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戶部(1)

都吏 令史 典吏

承發 架閣庫典吏

照磨所 司吏 典吏

刑部

都吏 令史 典吏

承發 架閣庫典吏

掌簿籍典吏

照磨所 司吏 典吏

都察院

都吏 令史 典吏

看奏本典吏 承發 巡按書吏

十二道

書吏 典吏 承發

通政使司

令史 典吏

大理寺

胥吏 典吏 承發

架閣庫典吏

五軍都督府斷事官

司吏 典吏 承發

架閣庫典吏

五司 司吏 典吏

太常司

司吏 典吏

祠祭署 司吏

國子監

司吏 典吏

典簿廳 典吏

光祿司

令吏 典吏

大官等署 司吏 典吏

司牲司 司吏

王府典膳所 司吏

太醫院

司吏 典吏

惠民局 司吏

生藥庫 司吏

欽天監

司吏 典吏

五官司歷 司吏

翰林院 司吏

儀禮司 司吏

會同館 司吏

行人司 司吏

鑄印局 司吏

太仆寺

令史 典吏

各牧監司吏

各群 司吏

應天府

令史 典吏 承發

經歷司典吏 司獄司獄典

上元縣

司吏 典吏 鋪長

江寧縣

司吏 典吏 承發

書狀 鋪長

本府儒學 司吏

顏料局 司吏

龍江遞運所 司吏 典吏

龍江龍潭稅課局 司吏 攢典

都稅司 司吏 典吏

聚寶門龍江宣課司 司吏 攢典

太平門稅課司 司吏 攢典

織染局 司吏 典吏

秣陵鎮等巡檢司 司吏

東陽等驛 驛吏

龍江石灰山大勝關 司吏

東西南北城中兵馬司

司吏 典史

甲乙丙丁戊字贓罰廣惠承運廣積庫

司吏 攢典

寶鈔提舉司 司吏 典吏

抄紙印鈔局 司吏 典吏

軍儲倉 攢典

龍江鹽倉批驗所批驗茶引所 攢典

典牧所 司吏

司牧局 司吏

牧馬千戶所金駝群養馬看山百戶所

司吏

午門端門承天門東上門東中門東安門西上門西中門西安門北上門北中門北安門 門吏

軍器局 司吏

龍江提舉司 司吏

營繕所文思院 司吏 典吏

巾帽針工局 攢典

龍江大勝港抽分竹木局 司吏

寶源皮作鞍轡局 司吏 典吏

錦衣衛

令史 典吏 承發

千戶所百戶所 司吏

鎮撫司 司吏 典吏 倉攢

鞍轡火藥局 司吏

草場柴場所 司吏

王府儀衛司 司吏

金吾前衛

令史 典吏

衛鎮撫司 司吏 所鎮撫司 司吏

千戶所撥守大理等旗軍所草場所司吏

羽林左右府軍府軍左右前后旗手神策驍騎右鎮南虎賁右水軍右龍驤天策豹韜興武鷹揚江陰十九衛

令史 典吏

千戶所 司吏 鎮撫司 司吏

倉攢典 柴草場 司吏

留守中虎賁左廣洋三衛

令史 典吏

千戶所 司吏 衛鎮撫司 司吏

所鎮撫司 司吏 倉攢典

應天和陽留守左右水軍左龍虎武德橫海龍江九衛

令史 典吏

千戶所 司吏 鎮撫司 司吏

倉攢典

沈陽左右留守前后英武蒙古右六衛

令史 典吏

千戶所 司吏 鎮撫司 司吏

廣武衛

令史 典吏

