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藝文(1)

上太皇太后書       宋程頤

臣愚鄙之人自少不喜進取以讀書求道為事于茲

幾三十年矣當英宗朝暨神宗之初屢為當涂者稱

薦臣于斯時自顧學之不足不愿仕也及皇帝陛下

嗣位太皇太后陛下臨朝求賢愿治大臣上體圣意

搜揚巖穴首及微賤蒙恩除西京學官臣于斯時未

有意于仕也辭避方再而遽有召命臣門下學者促

臣行者半勸臣勿行者半促臣行者則曰君命召禮

不俟駕勸臣勿行者則曰古之儒者召之則不往臣

以為召而不往惟子思孟軻則可蓋二人者處賓師

之位不往所以規其君也己之微賤食土之毛而為

王民召而不至邦有常憲是以奔走應命到闕蒙恩

授館職方以義辭遂蒙召對臣于斯時尚未有意于

仕也進至簾前咫尺天光未嘗敢以一言及朝政陛

下視臣豈求進者哉既而親奉德音擢置經筵事出

望外惘然驚惕臣切內思儒者得以道學輔人主蓋

非常之遇使臣自擇所處亦無過于此矣臣于斯時

雖以不才而辭然許國之心實已萌矣尚慮陛下貪

賢樂善果于取人知之或未審也故又進其狂言以

覬詳察曰如小有可用則敢不就職或狂妄無取則

乞辭避章再上再命祇受是陛下不以為妄也臣

于是受命供職而來夙夜畢精竭慮惟欲主上德如

堯舜異日天下享堯舜之治廟社固無窮之基乃臣

之心也臣本山野之人稟性樸直言辭鄙拙則有之

矣至于愛君之心事君之禮告君之道敢有不盡上

賴圣明可以照鑒臣自維至愚蒙陛下特達之知遭

遇如此愿效區區之誠庶幾毫發之補惟陛下留意

省覽不勝幸甚伏以太皇太后陛下心存至公躬行

大道開納忠信委用耆德不止維持大業且欲興致

太平前代英主所不及也但能日慎一日天下之事

不足慮也臣以為今日至大至急為宗社生靈久長

之計惟是輔養上德而已歷觀前古輔養幼主之道

莫備于周公周公之為萬世之法也臣愿陛下擴高

世之見以圣人之言為可必信先王之道為可必行

勿狃滯于近規勿遷惑于眾口古人所謂周公豈欺

我哉周公作立政之書舉言常伯常任至于綴衣虎

賁以為知恤者鮮一篇之中丁寧重復惟在此一事

而已書又曰仆臣正厥后克正又曰后德惟臣不德

惟臣又曰侍御仆從罔匪正人以旦夕承弼厥辟出

入起居罔有不欽是古人之意人主跬步不可離正

人也蓋所以涵養氣質熏陶德性故能習與智長化

與心成后世不復知此以為人主就學所以涉書史

覽古今也不知涉書史覽古今乃一端爾若止于如

是則能文宮人可備勸講知書內侍可充輔導何用

置官設職精求賢德哉大抵人主受天之命稟賦自

殊歷考前史帝王才質鮮不過人然而完德有道之

君至少其故何哉皆輔養不得其道而位勢使之然

也伏惟皇帝陛下天姿粹美德性仁厚必為有宋令

主但恨輔養之道有未至爾臣供職已來六侍講筵

但見諸臣拱手默坐當講者立案傍解釋數行而退

如此雖彌年積歲所益幾何與周公輔成王之道殊

不同矣或以為主上方幼且當如此此不知本之論

也古人生子能食能言而教之大學之法以豫為先

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至便當以格言正論日陳于

前雖未曉知且當熏聒使盈耳充腹久自安習若固

有之雖以他言惑之不能入也若為之不豫及乎稍

長私意

一作

思慮

偏好生于內眾口辯言鑠于外欲其純

完不可得也故所急在先入豈有太早者乎或又以

為主上天資至美自無違道不須過慮此尤非至論

夫圣莫圣于舜而禹囗陶未嘗忘規戒至曰無若丹

朱好慢游作傲虐且舜之不為慢游傲虐雖至愚亦

當知之豈禹而不知乎蓋處崇高之位儆戒之道不

得不如是也且人心豈有常哉以唐太宗之英睿躬

歷艱難力平禍亂年亦長矣始惡隋煬侈麗毀其層

觀廣殿不六七年復欲治干陽殿是人心果可常乎

所以圣賢雖明盛之際不廢規戒為慮豈不深遠也

哉況沖幼之君閑邪拂違之道可少懈乎伏自四月

末間以盛暑罷講比至中秋蓋逾三月古人欲旦夕

承弼出入起居而今乃三月不一見儒臣何其與古

人之意異也今士大夫家子弟亦不肯使經時累月

不親儒士初秋漸涼臣欲乞于內殿或后苑清涼處

召見當日講官俾陳說道義縱然未有深益亦使天

下知太皇太后用意如此又一人獨對與眾見不同

自然情意易通不三五次便當習熟若不如此漸致

待其自然是輔導官都不為力將安用之將來伏假

既開且乞依舊輪次直日所貴常得一員獨對開發

之道蓋自有方朋習之益最為至切故周公輔成王

