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2章

  • 醫宗金鑒
  • 佚名
  • 4987字
  • 2015-12-25 16:25:33

【方歌】枯痔天靈蓋(火段)淬,砒礬輕粉共蟾酥,入鍋碗蓋泥固(火段),痔瘡新久搽皆除。

又方:喚痔散組成:枯白礬(五分) 食鹽(炒,三分)草烏(生)刺猬皮((火段),存性,各一錢)麝香(五分) 冰片(二分)共研細末,先用溫水洗凈肛門,隨用唾津調藥三錢填入肛門,片時即出。

【方歌】喚痔散把內痔呼,刺猬皮鹽麝草烏,冰片枯礬同研細,津調填入片時出。

又方:生熟三黃湯組成:生地 熟地(各一錢五分)黃連 黃柏黃芩 人參蒼術(米泔水浸,炒) 白術(土炒)厚樸(姜制) 當歸身陳皮(各一錢) 地榆防風 澤瀉甘草(生,各六分) 烏梅(二個)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方歌】生熟三黃連柏參,蒼芩厚術共歸陳,榆風澤瀉烏梅草,專醫血箭痔如神。

又方:防風秦艽湯組成:防風 秦艽當歸 生地白芍(酒炒) 川芎赤茯苓 連翹(去心,各一錢)梔子(生,研) 蒼術(米泔水浸,炒)槐角 白芷地榆 枳殼(麩炒)檳榔 甘草(生,各六分)水二鐘,煎至八分,食前溫服。如便秘者加大黃。

【方歌】防風秦艽治腸風,墜腫津血最止疼,四物梔蒼槐角芷,地榆枳草翹檳苓。

又方:苦參地黃丸組成:苦參(切片,酒浸濕,蒸曬九次為度,炒黃,為末,凈一斤)生地黃(酒浸一宿,蒸熟搗爛,和入苦參末內,四兩)加煉過蜂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白滾水送下,或酒下亦可,日服二次。

【方歌】苦參地黃糞后紅,皆因酒毒熱來攻,二味酒蒸蜂蜜煉,為丸水送最有功。

又方:臟連丸組成:黃連(研凈末,八兩)公豬大腸(水洗凈,肥者一段,長一尺二寸)上二味,將黃連末裝入大腸內,兩頭以線扎緊,放砂鍋內,下煮酒二斤半,慢火熬之,以酒干為度;將藥腸取起,共搗如泥,如藥濃再曬一時許,復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送下,久服除根。

【方歌】臟連丸用川黃連,研入豬腸煮酒煎,搗爛為丸溫酒服,便血肛門墜腫痊。

又方:胡連追毒丸組成:胡黃連(切片,姜汁拌炒,研末)刺猬皮(炙,切片,再炒黃,研末,各一兩)麝香(研細,二分)共和一處研勻,軟飯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一錢,食前溫酒送下。

【方歌】胡連追毒丸醫痔,成漏通腸服最宜,連麝猬皮飯丸服,排盡瘀膿換好肌。

又方:黃連閉管丸組成:胡黃連(凈末,一兩) 穿山甲(香油內炸黃)石決明((火段)) 槐花(微炒,各五錢)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一錢,空心清米湯送下。早晚服二次,至重者不過四十日而愈。

如漏四邊有硬肉突起者,加僵蠶二十條,炒研末入藥內。乃遍身諸般漏證,服此方皆可有效。

【方歌】黃連閉管丸穿山,石決槐花共細研,能除漏管米湯送,蜜丸麻子大一般。

又方:卻毒湯組成:瓦松 馬齒莧甘草(生,各五錢) 川文蛤川椒 蒼術防風 蔥白枳殼 側柏葉(各三錢)焰硝(一兩)水五碗,煎三碗。先薰后洗,日用三次。

【方歌】卻毒湯洗痔漏效,瓦松甘草蛤川椒,齒莧蒼風蔥枳殼,柏葉同熬加焰硝。

又方:菩提露(見臟毒)月白珍珠散、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俱見潰瘍門)

坐板瘡

【方歌】坐板瘡在臀腿生,形如黍豆癢焮疼,暑濕熱毒凝肌肉,初宜燙洗油拈烘。

【注】此證一名風疳,生于臀腿之間,形如黍豆,色紅作癢,甚則焮痛,延及谷道,勢如火燎。由暑令坐日曬幾凳,或久坐陰濕之地,以致暑濕熱毒,凝滯肌肉而成。初宜芫花、川椒、黃柏熬湯燙洗即消;或毒盛癢痛仍不止者,宜用油缸青布三指寬一條,香油調雄黃末一錢,攤于布上,拌之燃著,吹滅焰頭,向瘡烘之,其癢痛即止,甚效。

