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 吏學指南
  • 徐元瑞
  • 4975字
  • 2015-12-25 17:31:59

中殤十五歲至十二歲,其服七月止三月。

下殤 十二歲至八歲,其服五月止三月。

服 制

正服謂正先祖之體,本族之服也。

義服謂元非本族,因義共處者。如壻服妻之父母,緦麻之類。

加服謂本服輕而加之于重也。如嫡孫承祖之類。

降服謂合服重而從輕也。如男出繼,女適人,母被出之類。

報服謂尊卑互相報服也。

親姻

宗族同姓曰宗,同枝曰族。

考妣《曲禮》曰:“生曰父母,死曰考妣。”考者,成也,言其德行之成也。妣之言媲也。媲于考也。

祖宗 《說文》曰:始曰祖,尊曰宗。故禮有大宗,小宗,謂相繼為主也。

昭穆《魯語》曰:“明者為昭,其次為穆。”《書》云:“父曰昭,子曰穆。”

箕裘謂承祖父之業者。《禮》云:良弓之子,必學為箕;良冶之子,必學為裘。

兄弟《釋名》曰:兄,況也;弟,悌也。

諸孫 內孫七等:一曰孫;二曰曾孫,謂猶重也;三曰玄孫,言親屬微昧也;四曰來孫,言猶往來也;五曰晜孫,音昆,言晜后也;六曰仍孫,謂仍重也;七曰云孫,言其無服如浮云輕遠也。外孫三等:一曰外孫,謂女之子也;二曰離孫,謂外甥之子也;三曰歸孫,謂女子兄弟之孫也。

妻妾《曲禮》曰:“妻者,齊也,齊其夫之體者。”篇注:“妾者,接也。因得接見于君子。”謂雖接陰陽之道,終不繼祖先祭享也。

姊妹《釋名》曰:姊者,恣也;妹者,末也。

妯娌即姊姒也。幼婦呼長婦曰妯,長婦呼幼婦曰娌。

舅姑即公婆也。舅者、舊也;姑者、故也。謂尊稱也。

姑姨《爾雅》曰:父之姊妹曰姑,妻之姊妹同出曰姨。同出謂已嫁也。

舅甥舅之言舊也,尊長之稱。《詩》云:“我送舅氏。”《左傳》注:“姊妹之子曰甥。”謂舅猶生也

夫婦以道扶接曰夫,以禮屈服曰婦。又婦字從女從帚,謂奉箕帚灑掃也。

三從謂婦人有三從之稱也。在家幼時從父兄,出嫁則從夫,夫死則從子也。

四德謂婦人有四德也。一曰遠和鄰里,二曰近睦六親,三曰上孝舅姑,四曰下敬子孫也。

贅壻猶人身體之有肬贅也。《秦紀》:“家貧子壯則出贅。”今有四等焉:一曰養老,謂終于妻家聚活者;二曰年限,謂約以年限,與婦歸宗者;三曰出舍,謂與妻家析居者;四曰歸宗,謂年限已滿或妻亡,并離異歸宗者。

接腳夫謂以異姓繼寡婦者。

婚姻婦之父母曰婚,婿之父母曰姻。《說文》曰:禮娶婦以昏時,故曰婚。《白虎通》曰:“婦人因人而成,故曰姻。”

姻亞兩婚相謂曰亞。《詩》云:“瑣瑣姻亞。”言亞者,謂一人取姊一人取妹,相亞次也。

親戚《釋名》曰:父黨曰親,母黨曰戚。

親眷服屬曰親,親屬曰眷。

親疎有服曰親,無服曰疏。又相近曰親,相遠曰疎。

瓜葛謂瓜葛藤蔓,喻親戚綿延也。

伉儷相敵曰伉,相配曰儷。

戶 婚

同居謂同財共居者。

異居謂各別而居者。

本生謂本枝父母也。

本宗謂撫立異姓子女,后棄還其本生者。

還俗謂僧道犯罪歸宗者。

歸俗謂僧道無罪,自愿歸宗也。

近親尊長謂本家親堂伯叔兄也。

本宗尊長謂同宗異居諸族之長也。

脫戶率土黔庶皆有籍書,若全家并不附籍,謂之脫戶。

漏口戶有數口,止報一二,規免課役,謂之漏口。

別籍異財 謂祖父母、父母在堂,而子孫另居營業者。

義絕伉儷之道義期同穴,一與之齊終身不改,茍違正道是名義絕。

七出婦人所犯而出之:一曰無子,謂絕世也;二曰淫泆,謂亂族也;三曰不事舅姑,謂逆德也;四曰口舌,謂亂親也;五曰盜竊,謂反義也;六曰妒忌,謂亂家也;七曰惡疾,謂不可供奉粢盛以祭先也。

