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5章 傷寒脈舌(2)

必殞其軀。勞極諸虛。浮軟微弱。土敗雙弦。火炎急數。諸病失血。脈必見芤。緩小可喜。數大可憂。瘀血內蓄。卻宜牢大。沉小澀微。反成其害。遺精白濁。微澀而弱。火盛陰虛。芤濡洪數。三消之脈。浮大者生。細小微澀。形脫可驚。小便淋閉。鼻頭色黃。澀小無血。數大何妨。大便燥結。須分氣血。陽數而實。陰遲而澀。癲乃重陰。狂乃重陽。浮洪吉兆。沉急兇殃。痛脈宜虛。實急者惡。浮陽沉陰。滑痰數熱。喉痹之脈。數熱遲寒。纏喉走馬。微伏則難。諸風眩暈。有火有痰。左澀死血。右大虛看。頭痛多弦。浮風緊寒。熱洪濕細。緩滑厥痰。氣虛弦軟。血虛微澀。腎厥弦堅。真痛短澀。心腹之痛。其類有九。細遲從吉。浮大延久。疝氣弦急。積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脈。多沉而弦。兼浮者風。兼緊者寒。

弦滑痰飲。濡細腎著。大乃腎虛。沉實閃肭。香港腳有四。遲寒數熱。浮滑者風。濡細者濕。

痿病肺虛。脈多微緩。或澀或緊。或細或濡。風寒濕氣。合而為痹。浮澀而緊。三脈乃備。五疸實熱。脈必洪數。澀微屬虛。切忌發渴。脈得諸沉。責其有水。浮氣與風。

沉石在里。沉數為陽。沉遲為陰。浮大出厄。虛小可驚。脹滿脈弦。脾受肝克。濕熱數洪。陰寒遲弱。浮為虛滿。緊則中實。浮大可治。虛小危極。五臟為積。六腑為聚。實強者生。沉細者死。中惡腹脹。緊細者生。脈若浮大。邪氣已深。癰疽浮數。惡寒發熱。若有痛處。癰疽所發。脈數發熱。若痛者傷。不數不熱。不疼陰瘡。未潰癰疽。不怕洪大。已潰癰疽。洪大可怕。肺癰已成。寸數而實。肺痿之形。數而無力。肺癰色白。

脈宜短澀。不宜浮大。唾糊嘔血。腸癰實熱。滑數可知。數而不熱。關脈芤虛。微澀而緊。未膿當下。緊數膿成。切不可下。

【秀按】此為脈癥宜忌之大要。

【廉勘】昔趙晴初老友曰。是病應得是脈者為順。不應得是脈者為逆。此余三十余年閱歷。為診脈辨癥之要訣。

婦人之脈。以血為本。血旺易胎。氣旺難孕。少陰動甚。謂之有子。尺脈滑利。妊娠可喜。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別。左疾為男。右疾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關或滑大。代促無妨。舌青脈伏。其胎必傷。尺滑帶數。胎氣過強。沉遲而澀。其胎防僵。六七月后。脈喜實長。八月弦實。沉細不祥。神門微緊。

胎必防傷。大勞驚仆。胎血難藏。沉細短澀。終多兇殃。足月脈亂。反是吉象。臨產六至。脈號離經。沉細急數。胎已下臨。浮大難產。急于色征。面舌唇色。忌黑與青。面赤舌青。子死母活。面青舌赤。母死子活。面舌俱青。口噴熱穢。若胎在腹。子母俱殞。

新產之脈。緩滑為吉。實大弦牢。諸病皆逆。沉細虛弱。產后相合。澀疾血崩。血脫陰竭。

【廉勘】古人論孕。脈多主尺。皆以左疾左大為男。右疾右大為女。獨張石頑老人。謂寸口滑實為男。尺中滑實為女。兩寸俱滑實為雙男。兩尺俱滑實為雙女。右尺左寸俱滑實。為一男一女。自信歷驗不爽。以余所驗。亦不盡然。惟孫真人千金方云。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名醫周八先生曰。左乳脹為男。右乳脹為女。歷驗多準。又中指之末名沖良穴。凡婦人血旺者。孕則此穴脈動。亦多經驗。他如尺脈澀微。經期定愆。尺大而旺。有胎可慶。滑疾而代。亦為有胎。將產之脈。脈必離經。產后血崩。尺不上關。其血已盡。大命將傾。皆為專門婦科之要訣。惟以脈辨胎。不如用聞癥筒按腹。聽嬰兒之聲為有據。