使伯禽與之處圣人所為必無不當真廟使蔡伯希

侍仁宗乃師古也臣欲乞擇臣僚家子弟十歲已上

十二已下端謹穎悟者三人侍上左右上所讀之書

亦使讀之辨色則入昏而罷歸當令二人侍一人更

休每人擇有年宮人內臣二人隨逐看承不得暫離

常情笑語亦勿禁止唯須言語必正舉動必莊仍使

日至資善堂呈所習業講官常加教勒使知嚴憚年

纔十三便令罷去歲月之間自覺其益自來宰臣十

日一至經筵亦止于默坐而已又間日講讀則史官

一人立侍史官之職言動必書施于視政時則可經

筵講肄之所乃燕處也主上方問學之初宜心泰體

舒乃能悅懌今則前對大臣動虞有失旁立史官言

出輒書使上欲游其志得乎欲發于言敢乎深妨問

學不得不改欲乞特降指揮宰臣一月兩次與文彥

博同赴經筵遇宰臣赴日即乞就崇政殿講說因令

史官入侍崇政殿說書之職置來已久乃是講說之

所漢唐命儒士講論亦多在殿上蓋故事也邇英殿

迫狹講讀官內臣近三十人在其中四月間尚未甚

熱而講官已流汗況主上氣體嫩弱豈得為便春夏

之際人氣蒸薄深可慮也祖宗之時偶然在彼執為

典故殊無義理欲乞今后只于延和殿講讀后楹垂

簾簾前置御座太皇太后每遇政事稀簡圣體康和

時至簾下觀講官進說不惟省察主上進業于陛下

圣聰未必無補兼講官輔道之間事意不少有當奏

稟便得上聞亦不可煩勞圣躬限以日數但旬月之

間意適則往可也今講讀官共五人四人皆兼要職

獨臣不領別官近復差修國子監太學條制是亦兼

他職也乃無一人專職輔道者執政之意可見也蓋

惜人材不欲使之閑爾又以為雖兼他職不妨講讀

此尤不思之甚也不敢言告君之道只以告眾人言

之夫告于人者非積其誠意不能感而入也圣人以

蒲盧喻教謂以誠化之也今夫鐘怒而擊之則武悲

而擊之則哀誠意之感而入也告于人亦如是古人

所以齋戒而告君者何謂也臣前后兩得進講未嘗

敢不宿齋豫戒潛思存誠覬感動于上心若使營營

于職事紛紛其思慮待至上前然后善其辭說徒以

頰舌感人不亦淺乎此理非知學者不能曉也道衰

學廢世俗何嘗聞此雖聞必以為迂誕陛下高識遠

見當蒙鑒知以朝廷之大人主之重置二三臣專職

輔道極非過當今諸臣所兼皆要官若未能遽罷且

乞免臣修國子監條制俾臣夙夜精思竭誠專在輔

道不惟事理當然且使天下知朝廷以為重事不以

為閑所也陛下擢臣于草野之中蓋以其讀圣人書

聞圣人道臣敢不以其所學上報圣明竊以圣人之

學不傳久矣臣幸得之于遺經不自度量以身任道

天下駭笑者雖多而近年信從者亦眾方將區區駕

其說以示學者覬得傳于后世不虞天幸之至得備

講說于人主之側使臣得以圣人之學上沃圣聰則

圣人之道有可行之望豈特臣之幸哉如陛下未以

臣言為信何不一賜訪問臣當陳圣學之端緒發至

道之淵微陛下圣鑒高明必蒙照納

論立后上太皇太后     范祖禹

臣伏奉詔旨皇帝納后六禮令翰林學士御史中丞

兩省給舍與禮部太常寺官同共詳議臣竊伏思此

國家大事萬世之始福祚所系風化所先自古圣王

重之今陛下宜先知者有四不可不慎也臣謹稽之

上古參之后世為陛下悉數而詳言之一曰族姓二

曰女德三曰隆禮四曰博議所謂族姓者臣聞古之

帝王所與為婚囗者必大國諸侯先圣王之后勛賢

之裔不然則甥舅之國也不以微賤上敵至尊故其

福祚盛大子孫蕃昌昔者黃帝娶于西陵之女是為

嫘祖為黃帝正妃其子孫皆有天下五帝三王皆黃

帝之后也高辛娶陳鋒氏之女是生帝堯虞舜娶帝

堯之二女厘降于媯汭遂有天下大禹娶于涂山是

生夏啟天下歸之子孫享國四百七十余年成湯娶

于有莘氏子孫有天下六百余年周之先祖后稷生

于姜嫄世有賢妃太王娶太姜是生王季王季娶太

任是生文王文王娶太姒其禮尤盛大雅歌之曰文

王初載天作之合言文王之初有識天已生賢女為

之配也又曰大邦有子俔大之妺文定厥祥親迎于

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自古昏禮未有如文王之盛

也太姜炎帝之后也太任太昊之后也太姒大禹之

后也太姒生十子武王周公皆圣人也其余皆為顯

諸侯周之子孫遍于天下太姒之德也詩人美文王

之圣本由太任其詩曰思齊太任文王之母思媚周

姜京室之婦太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又曰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文王之化自家及國以正

