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1章

  • 醫宗金鑒
  • 佚名
  • 4992字
  • 2015-12-25 16:25:33

方劑:瘡科流氣飲組成:人參 厚樸(姜制)桔梗 防風紫蘇 黃耆(鹽水炒)枳殼(麩炒) 當歸白芍(酒炒) 肉桂烏藥 甘草(各七分)川芎 南木香白芷 檳榔(各五分)引用生姜一片,水二鐘,煎八分溫服。

【方歌】流氣飲舒痰涎壅,人參樸桔芷防風,蘇耆殼桂木香草,烏藥檳榔歸芍芎。

又方:金鳳化痰膏組成:鳳仙花(去青蒂,研末,一捧)大蔥自然汁(一茶鐘) 好米醋(一茶鐘)廣膠(切如米粒大,入蔥汁內泡之,三錢)人中白(火微(火段)存性,研末,八錢)先將蔥汁、米醋、廣膠投入鍋內熬化,次下鳳仙花末熬成膏,再入人中白末,將鍋離火不時攪勻。用時以重湯燉化,量痰包之大小,薄紙攤貼,候膏自落,再換新膏。

【方歌】金鳳化痰消硬堅,濕痰串注貼更痊,鳳仙中白廣膠醋,蔥汁同熬用紙攤。

黃瓜癰

【方歌】黃瓜癰在背旁生,脾火色紅黃瓜形,腫高寸余長尺許,四肢麻木引心疼。

【注】此證生于背旁,一名肉龜,由脾火積毒而成。皮肉色紅,狀若黃瓜,腫高寸余,長可尺許,四肢麻木,疼痛引心。紅活速潰者順;紫陷脈微,自汗譫語,堅硬潰遲者逆。初起宜服仙方活命飲,加羌活、柴胡或奪命丹治之。其余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方劑: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奪命丹(見陰陽二氣疽)

外科卷上腰部

腎俞發

【方歌】腎俞發生腎俞穴,單者酒色兼濕熱,房勞怒火則雙生,紅活黑陷順逆別。

【注】此證生腎俞穴,在腰骨兩旁陷肉虛,有單有雙。單者由酒色濕熱而成,雙者由房勞怒火而發。若瘡形紅活高腫,十四日生膿屬順;若瘡形紫黑,干枯堅硬,應期無膿屬逆。或膿稀傷膜者,系真陽血氣大虧。初宜服人參養榮湯,或加減八味丸以救其源。其順逆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方劑:人參養榮湯、加減八味丸(俱見潰瘍門)

中石疽

【方歌】石疽寒凝瘀血聚,生于腰胯最纏綿,堅硬如石皮不變,時覺木痛消潰難。

【注】此證由寒氣瘀血凝結,生于腰胯之間,纏綿難以收功。

其疽時覺木痛,難消難潰,堅硬如石,皮色不變。初宜內服沒藥丸,外用鮮商陸搗爛,貼于患處治之,隨用艾壯當頂灸之,以軟為度。潰后按癰疽潰瘍治法。

方劑:沒藥丸組成:桃仁(炒,一兩) 乳香沒藥 川芎川椒(去目及合口者) 當歸赤芍(各五錢)自然銅(火燒醋淬七次,二錢五分)共研細末,用黃蠟二兩,火化開入藥末,不住手攪勻,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以好酒一鐘,將藥化開,煎至五分,乘熱服下。

【方歌】沒藥丸治中石疽,乳沒桃芎歸芍宜,川椒自然銅黃蠟,用酒服之行血瘀。

纏腰火丹

【方歌】纏腰火丹蛇串名,干濕紅黃似珠形,肝心脾肺風熱濕,纏腰已遍不能生。

【注】此證俗名蛇串瘡,有干濕不同,紅黃之異,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紅赤,形如云片,上起風粟,作癢發熱。此屬肝心二經風火,治宜龍膽瀉肝湯;濕者色黃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爛流水,較干者多疼,此屬脾肺二經濕熱,治宜除濕胃苓湯。若腰肋生之,系肝火妄動,宜用柴胡清肝湯治之。其間小皰,用線針穿破,外用柏葉散敷之;若不速治,纏腰已遍,毒氣入臍,令人膨脹,悶嘔者逆。

方劑:龍膽瀉肝湯組成:龍膽草 連翹(去心)生地 澤瀉(各一錢)車前子 木通黃芩 黃連當歸 梔子(生研)甘草(生,各五分) 生軍(便秘加之,二錢)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方歌】龍膽瀉肝火丹生,形如云片粟多紅,芩連梔膽車歸尾,生地軍翹瀉木通。