千戶所 司吏 倉攢典

飛熊衛

令史 典吏

千戶所 司吏

蒙古左衛

令史 典吏

千百戶所 司吏 鎮撫司 司吏

倉攢典

在外衙門該設吏典

各布政司

通吏 令史 典吏 承發

架閣庫 典吏 庫攢典

經歷司 典吏

理問所 司吏 典吏

各府

司吏 典吏 承發

經歷司 典吏 司獄司 獄典

各州縣

司吏 典吏 承發

各府州縣儒學 司吏

各府州縣稅課司局 司吏 攢典

各府州縣倉 攢典

各府庫 攢典

各遞運所 司吏 典吏

各水馬驛 驛吏

各巡檢司 司吏

按察司

書吏 典吏 承發

經歷司 典吏 司獄司 典吏

架閣庫 典吏

鹽運司

書吏 典吏 承發

經歷司 典吏 鹽倉攢典

批驗所 攢典 庫攢典

鹽課提舉司

司吏 典吏

鹽課司 司吏

各都指揮使司

令史 典吏 承發

經歷司 典吏 架閣庫 典吏

斷事司 司吏 典吏

各衛

令史 典吏

千戶所 司吏 鎮撫司 司吏

各守御千戶所 司吏

還職役官吏人材生員

凡在京各衙門送到還職官員俱憑來文隨即附簿查對缺冊如未作缺者立案類寫手本赴吏科給憑已作缺未除官者立案給憑就連送付缺科銷缺司勛續黃作缺已除官者見送官員若照欽定事例戴罪還職者立案給憑赴任仍將新官類奏取回或就彼調用若不系戴罪還職先巳除官代替者不必發回就令備供腳色過名查考類選別用但有過名紀錄的決并戴罪者俱付考功紀錄司勛附黃還役吏送赴司封轉發還役人材生員人等咨發原該衙門收管辦事

給假

凡內外官吏給假省親遷葬者須要具奏俱量地遠近附簿定限行移應天府給引照回仍行體勘至期各還職役不在作缺之數如違限日久不到者就行提問

司封部

郎中員外郎主事掌邦之封爵

封爵

見封

一凡公侯伯子男見職授封者必須隨即奏請封號爵祿等級及駙馬婚禮俱用具

奏給授

誥命札付翰林院撰文具手本送中書舍人書寫尚寶司用

寶完備擇日具奏頒降

一凡功臣歿后加封公追封為王侯追封為公合封三代者照依追贈封爵一體追封其襲爵子孫非建立奇功異能生死只依本爵

一凡命婦因子孫官爵封母并祖母者并加太字追封則不用

一凡封贈公侯伯子男者其公侯夫人各從其爵伯子男夫人止封夫人不須用爵

一凡功臣封號如開國輔運守正文臣之類非

特奉

圣旨不與

凡見封公侯伯子男封贈三代并妻室合依欽定事例各依見授名爵照例封贈

封贈三代

父祖父曾祖父各封某國公

母祖母曾祖母各封某國夫人

本官妻封某國夫人

父祖父曾祖父各封某侯

母祖母曾祖母各封某侯夫人

本官妻封某侯夫人

伯子男同

襲封

凡受封官身死須以嫡長男承襲如嫡長男事故則嫡孫承襲如無嫡子嫡孫以嫡次子孫承襲如無嫡次子孫方許庶長子孫承襲不許攙越仍用具奏給授誥命札付翰林院撰文具手本送中書舍人書寫尚寶司用寶完備具奏頒降及孔氏襲封衍圣公如之其湖廣四川云南廣西土官承襲務要本司委官體勘別無爭襲之人明白取具宗支圖本其官吏人等結狀呈部具奏照例承襲移付選簿附選司勛貼黃考功附寫行止類行到任見到者關給札付頒給