天下也周南關睢后妃之德人倫之始風化天下皆

美太任太姒也武王亦娶干姜是生成王周有天下

三十余世八百余年其基本蓋由此也故族姓不可

不貴所謂女德者臣聞禮本夫婦詩始后妃治亂因

之興亡系焉三代之興皆有賢妃其亡也有孽女夏

之興也以涂山其亡也以妹喜商之興也以有其

亡也以妲己周之興也以姜嫄其亡也以褒姒此皆

圣賢所紀詩書所載垂之后世以為永鑒者也秦漢

以后昏囗多不正無足取法惟后漢顯宗明德馬后

唐太宗文德長孫后憲宗懿安郭后皆有后德出于

勛賢之家其余敗亂足以為戒而已恭惟本朝太祖

皇帝以來家道正而人倫明歷世皆有圣后內德之

助自三代以后未有如本朝家法也皇帝圣德明茂

睿質純粹天監在下必生圣女以佑皇家惟陛下遠

觀上古近鑒后世上思天地宗廟之奉下為萬世子

孫之計選卜窈窕以母儀萬國表正六宮非有德孰

可以當之然閨門之德不可著見必視其世族觀其

祖考察其家風參以庶事亦可知也昔漢之初大臣

議欲立高帝子齊王皆曰王母家駟鈞惡戾虎而冠

者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長者乃立代王是為文帝

為漢之賢主亦由其母家仁善也故女德不可不先

所謂隆禮者臣聞天子之與后猶天之與地日之與

月陰之與陽相須而后成者也禮曰天子聽男教后

聽女順天子理陽道后治陰德教須成俗內外和順

國家理治此之謂盛德又曰天子修男教父道也后

修女順母道也孔子對魯哀公曰古之為政愛人為

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敬之至矣

大昏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親迎親之也是

故君子興敬為親舍敬是遺親也弗愛不親弗敬不

正愛與敬其政之本歟哀公曰寡人愿有言然冕而

親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合二姓之好

以繼先圣之后以為天地宗廟社稷之主君何謂已

重乎又曰天地不合萬物不生大昏萬世之嗣也君

何謂已重焉蓋深非之也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

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

歟禮又曰元冕齊戒鬼神陰陽也將以為社稷主為

先祖后其可以不致敬乎又曰敬而親之先王之所

以得天下也今臣與眾官討論講議皆約先王之禮

參酌其宜不為過隆愿陛下勿以疑為進言者必曰

天子至尊無敵于天下不當行夫婦之禮而荀卿有

言天子無妻告人無匹也如此則是周公之禮孔子

之言皆不可信而荀卿之言可信也臣謹按禮冠昏

惟有士禮而無天子諸侯之禮故三代以來唯以士

禮推而上之為天子諸侯之禮蓋以成人之與夫婦

自天子至于士則一也臣竊聞宗室之間娶妻殊無

齊體之禮敬而親之天下豈有獨尊而無偶配者哉

至于鄙慝之禮或雜邊裔之俗或習委巷之風下自

士族上流宮禁有涉于此者愿陛下一切屏絕之以

正基本以先天下故禮不可不隆所謂博議者臣聞

古者天子聘后上公逆之諸侯主之故春秋書祭公

來遂逆王后于紀夫國有大事大臣不容不與聞也

昔慈圣光獻之立也呂夷簡定其議故其詔曰覽上

宰之敷言其策曰宗公鼎臣誦言于朝先是茶商陳

氏女亦預選擇王曾宋綬皆以為言大臣繼有言者

遂罷陳氏仁宗所以為圣者能從眾也進言者必曰

此陛下家事非外人所預自古誤人主者多由此言

也天子以四海為家中外之事孰非家事大臣無不

可預之事亦無不當預之人且陛下用一執政進一

近臣必欲囗天下人望況立皇后以母天下乎臣恐

陛下一日降詔云立某氏為皇后則大臣雖有所見

亦難乎議論矣今陛下之所以選擇莫若出姓氏宣

問大臣若圣志既定而眾議僉同則卜筮協從鬼神

其依天人之意無不同矣故議不可不博臣幸備勸

講其職在以帝王之事裨益圣德故敢獻其所聞臣

之愚誠惟中宮正位之后四海之內室家相慶則宗

社之福也狂瞽之言惟陛下留聽干冒宸嚴臣無任

惶懼俟罪之至

南郊青城皇帝問太皇太后圣體表

王安石

臣名言自宮徂郊夙夜祇事方此寒冱闕于定省伏

惟比日寢食宜加

太皇太后回答皇帝問圣體書  前人

太皇太后致書于皇帝奉祠郊嘗為國大事夙興夜

寐固已勤勞勉慎節宣以膺禧福

延祥觀開啟太皇太后本命道場青詞二道

前人

伏以寶歷有詒眇躬實嗣獲承慈范仰荷神休方元

命之在辰按舊儀而庀事庶蒙慶佑永錫壽祺

伏以圣功輔世已大濟于艱虞神道示人用寵綏于

祉福敢因谷旦祇奉靈科冀大錫于壽祺得永承于

慈范

靈厘內殿開啟太皇太后生辰道場青詞

前人

伏以壇席盛陳科儀肅設眷言慈蔭祝此誕辰永綏