三不去婦人雖犯七出,而有三不去之名:曾經持舅姑之喪:二,娶時賤后貴;三有所受無所歸。有此三者,難以離之。

良賤為婚人各有偶,色類須同,良賤既殊,豈宜配合。茍有所犯,離之正之。

違律為婚依法不許違律,其有故為之者,是名違律為婚。

本房謂一家之內,伯、叔、兄、弟數房同居,除己身父母、妻、子孫及婦為本房外,其伯叔之類皆非也。

本家一家之內,不分本房、別房,但同居者皆是,異姓者非。

紹業謂承繼其產業也。

復業蜀先主定成都,法正諫曰:“民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

獄訟(爭罪曰獄,爭財曰訟,《易》注云:“反爭也。”言之于公也,故訟字從言從公也。)

雀角鼠牙言人遭訟,謂之雀角鼠牙之撓。《毛詩·行露》注云:“雀有咮而無角,鼠有齒而無牙。”故以雀言獄,鼠言訟也。

斗毆 相爭曰斗,相擊曰毆。

傷損見血曰傷,見痕曰損。

罵詈 惡言凌辱曰罵,穢語相詬曰詈。

爭競兩強相辨曰爭,兩強相逐曰競。

相詬謂互相罵詈也。

相侵謂兩共傷害也。

手足謂以手足毆傷人者,舉手足為例,頭擊之類亦是。若撮挽鬢發、擒領、扼喉亦同毆例。

他物謂以杵棒、磚石之類傷損于人者,即兵不用刃亦是。若堅硬皮靴鞋踢人及以蛇、蜂、蝎螫人者,并以他物論罪也。

湯火謂以湯火之物及銅鐵汁害于人者。

刃傷謂以金鐵,無大小之限,堪以害人者。

兵刃謂以弓箭、刀梢、矛、鉆、殳戟之屬害于人者。

穢污謂以臭穢之物污人頭面及填塞口鼻者。

拔發稱拔發方寸者。謂量無發之所,縱橫徑各滿寸。若方斜不等,圍繞四寸為方寸。若不滿方寸者,止從毆法。其拔須鬢以致偏缺,雖不及寸,亦準拔發方寸為坐。

墮胎謂因驚毆墮落胎孕者。須辜肉子死,方坐此罪。若雖墮胎,子未成形,止從本毆法,別無墮胎之罪。

折肢斷而猶連,謂之折肢。謂傷折人肢骨,不堪執物者。

破骨謂毆傷破人骨節者。

眇目謂虧損其目而猶見物者。

瞎目謂損其目,全不見物者。

髡發謂以物割截人發者。

內損謂毆人頭面,其血從耳目出,及毆人身體,內損而吐血者。

跌體謂傷人骨節蹉跌,失其常處者。

自傷殘害《孝經》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先王立法,不獨禁其損害于人,而自傷殘害者亦所不容蓋自傷有成殘疾者,有不成殘疾者,[有]避事者,有非避事者,全在用法臨時推意以決之。

家人共犯謂一家數人共犯非違,其罪止坐尊長也。按《名例》云:“諸家人共犯,止坐家長。若侵損于人,以凡人首從論。”假有父子,合家同犯侵損于人之罪,并依凡人首從之法科斷,似難獨坐尊長。

須告乃坐 律設大法,禮緣人情,蓋夫妻相毆,本出于其一時忿爭,初非心懷怨惡而斗,茍不至死,雖夫妻之父母兄弟訴之于官府,皆不坐罪。若被毆者自告,則其心有憾,而恩義亦可見矣,然后依法科之。

親聞成詈 凡為守令,聽斷雖明,不能使人無怨。人之有怨,則不能無詈,先王所謂退有后言,人情所不免者。茍詈之于耳所聞,目所親見,方合以罪科之。若或詈于他人之前,傳說而知,即與間諜僭愬無異,并宜勿論。