封贈

加贈

凡文職官一品至五品武職官一品至六品照依生前散官果有功跡合加封者例與加贈

追封

一凡公侯一品贈三代二品三品贈二代四品至七品贈父母妻室

一凡文官一品至七品止封散官職事其合封三代二代并父母及妻者照依子孫見授職事照例封贈

一凡封贈文官散官如上階等進光祿大夫光祿大夫之類非特奉

圣旨者不與

一凡文官應封贈祖父母父母妻室者照依欽定資格一品贈三伐二品三品贈二代四品至七品贈一代各照見授職事依例封贈

正一品至從七品曾祖父祖父父各照見授職事對品封贈

正從一品曾祖母祖母母妻各封贈夫人

正從二品祖母母妻各封贈夫人

正從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贈淑人

正從四品母妻各封贈恭人

正從五品母妻各封贈宜人

正從六品母妻各封贈安人

正從七品母妻各封贈孺人

一凡遇前項封贈依例具本奏

聞吏科給事中置立文簿附寫各該封贈爵職欽用

(來力)符御寶本部抄錄具印信手本送中書舍人書寫誥(來力)其文職官員申請封贈本部行移保勘如果于例相應然后照例施行

一凡文官一品至七品止封贈襲官職事其合封一代二代三代者俱照見授職事父母見任者不封巳致仕并不在任者封之能在任棄職就封者聽

一凡諸子應封父母嫡母在所生之母不得封嫡母亡得并封若所生母未封贈不得先封其妻

一兩子當封從一高者婦人因其子封贈而夫子兩有官亦從一高者

一應封妻者止封正妻一人如正妻生前未封巳歿繼室當封者正妻亦當追贈其繼室止封一人

一凡命婦因子孫品級封母并祖母者并加太字若已亡歿或曾祖祖父在者不加

一凡正從七品至正從六品止封一次升至正從五品封贈一次升至正從三品封贈一次升至正從二品封贈一次升至正從一品封贈一次

一凡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曾犯十惡奸盜除名等罪及例所封妻不是以禮娶到正室或系再醮倡優婢妾并不許申請

一凡諸職官曾受贓不許申請封贈之后但犯取受之贓并行追奪其祖父原有官進一階非因子封贈者不在追奪之例

一凡婦人因夫子得封者不許再嫁如不遵守將所授誥(來力)追奪斷罪離異

一凡在京官四品以上試職實授頒給誥命取自上裁巳給誥命者亦須一考滿方許封贈五品以下官初到任試職一年后考核堪用者與實授仍具奏頒給誥(來力)不堪用者不與巳給誥(來力)者亦須一考方許封贈

一凡在外官員三年(爾簡體無兩點)一考稱職者頒給誥(來力)再考稱職聽請封贈其有才能卓異之人出自特恩者不拘此例

蔭敘

一凡用蔭者以嫡長子如嫡長子有廢疾立嫡長子之子孫曾玄同如無立嫡長子同母弟曾玄同如無立繼室所生如無立次室所生如絕嗣者傍蔭其親兄弟各及子孫如無傍蔭伯叔及其子孫

一凡用蔭者孫降子曾孫降孫及傍蔭者皆于合敘品從降一等

一凡職官子孫蔭敘正一品子正五品敘從一品子從五品敘正二品子正六品敘從二品子從六品敘正三品子正七品敘從三品子從七品敘正四品子正八品敘從四品子從八品敘正五品子正九品敘從五品子從九品敘正六品子于未入流品相應上等職事內敘從六品子于未入流品中等職事內敘正七品子于未入流品下等職事內敘

一凡職官用蔭各止一名年及二十五以上須試本經或四書能通大義其有不通者發還習學再試

一凡蔭官各具父祖歷仕緣由去任身故歲月并所授誥(來力)彩畫宗支指實該承蔭人姓名年甲本處官司體勘房親揭照籍冊別無詐冒及無廢疾過犯等事上司審驗相同保結申覆令親赍文解赴部

一凡蔭敘其遠方地面官員宜照原籍于附近布政司所轄去處銓用

誥(來力)

一公侯一品至五品皆授以誥命六品至九品皆授以(來力)命婦人誥(來力)同夫品級

一公侯誥用玉軸一品官同伯子男誥用犀軸二品官同三品四品官用抹金軸五品以下用角軸

一在京官四品以上試職實授頒給誥命取自上裁五品以下官初任試職一年后考核堪用者與實授頒給誥(來力)巳入流倉官不須試職候一年任滿給與(來力)命守(才客)未入流品官員俱與實授不給(來力)命在外官員三年為一考稱職者頒給誥(來力)升除官員合與實授者于本任內歷事一年后方可出給誥(來力)若有才能卓異之人出自特恩者不拘此例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正官頒給誥(來力)取自上裁本部遇有應給誥(來力)官員具本奏聞仍具印信手本開寫合授散官并年籍腳色送中書舍人候書寫完備本部具印信手本送尚寶司于御前用寶訖具奏御前頒給其有追奪為事官員誥(來力)具本奏繳內府會同吏科給事中中書舍人于勘合底簿內附寫為事緣由眼同燒毀

散官

一自榮祿大夫至將仕佐郎凡九等十八級所除官員合得散官照依定制奏聞給授及選部付到在京各衙門實授官員及考功考過試職一年堪用并三年稱職者合得初授升授散官具奏行移該衙門轉行給授