小兒之脈。七至為平。更察色證。與虎口紋。

【廉勘】孟河馬良伯脈法韻語曰。小兒之脈。宜定至息。二至為殃。三至亦卒。五至為虛。四至損怯。六至平和。九十至劇。浮緩傷風。浮洪風熱。浮緊傷寒。沉細乳積。沉緊腹痛。弦緊喘息。緊促痘疹。急驚弦疾。虛軟慢驚。瘧痢弦急。弦細為蟲。便秘數實。此為四五六歲小兒脈候之要訣。若數月至二三歲。總以腹診問診望色望苗竅為有據。若虎口紋(即手絡)看法。起于滑伯仁。歌曰。小兒三歲下。虎口看三關。紫熱紅傷寒。青驚白是疳。淡紅淡黃者。斯為無病看。又謂紋見下節風關為輕。紋見中節氣關為重。紋見上節命關為危。若紫黑色直透三關。為大危。是為要訣。歷試輒驗。其說亦本于內經。靈樞曰。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足見經義之淵博。

崔真人脈訣一卷。為宋道士崔嘉言隱君撰。焦 國史經籍志始載之。厥后、元李東垣明李瀕湖均采之。前清四庫提要及醫宗金鑒亦收之。其書簡而得要。便于記誦。足為后學讀本。無待言矣。俞氏又加增刪。尤為精實。

第三節·脈理新解

(添加)【榮齋按】本節原為第四節,篇名“鉤玄”,其屬性采自岐伯的四條,采自扁鵲的一條,采自仲景的五條,加俞氏結語一條;共十一條。文本空洞而不具體,驗之事實也不符;何廉臣先生不參意見,僅于末條補入王燕昌論脈二則,加以按語說:“此二則(指王燕昌)洵得診脈之實情實理。”可見以上俞氏所引的十條文本,都得不到診脈的實情實理;這種深刻的目光,蘊蓄的批判,針對著經典著作的糟粕部分,予以“存而不論”的棄置。現下我把這十一條艱晦無用的文本全部揚棄,而以何氏所引王燕昌論脈二則移在第二節四言脈訣中作附注;此處采入近人姜白鷗“中醫脈學檢討”(見中醫新生命第四期)的首段,初步把脈搏的理由用實際文本介紹了一些,庶幾比原文“有血有肉”,不致“大而無當”了。姜氏原文如下:“脈之搏動,系于心臟,心臟主血行者也。

血液之循環,以動脈為起點,靜脈為終點,而心臟則為其出發與歸宿之樞紐。心臟有弛張開闔之作用,更有液體之壓力以調節血行,當左心室每次收縮之際,均能使左心室之血流入動脈,于是動脈管為之膨脹;動脈管壁,因有彈性,即起一種沖突狀之運動,是為脈搏。脈搏乃動力之震浪,始于心臟;是心臟之動作狀態,可由脈搏窺知之也。既知脈搏與心臟搏動一致,從知內經三部九候之說,脈經分部候臟之論,不足憑信。脈搏既系于心臟之動作,動脈管壁之緊張,則肱動脈與橈骨動脈之弛張起落,亦當然一致,更無有寸關尺之分;三部之說,無立足點矣。若夫九候,亦屬無稽;血管何有三層,血液在脈管中,其量恒溢出于管腔之容積,脈搏之動止,按之即得,瘦人且可望而見之,若非大出血后,或罹心臟疾患,及其他直接間接之惡性貧血病者,脈無變態。是故浮按沉按,可以驗脈之盈虛,而中按乃無處著落。分部候臟之說,始見于脈經所引之脈法贊,以左手寸關尺候心、肝、腎、右手寸關尺候肺、脾、命門,殊不可靠。

