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六經方藥(1)
- 重訂通俗傷寒論
- (清)俞根
- 4775字
- 2015-12-26 14:56:57
百病不外六經。正治不外六法。按經審證。對證立方。六法為君。十法為佐。治寒傷已無余蘊。雖然。病變不常。氣血有素。窮不常之病變。須門門透徹。葆有素之氣血。要息息通靈。斯可言醫治之方藥矣。姑詳述之。
【秀按】后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傳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立三百九十七法。法法遵經。又以六經鈐百病。為不易之定法。以此病例彼病。為啟悟之捷法。故歷代名賢。奉為正宗。正宗則誠正宗矣。然就余臨證經驗。尚不敷用者。以其間兼證、夾證、變證、壞證。證證不同。還須旁采耳。余臨證時。凡遇純實證。每參以張子和法。純虛證。每參以張景岳法。實中夾虛證。虛中夾實證。每參以張石頑法。庶幾搏采眾法。法法不離古人。而實未嘗執古人之成法也。
【廉勘】張長沙著《傷寒雜病論》一書。集漢以前之大成。至宋始分《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元張子和。
專著《儒門事親》一書。明張景岳。著有《類經全書》及《質疑錄》三種。前清國初張路玉。著有《千金方衍義》、《醫通》兩書。皆博古通今??煞蓚髦紩O茸骐m服膺四張。而景岳路玉之書。尤喜研求。故內傷雜證。較為專長。蓋因當時會診。與城中金士哦。下方橋陳念義兩前哲居多。故崇拜明清二張。良有以也。余則師事樊師開周。專從葉法。
凡類于葉法者。靡不講求而研究之。噫、祖書徒讀。愧守箕裘。醫術歧趨。悲深風木。想先祖有靈。應亦責我背道而馳乎。
【榮齋按】本章分六節:(一)發汗劑,(二)和解劑,(三)攻下劑,(四)溫熱劑,(五)清涼劑,(六)滋補劑。
原書滋補劑列第五,清涼劑列第六;根據張介賓傷寒約法,是:“汗”“吐”“下”“溫”“清”“補”,俞氏為了符合實際應用,把吐法改作和法。但六法順序(不是使用時的程序),先清后補,是無庸置疑的;今把它轉易過來,其中“汗法”是使病毒從汗腺排泄以出,“下法”是使病毒從大便排泄以出;這兩法,均以排除疾病之毒素,為處方要旨?!皽胤ā睘榫S持機體細胞之消沉,“清法”為遏止體溫之亢進,這兩法,乃對證治療,不是以去病為目標的。“和法”是使機體內部得到協調,而加強汗、下、溫、清、補的療效?!把a法”可分兩種:一為滋陰,凡能調節循環,供給造血原料,促進養化機能,或能增加身體營養成分,味濃而無刺激性、芳香性者,為今之滋養強壯劑;一為回陽:凡能興起機能之衰憊,活潑神經,恢復機體各部正常生活力者,為今之興奮強壯劑。這正治六法,俞氏暗合六經。至于“佐治十法”,散見于本書各節治法中,所謂:“按經審證,對證立方?!辈痪窒抻谑ㄖ秶?,自包涵著:宣、通、補、瀉、滑、澀、燥、濕、寒、熱的十劑。