壽考之祺上賴神靈之佑

內中延福宮性智殿開啟太皇太后生辰道場

齋文            前人

伏以太陰協兆良月御時猥以眇躬獲承慈范敢因

谷旦祇集勝緣實等洪慈具綏景福

慰太皇太后表二首      前人

臣某言宮車云返陵邑既營凡在照臨豈勝摧慕伏

惟太皇太后道侔坤育仁出天成永懷愛孝之隆尤

積悲恫之感稍舒慈念實慰輿情臣叨備從官限分

符守徒有攀號之至痛初無辦護之微勞

臣某言威靈來返祠廟有嚴序陳昭穆之倫定列祖

宗之次哀號罔極遐邇所同伏惟太皇太后功佐帝

圖德齊坤載永惟孝愛尤積悲懷冀紓天性之慈以

永母儀之福

正旦奉慰表         前人

臣某言伏以日晷流邁歲歷肇新茲太皇太后棄捐

宮闈奄歷時序伏惟皇帝陛下圣孝天至感慕難勝

臣以衰疾無緣奔走瞻望闕庭

謝除侍讀表         蘇軾

臣軾言今月一日蒙恩除臣兼侍讀者北門視草已

叨儒者之極榮西學上賢復玷侍臣之高選省循非

稱愧汗交懷

竊惟講讀之臣止以言語為職考

功課吏無殿最之可書陳善閉邪有膏澤之潛潤豈

臣愚陋亦所克堪此蓋伏遇太皇太后陛下憂思深

長德業久大受先帝投艱之托為神孫經遠之謀故

選左右前后之人罔非吉士使知興亡治亂之效莫

若多聞謂臣雖無大過人之才知臣粗有不欺君之

實故使朝夕與于討論奉永日之清閑未知所報畢

微生于盡瘁終致此心

謝三伏早出院表       前人

臣軾言君逸臣勞固上下之分金伏火見亦消長之

常乃緣異恩而許夙退

伏念臣等誤緣末技待

罪禁林戴星而朝雖粗輸其勤拙窮日之力卒無補

于絲毫遽蒙假借之私得遂委蛇之樂此蓋伏遇太

皇太后陛下嚴于恭己恕以馭臣事既省于清心日

自長于化國朝而不夕前追靜治之風伏當早歸下

遂囗愚之性

謝除龍圖閣學士表      前人

臣軾言伏蒙圣恩以臣累章謝郡特除臣龍圖閣學

士知杭州者北扉清密久愧素餐內閣深嚴復膺殊

寵以榮為懼有靦在顏臣軾誠惶誠恐頓首頓首伏

念臣賦命數奇與人多忤遭遇仁祖忝竊賢科繼蒙

英廟之深知尤荷裕陵之見器而流離若此窮薄可

知晚親日月之光??制坷溨绻是箝e散以避災

迍豈謂太皇太后陛下天高聽卑坤厚載物愛惜臣

下固無異于子孫委任官師本不分于中外致茲衰

病不失清華然臣辭寵而益榮求閑而得劇雖云稍

遠于爭地尚恐終非其久安敢不磨鈍自修履冰知

戒庶全孤節少答殊私

謝賜對衣金帶馬表      前人

臣軾言伏蒙圣恩特賜衣一對金腰帶一條金鍍銀

鞍轡一副馬一匹者命服斯皇詩詠周宣之德康侯

用錫易稱王母之仁惠澤所加臣工知勸臣軾誠惶

誠恐頓首頓首伏念臣資材朽鈍學術空囗矧茲衰

病之余豈復光華之羨荷寵章之蕃庶人以為榮顧

形影之支離臣惟自愧此蓋伏遇太皇太后陛下知

人堯哲遍物舜仁時遣拾遺補過之臣出為承流宣

化之任子衣安吉不待請而得之我馬虺隤蓋知勞

而賜者敢不勉思忠藎務報恩勤永惟廄庫之珍莫

非民力無忘獄市之寄以副上心

笏記            前人

既塵美職復玷名藩榮寵過情省循知愧此蓋伏遇

太皇太后陛下仁均動植明燭幽微特示寵章以旌

眷遇恩勤莫報生死難忘

杭州謝上表         前人

臣軾言伏奉制書除臣龍圖閣學士知杭州臣已于

今月三日到任上訖者入奉禁嚴出膺方面皆人臣

之殊選在儒者以尤榮臣軾誠惶誠恐頓首頓首伏

念臣受寵逾涯積憂成疾既思退就于安養又欲少

逃于滿盈仰荷至仁曲從微愿江山故國所至如歸

父老遺民與臣相問知朝廷輟近侍為太守蓋圣主

視天下如一家鞭撲未施爭訟幾絕臣之厚幸豈易

名言此蓋伏遇太皇太后陛下天地之仁賢愚兼取

日月之照邪正自分每包函其惷迂欲保全其終始

兄弟孤立嘗親奉于德音死生不移更誓堅于晚節

杭州謝放罪表        前人

亂群之誅不請而決蓋恩威之無素致奸猾之敢行

方俟譴訶豈期寬宥臣軾誠惶誠恐頓首頓首伏以

法吏網密蓋出于近年守臣權輕無甚于今日觀祖

宗信任之意以州郡責成于人豈有不擇師帥之良

但知繩墨之馭若平居僅能守法則緩急何以使民

顧臣不才難以議此恭惟太皇太后陛下寬仁從眾

信順得天推一身之至公納萬方于無罪而臣始終

被遇中外蒙恩謂事有專以合宜情無他而可恕故

加貸舍以示寵綏朝廷之明粗以臣為可信吏民自

服當不令而率從

賀明堂赦書表        前人

臣軾言嚴配禮成民心知孝好生德洽天下歸仁凡

蒙一洗之恩舉有惟新之喜臣軾誠歡誠忭頓首頓

首伏以功存廟社而辭其禮澤及草木而諱其名此

圣人之所難幸微生之親見恭惟太皇太后陛下勛

高任姒道配唐虞顧惟致治于和平孰不歸心于保

佑合宮均福畢修累圣之文會慶告成不居先后之

位臣職叨禁從身遠闕庭既欣渙汗之私溥沾動植

更喜謙光之美獨冠古今

謝賜歷日詔書表       前人

臣軾言伏蒙圣恩特賜臣詔書并元佑五年歷日一