又方:除濕胃芩湯組成:蒼術(炒) 厚樸(姜炒)陳皮 豬苓澤瀉 赤茯苓白術(土炒) 滑石防風 山梔子(生研)木通(各一錢) 肉桂甘草(生,各三分)水二鐘,燈心五十寸,煎八分,食前服。

【方歌】除濕胃苓火丹瘡,脾肺濕熱皰白黃,胃苓湯用通梔子,滑石防風共作湯。

又方:柏葉散組成:側柏葉(炒黃為末) 蚯蚓糞(韭菜地內者佳)黃柏 大黃(各五錢)雄黃 赤小豆輕粉(各三錢)上為細末,新汲水調搽,香油調搽更效。

【方歌】柏葉散搽火丹方,大黃赤豆柏雄黃,柏葉輕粉蚯蚓糞,研末香油調更良。

又方:柴胡清肝湯(見頭部鬢疽)

外科卷上眼部

眼胞菌毒

【方歌】菌毒生于眼睫邊,如菌黃亮水皰圓,頭大蒂小漸垂出,脾濕郁熱結凝堅。

【注】此證生于上下眼胞睫邊,初如菌形,頭大蒂小,黃亮水皰,或有頭小蒂大者,漸長垂出,堅凝不痛;有纏綿經年不愈者,以致目病。蓋眼胞屬脾,其經素有濕熱,思郁氣結而生也。初起宜用清涼圓洗即消。有經年皮厚,消之不應者,法當用軟綿紙蘸水潤眼皮菌毒處,少頃,用左手大指甲墊于患根,上手持鈹針尖頭齊根切下,血出不紡,即用翠云錠磨濃涂之,其血即止,內服涼膈清脾飲。忌海腥、煎炒。

方劑:清涼圓組成:當歸尾 石菖蒲赤芍藥(各二錢) 川黃連(生)地膚子 杏仁(生,各一錢)羌活(五分) 膽礬(二分)共研粗末,以大紅綢包之,如櫻桃大,甜滾水浸泡,乘熱蘸洗,勿見塵土。

【方歌】清涼圓內用川連,歸尾菖蒲芍膽礬,羌活杏仁地膚子,菌毒初起洗之痊。

方劑:翠云錠子組成:杭粉(五兩) 銅綠黃連(各一兩) 輕粉(一錢)共為細末,用糯米百粒,水一碗,煎半碗去米;再煎至三分,和藥作錠,陰干。用時水磨令濃,以雞翎蘸涂患處。

【方歌】翠云錠子能止血,銅綠輕杭黃連強,共為細末和成錠,菌毒切后涂之良。

又方:涼膈清脾飲組成:生地黃 連翹(去心)梔子(生研) 薄荷荊芥 防風石膏((火段)) 黃芩赤芍(各一錢) 甘草水二鐘,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遠服。

【方歌】涼膈清脾生地黃,連翹梔子薄荊防,石膏芩芍兼甘草,醫治菌毒服即康。

眼丹

【方歌】眼丹眼胞上下生,紅熱腫痛軟偏風,焮熱紫硬偏于熱,荊防敗毒服有功。

【注】此證由脾胃濕熱,受風而成,紅腫疼痛。若腫軟下垂,不能視物者,偏于風盛也,浮腫易消;若焮紅色,紫堅硬者,偏于熱盛也,腫硬難消。初起俱宜荊防敗毒散散其風。口渴便燥者,宜內疏黃連湯瀉其熱;有日久消之不應者,宜服透膿散,膿熟針之。腫用如意金黃散洗之,潰用琥珀膏或白膏藥貼之。此證宜速潰,遲則潰深穿透眼胞,成瘺難斂。

方劑: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內疏黃連湯、如意金黃散、透膿散(俱見腫瘍門)琥珀膏(見頭部發際瘡)白膏藥(見潰瘍門)

針眼

【方歌】針眼眼睫豆粒形,輕者洗消膿不成,甚則赤痛膿針愈,砍后風侵浮腫生。

【注】此證生于眼皮毛睫間,由脾經風熱而成,形如豆粒有尖。初起輕者宜用如意金黃散,鹽湯沖洗,膿不成即消矣。風熱甚者,色赤多痛,洗之不消,膿已成也,候熟針之,貼黃連膏。亦有破后邪風侵入瘡口,令人頭面浮腫、目赤澀痛者,外仍洗之,內服芎皮散即愈。

方劑:芎皮散組成:川芎(二兩)青皮(一兩)共為末,每服二錢,菊花湯調服。外以桔礬末,雞子清調敷腫處。又用南星末,同生地黃搗膏,貼太陽穴自消。

【方歌】芎皮散內用川芎,青皮減半用最靈,為末菊花湯調服,醫治針眼自成功。

又方:如意金黃散(見腫瘍門)黃連膏(見鼻部鼻瘡內)

