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匯考(2)

四人錄事通事令史各六人又有散騎常侍通直散

騎常侍各四人諫議大夫七人散騎侍郎四人員外

散騎常侍六人通直散騎侍郎四人并掌部從朝直

又有給事二十人員外散騎侍郎二十人奉朝請四

十人并掌同散騎常侍等兼出使勞問統城門尚食

尚藥符璽御府殿內等六局城門局校尉二人直長

四人尚食局典御二人直長四人食醫四人尚藥局

典御二人侍御醫直長各四人醫師四十人符璽御

府殿內局監各二人直長各四人 納言為正三品

散騎常侍為從三品給事黃門侍郎通直散騎常侍

為正四品城門校尉諫議大夫為從四品散騎侍郎

員外散騎常侍尚食尚藥典御為正五品通直散騎

侍郎為從五品符璽監御府監殿內監為正六品給

事城門直長為從六品員外散騎侍郎御醫尚食尚

藥直長為正七品符璽御府殿內等直長奉朝請為

從七品門下錄事為從八品尚食尚醫局丞為正九

文帝開皇六年以給事郎隸吏部罷員外散騎常侍

等員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開皇六年吏部

別置朝議通議朝請朝散給事承奉儒林文林等八

郎武騎屯騎驍騎游騎飛騎旅騎云騎羽騎八尉其

品則正六品以下從九品以上上階為郎下階為尉

散官番直常出使監檢罷門下省員外散騎常侍奉

朝請通事令史員

開皇十四年門下省置主事令史員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十四年諸省各

置主事令史員

煬帝大業三年減門下省給事員移吏部給事郎為

門下省職而廢諫議大夫

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煬帝即位多所

改革三年定令門下省減給事黃門侍郎員置二人

去給事之名移吏部給事郎名為門下之職位次黃

門下置員四人從五品省讀奏案廢散騎常侍通直

散騎常侍諫議大夫散騎侍郎等常員改符璽監為

郎置員二人為從六品加錄事階為正八品以城門

殿內尚食尚藥御府等五局隸殿內省

大業十二年又改納言為侍內

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云云

唐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補闕拾遺掌規諫得失備

顧問左隸門下而右隸中書其給事中則屬之門下

按唐書百官志門下省左散騎常侍二人正三品下

掌規諷過失侍從顧問

隋廢散騎常侍貞觀元年復置十七年為職事

官顯慶二年分左右隸門下中書省皆金蟬珥貂

左散騎與侍中為左貂右散騎與中書令為右貂

謂之八貂龍朔二年曰侍極

左諫議大夫四人正四品下掌諫諭得失侍從贊相

武后垂拱二年有魚保宗者上書請置匭以受四方

之書乃鑄銅匭四涂以方色列于朝堂青匭曰延恩

在東告養人勸農之事者投之丹匭曰招諫在南論

時政得失者投之白匭曰伸冤在西陳抑屈者投之

黑匭曰通元在北告天文秘謀者投之以諫議大夫

補闕拾遺一人充使知匭事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

為理匭使其后同為一匭天寶九載元宗以匭聲近

鬼改理匭使為獻納使至德元年復舊寶應元年命

中書門下擇正直清白官一人知匭以給事中中書

舍人為理匭使建中二年以御史中丞為理匭使諫

議大夫一人為知匭使投匭者使先驗副本開成三

年知匭使李中敏以為非所以廣聰明而慮幽枉也

乃奏罷驗副封

武德元年置諫議大夫龍朔二年曰正諫大夫

貞元四年分左右

給事中四人正五品上掌侍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

館繕寫讎校之課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審則駁正違

失詔囗不便者涂竄而奏還謂之涂歸季終奏駁正

之目凡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頒之三司詳決失中則

裁其輕重發驛遣使則與侍郎審其事宜六品以下

奏擬則校功狀殿最行藝非其人則白侍中而更焉

與御史中書舍人聽天下冤滯而申理之

武德三年改給事郎曰給事中

左補闕六人從七品上左拾遺六人從八品上掌供

奉諷諫大事廷議小則上封事

武后垂拱元年置補闕拾遺左右各二員

貞觀初以給事中諫議大夫兼起居注或知起居事

中書省右散騎常侍二人右諫議大夫四人右補闕

六人右拾遺六人掌如門下省

太宗貞觀 年始詔諫官隨中書門下及三品官入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王珪傳珪流巂州太子

