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歌】青腿牙疳何故生,只緣上下不交通,陽火炎熾陰寒閉,凝結為毒此病成。青腿如云茄黑色,疲頑腫硬履難行,牙疳齦腫出臭血,穿破腮唇腐黑兇。
【注】此證自古方書罕載其名,僅傳雍正年間,北路隨營醫官陶起麟頗得其詳。略云軍中凡病腿腫色青者,其上必發牙疳;凡病牙疳腐血者,其下必發青腿,二者相因而至。推其原,皆因上為陽火炎熾,下為陰寒閉郁,以至陰陽上下不交,各自為寒為熱,各為凝結而生此證也。相近內地,間亦有之,邊外雖亦有不甚多,惟內地人初居邊外,得此證者,竟十居八九。蓋中國之人,本不耐邊外嚴寒,更不免坐臥濕地,故寒濕之痰生于下,至腿青腫,其病形如云片,色似茄黑,肉體頑硬,所以步履艱難也。又緣邊外缺少五谷,多食牛、羊等肉,其熱與濕合,蒸瘀于胃,毒火上薰,致生牙疳,牙齦腐腫,出血,若穿腮破唇,腐爛色黑,即為危候。邊外相傳,僅有令服馬乳之法。麟初到軍營診視,青腿牙疽之證,亦僅知投以馬乳;閱歷既久,因悟馬腦之力,較馬乳為效倍速,令患者服之,是夜即能發出大汗,而諸病減矣!蓋腦為諸陽之首,其性溫暖,且能流通故耳。兼服活絡流氣飲、加味二妙湯,宣其血氣,通其經絡,使毒不得凝結。外用砭法,令惡血流出,以殺毒勢;更以牛肉片貼敷,以拔出積毒,不數日而愈。蓋黑血出,則陰氣外泄,陽氣即隨陰氣而下降,兩相交濟,上下自安也。由是習為成法,其中活者頗多,因不收自私,著之于書,以公于世,并將所著應驗諸方,備詳于后。
方劑:服馬乳法主治:治青腿牙疳。
組成:用青白馬乳,早、午、晚隨擠隨服,甚效。如無青、白馬,雜色馬亦可。
又方:服馬腦法主治:治青腿牙疳。
組成:用馬腦子一個,用竹刀挑去筋膜,放在碗內,先將馬腦攪勻,再用滾黃酒沖服,或一斤或半斤俱可。倘一次不能服盡,分作二次沖服亦可。
又方:活絡流氣飲組成:蒼術 木瓜羌活 附子(生)山查肉 獨活懷牛膝 麻黃(各二錢)黃柏 烏藥干姜 檳榔枳殼(麩炒,各一錢五分) 甘草(八分)黑豆四十九粒,生姜三片,水四鐘,煎一鐘服,渣再煎,水三鐘,煎八分。
如牙疳盛,減去干姜、附子,加胡黃連二錢,龍膽草二錢,如牙疳輕而腿疼重,加肉桂二錢。如寒熱已退,減去羌活、麻黃,加威靈仙二錢,五加皮二錢。
【方歌】活絡流氣去風強,青腫牙疳初服良,除濕清胃通經絡,加減臨時莫執方。蒼術木瓜羌附子,山查獨膝柏麻黃,烏藥干姜檳枳草,引加黑豆與生姜。
又方:加味二妙湯組成:黃柏(生) 蒼術(米泔水浸,炒)牛膝(各三錢) 檳榔澤瀉 木瓜烏藥(各二錢) 當歸尾(一錢五分)黑豆四十九粒,生姜三片,水三鐘,煎一鐘;再煎渣,水二鐘半,煎八分。
【方歌】加味二妙行步難,青腿牙疳齦腫宣,柏蒼牛膝歸榔瀉,木瓜烏藥豆姜煎。
又方:砭刺出血法方法:用三棱扁針,形如錐挺者,向腿之青黑處,勿論穴道,量黑之大小,針一分深,或十針、二十針俱可,務令黑血流出;外以牛肉割片,貼針眼并黑處。次日再看,如黑處微退,仍針仍貼。如無牛肉,當頂刺破,用罐拔法。
又方:搽牙牛黃青黛散組成:牛黃 青黛(各五分)硼砂(二錢) 朱砂人中白((火段)) 龍骨((火段),各一錢)冰片(三分)共研細末,先以甘草湯將口漱凈,再上此藥。