外科卷下股部

附骨疽、咬骨疽

【方歌】附骨大腿外側生,在腿里側咬骨名,體虛寒濕乘虛入,寒熱往來不焮紅,痛甚徹骨難屈轉,寒濕化熱腫胖形。

蒜灸起皰無皰逆。潰后最忌敗漿膿。

【注】此二證生于大腿里外。外側屬足三陽經,里側屬足三陰經,附骨疽生于大腿外側,咬骨疽生于大腿里側。由體虛之人,露臥風冷,浴后乘涼,寒濕侵襲,或房欲之后,蓋覆單薄,寒邪乘虛入里,遂成斯疾。初覺寒熱往來,如同感冒風邪,隨后筋骨疼痛,不熱不紅,甚則痛如錐刺,筋骨不能屈伸動轉,經久陰極生陽,寒郁為熱,熱甚腐肉為膿,外形腫胖無頭,皮色如常,漸透紅亮一點,內膿已成。凡治此證,初起寒熱往來,覺痛時輕者即服萬靈丹,重者服五積散加牛膝、紅花,痛處用雷火針針之,發汗散寒,通行經絡;膿成開之。潰后余治,俱按潰瘍門。

又有漫腫疼痛,發于尻臀部位者,宜服內托羌活湯。又有發于腿之里側近膝者,屬足太陰脾、足厥陰肝二經部位,宜服內托黃耆湯。又有發于腿外側者,屬足少陽膽經部位,宜內托酒煎湯。又有發于腿之正面者,屬陽明胃經部位,頭痛昏眩,嘔吐不食,胸膈不利,心煩熱悶者,宜服茯苓佐經湯。又有發于腿之里側,屬太陰脾經部位,骨節焮痛,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水不利,手足浮腫者,宜服附子六物湯。又有發于腿之后面,屬足太陽膀胱經部位,腿足攣痹,關節重痛,憎寒發熱,無汗惡寒,或兼惡風頭痛者,宜服麻黃佐經湯。又有三陰不足,外邪過盛,大腿通腫,皮色不變,疼痛日增,不消不潰者,此屬虛寒骨冷,急服大防風湯,補虛逐寒;日久消之不應者,勢欲作膿,外用隔蒜片灸之起皰,艾爆有聲為吉;灸之無皰,骨中不覺熱者屬逆。灸后宜服十全大補湯加牛膝、羌活、防己,或八珍湯加附子補托之。膿成脹痛,針之出粘白膿為順;若出白漿水或豆汁者,俱為敗漿,終屬險候。數證潰后,內外治法,亦俱按癰疽潰瘍門。

以上之證,皆由沈寒痼冷中來,外敷內服,不可用苦寒損脾泄氣等藥,犯之必至氣血冰凝,內肉瘀腐,日久化為污水,不治之證也。按《準繩》等書云:傷寒汗后,余邪成流注,流注之壞證成附骨疽。夫汗后流注易愈,惟失治乃為壞證,不能復生,似不能變成附骨疽。況附骨疽系調治可愈之證,若果數變之后,則壞而又壞矣!又豈能復有成功乎?是流注壞證變成附骨之說,存而不論可也。

方劑:雷火神針組成:蘄艾(三錢) 丁香(五分)麝香(二分)藥與艾揉和,用夾紙一張,將藥平鋪紙上,用力實卷如指粗大,收貯。臨用以紙七層,平放患處,將針點著一頭,對患向紙捺實,待不痛方起針。病甚者再針一次。七日后,火瘡大發,其功甚效。

【方歌】雷火神針攻寒濕,附骨疽痛針之宜,丁麝二香共蘄艾,燃針痛處功效奇。

又方:內托黃耆湯組成;黃耆(鹽水拌,炒) 當歸木瓜 連翹(去心)柴胡(各一錢) 羌活肉桂 生地黃柏(各五分)酒、水各一鐘,煎一鐘,空心熱服。

【方歌】內托黃耆歸木瓜,羌柴翹桂地柏加,疽生膝股肝脾位,酒水煎之服最佳。

又方:內托酒煎湯組成:當歸 黃耆(各二錢)柴胡(一錢五分) 大力子連翹(去心) 肉桂(各一錢)升麻 黃柏甘草(各五分)酒、水各一鐘,煎一鐘,食前服。

【方歌】內托酒前寒濕凝,腿外少陽附骨生,歸耆大力柴翹桂,升柏甘加酒水靈。

又方:茯苓佐經湯組成:白茯苓 蒼術(米泔水炒)陳皮 白術(土炒)半夏(制,各一錢) 厚樸(姜炒)木瓜 柴胡藿香 澤瀉葛根 甘草(各五分)生姜三片,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方歌】茯苓佐經足陽明,腿而焮疼煩熱乘,平胃木瓜柴術半,藿瀉加姜葛引經。