已誅太宗召為諫議大夫帝嘗曰正主御邪臣不可

以致治正臣事邪主亦不可以致治唯君臣同德則

海內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諫正庶致天下于平

珪進曰古者天子有爭臣七人諫不用則相繼以死

今陛下開圣德收采芻言臣愿竭狂瞽佐萬分一帝

可乃詔諫官隨中書門下及三品官入合

中宗嗣圣八年增置補闕拾遺

即武后

天授二年

按唐書武后本紀不載 按杜佑通典武太后垂拱

中置補闕拾遺二官以掌供奉諷諫天授二年各增

置通前為五員

嗣圣九年擢用舉人為給事及補闕拾遺

即武后

天授三年

按唐書武后本紀不載 按杜佑通典天授三年舉

人無賢愚咸加擢用高者試鳳閣侍郎給事中次或

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當時頗為濫雜

著于謠誦謠曰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把椎侍御

史腕脫校書郎

元宗開元 年置左右補闕拾遺分屬門下中書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杜佑通典補闕拾遺自

開元以來尤為清選左右補闕各二人內供奉者各

一人左右拾遺亦然左屬門下右屬中書兩省補闕

拾遺凡十二人

宣宗大中三年三月詔待制官與刑法官諫官次對

按唐書宣宗本紀云云

遼設左右諫院分隸中書門下而給事中及登聞等

院則專屬門下省

按遼史百官志南面朝官 遼有北面朝官矣既得

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復設南面三省六部臺院

寺監諸衛東宮之官

中書省右諫院 右諫議大夫圣宗統和七年見諫

議大夫馬得臣

右補闕

右拾遺劉景穆宗應歷初為右拾遺

門下省 常侍興宗重熙十四年見常侍斡古得

散騎常侍馬人望天祚干統中為左散騎常侍

給事中圣宗統和二年見給事中郭嘏

左諫院 左諫議大夫

左補闕

左拾遺統和三年見左拾遺劉景

登聞鼓院 登聞鼓使

匭院 知匭院使太平三年見知匭院事杜防

誥院 誥院給事耶律鐸斡重熙末為誥院給事

宋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司諫正言左隸門下右隸

中書而給事中及登聞院則皆屬門下

按宋史職官志門下省凡官十有一侍中侍郎左散

騎常侍各一人給事中四人左諫議大夫起居郎左

司諫左正言各一人

左散騎常侍 左諫議大夫 左司諫 左正言同

掌規諫諷諭凡朝政闕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

省至百司事有違失皆得諫正國初雖置諫院知院

官凡六人以司諫正言充職而他官領者謂之知諫

院正言司諫亦有領他職而不預諫諍者官制行始

皆正名元豐八年諫議大夫孫覺言據官制格目諫

官之職凡發令舉事有不便于時不合于道大則廷

議小則上封若賢良之遺滯于下忠孝之不聞于上

則以事狀論薦乞依此以修舉職事八月門下省言

諫議大夫司諫正言合通為一詔并從之十月詔仿

六典置諫官員元佑元年二月詔諫官雖不同省許

二人同上殿后又從司諫虞策之請如獨員許與臺

官同對九月左右正言久闕侍御史王巖叟言國家

仿近古之制諫官六員方之先王已自為少望詔補

足無令久空職十月司諫王覿言自今中書舍人闕

勿以諫官兼權從之十一月巖叟又言近降圣旨兩

省諫官各令出入異戶勿與給事中中書舍人通實

欲限隔諫官不使在政事之地恐知本末數論列爾

尋詔諫官直舍仍舊八年詔執政親戚不除諫官建

中靖國元年言者謂諫官論事惟憑詢訪而百司之

事六曹所報外皆不得其詳遂詔諫官案計關臺察