【方歌】牛黃青黛散硼砂,冰片朱砂中白加,龍骨共研為細末,牙疳腫腐此藥搽。
又方:一方用煮馬肉湯燙洗。
一方用羊肝割片,貼黑處。
一方用芥菜子搗面,燒酒調敷黑腫處,。
不治:一、形氣衰敗,飲食不思者不治。
一、牙齒俱落,紫黑流血,腐潰穢臭者不治。
一、腿大腫腐爛,或細干枯者不治。
外科卷下膝部
膝癰疪疽
【方歌】膝癰焮腫色紅疼,疪疽如郁色不紅,宜軟為順堅硬逆,脾腎肝經邪所乘。
【注】膝癰生于膝蓋,色紅、焮腫、疼痛,屬氣血實;疪疽亦生在膝蓋,腫大如癰,其色不變,寒熱往來,屬氣血虛。宣軟為順,堅硬如石者為逆。經云:肉之小會為溪。
溪者,二肘、二膝、四腕也。凡脾病在溪;腎有邪,其氣留于兩膝;凡筋病皆屬于節,筋乃肝之余,故又屬肝,是以溪會有病,皆從脾、腎、肝三經,邪氣乘之也。
始終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惟兩膝俱生屬敗證,不可治也。
膝眼風
【方歌】膝眼風在鬼眼生,疼痛如錐脾腫形,下虛風濕寒侵襲,屈伸不遂溫散靈。
【注】此證生于膝眼穴,又名鬼眼穴,在膝蓋之下,左右兩骨空陷中。由下焦素虛,外邪易于侵襲,先從膝眼隱隱作疼,如風勝,其痛則走注不定;寒勝,則痛如錐刺;濕勝,則外見胖腫。屈不能伸,其病在筋;伸不能屈,其病在骨;動移不遂,沈寒痼冷之候也,惟在臨證宜詳辨之。初服萬靈丹溫散之,其痛即止;次服獨活寄生湯宣補之。效遲者,兼用火針針膝眼穴,此轉重就輕之法也。單膝生者輕,雙膝生者重。若左膝方愈,復病右膝,右膝方愈,復病左膝者,名過膝風,屬險,治法同前。
方劑:獨活寄生湯組成:獨活 人參桑寄生(如無真者,以川續斷代之)茯苓 川芎(酒洗)防風 桂心杜仲(姜汁炒,去絲) 牛膝秦艽 細辛(各一錢五分)當歸 白芍(酒炒)熟地 甘草(各一錢)生姜五片,水二鐘,煎七分,食前服。
【方歌】獨活寄生肝腎虛,寒濕注膝腫痛居,參苓四物防風桂,杜膝秦艽甘細宜。
又方:萬靈丹(見腫瘍門)
鶴膝風
【方歌】鶴膝風腫生于膝,上下枯細三陰虛,風寒濕邪乘虛入,痛寒攣風筋緩濕。
【注】此證一名游膝風,一名鼓捶風,痢后得者為痢風。單生者輕,雙生者最重。因循日久,膝腫粗大,上下股脛枯細。由足三陰經虛,風、寒、濕邪乘虛而入為是病也。
膝內隱痛寒勝也,筋急而攣風勝也,筋緩無力濕勝也。
初腫如綿,皮色不變,亦無焮熱,疼痛日增,無論單雙,俱宜服五積散汗之。次服萬靈丹溫散之,外敷回陽玉龍膏;常服換骨丹,或蛜(蟲祁)丸,以驅其邪。若日久不消,勢欲潰者,宜服獨活寄生湯,或大防風湯補而溫之,痛甚加乳香。潰后時出白漿,浮皮雖腐,腫痛仍前,不可用蝕藥,只宜芙蓉葉、菊花葉各五錢,研末,大麥米飯拌均貼之,亦可止疼,或用豆腐渣蒸熱捏作餅,貼之亦可。此證系外證中之敗證也,收功甚難。
方劑:換骨丹組成:蒼術(四兩) 枸杞(二兩五錢)茄根(洗,二兩) 當歸牛膝 敗龜板防風 秦艽獨活 萆薢羌活 蠶沙松節 虎骨(酥制,各一兩)共享酒浸曬干,研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食前白滾水送下。
【方歌】換骨丹歸膝枸蒼,龜板風艽獨薢羌,蠶沙松節茄根虎,鶴膝風生服最良。