卷者竊惟稽古之君必以授時為急底日不失日官

既有常先時不及時罰在無赦申以丁寧之詔致其

惻怛之誠習見頒行止謂有司之故事考其情實則

本圣人之用心臣軾

恭惟太皇太后陛下元功

在天盛德冠古順帝之則雖并用于恩威與物為春

蓋同歸于仁厚而臣入奉講學出牧農民恭布詔書

悉傳閭里庶德音之昭格致嗣歲之豐穰

賀坤成節表         前人

臣軾言仁惟天助壽不假于禱祈澤在民心言自成

于雅頌恭臨誕月仰祝圣期雖凡庶之何知亦臣子

之常分

恭惟太皇太后陛下儲神天地托國祖

宗元勛本自于無心神智實生于至靜同守大器于

茲六年放億萬之羽毛未若消兵以全赤子飯無數

之緇褐豈如散廩以活饑民臣躬領郡符目睹茲事

載瞻象闕阻奉瑤觴嘉與海隅之人同罄華封之祝

謝宣召再入學士院表     前人

右臣今月十一日翰林待詔梁迪至臣所居奉宣圣

旨召臣入院充學士承旨者衰遲無用寵既溢于當

年眷待有加恩復隆于晚節使華臨賁天語丁寧聳

里巷之驚觀嘆朝廷之用舊伏以禁林分直法本六

人帝語親承舊惟一老不緣名次之先后斷自上心

之簡求冠內朝供奉之班極儒者遭逢之盛凡膺此

選宜得異材而臣本以愚忠累塵器使初無已試之

效但有過實之名千里闕庭二年江海憂深投杼豈

無三至之言詔復賜環不待一人之譽此蓋伏遇太

皇太后陛下道無私載公生至明以尺一之照臨觀

群臣之邪正知臣剛褊自用雖有寬饒之狂察臣忠

鯁不移庶幾長孺之守故還舊物益茂新恩臣敢不

早夜以思死生不易雖桑榆之景已迫殘年而犬馬

之心猶思后效

謝賜對衣金帶馬狀      前人

右臣伏蒙圣慈以臣入院特賜衣一對金腰帶一條

并魚袋金鍍銀鞍轡馬一匹者鏤钖金軛示有馳驅

之勞寶帶襲衣豈無約束之義上既循名而責實下

當因物以貢誠伏念臣少則賤貧長而困厄仲卿龍

具追晏子之一裘伯厚雞棲陋景公之千駟無功拜

賜服寵汗顏顧惟何人膺此異數此蓋伏遇太皇太

后陛下躬行慈儉德貫天人約于奉己而侈于養賢

嚴于私親而寬于馭眾憐其朽鈍借以光華臣敢不

衣被訓詞服勤鞭棰惟德其物永觀不易之言思馬

斯徂更厲無邪之志

笏記            前人

臣蒙恩授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侍讀者出守無

功方期竄逐召還何幸復玷清華此蓋伏遇太皇太

后坤載沉潛母慈均一既陶甄于頑囗復封植于散

材誓卒余生少圖來效

謝兼侍讀表         前人

臣軾言今月四日伏奉誥命除臣兼侍讀者用非其

分寵至若驚滿溢之憂逡巡莫避臣某誠惶誠恐頓

首頓首伏念臣與弟轍同登進士并擢賢科內外分

掌于制書先后迭居于翰苑今臣以經史入侍司言

行于中轍以丞轄立朝督綱條于外恭承明詔不許

固辭以為兄弟之同升自是朝廷之盛事承明三入

僅比古人大雅一門無慚舊史人非木石恩重丘山

恭惟太皇太后陛下明極照臨憂深付托欲為社稷

之衛莫如臣仆之賢以帝堯之哲而甚畏于壬人以

孔子之圣而思見于狷者致茲選擢驟及迂愚臣敢

不淬勵初心激昂晚歲誓堅必死之節少報不貲之

謝三伏早休表        前人

星火見而金微日方可畏朝氣銳而晝惰思獲少休

上既知勞下皆忘暑恭惟太皇太后陛下勞謙恭己

內恕及人雖天地無一物之私而父母有至誠之愛

臣等仰蒙寬假動獲便安未明無顛倒之衣省循何

幸夙退有委蛇之食歌詠而歸

謝除龍圖閣學士知潁州表   前人

臣軾言伏蒙圣恩以臣累章乞郡除臣龍圖閣學士

知潁州者引嫌求避顧舊典之甚明易職寵行荷新

恩之至厚囗愚自省慚悚交并

伏念臣學陋無

聞性迂難合受四朝之知遇竊五郡之蕃宣吳會二

年但坐糜于廩祿禁林數月曾未補于絲毫敢冀殊

私復還舊物恭惟太皇太后陛下仁涵動植明燭幽

微知臣獨受于圣知欲使曲全于晚節憐其無用許

以少安凡力請八章而后從使不為一乞而遽去在

臣進退可謂光榮雖老病懷歸已功名之無望而衷

誠思報尚生死之不移

謝賜對衣金帶馬狀      前人

右臣伏蒙圣慈特賜臣對衣一襲金腰帶一條銀鞍

轡馬一匹者出笥之珍以旌有德在坰之駟豈及無

功而臣首尾四年叨塵三錫省躬內疚服寵汗流恭

惟太皇太后陛下慈儉自居龍光四達德被海宇豈

惟一襲之衣恩結華夷何止十圍之帶群臣在馭六

轡自調而臣頃以衰羸止求安便奉宣德意庶幾五

囗之謠收斂壯心無復千里之志更期力報有愧空

潁州謝到任表        前人

臣軾言伏蒙圣恩除臣龍圖閣學士知潁州臣已于

今月二十二日到任訖者避嫌引疾慚無國士之風

揣分知難粗守人臣之節曲蒙溫詔遂假名邦已見

吏民惟知感怍臣某

伏念臣早緣多難無意軒

裳晚以虛名偶塵侍從雖云時可每與愿違既未決

于歸田故力求于治郡慈母愛子但憐其無能明君

知臣終護其所短自欣投老漸獲安身此蓋伏遇太