給事中四人分治六房掌讀中外出納及判后省之

事若政令有失當除授非其人則論奏而駁正之凡

章奏日錄目以進考其稽違而糾治之故事詔旨皆

付銀臺司封駁官制行給事中始正其職而封駁司

歸門下元豐五年五月詔給事中許書畫黃不書草

著為令六月給事中陸佃言三省密院文字已讀者

尚令封駁慮失之重復詔罷封駁房六年詔駁正事

赴執政稟議七年有旨舉駁事依中書舍人封還詞

頭例既而令稟議如初給事中韓忠彥言給舍職位

頗均一則不稟白而聽封還一則許舉駁而先稟議

于理未允且朝廷之事執政所行職當封駁則已與

執政異自當求決于上尚何稟議之有詔從之紹圣

四年葉祖洽言兩省置給舍使之互察今中書舍人

兼權封駁則給事中之職遂廢詔特旨書讀不回避

余互書判元符三年翰林學士曾肇言門下之職所

以駁正中書違失近日給事封駁中書錄黃乃令舍

人書讀行下隳壞官制有損治體愿正紀綱為天下

后世法重和元年給事中張叔夜言凡命令之出中

書宣奉門下審讀然后付尚書頒行而密院被旨者

亦錄付門下此神宗官制也今急速文字不經三省

而諸房以空黃先次書讀則審讀殆成虛設矣乞立

法禁從之凡分案五曰上案主寶禮及朝會所行事

曰下案主受發文書曰封駁案主封駁及試吏校其

功過曰諫官案主關報文書曰記注案主錄起居注

其務則所分案掌焉紹興以后止除二人或一人

登聞檢院隸諫議大夫 登聞鼓院隸司諫正言掌

受文武官及士民章奏表疏凡言朝政得失公私利

害軍期機密陳乞恩賞理雪冤濫及奇方異術改換

文資改正過名無例通進者先經鼓院進狀或為所

抑則詣檢院并置局于闕門之前中興后檢鼓糧審

官官告進奏謂之六院例以京官知縣有政績者充

亦有自郡守除者繼即除郎恩數略視職事官而不

入雜壓紹興十一年胡汝明以料院除監察御史遂

遷侍御史干道后相繼入臺者數人六院彌重為察

官之儲淳熙初班寺監丞之上紹熙五年詔六院官

復入雜壓在九寺簿之下六院各隨所隸

中書省設官十有一令侍郎右散騎常侍各一人舍

人四人右諫議大夫起居舍人右司諫右正言各一

右散騎常侍 右諫議大夫 右司諫 右正言與

門下省同但左屬門下右屬中書皆附兩省班籍通

謂之兩省官元豐既新官制職事官未有不經除授

者惟御史大夫左右散騎常侍始終未嘗一除人蓋

兩官為臺諫之長無有啟之者中興初詔諫院不隸

兩省紹興二年詔并依舊赴三省元置局處淳熙十

五年用林栗言置左右補闕拾遺專任諫正不任糾

劾之事逾年減罷法司令史書令史守當官各一人

守闕守當官三人干道六年減二人

太宗雍熙元年改諸匭院為登聞及各檢院

按宋史太宗本紀雍熙元年秋七月壬子改匭院為

登聞鼓院東延恩匭為崇仁檢院南招諫匭為思諫

檢院西申冤匭為申明檢院北通元匭為招賢檢院

端拱元年春二月乙未改左右補闕為左右司諫左

右拾遺為左右正言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淳化四年夏六月戊寅初復給事中封駁秋九月乙

巳以給事中封駁隸銀臺通進司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真宗天禧二年春二月庚午右正言劉煜請自今言

事許升殿從之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仁宗天圣元年夏四月丁巳詔近臣舉諫官御史各

一人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明道二年冬十二月丙辰詔臺諫官自今毋相率請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景佑元年夏五月癸酉詔臺諫未曾歷郡守者與郡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慶歷二年夏四月戊寅命御史中丞諫官同較三司