又方:蛜(蟲祁)丸組成:蛜(蟲祁)(即全蝎生者,一個)白芷 桂心安息香阿魏(以上各用童便、酒炒熟)威靈仙 白附子(童便、酒炒)當歸 羌活桃仁(童便、酒炒) 牛膝北漏蘆 地骨皮白芍(酒炒,各一兩) 乳香沒藥(二味用童便、酒炒)共研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溫酒送下。
【方歌】蛜(蟲祁)丸治鶴膝風,芷桂安息魏威靈,白附歸羌桃乳沒,膝漏骨皮芍蜜成。
又方:五積散(見內癰部腎癰)大防風湯(見股部附骨疽)萬靈丹、回陽玉龍膏(見腫瘍門)獨活寄生湯(見本部膝眼風)
下石疽
【方歌】下石疽在膝上生,堅硬如石牽筋疼,皮色如常難潰斂,證由血滯外寒凝。
【注】此證生于膝間,無論膝蓋及左右,俱可以生。堅硬如石,牽筋疼痛,腫如雞卵,皮色不變,并無焮熱,難消難潰,既潰難斂,最屬疲頑。由身虛寒邪深襲,致令血瘀凝結而成腫潰。內外治法,俱與中石疽參考。但此證腫潰俱涼,若涼化為熱,見諸善證者始吉;仍見惡證者,難痊。
緩疽
【方歌】緩疽血滯外寒凝,腫硬如饅膝上生,紫黯潰遲多焮熱,腫久漸腐爛皮疼。
【注】此證由外寒深襲,血瘀凝滯而成。生于兩膝上,或生于膝兩旁,腫硬如饅,木痛日增,其色紫黯,積日不潰,證之情形,與下石疽相似,惟多焮熱,腫久則腐爛肌肉、皮膚。初服當歸拈痛湯,以宣通濕熱,次按中石疽治法,內宜溫補,外宜灸法。虛甚者十全大補湯相兼治之。
又方:當歸拈痛湯(見股部腿游風)十全大補湯(見潰瘍門)委中毒
委中毒
【方歌】委中毒在腘紋生,屈伸本硬微腫紅,膽熱流入膀胱遏,速宜活血刺委中。
【注】此證生委中穴,穴在膝后腘中央約紋,動脈陷中即是。
約紋者,折紋也,又名血郗,穴屬膀胱經,俗名腿凹,經曰腘中。由膽經積熱,流入膀胱,壅遏不行而成。木硬腫痛、微紅、屈伸艱難。治宜速用活血散瘀湯,逐下惡血為效,緩則筋縮而成廢疾!諸書皆云:兼刺委中穴出血自消。然刺穴必兼有腰痛不能轉移者,方可刺之,即出血亦不可過多,多則令人身撲,面見脫色。其余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亦有焮痛、色赤、潰速者,由濕熱凝結所致,治法亦按腫瘍、潰瘍門。
方劑:活血散瘀湯組成:當歸尾 赤芍桃仁(去皮、尖) 大黃(酒炒,各二錢)川芎 蘇木(各一錢五分)丹皮 枳殼(麩炒)栝蔞仁(各一錢) 檳榔(六分)水二鐘,煎八分,空心服;渣,再煎服。
【方歌】活血散瘀委中毒,皆因積熱腫其處,歸芍丹皮桃枳榔,栝蔞大黃芎蘇木。
上水魚
【方歌】上水魚生委中旁,折紋兩梢疼埂昂,長若魚形瘀熱結,外施砭血敷二黃。
【注】此證生委中折紋兩梢,腫如高埂,長若魚形,色紫作痛。由血熱遇外寒稽留,則血瘀凝結而成。外用砭法,向腫埂上砭出惡血,兼用二黃散香油調敷,甚效。
方劑:二黃散(即顛倒散,見鼻部肺風粉刺)
人面瘡
歌訣;膝肘瘡生如人面,自古傳來系孽因,流氣苦參敷貝母,從善改惡自察心。
【注】此證自古傳來,乃奇病也。多生兩膝或生兩肘,腫類人形,眉目口鼻皆具。《本事方》云:瘡口能飲食,施治諸藥,絕無所苦,惟敷貝母,其瘡皺眉閉口,自此日用貝母末和水敷灌,數日瘡消結痂而愈。又諸書皆以為素積冤譴,須自清心懺悔。初宜服流氣飲,日久宜用大苦參丸。今據所用之藥,俱系辛熱疏散之品,其證或因風、寒、濕三氣,凝合之所化,亦未必盡由冤譴之所致也,根據古施治,諒可奏效。