相須不相須相須者,謂因人所毆致傷,理合保辜也。不相須,謂雖因相毆,而下有僵仆,或恐迫而傷,此則不因毆而有傷損,故難令犯人保辜也。

毀敗陰陽謂因斗毀人陰陽,致孕嗣廢絕者。若孕嗣不絕者,非。

侵損侵謂盜竊財物,損謂斗毆殺傷之類。

傷人要害謂傷人頭、面、胸、脅、臍、腸、虛怯去處者。

絕時而傷謂忿爭之后,各已分散,聲不相接,去而復來殺傷者。

增加罪狀謂誣構平人,情規陷害者。

健訟《易》曰:“險而健訟。”謂好爭也。

稱疑 謂事涉疑似,虛實難憑者。

告訐《賈誼傳》曰:“面相斥罪也。”趙廣漢受吏民投書,使相告訐。

匿名謂隱匿己名,假人姓字,僭投犯狀,以告人罪者。漢曰匿名。

反坐謂告人罪而涉虛,以其罪而罪之者。

誣告謂造虛詞情規陷害平人者。

悖逆凌犯長上曰悖,忤意曰逆。

詆觸訶斥曰詆,唐突曰觸,所犯輕于詈也。

咆悖 謂聲怒相抗,不順處分者。

告訴 謂伸其詞理也。王莽政煩,不理告訴者多。

陳告敷告曰陳,啟訟曰告。

稱奸淫犯非理曰奸。

稱孕《素問》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月事至七七而天癸絕。”又《律義》曰:“婦人五十以上不復乳育,故婦人年十四以下五十以上不得稱孕。”

保辜 保辜者,即保其罪名也。謂傷損于人者,依例保辜;限內死者,各依殺人論;其在限外,及雖在限內以他故死者,各依本毆傷法。

伏辜謂伏其罪也。

陳繳謂兩詞相攀也。漢劉向《別錄》曰“繳紛爭言”。

紊煩謂詞訟亂而不簡也。

愆犯有過曰愆,誤觸曰犯。

冤枉伸屈曰冤,以直為曲曰枉。

結案《漢·孟嘗傳》:“結竟其罪。”《鄧通傳》曰“竟案”,謂結其公案也。

償命謂以死酬報也。

決罰科斷曰決,贖罪曰罰。

歸結謂事應杜絕也。

歸斷謂事應究竟致罪者。

裁斷謂剖決也。漢將軍蘇建戰敗欲斬,衛青曰:“職雖當斬,令自裁之。”

讐嫌舊有怨曰讐,事有礙曰嫌。

窒礙于條相違曰窒,于理有礙曰礙。

違礙謂事不合條也。

違犯謂背其正道,干冒禁條也。

違戾謂背正行邪,自乖其罪也。猶拂其意也。

禁斷謂明立罪賞,制人毋犯也。

禁治謂文雖有禁,罪無的條者。

懲戒設法禁止曰懲,防于未然曰戒。

約束立法拘制謂之約束。《爾雅》注謂以法圍撓束縛人也。齊田穰首申明約束。

酷法謂用刑苛虐也。《漢·袁紹傳》曰“篣楚并兼”,又曰“五毒俱至”。

他法謂因拷囚立文,本法止有訊囚荊杖,其余悉為他法。

折證分剖曲直曰折,指明事始曰證。

顯證謂知見爭端之人也。漢曰左驗,又曰證左。《漢·楊惲傳》曰“左驗明白”。言其當時在左右,知其事也。又陳遵曰:“左旁知狀,謂之見證。”

元告謂始訟人者。

被告 謂為人所訴者。

犯人謂本身被告,應合坐罪者。

罪人謂身有愆犯者。古者罪字從自從辛,秦以罪字相體皇字,故改為罪。昔夏禹見罪人而泣問。

干犯謂相因致罪者。《漢后紀》曰“坐染其罪”。

干連謂無罪被累者。秦有知見連坐法,《梁商傳》曰辭所連染也。

家屬 內曰家,親曰屬,謂同居有服之人也。

尸親謂死者之親也。宋曰血屬,今曰尸親,又曰苦主,取被害之義也。

家口父母、妻子并子之妻,謂之家口。

鄰首鄰謂左右比鄰之家,首謂坊正主首之類。

仵作中人也。仵者,偶也;作者,任事也。《爾雅》曰:“偶者,合也。”陰陽相合則成偶,謂得中也。仵字從人從午,故萬物至午則中正也。又午位屬火,火明破諸幽暗,所以午作名中人也。