各臟器不能無病,有病亦不必見之于脈,即或有之,是間接因病毒之波及侵擾于心臟血行者;脈之所見,乃心臟血液循環之變化,與原發病臟器已無關系,醫者參證并發癥候之所見,探索其血行所以變態之故,而后得知其為某臟病也。

“脈經脈訣,分脈之類凡二十七則,徐洄溪脈訣啟悟,增“疾”脈為二十八脈。

就管見所及,可分為兩大綱:即揭示心臟左心室排血力量之大或小者,細別為五項:(一)心臟排血量之關系。(二)脈管之關系。(三)心動之速度。(四)血壓之關系。

(五)心組織機能障礙諸端是也。其二十八脈中,更就鄙見認為合理者,得十八脈,分類區別如下:(一)心臟排血力量之關系排血量充實者──洪。

排血量弱小者──芤、微、弱。

(二)脈管之關系脈管粗而排血量充實者──洪。

脈管細而排血量充實者──弦。

脈管緊張程度減低者──濡。

脈管纖微萎縮及變硬者──緊、革。

血管收縮(末梢動脈收縮)──弦、遲。

血管擴張(末梢動脈擴張)──數、洪。

(三)心動之數度心動弛緩者──遲。

心動亢進者──數。

(四)血壓之關系血壓亢進──牢。

血壓低降──濡。

(五)心組織機能障礙僧帽瓣口狹窄心力衰弱者──濡、伏、細。

大動脈瓣閉鎖不全──疾。

大動脈瓣口狹窄───緩。

瓣膜閉鎖不全──促、結、代。

血管栓塞──促、結、代。

“上列五個原則,相互有密切之關系。其余浮、沉、滑、澀、虛、實、長、短、散、動,此十者;皆不足為獨立之脈。浮沉是指醫者切脈而言,滑脈同于洪脈,澀脈與緩脈類似,虛實是相對的代名詞,長短散動,皆不足象脈,故不贅述。

“依舊說:根據心臟左心室驅血力量之大小,以訣脈二十八脈,除“長短散動”不足以象脈之四脈,“促結代”之特殊脈,及指切脈動作之“浮沉”二脈──共九種脈象外;得十九脈而區別之。則洪、滑、數、實、緊、弦、疾、牢,屬心臟驅血力量之大者;微、澀、遲、弱、虛、濡、細、伏、緩、革、芤,屬心臟驅血力量之小者。又傷寒論十字脈除浮沉二脈外,則大、滑、動、數,屬心臟驅血力量之大者;弱、澀、弦、微,屬心臟驅血力量之小者。雖此種分析粗疏,認此是治脈學人之快捷方式。”從上面這篇文本里推勘,我們可以知道:脈動之遲數,關系血液流行的快慢,脈搏之軟硬,關系心臟弛張的強弱,脈波之頓挫,關系心臟瓣膜的啟閉;以心臟生理的變態,直接觀察到因病毒之波及侵擾于心臟血行之關系,間接掌握了病理機轉的變化(即各脈之主病)及預后之良否(即脈癥的忌宜)。雖然所說的僅僅是一個開端,但理論是符合實際的。其次,這篇文本里區分心臟排血力量之大小為兩綱,也同于古醫學中的“脈之陰陽”;傷寒論以浮、大、滑、動、數屬陽,沉、弱、澀、弦、遲屬陰,本篇則以陽脈屬于心臟驅血力之大者,陰脈屬于心臟驅血力之小者,看法雖不同,而原則是一致的。復次,這篇文本的思想論點,完全是環繞著柯韻伯所說:“脈有十種,陰陽兩分,即具五法;浮沉是脈體,大弱是脈勢,滑澀是脈氣,動弦是脈形,遲數是脈息。”的一段理論而闡述出來;體會深刻,具有至理,可以由此作進一步研討中醫脈學的階梯。