方劑:大苦參丸組成;苦參(二兩) 蔓荊子赤茯苓 山藥白芷 荊芥防風 白附子川芎 山梔(生)何首烏 白蒺藜皂角 川烏(炮)黃耆 赤芍獨活 羌活(各五錢)草烏(炮,一錢五分)上為細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黃酒送下,不飲酒者,以茶代之。
【方歌】大苦參丸人面瘡,蔓苓山藥芷荊防,白附芎梔何蒺皂,川草烏耆芍獨羌。
又方:流氣飲(見背部痰注發)御纂醫宗金鑒卷十一編輯外科心法要訣脛部
外科卷下脛部
三里發
【方歌】三里發腫牛眼形,膝眼之下冷痛凝,勞力傷筋兼胃熱,腫色青黑紫血膿。
【注】此證生膝眼下三寸,外側前廉兩筋間。初腫形如牛眼,拘急冷疼,由勞力傷筋,胃熱凝結而成。漸增腫痛,其色青黑,潰出紫血,次出稀膿。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腓(月專)發
歌訣;腓(月專)發在小腿肚,憎寒煩躁積熱成,焮腫痛潰膿血吉,漫腫平塌清水兇。
【注】此證發于腓(月專),即小腿肚也。由腎水不足膀胱積熱,凝結而成,古方云不治。若焮赤高腫疼痛,潰出正膿而兼血者吉,為順;或漫腫平塌,紫暗(興)痛,潰出清水者兇,為逆。初服仙方活命飲,潰服八珍湯。氣血虛者,服十全大補湯;下虛者,以桂附地黃丸補之。
外治法同癰疽潰瘍門。
方劑: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見潰瘍門)桂附地黃丸(見面部瘡瘍)
黃鰍癰
【方歌】黃鰍癰生腿肚旁,疼痛硬腫若鰍長,肝脾濕熱微紅色,順出稠膿逆敗漿。
【注】此證生在小腿肚里側,疼痛硬腫,長有數寸,形如泥鰍,其色微紅,由肝、脾二經濕熱凝結而成。應期潰破出稠膿者為順;若出污水敗漿者屬逆。初服五香流氣飲,其次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方劑:五香流氣散組成:金銀花(二兩) 小茴香僵蠶(炒) 羌活獨活 連翹(去心)栝蔞仁(各一兩五錢) 藿香(五錢)丁香 木香沈香 甘草(各一錢)分為十劑,水煎,隨病上下服。
【方歌】五香流氣治黃鰍,流注結核也能瘳,丁木茴沈僵藿草,銀花羌獨翹栝蔞。
青蛇毒
【方歌】青蛇毒生腿肚下,形長三寸紫塊僵,腎與膀胱濕熱結,急針蛇頭血出良。
【注】此證又名青蛇便,生于小腿肚之下,形長二、三寸,結腫、紫塊、僵硬,憎寒壯熱,大痛不食,由腎經素虛,膀胱濕熱下注而成。蛇頭向下者,毒輕而淺,急刺蛇頭一、半寸,出紫黑血,隨針孔搽拔疔散;外敷離宮錠,內服仙方活命飲,加黃柏、牛膝、木瓜。亦有蛇頭向上者,毒深而惡,急刺蛇頭一、二寸,出紫黑血,針孔用白降丹細條插入五、六分,外貼巴膏。余腫敷太乙紫金錠,內服麥靈丹;俟毒減退,次服仙方活命飲調和之。
若毒入腹,嘔吐腹脹,神昏,脈躁,俱為逆證。
方劑:拔疔散(見齒部牙疔)離宮錠、仙方活命飲、麥靈丹(見腫瘍門)白降丹、巴膏(俱見潰瘍門)太乙紫金錠(見胸部脾發疽)
接骨發
【方歌】接骨發如核桃形,腿肚之下硬脹疼,色紅漫腫宜速潰,遲損筋脈缺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