召保謂安養聽候也。

知在謂常川存留也。

羈管謂寄留以養也。

隨衙謂日逐守其公衙聽對也。

推 鞫

鞫問推窮獄訟曰鞫,詢其情狀曰問。

推問窮究曰推。謂已有告言,事類推測而問者。

歸問指趨曰歸。謂指證所告,歸一而問者。

審問 詳考是非曰審。謂結成文案,再須詳情而問者。

錄問音慮,思也,疑也,審其冤滯也。謂不限文案已成未成,必須審問者。

詢問咨訪而問者。謂兼聽也。

廉問即詢問也。昔侯生譏秦,使人廉問盡坑之。

案問謂未有告言,罪須立案而問者。秦始皇案問諸生。

考問謂加刑也。漢趙飛燕考問班婕妤。

訊問謂事有疑似,理合訊究而問者。又上問其下曰訊。

追問謂事應追究而問者。

會問謂事關他司,理須取會而問者。

根問究其本末。謂雖有告言,事尚隱諱,而合問者。

磨問謂事應研窮而問者。

體問謂訪其端由而問者。

取問謂采彼事情也。

勘問謂事應推鞫者。

詰問責誚也,又究也。《左傳》曰“子盍詰盜”。

駁問謂案節不完,執意不同,理須駁難而問者。

擘問《韻》注:“擘,開也。”即研窮磨問也。

隔問謂兩不睹面而問者。

究問謂深求其情也。

對問兩相對鞫也。古對如此,漢文以言多非誠,乃去口從土。《賦》注云:“問鞫則情易見,偏聽則辭難窮。”

約問謂投下相關,應須相期而問者。

就問謂如甲事到官,而又問乙事者。

劾問謂推窮其罪也。《晉書》云問法有罪也。

舉問謂偶有愆犯,必須呈舉而問者。

聚問謂大辟案成,長吏聚錄而問者。

盤問謂再三窮詰也。

理問謂治獄審鞫通稱也。蓋事之有理,如物之有抵,循之則治,逆之則亂,故曰理也。

情狀發之于中,察而知之曰情;形之于外,見而知之曰狀。

平反謂錄囚覆奏,使罪從輕也。漢戾太子錄囚多平反。

詳讞推究曰詳,評議曰讞。凡諸獄疑者,雖文致于法,而人心不厭,必須申詳其議罪者。

研窮深究為研,盡情曰窮。

鍛煉《刑統》釋文曰:“鍛煉成罪,由屈架構也。”猶精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猶工冶陶鑄精熟也。

雜鞫謂窮核其罪也。

訊掠《通鑒》注:笞問也。

疑獄謂虛實之證等,是非之理均,或事涉疑似,傍無證見等類。

良賤孳產

貴賤身富位尊曰貴,卑下無位曰賤。《刑統賦釋》曰:“貴賤之賤,君子有時居之。”

良賤名編戶籍,素本齊民,謂之良;店戶、倡優、官私奴婢,謂之賤。《刑統賦釋》曰:“良賤之賤,小人亦恥為之。”

人口同居親屬曰人,役使驅賤曰口。

官監戶謂前代以來配隸相生,或今朝配役,隸屬諸司州縣無貫者,即今之斷按主戶是也。其斷沒者,良人曰監戶,奴婢曰官戶。

雜戶謂前代以來配隸諸司課役者。并不同百姓之屬。

部曲此等幼無所歸,投身衣飯,其主以奴畜之,別無戶籍,唯隨本主籍貫,若此之類,名為部曲,及其長成,許得通娶良人。

客女謂婢經放良,并出妾者。其部曲之女亦是。

倡優伎樂曰倡,諧戲曰優。所謂伎樂歌舞之家也。

店戶謂親當旅舍,及停止倡伎之類。

佃客謂治田分利之人也。

媒保媒合成婚曰媒,相托信任曰保。

隨身斷約年月賃人指使者。古為隨身,即今典產身良人也。

童仆《說文》:“男子有罪曰奴,奴曰童,女曰妾。”皆從罪。仆者,給事之人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许昌县| 大关县| 扎兰屯市| 治多县| 鹿邑县| 崇义县| 鲜城| 正宁县| 资兴市| 平武县| 内黄县| 宜宾县| 阳春市| 彭水| 昌图县| 东乡县| 项城市| 盐源县| 页游| 洛浦县| 吉隆县| 武陟县| 醴陵市| 镇远县| 乌兰浩特市| 南宫市| 银川市| 沙坪坝区| 米泉市| 溆浦县| 静安区| 阜平县| 象州县| 固安县| 元谋县| 吐鲁番市| 建始县| 额尔古纳市| 拜城县| 日照市| 青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