分)凡四物,冶合下篩,和調之,以酒服半錢匕,日二。不知可稍增至方寸匕。

治緩疽

《病源論》云∶緩疽者,由寒氣客于經絡,致營衛凝澀,氣血壅結所成。其寒氣盛者,則腫結痛深,而回回無頭尾,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李,冰冰與皮肉相親著。熱氣少,其腫與肉色相似,不甚赤,積日不潰,久乃變紫黯色,皮肉俱爛,如牛領瘡,漸至通體青黯,不作頭,而穿潰膿出是也。以其結腫積久,而其肉腐壞遲,故名緩疽;亦名肉色疽也。

《短劇方》治緩疽方∶初作宜服五香連翹湯, 去血,以小豆薄涂之,其間數以 針去血。又敷之取消良也,不消色未變青 者,以練石薄敷之。若失時,不得消已爛者,猶服五香連翹湯及漏蘆湯下之,隨熱多少投方也。外以升麻湯 洗之,敷升麻膏。若生臭惡肉者,可以單行一物白茹散敷之,青黑肉盡便敷也。好肉熟生但敷升麻膏良,肉不生敷單行一物黃 散也。若敷白茹散,積日青黑惡肉不盡者,可以柒頭赤皮 茹散。取半錢匕和雜三大錢匕白 茹散中合,冶之,稍以敷之。惡肉去盡還淳用白 茹散也,視好肉欲生可敷黃 散也。

白 茹散、柒頭 茹散、黃 散。

上三方并一物單行,隨多少舂下篩用耳。

治甲疽

《病源論》云∶甲疽之狀,瘡皮濃,甲錯剝起是也。其瘡亦癢,恒欲搔抓之,汁出。其初皆是風邪折血所生,而瘡里亦有蟲也。

《醫門方》療甲疽,其候甲際生 肉,痛不得著靴鞋(戶皆反),膿血不止方∶上取石膽火上燒令煙盡,研末敷瘡上,消痛,不過三五度必瘥。極效,宜保愛之。

《隨時方》治甲疽方,因割甲傷肌作瘡癢,浸淫相染,膿血如火燒,瘡日夜漸引,名醫不能療者,此方必瘥如神。

綠礬狀似樸硝,綠色,炭燒沸盡候看色赤,停冷,簡取好者搗篩為散,粗石不堪棄之勿用。上若患前件瘡者,先以鹽湯凈洗,以綠礬散濃敷之。用帛纏裹經一日 膿水即干。

若覺瘡干急痛,即涂酥取潤,每一兩日一洗,濃敷之。病初患瘡尚小膿小,未多之時,只取少許散藥,和蘇如軟面敷一兩日,即瘥。(《極要方》同之。)

治腸癰

《病源論》云∶腸癰者,寒溫不適,喜怒無度所致,使邪氣與營衛相干,在腸內,遇熱加之,血氣蘊積,結聚成癰。熱積不散,血肉腐壞,化而為膿。其病之狀,少腹微強,小便似淋,惡寒,身皮甲錯,腹皮急,如腫狀。甚者腹脹大,轉側聞水聲,或繞臍生瘡,而穿膿出;或膿自臍中出;或大便去膿血。惟宜急治之。又大便膿血,似赤白下,而實非者,是腸癰。猝得腸癰而不曉,治之錯者則殺人。

《千金方》腸癰之為病,小腹重,而抑強之則痛,小便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其身皮甲錯,腹皮急如腫狀。

又云∶繞臍有瘡如粟,皮熱便膿血,似赤白下,必死,治之方∶屈兩肘,正灸肘頭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愈。

又方∶大黃(四兩) 牡丹皮(三兩) 桃仁(五十枚) 冬瓜仁(一升) 芒硝(二兩)五味,水六升,煮取一升,盡服,當下膿血。

《集驗方》治腸癰湯方∶薏苡仁(一升) 牡丹皮(三兩) 桃仁(三兩) 冬瓜仁(一升)凡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范汪方》治腸癰方∶大黃(一斤,金色者) 大棗(十六枚)凡二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宿勿食。能一服,須臾攻痛如火燒之,癰壞血即隨大便出。

《醫門方》療腸癰方∶甘瓜子(一升,碎) 牡丹皮 大黃(別浸) 芒硝(各三兩) 桃仁(去尖) 甘草(炙,各二兩)水七升,煮取二升半,下大黃,更煮二三沸,絞去滓,納芒硝,分溫三服,當下膿血。

治肺癰

《病源論》云∶肺癰者,由風寒傷于肺,其氣結聚所成也。肺癰之狀,其人咳,胸內滿,隱隱痛而戰寒。

又肺癰有膿而嘔者,不須治其嘔也,膿止自愈。

又云∶咽干,口內燥而不渴,時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粳米粥,難治。

又云∶癰膿吐如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又云∶肺癰者在胸間,咳有血也。

《千金方》云∶咳,胸中滿而偏振寒,脈數咽干而不渴,時時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粳米粥,是為肺癰。桔梗湯主之∶桔梗(三枚) 甘草(一兩)凡二物,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絞去滓。適寒溫,分為再服。朝飲暮吐膿血即愈。

(《葛氏方》同之。)《范汪方》治肺癰方∶用薏苡一升, 咀,淳苦酒三升,煮得一升,適寒溫一服,有膿血當吐之。(《葛氏方》同之。)《百濟新集方》治肺癰方∶黃 一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葛氏方》同之。)《僧深方》治肺癰經時不瘥,桔梗湯主之方∶桔梗(三兩) 甘草 薏苡仁 敗醬 干地黃 術(各二兩) 當歸(一兩) 桑根皮(一升)凡八物,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大豆四升,取七升汁,去豆納清酒三升,合藥煮三升半,去滓,服七合,日三夜再。禁生菜。

《醫門方》療肺癰喘氣急,臥不得安者方∶葶藶子(三兩,熬,搗如泥) 大棗(三十枚,破。)水二升,煮棗二沸,去滓,納葶藶脂一兩,煎取一升,又以布濾,頓服之。忌豬肉酸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顺县| 绥宁县| 洮南市| 会宁县| 都匀市| 长武县| 平凉市| 杭锦旗| 通化市| 泰顺县| 建水县| 望都县| 石柱| 虎林市| 乳山市| 额济纳旗| 绥芬河市| 高清| 黑水县| 纳雍县| 淮滨县| 漯河市| 铅山县| 云和县| 饶河县| 肇东市| 东港市| 巧家县| 嘉荫县| 秭归县| 泸西县| 黄陵县| 盐边县| 永胜县| 蒙阴县| 荣成市| 蓬安县| 开化县| 桃江县| 改则县| 清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