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腳所由
《病源論》云∶凡香港腳病,皆由感風(fēng)毒所致也。初得此病,多不即覺,或先無(wú)他疾,而忽得蘇敬論云∶夫香港腳為病,本因腎虛,多中肥溢、肌膚虛者。無(wú)問(wèn)男女,若瘦而勞苦,肌膚薄亦唐侍中論云∶凡香港腳病者,蓋由暑濕之氣郁積于內(nèi),毒厲之風(fēng)吹薄其外之所致也。
徐思恭論云∶此病多中閑樂(lè)人,亦因久立冷濕地,此病多或踏熱來(lái)即冷水浸腳;或房室過(guò)度又云∶清濕襲虛,則病起于下;風(fēng)雨襲虛,則病起于上。又身半以上者風(fēng)中之,身半已下者《千金方》云∶凡四時(shí)之中,皆不得久立久坐濕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脫衣靴帽,當(dāng)又云∶夫風(fēng)毒之氣,皆起于地。地之寒暑風(fēng)濕,皆作蒸氣。足常履之,所以風(fēng)毒之中人也,《極要方》云∶此病有數(shù)種,有飲氣下流以成香港腳,飲氣即水氣之沖;亦有腎氣先虛,暑月承以冷水洗腳,濕氣不散;亦有腎氣既虛,諸事不節(jié),因居卑濕,濕氣上沖,亦成香港腳。
(手足)
香港腳形狀
《病源論》云∶凡香港腳,此病之初甚微,飲食嬉戲,氣力如故,當(dāng)熟察之。其狀,自膝至腳,有不仁,或若痹,或淫淫(流貌也)如蟲行所緣,或腳指及膝脛灑灑(桑冷反,惡寒貌)爾飲食者反)腹,徑上撞心,氣上者;或有舉體轉(zhuǎn)筋者,或壯熱頭痛者;或心胸沖悸,寢處不欲見明者;或唐臨論云∶此病形候大同小異,或腳冷疼痹;或行忽屈弱;或兩脛腫滿;或腳漸枯細(xì);或心官反,蘇敬論云∶香港腳復(fù)發(fā),或似石發(fā),惡寒壯熱,頭痛,手足逆冷;或似瘧發(fā),發(fā)作有時(shí);又似徐思恭論云∶此病甚微,飲食、嬉戲、語(yǔ)笑、氣力如故,卒不令人覺,當(dāng)熟之。察其狀,自行;之微。
又云∶初得之時(shí),即或腳趺腫,或腳脛腫,漸漸向上;或由來(lái)不腫,唯緩弱頑痹,行卒屈倒《短劇方》云∶風(fēng)毒中人,多不即覺,或因眾病乃覺也。其狀或有見食嘔吐,憎聞食臭;或或病《千金方》云∶風(fēng)毒之中人也,或見食嘔吐,憎聞食臭;或有腹痛下利;或大小便秘澀不通體酷體攣(又云∶其人本黑瘦者易治,本肥大肉濃赤白者難愈。
《極要方》云∶香港腳皆令人腳脛大腫,趺腫重悶。甚者上沖心,腫滿悶,氣短。中間有干濕者二香港腳∶濕者腳腫;干者腳不腫,漸覺枯燥,皮膚甲錯(cuò)。須細(xì)察之。
(手足)
香港腳輕重
蘇敬論云∶凡香港腳病,多以春末夏初發(fā)動(dòng)。春發(fā)如輕,夏發(fā)更重,入秋少輕,至冬自歇。
大略如此,亦時(shí)有異于此候者。
又云∶凡香港腳脈有三種∶以緩脈為輕,沉緊為次,洪數(shù)為下。沉緊者多死,洪數(shù)者并生,緩者不治自瘥。