程鐘齡醫門八法──汗、吐、下、和、溫、清、補、消,頗能守其常,通其變,指示我們以靈活運用的法則,茲特附錄于本章各節方劑之后,以作參考。
第一節·發汗劑
蘇羌達表湯 辛溫發汗法 俞氏經驗方蘇葉(錢半至三錢) 防風(一錢至錢半) 光杏仁(二錢至三錢) 羌活(一錢至錢半)白芷(一錢至錢半) 廣橘紅(八分至一錢,極重錢半) 鮮生姜(八分至一錢) 浙苓皮(二錢至三錢)浙紹卑濕。凡傷寒恒多挾濕。故予于辛溫中佐以淡滲者。防其停濕也。湖南高燥。凡傷寒最易化燥。仲景于辛溫中佐以甘潤者。防其化燥也。辛溫發汗法雖同。而佐使之法則異。治正傷寒證。每用以代麻桂二湯。輒效。
【秀按】人有皮肉筋骨以成軀殼。皆謂之表。其中有臟腑以實之。則謂之里。而其能入里出表。全在經絡。
故謂之傳經。方以蘇葉為君。專為辛散經絡之風寒而設。臣以羌活。辛散筋骨之風寒。防風、白芷。辛散肌肉之風寒。佐以杏、橘。輕苦微辛。引領筋骨肌肉之風寒。俾其從皮毛而出。使以姜、苓。辛淡發散為陽。深恐其發汗不徹。停水為患也。立法周到。故列為發汗之首劑。
俞氏加減法 如風重于寒者。通稱傷風。咳嗽痰多。原方去羌活生姜。加仙半夏三錢。前胡二錢??嘟酃eX半。
蔥豉桔梗湯 辛涼發汗法 俞氏經驗方鮮蔥白(三枚至五枚) 苦桔梗(一錢至錢半) 焦山梔(二錢至三錢) 淡豆豉(三錢至五錢)蘇薄荷(一錢至錢半) 青連翹(錢半至二錢) 生甘草(六分至八分) 鮮淡竹葉(三十片)【秀按】《肘后》蔥豉湯。本為發汗之通劑。配合劉河間桔梗湯。君以荷翹桔竹之辛涼。佐以梔草之苦甘。合成輕揚清散之良方。善治風溫風熱等初起證候。歷驗不爽。惟劉氏原方。尚有黃芩一味。而此不用者。畏其苦寒化燥。涸其汗源也。若風火證初起。亦可酌加。
俞氏加減法。如咽阻喉痛者。加紫金錠兩粒磨沖、大青葉三錢。如胸痞。原方去甘草。加生枳殼二錢、白蔻末八分沖。如發疹。加蟬衣十二只、皂角刺五分、大力子三錢。如咳甚痰多。加苦杏仁三錢、廣橘紅錢半。如鼻衄。加生側柏葉四錢、鮮茅根五十支、去衣。如熱盛化火。加條芩二錢、綠豆二兩煎藥。如火旺就燥。加生石膏八錢、知母四錢。
九味倉廩湯 益氣發汗法 俞氏經驗方潞黨參(一錢至錢半) 羌活(八分至一錢) 薄荷(一錢至錢半) 茯苓(二錢至三錢) 防風(一錢至錢半) 前胡(一錢至錢半) 苦桔梗(一錢至錢半) 清炙草(六分至八分) 陳倉米(三錢至四錢)【秀按】此方妙在參、苓、倉米。益氣和胃。協濟羌、防、薄、前、桔、甘。各走其經以散寒。又能鼓舞胃中津液。上輸于肺以化汗。正俞氏所謂藉胃汁以汗之也。凡氣虛者。適感非時之寒邪。混廁經中。屢行疏表不應。邪伏幽隱不出。非藉參、苓、米輔佐之力。不能載之外泄也。獨怪近世醫流。偏謂參、苓助長邪氣。棄而不用。專行群隊升發。鼓激壯火飛騰。必至爍竭津液不已。良可慨焉。
七味蔥白湯 養血發汗法 俞氏經驗方 方載王氏《外臺》鮮蔥白(三枚至四枚) 生葛根(一錢至錢半) 細生地(錢半至三錢) 淡豆豉(二錢至三錢)原麥冬(一錢至錢半) 鮮生姜(一片或兩片) 百勞水 四碗煎藥以長流水盛桶中。以竹桿揚之數百。名百勞水。
