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門方》療大腸寒則肛門洞瀉凹出方∶鱉頭(一枚,燒令煙絕) 鐵精(一兩)搗篩為散,粉上令遍。
又方∶取破麻履底一枚,炙令微熱,以履底按肛入,即更不出。
治谷道癢痛方
《病源論》云∶谷道癢者,由胃弱腸虛,則蟯蟲下侵谷道。重者食于肛門,輕者但癢也。
《葛氏方》治下部癢痛如蟲嚙者∶胡粉、水銀以棗膏和調,綿裹導之。
又方∶杏仁熬令黑,搗取膏涂之。
又方∶高鼻蜣螂燒末,綿裹納孔中,當大蛘(弋掌反)蟲出。
又方∶桃葉搗一斛,蒸之,納小口器中,大孔布上坐,蟲死。
《錄驗方》若下部癢痛如蟲嚙者∶小豆一升,好苦酒五升,煮豆熟出干,干復納酒,酒盡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徐伯方》治谷道忽癢痛,腫起欲生肉突,出方∶槐白皮(六兩) 甘草(三兩)凡二物,以豆汁煮,漬故帛敷之,熱即易。
《新錄單方》治谷道中有蟲癢者∶艾三升,水五升,煮取二升,二服。
又方∶諸肉炙令香,匝熨,蟲皆出。
《極要方》卒暴冷下部疼悶方∶燒磚令熱,大醋潑之,三重布覆,坐上取瘥止。(《千金方》同之。)《集驗方》治蟲食下部方∶胡粉、雄黃分等,末,著谷道中。
治谷道赤痛方
《集驗方》治谷道赤痛方∶菟絲子熬令黃黑,和以雞子黃,以涂之,日三。
又方∶取杏仁熬令黃,搗作脂涂之。
治谷道生瘡方
《病源論》云∶谷道、肛門,大腸之候。大腸虛熱,其氣沖熱結肛門,故令生瘡。
《葛氏方》治下部卒有瘡方∶搗蠐螬涂之。
又方∶煮豉以漬之。
又方∶豆汁以摩墨導之。
《范汪方》治下部卒有瘡若轉深者∶烏梅(五十枚) 鹽(五合)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常煮舉皮飲之。(以上《葛氏方》同之。)
治濕(呂質反,小蟲也)方
《病源論》云∶濕餐病,由脾胃虛弱,為水濕所乘,腹內蟲動,侵食成 也。
《錄驗方》治濕 下部生瘡方∶胡粉 水銀 黃柏凡三物,冶末粉等分,合研水銀,散盡以敷瘡上。
又方∶常炙豬胴腸,食之佳。
又方∶溫尿令熱,納小礬石以洗之。
《集驗方》治 蟲杏仁湯方杏仁(五十枚) 苦酒(三升) 鹽(一合)煮取五合,頓服之。
《令李方》治 蟲及蟯蟲侵食下部栝蔞散方∶栝蔞根(四兩) 葶藶子(四分)凡二物,冶合下篩,以艾汁浸,綿裹納下部中,日三易。
《葛氏方》治谷道 瘡赤痛又癢方∶杏仁熬令黑,搗,以綿裹導之。
又方∶槐皮、桃皮、楝子合末,豬膏和搗。
又方∶菟絲子熬令黃黑,雞子黃和涂,導之。
又方∶以棗膏和水銀令相得,長三寸,綿裹宿導下部。
又方∶胡粉、雄黃分等末,導下部內。
《范汪方》治谷道 瘡赤痛又癢方∶搗鱔腸,涂綿如指以導之,蟲出。
治疳(居酣反)濕方
《病源論》云∶人有嗜甘味多,而動腸胃間諸蟲,致令侵食腑臟,此猶是 也。但蟲因甘而喜忌上食血;肢節又云∶五甘,一是白甘,令人皮膚枯燥,面失顏色。二是赤甘,內食五臟,令人頭發焦枯。
腰脊攣又云∶面青顏赤,眼無精光,唇口焦燥,腹脹有塊,日日瘦損者是甘,食人五臟,至死不覺又云∶五甘緩者,則變成五蒸。
《千金方》云∶論曰∶凡疳濕之為病,皆由暑月多食肥濃油膩,取冷睡眠所得之。《禮》曰又云∶治疳濕下黑,醫不能治,垂死方∶麝香(三分) 丁子香(三分) 甘草(三分) 犀角(三分)四味,并細末之,合和,別以鹽三合、椒三合、豉二合,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納末又云∶忌生冷酢滑,但是油膩醬乳酪三十日慎之,大大佳。
又云∶凡疳,一切皆忌。唯白飯、鹽、豉、苜蓿、苦豆、蕪菁,不在禁限。
《錄驗方》治甘濕方∶青葙(二兩) 苦參(二兩) 雄黃(二兩) 石榴黃(二兩) 野狼牙(三兩) 蕪荑(二兩) 雷丸凡八物,搗篩,取如杏仁大,納下部中也。
