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我告修士,必正師承,毋惑邪說,毋走旁門,清虛澹定,養精養神。伭關伭牝,黃婆嬰兒,陰陽水火,坎離乾坤,只在方寸。諸名何用,諸色不存,如是簡易,有何疑團?不去此障,惑端叢焉。然此障除,又有理障。

此「理障」者,害道愈甚,各執偏障,罔或達觀。

儒障在實,道障在虛,釋障在空。

障于實者,執其偏理,履諸幻境,應諸幻事,視諸幻身,皆為實有,役志勞神,敝形耗氣,以為此皆理所應為,不知此言皆為障也。若夫人生「仁義慈惠、忠孝節烈」,此皆天地浩然之氣,執實而行,未可虛視!然使所見理解未融,獨持偏理,反落惡因!煦煦音許之仁,孑孑之義,小忠愚孝,儒門所譏,況學道者?嘆哉眾生,為障于實,每墮火坑,無有悟者。我為說法,其靜惟之,圣賢心印,默識音志精,會通徹悟,無一間焉;

障于虛者,偏執其理,一味頑坐,凈其塵垢,或且謂「此道在是矣」,罔求秘訣,涵養三寶,雖曰致虛,而實非道!夫此至道,不在于實,亦不徒虛,虛虛實實,方為伭要;

障于空者,執其偏理,罔知真性,徒談空空。空非所空,乃為頑空,究于本來真如自在,懵懵音夢然也。凡此諸障,未能參同,以致門戶參差不一,反唇相譏,視為冰炭,儒議道虛,道議釋空,釋議儒道,反復譏議,終無已時。不知天地,教雖分三,其實一本,為彼理障,則岐視之。

嘆哉!嘆哉!實障則迷,迷則難悟;虛障則枯,枯則無實;空障則寂,寂則反滅。古之圣人,實而能虛,虛而能實,觀空不空,空無所空,是為至道,參合而得,惟落理障,無有知之,學道之士,可無戒乎!

理障可除,則有一障,此障之根,起于文字,惟「文字障」,實為心障。五千秘言,皆從伭悟,作文字觀,更失其旨。乃或不悟,墮此障中,則有種種邪言曲說,新奇可喜,沁七禁集入心脾,害性戕形。

即古至人,立為真諦,多屬寓言,或曰坎離,或曰爐鼎,或曰女,或曰嬰兒,或曰龍虎,或曰陰陽,或曰伭牝,或曰物,皆寓言也。

障于文字,多作搬弄,豈知大道,在精氣神!養此三寶,是養種子。此種子者種為極根,如彼諸說,皆此一氣,一氣之元,即是種子。認得種子,諸說紛紛,皆為糟粕,食其糟粕,抑又何為?則此文字,非道真詮,以身體之,一切可捐。

捐其文字,又慎「師承」。惟此師承,為障之由,尤宜明察。遍訪高真,指授伭妙,不得其人,則有終生身心障矣。

蓋彼初學,于道夢夢,一誤投師,授以外道,紛紛紜紜,罔能徹悟,奉為指南,終生循之,身心牢錮,即有真人,指示正覺,心或誹之,身或背之,一味浮言,以邪售邪,以邪信邪,于是種種障礙生焉。故學道者,慎擇高明,去身心障,此障獲除,諸障潛。

諸障既消,靈臺清凈,乃可與明五性之妙。何為五性?

一曰水性,一曰火性,一曰木性,一曰金性,一曰土性。

土性多濁,濁者多厚;

金性多斷,斷者多果;

木性多慈,慈者多仁;

火性多剛,剛者多躁;

水性多柔,柔者多靡。

靡易悠游,躁易忍刻,仁易和煦,果易強勇,厚易暗塞。

暗塞者愚,強勇者亂,悠游者奸,和煦者陷,剛忍者殘。

故五性偏,功貴交濟:

柔以克剛,剛以克柔;

仁濟以果,果濟以仁;