又云∶又有不腫而緩弱,行卒屈倒,漸至不仁,毒瓦斯陰上攻心便死。急不旋踵,寬延歲月耳唐臨論云∶此病脅滿氣上便殺人,急者不全日;緩者或一二月。初得此病,便宜速治之,不徐思恭論云∶凡香港腳,皆有陰陽(yáng),若兩腳及髀(傍例反)已來(lái)腫滿,按之應(yīng)骨,骨疼又痛者,得,不廢行,《千金方》云∶凡小覺病候有異,即須大怖畏,決意急治之,傷緩氣上入腹,或腫或不腫,停;《短劇方》云∶脈浮大者,病在表;沉細(xì)者,病在里;其脈浮大緊快者,三品之中最惡脈也《葛氏方》云∶腳弱,滿而痹至少腹,而小便不利,氣上者死。
(手足)
香港腳姑息法
唐臨論云∶姑息香港腳法,依此消息,必得氣愈。第一忌嗔,嗔即心腹煩,心腹煩即香港腳發(fā)動(dòng)脛?dòng)葘⑾⑶窒叨龋斏偎起H粝粗K敬論云∶凡香港腳病患,不能永瘥,要至春夏,還復(fù)發(fā)動(dòng)。夏時(shí)腠理開,不宜臥睡,睡覺令有身加浮
(手足)
香港腳療體
徐思恭論云∶香港腳之為病,療乃百途,故須原始要終,察其形證,依穴針灸,當(dāng)病用藥,如又云∶香港腳之病,不同余病,一患以后,難瘥易發(fā),診候不同,診病進(jìn)藥,隨其冷熱,旬月蘇敬論云∶夫療香港腳者,須順?biāo)臅r(shí),春秋二時(shí),宜兼補(bǔ)瀉。夏則疾盛,專須汗利,或十月以還者又云∶今略述病有數(shù)種,形證不同,每發(fā)瘥異,為療亦殊。前用經(jīng)效,后用便增劇,一旬之又云∶且香港腳為病,不同余病。風(fēng)毒不退,未宜停藥。比見病者,皆以輕疾致斃。或以病小又云∶凡香港腳病,雖苦虛羸,要不可補(bǔ),補(bǔ)藥唯宜冬月,酒中用之,丸散不可用補(bǔ),服必臚法用非病又云∶夫有香港腳病,不可常服補(bǔ)藥。多服(或本)令鼓脹堅(jiān)實(shí),則難救也。每月之中,須三五熱煩常飲酒又云∶冷毒盛脹,即服金牙;熱毒盛脹,須服紫雪;平平脹者,單用檳榔飲亦善;患腳氣人又云∶諸毒瓦斯所攻,攻內(nèi)則心急悶,不療至死。若攻外毒出皮膚,出皮膚則不仁,不仁者,膏摩之瘥。若未出皮膚,在營(yíng)衛(wèi)刺痛者,隨痛處急宜灸之三五炷,即瘥。不必要在孔穴也《醫(yī)門方》云∶夫療香港腳,或兼諸病者,則依證以當(dāng)藥對(duì)之。若乳石動(dòng)發(fā)則以理石藥療之;又云∶香港腳毒盛,非熱藥不解。如熱甚毒發(fā)忪(職容反)悸,頭面熱悶者,荊根汁或竹瀝夜臥
(手足)
香港腳腫痛方
徐豉酒方∶若能常飲此酒,極利腰腳。嶺南常服此酒必佳。及卑濕處亦服彌好。又恐有香港腳好豉三升,以美酒一斗漬。先取豉,三蒸三曝干,納酒中漬三宿,便可飲,隨人多少。
用滓蘇 療香港腳初發(fā)從足起至膝、脛腫骨疼方∶蓖麻(切,搗,一斗許。)上,蒸熱,鋪腳腫處,濃裹。旦二度易,二三日即消。(《醫(yī)門方》同之。)又方∶秋月以前有蓖麻,冬月則無(wú)。宜取蒴 根,切,搗碎,酒糟和蒸,令熱,三分根,一唐 方∶以酒糟一斗,和鹽分作二分,炒令熱,將故襪乳裹鋪之,便易,以腫消為度。
唐 療香港腳攣不能行,及干疼不腫自漸枯消,或復(fù)腫滿緩弱方∶取桃柳槐桑 五木枝葉,各切一斗,以水一斛,鹽五升,煮取五斗,浸將膝以下,一捋得,唐 浸腳腫滿及緩弱不仁疼痹等方∶柳樹白皮,細(xì)銼如棋子三大升(斗,或本),以水一大石,煎取六大斗。取一小甕可受一石者三度即唐 又方∶如大腫不能行動(dòng)者方∶取松木,銼三石,赤小豆二斗。以水六石,煮取一石七斗。取小甕子依前柳樹皮浸法。