《醫門方》療疳 無問所在方取死蝦蟆燒作灰,以好醋和涂瘡上,即愈。
《救急單驗方》療急蚶方∶無食子末,腹內患者吹下部,立驗。
又方∶灌白馬尿一升,蟲 出,驗。
又方∶取文蛤燒灰,和臘月豬脂,涂。
又方∶煉礬石、桂心、徐長卿各等分,末,涂驗。
治諸痔方
《病源論》云∶諸痔者,謂牡痔、牝痔、脈痔、腸痔、血痔也。
牡痔∶肛邊生肉如鼠乳,時時出膿血。
牝痔∶肛邊腫,生瘡而血出。
脈痔∶肛邊生瘡,癢痛。
腸痔∶肛邊腫核痛,發寒熱血出。
血痔∶因便而清血隨出。
又有酒痔,肛邊生瘡,有血出。又氣痔,大便難而血出,肛亦出外,良久不肯入。
諸痔皆由傷風,房室不慎,醉飽合陰陽,致勞擾血氣,而經脈流溢,滲(乞蔭反)漏腸間,沖《養生方》云∶忍大便不出,久作氣痔。
《龍門方》云∶一曰腫生,息肉狀,如棗核,孔有膿血,名曰雄痔;二曰孔旁有瘡,內引孔名曰過多痔病禁忌∶《千金方》云∶禁寒冷食、豬肉、生魚、菜、房內。病瘥之后,百日今通房內。
又云∶通忌 菜。
《極要方》云∶禁肥肉生魚。
可食物∶《千金方》云∶得食干白肉。
《葛氏方》云∶作鯖魚膾姜齏,食之多少任人。
《食經》云∶榧實(主五痔);鯛(主去痔蟲);蠡魚(主五痔);海鼠(療痔為驗);竹筍(主五《本草》云∶羊蹄主痔。
《拾遺》云∶鯽膾治赤白利及五痔。
《療痔病經》云∶佛告阿難陀,汝可諦聽。此療痔病經,讀誦受持系心勿忘。亦于他人廣為齒受悉皆干燥、墮落、銷滅,必瘥無疑。皆應習持如是神咒。即說咒曰∶怛侄他,阿爛帝,阿爛逮,室利 ,室里繼,室里繼,磨羯失質三婆,跋都婆訶。
《短劇方》五痔散,治酒客及勞損傷冷,下部中有旁孔,起居血縱橫出者,及有肉者方悉主赤小豆(四分,熬) 蜀黃 (二分) 蜀附子(一兩炮) 夕藥(二分) 白蘞(一分) 黃芩(二七物,搗末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止血有驗。
又云,治谷道癢痛痔瘡槐皮膏方∶槐皮(五兩) 楝子(五十枚) 桃仁(五十枚) 甘草(二兩) 當歸(二兩) 赤小豆(二合) 白七物, 咀,以豬膏二升煎令白芷黃,藥成,絞去滓敷之,日再三,良。(今按∶《極要方《千金方》云∶五痔有氣痔,溫、寒、濕、勞即發。蛇脫主之。牡痔,生肉如鼠乳,在孔中腸篩五又云∶治痔下部出膿血,有蟲旁出孔竅方∶槐白皮一擔, ,納釜中煮,令味極出,置木盆中,適寒溫,坐其中,欲大便狀,蟲悉出,又云∶五痔方∶涂熊膽,取瘥乃止。神良,一切方皆不及此方。
又方∶煮桃根洗之。
《僧深方》治痔神方∶槐耳為散,服方寸匕,亦粉谷道中,甚良。
《錄驗方》治痔方∶白蜜涂之,有孔,以納孔中。張溫表上使蜀所得也。
又方∶煮槐根洗之。
《耆婆方》治人下部熱,風虛結成痔,久不瘥,令人血下、面黃、瘦無力方∶白餳糖,但少少空腹食,瘥乃止。若是秋月彌宜。
《集驗方》治痔方∶生槐皮(十兩,削去上皮)一物熟搗,丸如彈丸,綿裹之,納谷道中。
《極要方》云∶療痔神方∶鱧(公)魚三頭,破腹取腸,炙少許令香,以綿絮裹之,納谷道中。一飯,蟲當出。食魚腸更《葛氏方》治患腸痔每大便恒去血方∶常服蒲黃方寸匕,日三,須瘥止。
《醫門方》療五痔下血不止無問冷熱者方∶黃 (十二分) 豬后懸蹄(十四枚,炙) 發灰 青布灰 緋布灰(各二分) 本(五分) 大蜜丸,空腹飲送三十丸,日二,加至知為度,甚效。
《救急單驗方》療五痔方∶五月五日,取蒼耳莖葉陰干,末,水服二方寸匕,日三。
又方∶牛角鰓燒末,和酒服方寸匕,日三,秘驗。
《傳信方》療野雞方∶上,以槐枝湯洗痔上,便已,艾灸上七壯,以知為度。
王及充遷安撫到官,乘騾(吐禾反)馬入駱谷數日。而宿有痔疾,其狀如胡爪貫于腸,熱如火為槐湯洗一時出
治九蟲方
