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紀事
- 明倫匯編交誼典師友部
- (清)陳夢雷
- 3933字
- 2015-12-25 15:50:13
列子黃帝篇列子師老商氏友伯高子進二子之道
乘風而歸尹生聞之從列子居請蘄其術列子曰自
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
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盼而已五年之后心更念
是非口更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顏而笑七年之后從
心所念更無是非從口所言更無利害夫子始一引
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橫心之所念橫口之所言亦
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歟亦
不知夫子之為我師若人之為我友內外進矣
韓詩外傳周公踐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所贄而
師者十人所友見者十二人
后漢書李膺傳膺性簡亢無所交接惟以同郡荀淑
陳實為師友初舉孝廉再遷青州刺史以公事免官
還居綸氏教授常千人南陽樊陵求為門徒膺謝不
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為節志者所羞
梓潼士女志楊克字盛國梓潼人也少好學求師遂
受業古學于扶風馬季長呂叔公南陽朱明叔潁川
白仲職精究七經其朋友則潁川荀慈明李元禮京
兆羅叔景漢陽孫子夏山陽王叔茂皆海內名士還
以教授州里常言圖緯空說去事希略疑非圣不以
為教察孝廉為郎卒
豫章古今記李思元字文成高安邑人滕王請為師
友
海內先賢傳仇覽字季智郭泰赍刺從之日暮求留
宿明旦泰下囗拜之曰君非泰友泰師也
南史劉瓛傳瓛族子顯與河東裴子野南陽劉之遴
吳郡顧協連職禁中遞相師友莫不慕之
北史李彪傳彪初受業于長樂監伯陽伯陽稱美之
平原王陸睿年將弱冠雅有志業娶東徐州刺史博
陵崔鑒女路由冀相聞彪名而詣之修師友之禮稱
之州郡遂舉孝廉至京師館而受業焉
裴佗傳佗子讓之年十六喪父殆不勝哀其母辛氏
閑禮度夫喪諸子多幼弱廣延師友
周書寇囗傳囗加鎮東將軍封西安縣男小宗伯盧
辯以囗業行俱崇待以師友之禮每有閑暇輒詣囗
燕語彌日恒謂人曰不見西安君煩憂不遣其為通
人所敬重如此
北史薛辯傳辯五世孫端端從孫孝通封藍田縣子
屬齊神武起兵河朔攻陷相州刺史劉誕爾朱天光
自關中討之孝通與賀拔岳同事天光又與周文帝
有舊二人并先在關右因并推薦之乃超授岳岐華
秦雍諸軍事關西大行臺雍州牧周文帝為左丞孝
通為右丞赍詔書馳驛入關授岳等同鎮長安岳深
相器重待以師友之禮
裴寬傳寬字長寬撫諸弟以篤友聞滎陽鄭孝穆嘗
謂其從弟文直曰裴長寬兄弟天倫篤睦人之師表
吾愛之重之汝可與之游處
隋書李德林傳德林居貧轗軻母氏多疾方留心典
籍無復宦情其后母病稍愈逼令仕進任城王湝為
定州刺史重其才召入州館朝夕同游殆均師友不
為君民禮數嘗語德林云竊聞蔽賢蒙顯戮久令君
沈滯吾獨得潤身朝廷縱不見尤亦懼明靈所譴于
是舉秀才入鄴
杜淹文中子世家王通父銅川府君宴居歌伐木而
召文中子子矍然再拜敢問夫子之志何謂也銅川
府君曰爾來自天子至庶人未有不資友而成者也
在三之義師居一焉道喪以來斯廢久矣然何常之
有小子勉旃
宋史李瓊傳瓊幼好學涉獵史傳杖策詣太原依唐
莊宗屬募勇士即應募與周祖等十人約為兄弟祖
與瓊情好尢密嘗過瓊見其危坐讀書因問所讀何
書瓊曰此閫外春秋所謂以正守國以奇用兵較存