皇太后陛下慈儉臨民剛柔布政參天地而有信喜

怒不陳體水鏡之無心忠邪自辨致茲愚直亦克保

全雖任職居官無過人者而見危授命蓋有志焉

上清儲祥宮成賀德音表    前人

臣軾言伏睹九月二十七日德音以上清儲祥宮成

減決四京及諸道見禁罪人者靈光下燭慶新宮之

落成霈澤旁流洗庶獄之多罪散為和氣坐致豐年

臣某誠歡誠忭頓首頓首臣聞舜禹之心以奉先為

孝本釋老之道以損己為福田永惟坤作之成每辭

天下之養卑宮何陋大練為安故能捐萬金之資以

成二圣之意為國迎祥而國無所費與民祈福而民

不知勞鑾輅親臨神靈昭格睹士女之和會既同其

休念囹圄之幽囚或非其罪用孚大號以達惠心恭

惟太皇太后陛下恭儉以仁明哲作則愛惜帑廩不

供浮費之私重慎典刑每存數赦之戒一寬湯網眾

識堯心臣以從官出臨近甸率吏民而拜慶助父老

之歡謠永望闕庭實同咫尺

賀駕幸太學表        前人

臣軾言恭聞十月十五日皇帝駕幸太學者濟濟多

士靈承上帝之休雍雍在宮服膺文母之教風傳海

宇慶溢臣工臣某誠歡誠忭頓首頓首臣聞學校太

平之文而以得士為實經術致治之具而以愛民為

心心既立而具乃行實先充而文斯應永惟坤載之

厚輔成天縱之能惟使文子文孫莫不仁故于先圣

先師無所愧恭惟太皇太后陛下憂深祖構德燕孫

謀黃裳之文斧藻萬物青衿之政長育群材豈惟鼓

舞于士夫實亦光華于史冊臣冒榮滋久被遇最深

外告成功行喜鸮音之革中修潛德孰知麟趾之風

謝賜歷日表         前人

迎日推策雖曰百王之常后天奉時惟我二后之德

伏讀詔旨灼知圣心

伏以嗣歲將興舊章畢舉

三朝受海內之圖籍七月陳王業之艱難冬有祁寒

知民言之可畏陽居大夏識天道之至仁故于頒朔

之初更下布新之詔恭惟太皇太后陛下視民如子

以國為家振廩勸分人自忘于艱歲消兵去殺天必

報之豐年臣敢不省事清心貴農時之不奪思患預

備期歲計之有余庶竭微誠少裨洪造

揚州謝到任表        前人

臣軾言伏蒙圣恩除臣知揚州臣已于今月二十六

日到任訖者支郡養囗裁能免咎通都移牧自愧何

功屢玷恩榮實深慚汗臣某

伏念臣早緣竊祿

稍習治民在先帝日已歷三朝近八年間復忝四郡

平生所愿滿足無余志大才囗信天命而自遂人微

地重恃圣眷以少安恭惟太皇太后陛下子惠萬民

器使多士以謂朝廷之德澤付于郡縣與監司乃眷

江淮之間久罹水旱之苦鄰封二浙饑疫相熏積欠

十年豐兇皆病臣敢不上推仁圣之意下盡疲駑之

心庶復流亡少寬憂軫

謝賜恤刑詔書表       前人

暑雨其咨既軫小民之病麥秋已至復虞輕系之淹

祗服訓詞灼知天意臣某

伏以仁圣之德哀矜

為先常內恕以及人故深居而念遠齋戒處掩則知

暴露之勤紾絺袢延不忘累紲之若吏既罔懈民知

無冤恭惟太皇太后陛下事法祖宗德參天地凱風

養物散為扇旸之涼靈雨應時同沾執熱之濯臣敢

不盡其哀敬濟以寬明奉漢律之嚴毋令瘐死推慈

母之意務在平反庶竭愚忠少行德意

賀立皇后表         前人

吉日既涓柔儀允正谷珪往聘象服來朝

臣聞

周姜任姒之賢位非皆極漢陰馬鄧之貴德或有慚

盛哉六禮之陳襲此三宮之慶恭惟太皇太后升下

任付托之重躬保佑之勞公天下不私其親配宸極

必先以德徽音不墜嗣成慈孝之風仁壽無疆坐享

云來之養臣限以官守不獲躬詣闕庭

賀坤成節表         前人

臣軾言歲復六千襲嘉祥于太史火流七月紀令節

于詩人盡海宇之含生舉欣榮于茲日臣某

聞君以民為心體天用民為聰明未有心胖而體不

紓民悅而天不應故好生惡殺是為仁壽之基捐利

與民斯獲豐年之慶恭惟太皇太后陛下恭儉一德

勤勞百為推天覆地載之心阜成民物盡父教母憐

之道誨養臣鄰共知難報之恩必享無疆之福臣以

出守淮海無由躬詣闕庭

謝除兵部尚書賜對衣金帶馬狀 前人

伏以在笥之珍本出于民力脫驂之賜以結于士心

顧臣何人屢膺此寵伏念臣學本為己材不適時乘

伯厚之車雖云疾惡束公西之帶愧不能言而二年

之間三拜是賜此蓋伏遇太皇太后陛下心存社稷

德協天人以長策駕馭四方以盛德藩飾多士故令

衰朽猶玷光華豈曰無衣蓋獨求于安吉慨然攬轡

敢有志于澄清

謝兼侍讀表         前人

流汗恩榮再辭莫獲強顏衰朽一節以趨臣軾

恭惟先帝復六卿之名本欲后人識三代之舊古今

殊制閑劇異宜武選隸于天官兵政總于樞輔故司

馬之職獨省文書而師氏之官職在論說命臣兼領

圣意可知恭惟太皇太后陛下約己裕民忘家憂國

知先王之兵必本于道德故以儒臣為七兵知人主

之學必通于民情故自郡守為五學而臣迂囗不可

強合早緣衰病難以久居終當自效于所長之間或

可報恩于末死之日

謝除兩職守禮部尚書表    前人

伏蒙圣恩除臣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