一凡白身人入仕并雜職人等初入流者與對品初授散官任內歷俸三年初考稱職與升授散官又歷俸三年再考功跡顯著方與加授散官若考核平常者止與初授其任內未經初考遷調改除者仍照見授職事與初授散官巳經初考合得升授遷調改除仍系本等品級者照見授職事與升授散官若升等者止與對品初授或有巳得升授未經再考遷調改除仍系本等品級者照見授職事與升授散官巳經再考合得加授遷調改除仍系本等品級者與加授散官若升等者止與對品初授其有先曾歷仕二品三品等職今次降用若系有罪及阘茸不稱職貶降者照依見授職事與初授散官若量才任使不系貶降但今授職事比與原授降等其原授散官誥(來力)仍舊者亦照見授職事與對品初授散官俱于三年之后照例升授其加贈一節考驗本人生前功跡合得加授者照例給與

正一品 【 初授特進榮祿大夫 升授特進光祿大夫】

從一品 【 初授榮祿大夫 升授光祿大夫】

正二品 【 初授資善大夫 升授資政大夫 加授資德大夫】

從二品 【 初授中奉大夫 升授通奉大夫 加授正奉大夫】

正三品 【 初授嘉議大夫 升授通議大夫 加授正議大夫】

從三品 【 初授亞中大夫 升授大中大夫 加授太中大夫】

正四品 【 初授中順大夫 升授中憲大夫 加授中議大夫】

從四品 【 初授朝列大夫 升授朝議大夫 加授朝請大夫】

正五品 【 初授奉議大夫 升授奉政大夫】

從五品 【 初授奉訓大夫 升授奉直大夫】

正六品 【 初授承直郎 升授承德郎】

從六品 【 初授承務郎 升授儒林郎 儒士出身 宣德郎吏才干出身】

正七品 【 初授承事郎 升授文林郎 儒士出身 宣德郎吏才干出身】

從七品 【 初授從仕郎 升授征士郎】

正八品 【 初授迪功郎 升授修職郎】

從八品 【 初授迪功佐郎 升授修職佐郎】

正九品 【 初授將仕郎 升授登仕郎】

從九品 【 初授將仕佐 郎升授登仕佐郎】

吏役

凡在外各衙門送到考滿吏典于在京對品衙門內用在京各衙門考滿吏典照依資格升用無缺借用仍支合得俸裁革減并吏對品衙門用借撥者支前役俸農吏罷閑官生員監生承差為事充吏遇缺撥用各支本等俸其五品以下衙門吏典該與俸米食米者照例支給若罷閑永充截替市井吏遇缺量度撥用止支九品衙門司吏俸一石工滿并(爾簡體無兩點)事斷發吏遇缺撥用月支食米五斗每月通類行移各衙門收役并勾取在逃吏自首行勾日淺未曾撥補準首仍送著役若及日久窺伺撥補避難及已移文原籍勾解者俱送刑部問罪仍發本部聽用若各衙門退回奸猾托稱不諳吏事舊吏照地方發邊遠充軍為事還役吏典在京者行移各該衙門收役在外者札付應天府給引轉發著役

勘合

凡本部四子部付到合行各布政司并直隸府州事件通類具手本赴吏科關填勘合仍附寫底簿開列前件以憑回銷

皂隸

凡本部額設皂隸照依原定則例分撥根官聽差如有事故行移兵部照缺取補

到任須知

凡除授官員于吏部給憑就行關領到任須知前去本衙門到任務要照依須知內條款事例逐一遵守施行毋得視為文具

司勛部

郎中員外郎主事掌邦國官人之勛級

勛級

文勛

凡文職官員一品至五品應合授勛者照依散官定擬奏聞給授

正一品 【 左柱國右柱國】  從一品 【 柱國】

正二品 【 正治上卿】  從二品 【 正治卿】

正三品 【 資治尹】  從三品 【 資治少尹】

正四品 【 贊治尹】  從四品 【 贊治少尹】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鞍山市| 丰宁| 郴州市| 崇礼县| 桦南县| 江都市| 林芝县| 绿春县| 福安市| 浦城县| 宜城市| 盖州市| 宁津县| 江口县| 卫辉市| 湘潭市| 兴业县| 三明市| 耒阳市| 加查县| 山丹县| 时尚| 大渡口区| 清镇市| 平顺县| 泾源县| 闸北区| 元朗区| 华蓥市| 新河县| 通辽市| 宜兰市| 景德镇市| 阿勒泰市| 昆明市| 凤庆县| 贵德县| 龙州县| 偃师市| 灵宝市| 瓦房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