若患唐 又方∶如香港腳悶者方∶以水煮梓枝葉為湯,添冷水、鹽等,和漬腳,氣散少快使腳遂不悶,大驗(yàn)。
徐 療氣腫方∶赤小豆一大升。
上,生研大麻子汁,煮前件小豆令爛,每服令盡此一升,甚療腫。不限服數(shù),多少以消為度唐 熏香港腳法∶上,以籠兩具,以鍛石摩搗,泥裹,安二寸灰,灰上著炭火,火上著二寸灰,灰上著好鹽,蘇 療大腫不能行動(dòng)者方∶以水煮松木作湯,漬捋,大神。
又方∶搗烏麻碎,水煮漬將腳,亦大驗(yàn)。
唐 療手足腫滿洪直者大豆煎方∶大豆(一升,凈擇) 樹皮(一握) 橘皮(三兩) 桑根白皮(一握) 紫蘇莖(一握)先以水四斗煮大豆,取二斗汁,去滓,待清,別以清酒七升,共豆汁合煮前件藥,取七升,唐 療氣腫上至腰小便澀諸藥不效宜服方∶葶藶子(二兩碎) 大棗(十四枚,去核)上,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經(jīng)心方》治腳腫滿、步行不能、眾惡毒水腫牽牛子丸方∶大黃(二兩) 樸硝(三兩,煉) 牽牛子(七兩,熬) 桃仁(二兩,去心熬) 干姜(二兩半)上七物,搗下篩,以蜜和,杵舂萬(wàn)杵,服如梧子二十丸,以微利為度,愈腫即止。不瘥盡劑《極要方》療香港腳遍身腫方∶大豆(三大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汁,去滓) 桑根白皮(一握,切) 檳榔(三七顆,擘) 茯苓(二兩)上,以前豆汁,浸經(jīng)一宿,煮取二升,去滓,添酒二合納藥中,隨多少服之。利多量減服。
《葛氏方》云∶若脛已滿捻之沒指者方∶酒若水煮大豆飲汁。又恒食小豆。
又云∶若步行足痛不能復(fù)動(dòng)方∶蒸大豆兩囊盛,更燔以熨之。
《本草》云∶鯉魚生煮食之,主水腫腳滿。
《陶景本草經(jīng)》療香港腳滿∶急服牽牛子,得小便利,無(wú)不瘥。
《崔禹錫食經(jīng)》治腳腫方∶煮蔓荊根,蒸敷之,即消。
又方∶煮茄苗葉,濤腳尤驗(yàn)。
(手足)
香港腳屈弱方
唐云∶若香港腳屈弱或不能語(yǔ)者,宜服此金牙酒,此酒最為香港腳之要。
金牙(碎,綿裹) 細(xì)辛 斑草(炙) 干地黃 干黃(姜) 防風(fēng) 附子(炮) 蛇床子 蒴上十四味,以酒四斗,漬之七日,飲二三合,稍加之。以知為度。此酒最為香港腳之要,忌如蘇 白楊樹皮漬酒療香港腳腫、心胸滿、手足緩弱不能起止方∶白楊樹白皮(切,一大升。熬黃,絹袋盛)上,以酒一斗五升,漬三日,宿溫服三四合,加日二三服,加至八合。能者加之;不能者減《千金方》八風(fēng)散治風(fēng)虛,面青黑土色,日月光不見,香港腳痹弱方∶蓯蓉(八分) 烏頭(二分) 鐘乳(四分) 薯蕷(四分) 續(xù)斷(四分) 黃 (四分) 麥門冬(辛(四分) 龍膽(四分) 秦膠(四分) 石葦(四分) 柏子仁(四分) 牛膝(四分)菖蒲(四分) 杜仲(四分) 茯天雄(六分) 干地黃(四分) 蛇床子(分) 干姜(四分) 萆 (四分) 人參(五分)三十三味,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加至二匕。