部尚書者衰年自引久抱此心異數并加實為非意

辭不獲命愧何以堪臣軾

竊惟以殿命官本緣

麟趾之舊因時修廢近正金華之名歷代所榮于今

為甚自元豐之末官制以來若非身兼數器之人未

有名冠兩職之重而況秩宗之任邦禮是司豈臣迂

愚所當兼領此蓋伏遇太皇太后陛下憂深社稷慮

極安危求忠臣于愚直之中論治道于文字之外知

臣難進而易退或非患失之鄙夫故授以禮樂清閑

之司使專于論說琢磨之事此恩難報愿輸歲月之

勤度己所宜終遂江湖之請

謝賜對衣金帶馬狀      前人

蒙恩賜衣一對金帶一條并魚袋金鍍銀鞍轡馬一

匹服章在笥賁及衰殘銜勒過庭喜先徒御伏以物

生有待天施無窮草木何知冒慶云之渥采魚囗至

陋借滄海之榮光雖若可觀終非其有妻孥相顧驚

屢致于匪頒道路竊窺或反增于指目此蓋伏遇太

皇太后陛下聰明齊圣陳錫載周含垢匿瑕而察于

求賢卑宮菲食而侈于養士士豈輕于千里念非其

人言有重于兼金當思所報

笏記            前人

榮兼兩職寵與六卿豈伊衰朽之余有此遭逢之異

此蓋伏遇太皇太后陛下坤元利正天造無私靡求

備于一人將曲成于萬物文章小技縱有效于涓埃

草木微生終難酬于雨露

代普寧王賀太皇太后冬表   前人

囗五物以觀云咸知歲美備八能而合樂益驗人和

顧茲百樂之生實助兩宮之慶

伏惟太皇太后

陛下至誠待物博愛臨民保佑神孫已致無為之治

守持大業匪居不世之功宜福祿之日來與天地而

同久臣早被恩勤之賜莫知補報之方跪奉玉觴仰

祈眉壽

杭州賀冬表         前人

消長有時候微陽之來復賢愚同慶知君子之匯征

德化所加神人并應恭惟太皇太后陛下睿明天縱

慈儉身先振海岳以不傾地無私載順陰陽之自化

天且不違成功已陋于漢唐論德蓋高于任姒黃云

可望共沾至治之祥彤史何知莫贊無為之德臣備

員法從祗役海隅東合拜章阻陪于百辟南山獻壽

徒頌于萬年

上太皇太后賀正表      前人

堯歷授時夏正建統氣迎交泰之會祥應重明之朝

恭惟太皇太后陛下道無能名德博而化天人所助

本羲易之益謙慈儉不居得老氏之三寶時逢吉旦

福集清宮臣職守江湖心馳象魏天威咫尺想聞清

蹕之音眉壽萬年遠奉稱觴之慶

賀正表           前人

若考箕疇正月為王極之象玩占羲易三陽為交泰

之期順履春朝誕膺天祿

恭惟太皇太后陛下

道高載籍恩浹含生進賢退愚蠻夷率服下賤以貴

施舍自平臣出領郡符承宣天澤吏民鼓舞共瞻崇

慶之光海宇駿奔永托坤元之載

賀冬表           前人

消長有時德刑并用慶一陽之來復知萬物之向榮

恭惟太皇太后陛下道配皇王化行夷夏以用

人而考治忽自正身而刑家邦何勞五物之占坐知

歲美不待八音之奏始驗人和臣率職海壖馳誠天

闕默誦萬年之慶遠同百辟之歡

論行遣蔡確札子       前人

元佑四年四月十一日龍圖閣學士朝奉郎新知杭

州蘇軾札子奏臣近蒙圣恩哀臣衰病特許補外臣

竊自惟受恩深重不敢以出入之故便同眾人有所

聞見而不盡言竊聞臣寮有繳進蔡確詩言涉謗讟

者臣與確元非知舊實自惡其為人今來非敢為確

開說但以此事所系國體至重天下觀望二圣所為

若行遣失當所損不小臣為侍從合具奏論若朝廷

薄確之罪則天下必謂皇帝陛下見人毀謗圣母不

加忿疾其于孝治所害不淺若深罪之則議者亦或

以謂太皇太后陛下圣量寬大與天地等而不能容

受一小人謗怨之言亦于仁政不為無累臣欲望皇

帝陛下降囗令有司置獄追確根勘然后太皇太后

內出手詔云吾之不德常欲聞謗以自儆今若罪確

何以來天下異同之言矧確嘗為輔臣當知臣子大

義今所繳進未必真是確詩其一切勿問仍榜朝堂

如此處置則二圣仁孝之道實為兩得天下有識自

然心服臣不勝愛君憂國之心出位僣言謹伏誅殛

取進止

太皇太后賜門下手詔二首   前人

囗門下皇帝嗣位于茲四年華夷來同天地并應而

皇太妃以恭儉之德鞠育之恩雖典冊以時奉行而

情文疑有未稱皇帝以祖考之奉尊無二上而吾惟

春秋之義母以子貴其推天下之養以慰人子之心

宜下禮部太常寺討尋如于典故有褒崇未盡事件

令子細開具聞奏

囗門下官冗之患所從來尚矣流弊之極實萃于今

以闕計員至相倍蓰上有久聞失職之吏則下有受

害無告之民故命大臣考求其本茍非裁損入流之

數無以澄清取士之源吾今自以眇身率先天下永

惟臨御之始嘗囗有司蔭補私親舊無定限自惟薄

德敢配前人已詔家庭之恩止從母后之比今當又

損以示必行夫以先帝顧托之深天下責望之重茍

有利于社稷吾無愛于發膚矧此恩私實同毫末忠

義之士當識此誠各忘內顧之心共成節約之制今

后每遇圣節大禮生辰合得親屬恩澤并四分減一

皇太后皇太妃準此

太皇太后賜故夏國主嗣子干順詔

前人

念爾守邦藐然在疚日月逾邁祖葬有時緬懷孝愛