土暗少智,高明克之,高明不克,失用柔矣。

然此五性本于五行。此五行者,人身皆備。

其一為水,腎之德也;

其二為火,心之德也;

其三為木,肝之德也;

其四為金,肺之德也;

其五為土,脾之德也。

命在于脾,氣藏于肺,魂含于肝,神居于心,魂附于腎。故修身者,修此五德,自全五性。

然而五方風氣不同,稟賦斯異:

或受水性而生焉者,則偏于柔,柔則多慵;

受木性者,偏于仁愚,愚則多蔽;

受火性者,則偏于剛,剛則多戾;

受金性者,則偏于果,果則多愎音辟;

受土性者,則偏于暗,暗則不明,不明則離,離則背道。

然此五行,本于陰陽:

水性為陰,火性為陽;

陽為木,少陰為金;

土備二氣,而實陰也。

然水為陰,而實根陽,故水之性,內明外暗,外柔內剛;

火性為陽,而實根陰,故火之性,外明內暗,內柔外剛;

木為陽,而實陰生,為曲為直,曲者陰也,直者陽也;

金為少陰,而生于陽,為從為革,從者陰也,革者陽也;

土為沖氣,而為正陰。凡此四者,皆附麗之,故其為性,各寄旺焉。

要知五行,精麗于天,質成于地,神附于人。

水曰智也,龍潛其形;

火曰禮也,虎踞其央;

木曰仁也,謂之木母;

金曰義也,而為金公;

土曰信也,其名黃婆。

然此五性,不外五行,而此五行,不離陰陽,曰陰曰陽,本乎太極,太極之極,是為無極。

故明五性,可通五伭。何以明之?生生克克:

水能生木,則木母全;

木能生火,則虎能神;

火能生土,則命根固;

土能生金,則金公從;

金能生水,則龍身騰。

第不克之,則無所制。

故水克火,則虎不烈;

以火克金,則金不流;

以金克木,則母不衰;

以木克土,則土不陷;

以土克水,則龍不飛。

生而復克,克而復生,生生克克,如環無端,然后五行無有偏勝,五行交濟,五性斯全。能知此者,實明極理,于此語以「五伭」之妙,自可心得。何謂五伭?或曰「天伭」,或曰「地伭」,或曰「法伭」,或曰「道伭」,總為「伭伭」。然此五伭,不外陰陽,而此陰陽,不離五行,故明五行,則知五性,既知五性,乃通五伭。

通乎天伭,則知天道,法其自然,乃能無為;

通乎地伭,則知地理,法其剛柔,乃克交濟;

通乎法伭,則知因應,變化無端,測之無朕;

通乎道伭,后天先天,有無為者,乃悉其微;

為通伭伭,上天下地,道法精深,罔弗知之,知而無知,而無不知,無所不知,而實無知,是謂得道。

學道之士,欲通五伭,先明五性,欲明五性,先去五障,而除五覺,絕其七情,驅其六賊,而凈六根,乃能通之。然必拜求高真指示其中伭竅,乃知開基,安爐設鼎,撰結三寶,復我本體。本體既立,涉身三界,施我法乳,普度群迷,三千行滿,八百功成,自有霓旌絳音降節相迎,上朝玉闕,證位高真。爾諸學人,黽勉力行。

玉鼎真人贊

大道虛無萬象空  先天天在后天中

三才結撰成今古  二氣環生辟混蒙

六識凈時空六道  三靈現化統三宗

玉液金精凝妙象  丹符朱篆泄伭穹

寶林妙諦開元始  靈寶精微暢道風

一字宣揚皆棒喝  三緘透發悟空同

廣導眾生成巨典  萬劫輪回入卷空

繡嶺瓊花含妙解  綠林青鳥唱宗工

天心見處茫無垠  地軸回時萬法雄

漏泄伭元真理盡  普天法鼓震群聾

清微三品至道極伭參同妙典大乘度劫真經中卷

蓋聞天地一氣絪音因缊音溫,化生萬物,惟人為靈,得理之全,得氣之正,貴擅天爵,富有良能,尊于萬物,胎胚群生。失此幾希,喪其本真,異于萬物,而墮其倫。全之為圣,保之為人,安之則大,化之為神。參諸天地,三才鼎分,故知此身得之甚難,失之甚易,匪惟甚易,一失永失,墮諸輪回,無有轉日。 我為道者,示以五伭,其諦聽之:

天之蒼蒼,彌綸布濩音護,有形非形,有象非象,是諸形象,本有定色,此其為實。然論形色,恍恍惚惚,實無定象,沖漠無朕,何虛如之。惟虛則靈,惟實能覆,虛虛實實,變化極神。故通天伭,乃知虛實,乃弗滯凝,法其自然,運化從心,周還無息,大丹乃成。

地道敦厚,音曠音朗無垠音銀,上虛下實,萬物資生;上實下虛,萬物歸根。虛虛實實,與天長存,體也艮止,用也流行。山現妙質,水顯其神,質以載物,神以鐘靈,無神無質,無質無神,神行質受,質以神行,虛實交濟,妙合一凝。學道之士,克悟斯旨,剛柔合德,虛實相生。故通天伭,復明此因,乾坤定位,大丹乃成。

若夫道伭,匪假言說,將以為實,何實非虛?將以為虛,何虛非實?將欲言其虛虛實實,實于何在?虛于何明?虛中之實,不可名實;實中之虛,不可言虛。實莫為實,虛莫為虛,莫為虛實,而究不無虛虛實實,而究難言虛虛實實。微乎微乎!不可為虛,而實是虛;不可為實,而實本實;不可以言虛虛實實,而實不外虛虛實實。至哉道伭,無所名象,淵淵其淵,難探厥旨,故悟斯伭,丹九轉矣。

至于法伭,受之師承,原諸天命,流行坤輿,大道既成。法極神妙,變化由心,神通莫測。天地一囊,日月壺中,芥子須彌,大千毫末,揮金八極,塵視六合,乍合乍離,焂無焂有,入幽出顯,虛空泯漠,驅神役鬼,雷電交作。謂之為虛,何所不有;謂之為實,何者非無。得心應手,心手相印,心無其心,手何所增,不于手得,隨心而運,變幻無端,天地為證。微乎微乎!生生不已,惟通道伭,乃臻斯旨;故通法伭,道斯成矣。

其一伭伭,無所言說,并絕思維,微妙恍惚,極于希夷,更千百劫,未有傳者。 我今為世,敷揚此旨,爾諸弟子,靜諦聽之。蓋此伭伭,在昔 元始天尊言之,竊聞其說,自天而上,至無量人,中有至人,伭之又伭,天為之宰,地為之攝,人物幽明,咸會諸極,運化古今,而無轍。主持劫會,而無端倪。圣不可圣,神不可神。無無無無,無而亦有;虛虛虛矣,虛而亦實。圣不見增,愚不見損。天位乎中,天亦不知;地承其流,地亦不識。極一切物,皆運不覺。其存非存,其過非過,斯其伭伭,從何擬議,從何想象,若透斯旨,伭而伭矣。

夫此五伭,通之匪易。學道之士,究參厥旨,屏棄一切,潛心討探,伭解超然,冥悟獨契,深晰精微,始覺本真,歸求秘鑰,丹鉛自具,爐火抽添,無煩異授。陰陽定位,龍虎交調,不事搬弄,自然而然。若弗明此,客塵染著,六根主權,七情孔熾,墮落火宅,安究伭微!