【秀按】蔥白香豉湯。藥味雖輕。治傷寒寒疫。三日以內。頭痛如破。及溫病初起煩熱。其功最著。配以地、麥、葛根。養血解肌。百勞水輕宣流利。即治虛人風熱。伏氣發溫。及產后感冒。靡不隨手獲效。真血虛發汗之良劑。凡奪血液枯者。用純表藥全然無汗。得此陰氣外溢則汗出。
加減葳蕤湯 滋陰發汗法 俞氏經驗方生葳蕤(二錢至三錢) 生蔥白(二枚至三枚) 桔梗(一錢至錢半) 東白薇(五分至一錢)淡豆豉(三錢至四錢) 蘇薄荷(一錢至錢半) 炙草(五分) 紅棗(兩枚)【秀按】方以生玉竹滋陰潤燥為君。臣以蔥、豉、薄、桔。疏風散熱。佐以白薇苦咸降泄。使以甘草、紅棗。甘潤增液。以助玉竹之滋陰潤燥。為陰虛體感冒風溫。及冬溫咳嗽。咽干痰結之良劑。
參附再造湯 助陽發汗法 俞氏經驗方 方從陶節庵再造散加減高麗參(一錢至錢半) 淡附片(五分) 川桂枝(一錢) 羌活(八分) 綿 皮(錢半酒洗) 北細辛(三分)清炙草(八分) 防風(八分)【秀按】陽虛者陰必盛。故君以附、桂破陰。陰盛者氣必弱。故臣以參、 扶氣。佐羌、防、細辛。以溫散陰寒。使以甘草。以緩辛、附、羌、防之性。專治傷寒夾陰。陽虛不能作汗。尺脈遲弱者。方義固高出前輩。
但稍嫌羌防冗雜。然無害于溫補助衛之大旨。且足為專用麻、桂、羌、防等發汗。而汗不出者進一解。
香蘇蔥豉湯 理氣發汗法 俞氏經驗方 方載張氏《醫通》婦科門制香附(錢半至二錢) 新會皮(錢半至二錢) 鮮蔥白(二枚至三枚) 紫蘇(錢半至三錢)清炙草(六分至八分) 淡香豉(三錢至四錢)【秀按】女子善懷。每多抑郁。故表郁無汗。以香蘇飲為主方。蓋香附為氣中血藥。善疏氣郁。紫蘇為血中氣藥。善解血郁。況又臣以蔥豉。輕揚發表。佐以陳皮理氣。炙草和藥。又氣血調和。則表郁解而津津汗出矣。此為妊婦傷寒之主方。既能疏郁達表。又能調氣安胎。血虛者可略加歸芍。參嚴氏紫蘇飲子法。專門產科者注意之。
蔥豉荷米煎 和中發汗法 喻氏經驗方鮮蔥白(一枚切碎) 淡香豉(二錢) 蘇薄荷(四分沖) 生粳米(三十粒)【秀按】此即《肘后》蔥豉粳米煎加簿荷?!秲冉洝匪^因其輕而揚之也。治小兒傷寒初起一二日。頭痛身熱。發冷無汗。藥雖輕穩。用之輒效。醫者勿以平淡而忽之。查王氏《外臺》。有升麻、葛根者。甚則有加麻黃者。有加麻、葛、梔子者。有加梔、芩、石膏、葛根者。有加童便者。有加葛根、生姜、粳米者。有加葛根、粳米者。
有加葳蕤、粳米、鼠屎者。有加冬花、麥冬、桔梗、甘草、檳榔、生地汁者。有加天冬、百部、紫菀、川貝、葛根、白前、廣皮、生姜者。有加杏仁、童便者。有加生地、生姜、童便者。有加葳蕤、羚角、人參者。對證選用。投無不效。
新加三拗湯 宣上發汗法 俞氏經驗方帶節麻黃(六分) 荊芥穗(二錢) 苦桔梗(一錢) 金橘餅(一枚) 苦杏仁(一錢半) 蘇薄荷(一錢)生甘草(五分) 大蜜棗(一枚)【秀按】太陽經為一身之外衛。主皮毛。而皮毛又為肺之合。故足太陽與手太陰二經之病。往往互見。如《傷寒論》頭痛惡寒。固太陽經癥。鼻鳴而喘。即肺經癥矣。此以麻黃湯去桂枝為君。而麻黃留節。發中有收??嘈尤柿艏馊∑浒l。留皮取其澀。略杵取其味易出。甘草生用。補中有散。三味與仲景法相拗故名。俞氏佐以荊、薄疏風。桔、甘宣上。使以橘餅、蜜棗。辛甘微散。變仲景峻劑為平劑。以治風傷肺、寒傷太陽、頭痛惡寒、無汗而喘、咳嗽白痰等證。效如桴鼓??芍^屢用達藥。善于化裁者矣。