《葛氏方》治香港腳疼痹,屈弱不仁,時(shí)冷時(shí)熱方∶先取好豉一升,三蒸三曝干,以好酒三升漬之三宿便可,飲隨人多少,以滓薄腳,其熱得小又方∶以酒煮豉服之。
《本草》云∶豺皮熟之,以纏病上,瘥止。(主冷痹香港腳)
(手足)
香港腳入腹方
蘇方∶水研紫雪,服之立下。(今按∶紫雪方,鑒真云∶若香港腳沖心,取一少兩,和水飲之唐 氣上急悶欲絕者,服生姜汁方∶上,生母姜合皮,搗取二升許汁,平旦溫頓服之,立瘥。
《廣利方》治卒香港腳沖心煩悶亂不識(shí)人方∶取大豆一大升,拭去土,以水三大升,濃煮取汁,頓服半升,不定,良久更服半升,即定。
蘇徐 木瓜湯,若毒瓦斯攻心,手足脈皆絕,此亦難濟(jì),不得已作此湯,療十四五愈。方∶吳茱萸(六升) 木瓜(二顆)上,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相去十五里許,或利,或汗,便活。曾苦毒服之蘇 治氣入人腹攻心,諸脈并絕不識(shí)人面。服牛尿方∶烏特沙尿(一大升)上,取新尿溫者服令盡,即得利。因便眼明識(shí)人,雖不能大(太歟)療氣,然一時(shí)救死,余無(wú)徐 治腫從腳始轉(zhuǎn)上入腹則殺人豬肝散方∶生豬肝(一具,細(xì)切)。
上,以啖蒜齏,食令盡。大肝不盡,分膾二服即消。
又方∶以水煮單食之。
又方∶蘇云,豬肉細(xì)切作膾,搗蒜齏食,日三,數(shù)日即氣毒止,風(fēng)除能行。
唐 犀角湯,療腫已消,猶遍身頑痹,毒瓦斯已入沖心,悶,吐逆,不下食,或腫未消,仍有犀角(二兩) 大棗(七升枚,碎) 香豉(一升,綿裹) 紫蘇莖(一握) 生姜(二兩)上,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八合,分三服,相去十里,頻服三劑,以氣下為度。
唐 若氣攻心此方甚散氣極驗(yàn)∶大檳榔(七枚) 生姜(二兩) 橘皮 吳茱萸 紫蘇 木瓜(各一兩)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分再服。
《極要方》療香港腳攻心、悶腹脹、氣急欲死方∶吳茱萸(三升) 木瓜(切,三合) 檳榔(二十顆,碎) 竹葉(切,二升)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得快痢即瘥,慎生菜、熱面、喬麥、蒜。
(手足)
香港腳脹滿方
蘇徐 療身體浮腫,心下脹滿,短氣小便澀,害飲食。方∶大豆一斗,以水三斗,煮取一斗七升,去豆,納清酒一斗和煎之,令得一斗七升許,調(diào)適寒溫,一服一升,日三服,甚佳。(今按∶《耆婆方》∶大豆三升,酒一升,水無(wú)升數(shù)。)蘇 桑根湯,主通身體滿,小便澀,上氣,心下痰水,不能食,食則脹滿者方∶桑根白皮(五升) 大豆(五升)上,以水三斗,煮取一升,去滓,分三服之。
蘇徐 療腫已入 股至腹脹小便澀少者方∶大麻子一斗,熬細(xì)研 赤小豆五升上,以水三斗,煮豆?fàn)€,飲汁食豆,日三,不食余食。不瘥更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