又方:附子六物湯組成:附子 甘草(各一錢)防己 白術(土炒)白茯苓 桂枝(各八分)生姜三片,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方歌】附子六物風寒濕,流注脾經須服之,四肢拘急骨節痛,防己術甘苓桂枝。

又方:麻黃佐經湯組成:麻黃 蒼術(米泔水浸,炒)防風 防己羌活 白茯苓葛根(各一錢) 桂心甘草(生) 細辛(各五分)生姜三片,紅棗肉二枚,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方歌】麻黃佐經足太陽,風寒濕注本經傷,蒼術二防羌活桂,苓甘細葛棗生姜。

又方:大防風湯組成:人參(二錢) 防風白術(土炒) 黃耆牛膝 杜仲當歸 熟地白芍(酒炒) 川芎羌活 甘草附子(制,各一錢)生姜三片,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方歌】大防風療寒邪傷,附骨疽腫色如常,參術黃耆牛膝仲,四物羌甘附子姜。

又方:萬靈丹(見腫瘍門)內托羌活湯(見臀部上馬癰)隔蒜灸法(見首卷灸法)十全大補湯、八珍湯(見潰瘍門)五積散(見內癰部腎癰)

股陰疽

【方歌】股陰疽發大股中,陰囊之側堅腫疼,七情不和憂憤致,潰后纏綿功難成。

【注】此證一名赤施,發生于股內合縫下近陰囊之側,因偏在厥陰經,故名大股也。堅硬漫腫木痛,由七情不和,憂思憤郁,凝結而成。因在陰經,起長、潰膿,俱屬遲緩,潰后尤見纏綿,收斂成功者甚少。初起與附骨疽治法同,腫潰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橫玄疽、陰疽

【方歌】橫玄疽左陰疽右,股內合縫腫硬疼,痛牽睪丸長蛤樣,三陰七情郁滯凝。

【注】此二證俱生股內合縫折紋間,左為橫玄疽,右為陰疽,屬三陰經,由七情郁滯凝結而成。漫腫堅硬時疼,甚則痛牽睪丸,上及少腹,形長如蛤。一兩月方能潰破,其膿深可知,破后膿稠可愈,敗漿最難斂口,久必成漏。

初治同附骨疽,潰按癰疽潰瘍門。若膿水淋瀝,日久有生蟲者,形類蛔蟲,亦系膿深郁久之所化也,屬逆。

伏兔疽

【方歌】伏兔穴處忌生疽,腫硬針灸不相宜,疼痛徹心寒熱作,胃火毒滯潰難醫。

【注】經云:伏兔不宜生瘡。蓋伏兔乃胃經穴道,在膝蓋之上六寸正中,用力大如掌,一堆高肉處,禁用針灸。始發,寒熱交作,疼痛徹心,由胃火毒滯而成。潰后最難收斂。初治同附骨疽,潰按潰瘍門。

股陽疽、環跳疽

【方歌】股陽疽生股外側,內搏于骨不變色,環跳疽腫腿難伸,俱由風濕寒凝結。

【注】股陽疽生于股外側,胯尖之后,其毒內搏骨節,膿深至骨,故漫腫不變色也。環跳疽生胯骨節間之環跳穴,所以腰難屈伸,漫腫隱痛也。此二證皆由風、濕、寒凝結而成。屬足少陽膽經。初起宜服黃狗下頦方,更刺委中穴出黑血,其腿即能轉動。若漫腫大痛者,俱宜服內托黃耆湯;痛而筋攣者,萬靈丹汗之;痛止換服神應養真丹。遍身走注作痛,兩腳面胖腫者,亦服萬靈丹汗之;痛止則宜服大防風湯倍加參、術、歸、耆等藥宣消之。