《病源論》云∶九蟲者,一曰伏蟲,狀長四分;二曰蛔蟲,長一尺;三曰白蟲,長一寸;四曰為《承祖方》云∶九蟲丸治百蟲方∶牙子 貫眾 蜀漆 蕪荑 雷丸 橘皮凡六物,分等,搗篩,蜜丸如大豆,漿服三十丸,日二,令蟲下。
又云∶九蟲散∶(古溉反)蘆(二兩,炙) 貫眾(一兩) 干漆(二兩,炙) 野狼牙(一兩)凡四物,下篩,以羊肉羹汁服一合,日三匕。
治三蟲方
《病源論》云∶三蟲者,長蟲、赤蟲、蟯蟲也。猶是九蟲之數也。長蟲,蛔蟲也,長一尺,也,疽(七余為。
《極要方》治三蟲方∶取茱萸東行根大者,長一尺,麻子八升,搗之,細削茱萸,以八升酒合漬一宿,布絞去滓,之蟲不下。
《葛氏方》治三蟲方∶搗桃葉絞取汁,飲一升。
治寸白方
《病源論》云∶寸白者,九蟲內之一蟲是也。長一寸而色白,形小扁。因腑臟虛弱而能發動又云∶食生魚后即飲乳酪,亦令生之。
又云∶此蟲長,長一尺,則令人死之。
《葛氏方》治寸白方∶多食榧子亦佳。
又方∶煮豬血,宿不食,明旦飽食之。
又云∶濃煮豬檳榔,飲三升,蟲則出盡。
又云∶治蛔蟲方∶用龍膽根,多少任意,煮令濃,去滓,宿不食,清朝服一二升,不過二。
又方∶搗生艾絞取汁,宿不食,朝飲一升,常下蛔。
《集驗方》治寸白方∶取茱萸根,洗去土,切,一升,漬一宿,平旦分再服。取樹北陰地根。
又方∶桑根白皮,切,三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宿無食,一頓服之。
《耆婆方》云∶野狼牙丸治寸白方∶野狼牙(四分) 蕪荑(四分) 白蘞(四分) 枸杞(四分) 干漆(四分)上五味,搗篩,丸如完豆,服十丸。
《醫門方》療寸白方∶橘皮、野狼牙、雷丸,分等,末,可以湯服方寸匕,日一,蟲當盡出。
《錄驗方》治寸白方∶大檳榔(二十枚,碎) 蔥白(切,一升) 豉(一合)凡三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頓服即下。今按∶酢研雄黃,敷之。
又方∶酢研檳榔子,敷之。
又方∶研胡桃子,敷之,并食之。
又方∶芥子如上。
治蛔(胡恢反,人腹中長蟲也)蟲
《病源論》曰∶蛔蟲者,是九蟲之內一蟲也。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或因腑臟虛弱而動,涎及《新錄方》治蛔心痛發吐水方∶取楝樹東南下根不露者,切一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服七合。十里久更溫余者服者。
《廣濟方》云∶治蛔蟲寸白方∶取酸石榴根,切,二升,入土七寸東引者檳榔十枚,碎,切,水七升,煮取二升六合,絞去《錄驗方》治蛔薏苡湯方∶薏苡根二斤,洗,細切。以水七升,煮得三升,先食,盡飲之,人弱老分二服之,一宿蛔悉
治蟯(如消反,腹中蟲也)蟲方
《病源論》云∶蟯蟲者,猶是九蟲內一蟲也,形甚小,如今之蝸牛狀。因腑臟虛弱而致發動無不《極要方》云∶療長蟲赤蟲寸白方∶薏苡根,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今按∶《新錄方》∶薏苡根二斤。)《范汪方》治蟯蟲方∶楝實,淳苦酒中再宿,以綿裹之,塞谷道中,令入二寸,日易。
《錄驗方》治蟯蟲在谷道中癢或痛方∶附子 干姜 蘆茹 蜀椒(各二兩)搗篩,綿裹,納谷道中,不過再敷,良。
《新錄方》治病蛔蟲或攻心痛如刺口吐清汁方∶搗生艾,絞取汁,宿勿食,清朝飲一升,當下蛔。
又方∶取楝木根,銼之,以水煮令濃,赤黑色,以汁合米,煮作強麋,宿勿食,清朝食之,又方∶薏苡根二斤,細銼,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再服。亦可以作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