用度罷其不急者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慶歷三年秋八月戊戌詔諫官日赴內朝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慶歷四年秋八月戊午詔輔臣所薦官毋以為諫官

御史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慶歷八年詔諫官策時務

按宋史仁宗本紀慶歷八年春三月癸亥以朝政得

失兵農要務邊防備豫將帥能否財賦利害錢法是

非與夫讒人害政奸盜亂俗及防微杜漸之策召知

制誥諫官御史等諭之使悉對于篇

皇佑二年秋九月辛亥詔自今內降指揮百司執奏

毋輒行敢因緣干請者諫官御史察舉之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至和二年秋八月乙未置臺諫章奏簿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嘉佑六年許兩制與臺諫相見詔申儆臺諫官

按宋史仁宗本紀嘉佑六年春正月乙未許兩制與

臺諫相見秋七月癸巳詔臺諫為耳目之官乃聽險

陂之人興造飛語中傷善良非忠孝之行也中書門

下其申儆百工務敦行實循而弗改者絀之

哲宗元佑 年詔尚書侍郎給舍諫議中丞待制各

舉諫官二員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宣仁太后聽政

詔范純仁為諫議大夫唐淑問蘇轍為司諫朱光庭

范祖禹為正言章惇曰故事諫官皆薦諸侍從然后

大臣稟奏今得無有近習援引乎太后曰大臣實皆

言之非左右也惇曰臺諫所以糾大臣之越法者故

事執政初除茍有親戚及嘗被薦引者見為臺臣則

皆他徙防壅蔽也今天子幼沖太皇太后同聽萬機

故事不可違于是呂公著以范祖禹韓績司馬光以

范純仁皆避親嫌光曰純仁祖禹實宜在諫列不可

以臣故妨賢寧臣避位惇曰績光公著必不私他日

有懷奸當國者例此而引其親黨蔽塞聰明恐非國

之福純仁祖禹請除他官仍令侍從以上各得奏舉

于是詔尚書侍郎給舍諫議中丞待制各舉諫官二

員純仁改除天章閣待制祖禹為著作佐郎后又命

司諫正言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并用升朝官通判

資序

金諫院設左右諫議大夫又有補闕拾遺之屬而給

事中則屬之宣徽院

按金史百官志諫院左諫議大夫右諫議大夫皆正

四品左司諫右司諫皆從四品左補闕右補闕正七

品左拾遺右拾遺正七品

宣徽院給事中從五品

元設給事中起居注左右補闕掌朝省臺院諸司奏

聞之事

按元史百官志給事中秩正四品至元六年始置起

居注左右補闕掌隨朝省臺院諸司凡奏聞之事悉

紀錄之如古左右史十五年改升給事中兼修起居

注左右補闕改為左右侍儀奉御兼修起居注皇慶

元年升正三品延佑七年仍四品后定置給事中兼

修起居注二員右侍儀奉御同修起居注一員左侍

儀奉御同修起居注一員令史一人譯史四人通事

兼知印一人

世祖至元九年以并尚書省入中書省罷給事中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九年春正月甲子并尚書省

入中書省平章尚書省事阿合馬同平章尚書省事

張易并中書平章政事參知尚書省事張惠為中書

左丞參知尚書省事李堯咨麥囗丁并參知中書政

事罷給事中中書舍人檢正等官仍設左右司省六

部為四改稱中書

至元十六年夏四月癸巳以給事中兼起居注掌隨

朝諸司奏聞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远县| 崇州市| 牡丹江市| 盐山县| 开原市| 泰顺县| 河曲县| 时尚| 鲁甸县| 门头沟区| 平陆县| 阿图什市| 石屏县| 西吉县| 西昌市| 合阳县| 济源市| 深州市| 江安县| 金门县| 兴和县| 喀什市| 广水市| 上林县| 涟水县| 县级市| 邹平县| 额济纳旗| 巴楚县| 邯郸县| 宝丰县| 大兴区| 台北市| 辰溪县| 望谟县| 天镇县| 新蔡县| 常德市| 遂平县| 廉江市| 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