若時時跳痛將潰,宜托里透膿湯服之;潰后膿清稀者,宜十全大補湯加牛膝,外以豆豉餅灸之。瘡口紫陷者,十全大補湯加附子服之,外換附子餅灸之。食少者,胃弱也,諸虛皆稟于脾胃,宜香砂六君子湯減去砂仁加當歸服之。俟胃口強盛,仍服十全大補湯。潰而反痛者,氣血虛也,治宜峻補。始終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但環跳疽潰破,多成踵疾。

方劑:黃狗下頦方組成:黃狗下頦(連舌、皮毛劈下,入罐內鹽泥固封,鐵盞蓋口,(火段)一炷香,覺煙清即止。務宜存性,娶出色黑如炭為度。若帶白色,其性已過,則無用矣。用時研極細末用下頦,宜于屠家已殺者制用,若生取特殺,恐反招不祥)豌豆粉 白蘞末三味各等分,共和勻,每服五錢,溫黃酒空心調服,外以此藥用香油調敷患處。服藥之后,出臭汗及熟睡為準。

【方歌】黃狗下頦連舌皮,入罐泥封火(火段)宜,豌豆粉研加白蘞,酒調臀腿疽盡醫。

又方:內托黃耆湯、大防風湯(俱見附骨疽)萬靈丹(見腫瘍門)神應養真丹(見頭部游風)托里透膿湯(見頭部侵腦疽)十全大補湯、香砂六君子湯(俱見潰瘍門)附子餅(見首卷灸法)

肚門癰、箕門癰

【方歌】肚門癰在股肚生,股內近膝箕門癰,二證紅腫焮熱痛,膀胱脾經濕熱成。

【注】此二證俱屬濕熱凝結而成。肚門癰生于大腿肚,屬足太陽膀胱經;箕門癰生于股內近膝,屬足太陰脾經。初起紅腫焮痛者,宜服神授衛生湯;若焮腫便秘,煩躁之冷,脈數者,熱淫于內也,宜內疏黃連湯,或雙解貴金丸下之;若腫痛寒熱,脈沈而無力,胸腹脹滿,飲食如常者,宜服檳蘇散;如腫痛寒熱已止,即換服逍遙散;若腫痛色不變,寒熱,食少,體倦者,由肝虛濕痰下注也,宜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芍藥服之;若患此入房,腫硬,二便不通者,宜六味地黃丸加牛膝、車前;俟二便通利,仍服補中益氣湯。余治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方劑:檳蘇散組成:檳榔 紫蘇香附 木瓜陳皮 大腹皮(各一錢)羌活(五分) 木香(三分)生姜三片,蔥白三寸,水二鐘,煎一鐘,空心服。

【方歌】檳蘇腹脹氣不舒,股內箕門癰可除,香附木瓜陳大腹,木香羌活檳榔蘇。

又方:神授衛生湯、內疏黃連湯、雙解貴金丸(俱見腫瘍門)逍遙散(見背部上搭手)補中益氣湯(見潰瘍門)六味地黃丸(見面部雀斑)

腿游風

【方歌】腿游風在繞腿生,赤腫如云焮熱疼,榮衛風熱相搏滯,宜砭出血雙解清。

【注】此證兩腿里外忽生赤腫,形如堆云,焮熱疼痛,由榮衛風熱相搏,結滯而成。凡遇此證,先施砭石,放出惡血隨服雙解通圣散,次以掌歸拈痛湯清解治之;外貼牛肉片,以拔風毒甚效。

方劑:當歸拈痛湯組成:當歸羌活茵蔯蒿蒼術(米泔水浸,炒)防風(各一錢)苦參白術(土炒)升麻(各七分)葛根澤瀉人參知母黃芩豬苓甘草(各五分)黃柏(三分)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方歌】當歸拈痛腿游風,羌活人參二術升,茵蔯葛草芩知柏,苦參風瀉共豬苓。

又方:雙解通圣散(見唇部唇風)

青腿牙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原县| 万盛区| 黔东| 乌恰县| 乌恰县| 融水| 灵寿县| 法库县| 杭锦后旗| 嫩江县| 溧阳市| 高尔夫| 林周县| 哈巴河县| 安徽省| 太湖县| 蓝田县| 内江市| 始兴县| 通州市| 新干县| 隆化县| 衡南县| 邹城市| 木里| 孝感市| 新昌县| 和田市| 新昌县| 洛南县| 射阳县| 宁阳县| 巴青县| 林甸县| 镇雄县| 延庆县| 涞源县| 敖汉旗| 怀宁县| 建瓯市| 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