亡治亂記賢愚成敗皆在此也周祖讀之謂瓊曰兄
當教我自是周祖出入常袖以自隨遇暇輒讀每問
難瓊謂瓊為師
楊徽之傳徽之建州浦城人家世尚武父澄獨折節
為儒終浦城令徽之幼刻苦為學邑人江文蔚善賦
江為能詩徽之與之游從遂與齊名
畢士安傳士安少好學事繼母祝氏以孝聞祝氏曰
學必求良師友乃與如宋又如鄭得楊璞韓丕劉錫
為友
許驤傳驤父唐世以財雄邊郡后卜居睢陽生驤風
骨秀異郡人戚同文以經術聚徒唐驤詣之且曰
唐自念不學思教子以興宗緒此子雖幼愿先生成
之驤十三能屬文善詞賦唐不識字而罄家產為驤
交當時秀彥驤太平興國初詣貢部與呂蒙正齊名
廷試擢甲科
高弁傳弁弱冠徒步從種放學于終南山又學古文
于柳開與張景齊名至道中以文謁王禹偁奇之舉
進士累官侍御史知陜州卒與李迪賈同陸參朱囗
尹焞相友善石延年劉潛皆其門人也
高懌傳懌字文悅荊南高季興四世孫幼孤養于外
家十三歲能屬文通經史百家之書聞種放隱終南
山乃筑室豹林谷從放受業放奇之不敢處以弟子
行與同時張蕘許勃號南山三友
蔡挺傳挺兄抗字子直中進士調太平州推官聞父
疾委官去稍遷睦親宅講書英宗在官邸器重之請
于安懿王愿得與游每見必衣冠盡禮義兼師友
尹洙傳洙為館閣??边w太子中允會范仲淹貶敕
榜朝堂戒百官為朋黨洙上奏曰仲淹忠亮有素臣
與之義兼友師則是仲淹之黨也今仲淹以朋黨被
罪臣不可茍免宰相怒落??睆蜑檎茣洷O唐州
酒稅
范仲淹傳仲淹泛通六經長于易學者多從質問為
執經講解亡所倦嘗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諸子至
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歐陽修傳修始從尹洙游為古文議論當世事迭相
師友與梅堯臣游為歌詩相倡和遂以文章冠天下
邵雍傳雍居洛中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
熙寧行新法吏牽迫不可為或投劾去雍門生故友
居州縣者皆貽書訪雍雍曰此賢者所當盡力之時
新法固嚴能寬一分則民受一分賜矣投劾何益
鄭穆傳穆字閎中福州候官人性醇謹好學讀書至
忘櫛沐進退容止必以禮門人千與陳襄陳烈周
希孟友號四先生
譙定傳定字天授涪陵人一日至汴聞伊川程頤講
道于洛潔衣往見遂得聞精義其后頤貶涪實定之
鄉也北山有巖師友游泳其中涪人名曰讀易洞
曾幾傳幾兄開守歷陽從游酢學日讀論語求諸言
而不得則反求諸心每有會意欣然忘食其留南京
劉安世一見如舊定交終身故立朝遇事臨大節而
不可奪師友淵源固有所自云
劉勉之傳勉之自幼強學日誦千言逾冠以鄉舉
詣太學譙定至京師勉之聞其從程頤游邃易學遂
師事之已而厭科舉業揖諸生歸見劉安世楊時皆
請業焉及至家即邑近郊結草為堂讀書其中力耕
自給淡然無求于世與胡憲劉子翚相往來日以講
論切磋為事
劉子翚傳子翚與籍溪胡憲白水劉勉之交相得每
見講學外無雜言它所與游皆海內知名士而期以
任重致遠者惟新安朱熹而已初熹父松且死以熹
托子翚及熹請益子翚告以易之不遠復三言俾佩
之終身熹后卒為儒宗
胡憲之傳憲之學易于譙定從游者日眾號籍溪先
生賢士大夫亦高仰之初憲與劉勉之俱隱后又與
劉子翚朱松交松將沒屬其子熹受學于憲與勉之
子翚熹自謂從三君子游而事籍溪先生為久
楚蕃傳蕃受學于劉清之清之守衡州乃求監安人
贍軍酒庫因以卒業至衡而清之罷蕃即囗祠從清
之歸其后真德秀書之國史曰蕃于師友之際蓋如
此肯負國乎
呂祖謙傳祖謙字伯恭長從林之奇汪應辰胡憲游
既又有張栻朱熹講索益精
陳傅良傳傅良字君舉溫州瑞安人初患科舉程文
之弊思出其說為文章自成一家人爭傳誦從者云
合由是其文擅當世當是時永嘉鄭伯熊薛季宣皆
以學行聞而伯熊于古人經制治法討論尤精傅良
皆師事之而得季宣之學為多及入太學與廣漢張
栻東萊呂祖謙友善祖謙為言本朝文獻相承條序