【榮齋按】“達藥”二字,出南齊《褚氏遺書》,見《圖書集成醫部全錄》總論。它的意義,大概是指喚得應,拿得穩的藥物。
麻附五皮飲 溫下發汗法 俞氏經驗方麻黃(一錢) 淡附片(八分) 浙苓皮(三錢) 大腹皮(二錢) 細辛(五分) 新會皮(錢半) 五加皮(三錢) 生姜皮(一錢)【秀按】此以仲景麻附細辛湯。合華元化五皮飲為劑。君以麻黃。外走太陽而上開肺氣。臣以辛附。溫化腎氣。佐以五皮。開腠理以達皮膚。為治一身盡腫。化氣發汗之良方。
【廉勘】麻黃雖為發汗之峻品。而用于水腫證。其力較減。其性反緩者。以水氣抵抗之力大也。妙在下行之性。又能利溺。故前哲于水腫證。多用麻黃者以此。惜世俗無普通醫識。輒畏麻黃如虎。致良藥見棄。良可慨焉。但必須先煎數沸。掠去浮沫。以減麻烈之性。庶無流弊。
小青龍湯 化飲發汗法 俞氏經驗方 載《傷寒論》麻黃(八分) 姜半夏(三錢) 炒干姜(八分拌搗五味子三分) 川桂枝(一錢) 北細辛(五分) 白芍(一錢) 清炙草(六分)【秀按】風寒外搏。痰飲內伏。發為痰嗽氣喘者。必須從小青龍加減施治。蓋君以麻、桂辛溫泄衛。即佐以芍、草酸甘護營。妙在干姜與五味拌搗為臣。一溫肺陽而化飲。一收肺氣以定喘。又以半夏之辛滑降痰。細辛之辛潤行水。則痰飲悉化為水氣。自然津津汗出而解。若不開表而徒行水。何以解風寒之搏束。若一味開表。
而不用辛以行水。又何以去其水氣。此方開中有闔。升中有降。真如神龍之變化不測。設非風寒而為風溫。麻桂亦不可擅用。學人宜細心辨證。對證酌用也。
【加減法】渴者去姜半夏。加天花粉三錢。喘者去麻黃。加苦杏仁三錢。小便不利。少腹滿者。重加茯苓六錢。誤飲冷水。寒與水相搏。其人噎者。再加淡附片一錢。但咳而不上氣。脈右浮滑者。去桂枝芍草。加川樸錢半??嘈尤嗜X。生石膏四錢。淮小麥三錢??榷蠚?。喉中作水雞聲者。亦去桂枝芍草。加射干二錢、款冬花(三錢) 紫菀(四錢) 大棗(二枚)。如汗解后。肺有支飲而嘔者。去麻、桂、白芍。加浙茯苓四錢。飲去嘔止。
其人形腫者。加苦杏仁三錢。如胃熱上沖。面熱如醉者。加酒炒生錦紋一錢。如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右浮滑。心下有水而肺脹者。原方加石膏八錢。
越脾加半夏湯 蠲痰發汗法 俞氏經驗方 載《金匱要略》蜜炙麻黃(一錢) 姜半夏(四錢) 鮮生姜(一錢) 生石膏(四錢) 生粉 甘草(八分) 大黑棗(四枚泡去皮)【秀按】外感風寒。激動肺臟痰火。發為喘嗽。目突如脫。右脈浮大者。則以越脾加半夏湯為正治。方用麻黃、生姜開表為君。以辛散外來之風寒。石膏清里為臣。以寒降上逆之肺火。妙在姜半夏之辛滑滌痰。以開肺氣之壅塞。使以草棗。滋補中氣。緩和諸藥。俾肺竅中之痰涎凈盡。則火無所根據傍而自出矣。此為辛散風寒。
整肅痰火之良方。
【榮齋按】程鐘齡說:“汗者,散也?!督洝吩疲骸霸谄っ吆苟l之’是也。又云‘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