第四節·觀舌形

傷寒自表傳里。溫熱自里達表。全以舌苔為驗。傳里淺深。及里結多寡。亦以舌苔為驗。里熱漸清。谷氣漸進。亦以舌苔為驗。試先舉觀舌形之要訣。

凡舌膜由三焦腠理直接胃腸。舌本由經絡直通心脾腎。故舌尖主上脘。亦主心。舌中主中脘。統主胃與小腸。舌根主下脘。亦主腎與大腸。四邊屬脾。此為觀形分部之要訣。

【榮齋按】舌苔兩字,當分別看。舌是舌的本質,苔是舌上所生的垢膩。舌以候元氣的盛衰,苔以察病癥之淺深。至于分部,可區別為五:()舌尖──候上焦心肺之疾。()舌中央──候胃與大小腸之疾。()舌根──候腎與二便之疾。()舌旁──左以候肝膽之疾,右以候脾肺之疾。()舌邊──候三焦膜原與兩脅之疾。這里,以前后分三部,察上中下三焦;以旁邊分兩部,察左右兩方。它與脈位之前以候前,后以候后,理相一貫。由于經驗的證明,心熱則舌尖紅而起刺,胃有積滯則中膩,脾腎虛寒則根滑而白,肝膽濕熱則舌旁黃膩,三焦蘊火,或濕溫伏邪,則苔雖白而舌邊必紅絳;方寸之地,部位分明,是信而有征的。

凡出舌長而尖者。熱未甚。尚宜透邪。出舌圓而平者。熱已甚。急宜清熱。出舌短。不能出齒外而形方者。熱盛極。速宜瀉火。若女勞復及產后壞癥。舌出數寸者必死。又當別論。此為觀驗出舌之要訣。

凡舌伸之無力者。中氣虛。宜補中。滿伸似有線吊者。舌系燥。宜潤燥。麻木而伸不出者。肝風挾痰。宜熄風化痰。伸以 唇者。心脾熱。宜瀉火清熱。伸出弄唇者。中蛇毒。宜解毒。伸出不收者。脾涎浸。宜控涎。如舌縮而邊卷者。胃液燥極。宜清胃潤燥。潤之而舌仍卷者。病去而舌氣未和。尚可養營益氣。若卷而縮短者。厥陰氣絕。舌質痿縮也。不治。垢膩揩去而舌仍縮者。亦不治。此為觀舌伸縮之要訣。

凡舌顫掉不安者。曰舌戰。由氣虛者蠕蠕微動。由肝風者習習煽動。宜參舌色以辨之。如色深紅鮮紅而戰者。宜涼血熄風。紫紅瘀紅而戰者。宜瀉火熄風。嫩紅而戰者。

宜養血熄風。淡紅而戰者。宜峻補氣血。若舌軟而不能動者。曰舌痿。有暴痿久痿之別。暴痿多由于熱灼。每現于舌干之時。亦宜辨其舌色。

如色深紅而痿者。宜清營兼益氣。紫紅而痿者。宜清肝兼通腑。鮮紅而痿者。宜滋陰兼降火。惟色淡紅而痿者。宜大補氣血。如病久而舌色絳嫩者。陰虧已極。津氣不能分布于舌本。無藥可治。此為觀舌痿戰之要訣。

【廉勘】久病舌痿。由舌筋之麻痹。及舌實質之痿縮而來。或偏側。或偏癱。則又為神經軟癱。如延髓球麻痹。脊髓性筋肉痿縮等癥。治宜大補氣血。或可僥幸于什一。

至舌挺出時振顫者。多見于溫熱病及酒客神經衰弱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溪县| 化德县| 宜春市| 阆中市| 乐陵市| 大港区| 福海县| 广饶县| 马龙县| 南召县| 新乡县| 乌鲁木齐县| 泊头市| 化德县| 乡宁县| 普陀区| 松溪县| 东光县| 黄大仙区| 保靖县| 醴陵市| 乌审旗| 辽源市| 吴忠市| 陵水| 南汇区| 清远市| 克东县| 通化县| 宣城市| 天等县| 德格县| 博乐市| 民和| 榆中县| 错那县| 礼泉县| 贵州省| 凌云县| 桂林市| 江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