我今開說,誰復能悟?則有種種異論紛起,分門別戶,名持一端,反唇譏誚。始猶執理,互為攻勸;各存一見,持論立說。要皆為道,左右保護,雖或出言,不無過激,明道之心,總屬公誠。其流既遠,私弊叢生,彼此相擊,各樹黨援,名為衛道,而實為己!究所從來,皆門外漢。嘆哉嘆哉!此種之人,在儒為腐,在道為賊,在釋為孽,其必夢夢,有何殊乎?豈知三教,本出一原,會通斯旨,并可不立,羲古以前,有何異趣? 宣圣誕生,太上現化,所參同契。

性道昌明,其一為出,其一為入。入世之教,先敦倫常,君父尊嚴,臣子忠孝,兄弟孔懷,夫婦造道,生育種類,乾坤萬古,誕養群品。天地為補,化機不失,造物是輔。斯教不明,萬世聾瞽。物盈土滿,洪荒之初,世界混茫,上下失怙,故知此教,為道之倚。然迷其始,詎何擬議。惜哉至教,久乃不然,窮通貴賤,貧富高低,大小強弱,多寡彼此。名利時勢,束縛塵纓,流浪生死,顛倒相尋,爭奪攘竊,詭詐環生,計巧百出,以術愚人,奸雄間發,濁亂人倫,相結以勢,相傾以能,舌鋒肆起,是非莫分,往復駁辯,同類相侵,各樹赤幟,一理紛紜,一見為此,一見為彼,相同者附,相異者譏,莫分莫辨,得失是非,莫究厥旨,莫晰厥微。豈知斯道,異中之同,同中之異,異同之中,更有同異,是非混淆,得失舛亂,逞其臆說,不顧道理,雖同一教,誓如敵,不攻不擊,一息不寧,誰復平心,公論罔爽。

嘆嘆要言,何人解悟,嗟彼同門,猶如是險,況其它乎?

且又有說,人心之壞,壞于文字。以文字學,則工于外,一切語言,咸崇粉飾,粉飾之辭,專心于外。

心乎外者,必遺于內;

心乎悅人,必至忘己;

心乎傳世,忘乎自治;

心乎蘄勝,忘乎自斂;

心乎夸博,忘乎反約;

心乎綺麗,忘乎矢誠。

巧偽日增,本質日。蓋文字興,性命理微,可不戒乎!可不慎乎!

吾嘗聞之:天文燦爛,昭于河漢;地文絢熳,草木變幻;人文璀音摧璨,樂和禮辨。皆出自然,無故巧飾。至文不文,文出于實,出于實者,文斯為至。

后世多文,亦如無文。文非無文,為文非文,非文之文,文實非文。更可嘆者,習于文字,無乎不聞,聞非所聞,丑記狂博,至尊無文,至親無文,皆以文行,巧偽生矣!本非忠孝,文為忠孝;本非友恭,文為友恭。放肆閨門,作為綺語。凡諸所為,敗閑蕩檢,以文文之,以致流弊,禍乃椎音垂魯,皆胥污染。變質而文,即偽去真,反樸而巧,機械輩興,眾生無恒,匪惟不忠、不孝不弟、不慈不正,而且有甚。奸盜詐偽,顯為不法,鷙音執狠柔惡,陰肆毒謀,古道不存,今生罔悟,江河下逝,無與挽者。儒教失實,其流所及,愈遠愈紛,愈偽愈亂,猶勿自悟,結社要盟,互相標榜,動生毀謗,矯誣

上帝,喝 佛罵祖,欺滅鬼神,譏呵釋道。正教正宗,誚為異端;仙經佛典,斥為邪說。謂道謂釋,毀棄倫常,豈知若輩,寧惟毀棄,抑且流禍斯世斯民,此何以故?蓋此儒流,為民之望,表之不正,影愈邪焉。然此之輩,是為小儒,為腐為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澧县| 太仆寺旗| 乐山市| 遂川县| 中江县| 灵宝市| 嵊泗县| 桐乡市| 武乡县| 斗六市| 乌审旗| 台南市| 自治县| 察隅县| 高要市| 临安市| 万山特区| 新泰市| 怀柔区| 稻城县| 淮阳县| 冀州市| 江口县| 遂川县| 扶绥县| 河间市| 石渠县| 克东县| 米林县| 瑞昌市| 景东| 丰城市| 万州区| 福泉市| 德令哈市| 嘉定区| 武夷山市| 琼海市| 内江市| 开江县| 马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