眼胞痰核

【方歌】眼胞痰核濕氣郁,核結如棗如豆形,皮里肉外推之動,皮色如常硬不疼。

【注】此證結于上下眼胞,皮里肉外,其形大者如棗,小者如豆,推之移動,皮色如常,硬腫不疼,由濕痰氣郁而成。宜服化堅二陳丸,外用生南星蘸醋磨濃,頻涂眼皮,日數淺者即消。日數深者雖不能消,常涂令皮薄,微微撥損,以手指甲擠出如白粉汁即消,貼貝葉膏收口。從眼皮里潰破者難斂。

方劑:化堅二陳丸組成:陳皮 半夏(制,各一兩)白僵蠶(炒,二兩) 白茯苓(一兩五錢)甘草(生,三錢) 川黃連(三錢)共研細末,荷葉葉湯合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錢,白滾水送下。

【方歌】化堅二陳丸消痰,周身結核服更痊,陳皮半夏茯苓草,僵蠶荷葉川黃連。

又方:貝葉膏(見潰瘍門)

椒瘡粟瘡

【方歌】椒瘡粟瘡生胞里,脾胃血熱是根苗,粟瘡黃軟濕易散,椒瘡赤硬熱難消。

【注】此二證生于眼胞之里,雖皆由脾胃血熱所致。然粟瘡偏于濕盛,故色黃形軟,其證易愈;椒瘡偏于熱盛,故色赤形硬,其瘡難消。俱宜服清脾涼血湯,外以清涼圓洗之。若眼皮里有紅絲堆累者,乃血熱有瘀也,法以燈草刮瘡處,令血出即愈。

方劑:清脾涼血湯組成:荊芥 防風赤芍 黑參陳皮 蟬蛻蒼術(炒) 白鮮皮(各一錢)連翹(去心) 生大黃(酒洗,各一錢五分)厚樸(姜炒) 甘草(生,各五分)竹葉三十片,水煎,食遠服。

【方歌】清脾涼血椒粟瘡,厚樸陳皮翹芍蒼,蟬蛻黑參荊防草,白鮮皮與生大黃。

又方:清涼圓(見菌毒)

皮翻證

【方歌】皮翻證系眼胞翻,狀如舌舐唇一般,翻因胞腫睫緊故,血壅氣滯胃經原。

【注】此證由胃經血壅氣滯而成,小兒多有之。眼皮外翻,如以舌舐唇之狀。又如痘風眼爛,胞腫弦緊者,則眼皮亦翻。治宜瀉脾胃之積熱,以瀉黃散服之即愈。亦有內翻者,即目科拳毛倒睫。弦弛不內外翻者,即目科胞垂難視之證也。

方劑:瀉黃散組成:石膏((火段),五錢) 梔子仁(生,一兩)甘草(生,三兩)防風(酒拌,微炒香,二兩)豨薟草(酒蒸,曬干,四兩)共研細末,壯人二錢,弱人一錢,小兒六、七分,白滾水調下。

【方歌】瀉黃散治皮翻證,石膏梔子草防風,豨薟草同研細末,滾水調下有奇功。

漏睛瘡

【方歌】漏睛瘡在大眥生,肝熱風濕病睛明,紅腫痛潰膿稠易,青黑膿稀難長平。

【注】此證生于目大眥,由肝熱風濕病,發于太陽膀胱經睛明穴。其穴之處,系藏淚之所,初起如豆如棗,紅腫疼痛,瘡勢雖小,根源甚深。潰破出粘白膿者順;出青黑膿或如膏者險。初宜服疏風清肝湯,潰后用黃靈藥,捻入瘡口,兼貼萬應膏,其口漸漸收斂。有膿從大眥內出者,成漏難斂,亦有瘡口過出淚液,以致內目干澀者,收斂更遲;若潰斷眼邊弦者不治。

方劑:疏風清肝湯組成:當歸尾 赤芍荊芥穗 防風川芎 菊花生梔子 薄荷(各一錢)柴胡 連翹(去心)金銀花(二錢) 甘草(生,五分)燈心五十寸,水煎,食遠服。

【方歌】疏風清肝漏睛瘡,又除肝熱散風強,歸芍銀花芎菊草,柴翹梔子薄荊防。

又方:黃靈藥、萬應膏(俱見潰瘍門)