而主敬集義之功得于栻為多自是四方受業者愈
眾
趙方傳方字彥直衡山人父棠少從胡宏學慷慨有
大志嘗見張浚于督府浚雅敬其才欲以右選官之
棠不為屈累以策言兵事浚奇之命子栻與棠交方
遂從栻學累官提舉京師常平兼轉運判官提點刑
獄時劉光祖以耆德為帥方事以師禮自言吾性太
剛每見劉公使人更和緩嘗請光祖書勤謹和緩四
字揭坐隅以為戒
黃裳傳裳為人簡易端純每講讀隨事納忠上援古
義下揆人情氣平而辭切事該而理盡篤于孝友與
人言傾盡底蘊恥一書不讀一物不知推賢樂善出
乎天性所為文明白條達嘗與其鄉人陳平父兄弟
講學平父張栻之門人也師友淵源蓋有自來云
袁燮傳燮初入太學陸九齡為學錄同里沈煥楊簡
舒璘亦皆在學以道義相切磨后見九齡之弟九淵
發明本心之指乃師事焉
沈煥傳煥之友舒璘奉化人補入太學張栻官中都
璘往從之有所開警又從陸九淵游曰吾惟朝于斯
夕于斯刻苦磨勵改過遷善日有新功亦可以弗畔
矣乎朱熹呂祖謙講學于婺璘徒步往謁之以書告
其家曰敝囗疏席總是佳趣櫛風沐雨反為美境舉
干道八年進士通判宜州卒璘樂于教人嘗曰師道
尊嚴璘不如叔晦若啟迪后生則璘不敢多遜
金史承暉傳承暉生而富貴居家類寒素常置司馬
光蘇軾像于書室曰吾師司馬而友蘇公平章政事
完顏守貞素敬之與為忘年交
元史董文炳傳文炳子士選平生尊敬賢士在江西
以屬掾元明善為賓友既又得吳澄而師之延虞汲
于家塾以教其子諸老儒及西蜀遺士皆以書院之
祿起之使以所學教授遷南行臺又招汲子集與俱
后又得范囗等數人皆以文學大顯于時故世稱求
賢薦士亦必以董氏為首
明外史鎮國中尉謀瑋傳謀瑋束修自好貫穿群籍
黃汝亨為進賢令投謁抗禮劇談久之逡巡改席次
日遂北面稱弟子人兩稱之
正氣記方孝孺傳孝孺處師友篤恩義宋遷蜀孝
孺不得與俱為文吁天愿輸壽以延之時閱其遺文
談及往事泣數行下濂沒于夔孝孺自漢中走哭盡
哀言于蜀獻王厚恤其家道夔必艤舟哭移時乃去
與郭浚林右劉綱王紳王綺鄭楷趙象王叔英劉浩
葉見泰友善晤言遺書必切劘道義
先進遺風文莊鄒先生守益字謙之甘泉湛先生九
十余游衡岳便過吉州游青原山先生率郡中同志
友二三百人走迎且戒之曰湛先生當茲高年猶殷
勤訪友如此即此可證其學矣古云憲老不乞言吾
儕第應憲之更不容出一語辨詰煩聒先生也晨夕
定省食而執醬執酳一遵古養老禮惟謹惟時先生
年亦近七十矣蓋以湛先生為師王文成莫逆友故
事之謹如此嗣湛先生別歸先生送至境上別時淚
潸然橫下沾襟湛先生顧慰之曰謙之何悲甚豈念
予老不復再會耶余過十數年重來晤公也余緬想
當時此段風光良知天理炯然在目即唐虞之廷洙
泗之間喜起誾侃之風何以尚諸
列朝詩集胡翰字仲申少師事吳萊立夫盡得其學
游于黃文獻柳文肅之門與潛溪華川為友既而黃
柳雕謝而仲申繼之一時文譽大著
劉英字邦彥錢塘人少從學夏大理季爵臨川聶大
年教授于杭奇之以為忘年友
江南通志游于詩字二南懷寧人以諸生入太學時
盱江羅近溪先生為海內儒宗詩千里負笈受業其
門與金陵焦弱侯囗結為里社開示后學
湖廣通志方一鳳字瑞甫世居黃陂之道明山弟與
時少遇異人授密訣靜久發慧唐應德羅文恭皆聯
舟過訪然文恭獨心器鳳鳳乃受學文恭貽以書曰
斂聚精神精專所業推而至于服食交游一切檢點
此身便自樹立矣鳳乃建水洲別館集四方同志商
訂切劘嘗與耿叔臺吳少虞鼓枻金陵晤徐魯源囗
究極知行合一萬物皆備之旨又因天臺撫閩取道
豫章訪羅近溪共質所學抵閩則五云竹林雙室芳
洲龍江皆造廬就正
吉安府志周子恭字欽之吉水人子恭與念庵羅公
并師事李谷平先生嘗謂名節不立不可以范俗也
于是取所聞以自重其身又數年出而友四方之士
則又以為議論不一不可以決趨也于是持所見以
自決其學已而為郡譽大起
湖廣通志朱英字賓桃楚藩諸孫受書外傅有為
心性躬行言者則匯而成冊不好浮詞比長筑其學
堂與同邑賀陽亨黃陂黃武囗武濱互為師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