目中努肉

【方歌】目中努肉心火成,實火大眥色深紅,小眥紅絲淡虛火,努肉時覺或脹疼。

【注】此證生于目兩眥,瘀肉努出,時覺疼痛,總屬心火所成。然火有虛實,如大眥紅肉色深紅者,心經實火也,宜黑參湯服之;小眥紅絲色淡紅者,心經虛火也,宜決明散主之。外俱用清涼圓泡洗,久久自愈。

方劑:黑參湯組成:黑參 苦參梔子 菊花黃連 枳殼(麩炒)草決明 車前子防風 大黃(炒)升麻(各二錢)水煎,食后服。

【方歌】黑參湯治大貲疼,內生努肉實火成,苦參梔菊黃連殼,草決車防大黃升。

又方:決明散組成:玉竹 黃連枳殼(麩炒) 川芎甘草(生) 羚羊角(鎊,各一兩)車前子 青葙子草決明(各五錢)共研細末,每服三錢。食后服,臥時再用一服。

【方歌】決明努肉虛火攻,玉竹黃連枳殼芎,車前青葙羚羊草,研末水調最有功。

又方:清涼圖(見菌毒)

外科卷上鼻部

鼻疽

【方歌】鼻疽生于鼻柱間,肺經郁火發督原,堅硬色紫常木痛,千金仙方托里痊。

【注】此證生于鼻柱,屬督脈經,鼻為肺竅,故又屬肺,由肺經郁火凝結而成。堅硬色紫,時覺木痛。初宜服千金漏蘆湯,宣解郁毒;次用仙方活命飲,加梔子、木通、薄荷、桔梗消之。若腫痛不減,勢欲作膿,則宜托里透膿湯主之。外治法按癰疽潰瘍門。

方劑:千金漏蘆湯組成:漏蘆(一兩) 枳殼(麩炒,一兩)樸硝(一兩) 大黃(一兩五錢)甘草(生,一兩) 麻黃(一兩)黃芩(一兩) 白蘞(一兩)連翹(去心,一兩) 升麻(一兩)共研末,每用二錢,水一鐘,姜三片,薄荷葉一錢,煎五分溫服,以取便利為度。

【方歌】千金漏蘆濕疽發,色紫堅疼效更嘉,漏蘆枳殼硝黃草,麻芩白蘞翹升麻。

又方: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托里透膿湯(見頭部侵腦疽)

鼻疔

【方歌】鼻疔生在鼻孔中,鼻竅腫引腦門疼,甚則唇腮俱浮腫,肺經火毒蟾離宮。

【注】此證生于鼻孔內,鼻竅腫塞,脹痛引腦門,甚則唇腮俱作浮腫,由肺經火毒,凝結而成。宜蟾酥丸汗之,再用蟾酥丸細研末,吹入鼻竅。若腫硬外發,用離宮錠涂之。此證初起之時,須當速治,遲則毒氣內攻,以致神昏、嘔噦,鼻腫如瓶者逆。

方劑:蟾酥丸(見疔瘡門)離宮錠(見腫瘍門)

鼻淵

【方歌】鼻淵濁涕流鼻中,久淋血水穢而腥,膽熱移腦風寒火,控腦砂因蝕腦蟲。

【注】此證內因膽經之熱,移于腦髓,外因風寒凝郁火邪而成。鼻竅中時流黃色濁涕,宜奇授藿香丸服之。若久而不愈,鼻中淋瀝腥穢血水,頭眩虛暈而痛者,必系蟲蝕腦也,即名控腦砂,宜天羅散服之。但此證久則必虛,當以補中益氣湯兼服之即效。

方劑:奇授藿香丸組成:藿香連枝葉(八兩)研細末,雄豬膽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錢,食后蒼耳子湯下,或黃酒送下。

【方歌】奇授藿香鼻淵流,濁涕淋漓久不休,豬膽汁合藿香末,蒼耳湯下患可瘳。

又方:天羅散組成:絲瓜藤(近根處者,燒存性)為末,每用三錢,食后黃酒送下。

【方歌】天羅蟲蝕腦髓中,頭痛鼻流血水腥,絲瓜根燒研細末,黃酒調服慣殺蟲。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海市| 图木舒克市| 稻城县| 重庆市| 安吉县| 南江县| 延寿县| 霞浦县| 弥渡县| 盘锦市| 永安市| 江陵县| 郯城县| 夏津县| 龙游县| 阿荣旗| 榆社县| 定兴县| 迁安市| 河北省| 新疆| 克山县| 佛冈县| 郑州市| 桃江县| 濉溪县| 庆安县| 宕昌县| 会理县| 休宁县| 阳曲县| 宜宾县| 新乡市| 方正县| 崇左市| 莱西市| 芜湖市| 青铜峡市| 汝州市| 宜都市| 白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