之深想極攀號之戚往助襄事式昭異恩

惟我列圣眷爾有邦非徒極其寵榮蓋亦同其憂患

念爾哀疚惻然顧懷臨遣行人往喻至意且致奠賻

之禮以為存沒之光

太皇太后賜故夏國主嗣子干順進奉賀正馬

囗回詔           前人

詔故夏國主嗣子干順述職春朝歸誠宰旅修此效

牽之禮致其乘服之良再閱來章式嘉忠節

賜知樞密院事安燾已下罷散坤成節御筵口

宣             前人

有囗卿等忠存體國義切戴君結妙果于三乘祝慈

闈之萬壽宜膺寵錫以示眷存

賜太師文彥博已下罷散坤成節道場香酒果

口宣            前人

有囗卿翊贊大猷倡先多士方慈闈之獻壽嚴法會

以薦誠宜有寵頒以昭殊眷

坤成節就驛賜于闐國進奉人御筵口宣

前人

有囗汝等款塞觀光趨庭效貢屬誕彌之稱慶均燕

衎以示慈祗服寵嘉式旌忠恪

賜殿前都指揮使燕達已下罷散坤成節道場

香酒果口宣         前人

有囗卿等同罄純忠力修勝果用祈慈壽既徹梵筵

宜有寵頒以昭眷遇

賜皇伯祖鎮南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宗暉

已下罷散坤成節道場香酒果口宣

前人

有囗卿表率宗盟助成孝治祝延慈壽仰扣佛乘既

畢梵筵宜加寵

賜皇叔楊王醴泉觀罷散坤成節道場香酒果

口宣            前人

有囗卿等以周邵之親躬任姒之眷

作養

力祈壽嘏

祗扣佛乘既徹凈筵宜膺寵眷

賜徐王罷散坤成節道場香酒果口宣

前人

有囗卿親賢莫二忠孝實兼饌蒲塞于祇園薦椿齡

于崇慶喜成法會宜有寵頒

賜文武百寮文彥博已下上第五表請太皇太

后復常膳許批荅       前人

德積無素民罹其災精誠莫通禱不時應雖蒙膏澤

之報僅救焦枯之余勉徇來章猶虞后患其謹視盜

賊勤恤流亡益務交修以裨不逮

賜太師文彥博等請太皇太后受冊第一表不

許批荅           前人

吾聞圣人以天下為憂未聞以位號為樂也損己裕

物畏天檢身此吾平日之本心非獨遇災而一發也

孔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卿等以是輔我顧不美哉

賜太師文彥博等上第三表請太皇太后受冊

許批答           前人

吾上順帝則下酌民言處以無心期以寡過卿等以

為協氣既應群謀僉同若固違典禮之??帜刻?

人之望遇災而懼昔者非以為謙聞義則遷吾亦豈

敢自必勉從故事以副嘉言

皇帝達太皇太后賀大遼正旦書 前人

肇易歲元發新榮于萬物仰遵慈誨修舊好于兩朝

遠飭使軺肅將禮幣庶迎壽祉式副愿言

皇帝達太皇太后回大遼皇帝賀正旦書

前人

百年之好既講于春朝萬壽之儀兼陳于幄殿恭因

省侍具述來音感懌之懷言宣莫罄

皇帝達太皇太后回大遼皇帝賀坤成節書

前人

嘉月令辰篤生壽母珍函重幣交慶寶鄰已恭致于

德音復欽傳于慈旨其為感懌未易名言

皇帝達太皇太后賀大遼皇帝生辰書

前人

寒律既周誕辰載紀恭被慈闈之誨俾修慶幣之儀

永介壽康式符頌禱更祈調衛以副愿言

皇帝達太皇太后賀大遼皇帝正旦書

前人

歲律肇新鄰歡載講恭被慈闈之誨遠通慶幣之誠

益冀保頤永綏壽嘏

皇帝達太皇太后回大遼皇帝書 前人

嘉平紀月震夙惟時屬茲慶使之來重以慈闈之問

尋因省侍悉致誠言欣感之深敬陳罔究

皇帝達太皇太后回大遼皇帝賀正旦書

前人

正歲履端遠勤于華使慈闈申慶重領于珍函省侍

之余誠言已達永惟欣感莫究言宣

皇帝達太皇太后回大遼皇帝問候書

前人

遣使為壽既欣鄰好之修因書見誠兼致慈闈之問

侍言有次來意畢陳感懌之深敷陳罔既

皇帝達太皇太后回大遼皇帝坤成節書

前人

星火西流慶慈闈之誕日皇華北至講鄰國之誠言

既達來音俾修報禮感銘之素敷述難周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太妃受冊奏告景靈宮等

處青詞           前人

伏以祗事親闈庶幾孝治配德祖考既務極于推崇

篤生眇沖亦敢忘于褒顯將奉寶冊率循舊章僥福

于神先期以告

中太一宮真室殿為太皇太后消災集福罷散

天皇九曜道場朱表      前人

伏以仁者必壽信惟天地之心孝無不通宜從臣子

之欲虔遵道范仰叩真庭庶同海宇之誠上集慈闈

之福天威咫尺求聰明于我民圣壽萬年定子孫于

下地更推博施普及函生

太皇太后本命歲功德疏文   前人

伏以天人合契輔成繼照之明歲月襲祥允協重坤

之象肇臨正旦寅奉德音盡海宇之無疆集緇黃而

來會旁推舜孝仰扣佛乘伏愿太皇太后陛下下順

民心仰膺天保配西方之無量與南山而不傾豈獨

五音六律之旋再臨此歲將推三統九會之復以卜

其年永與函生共茲介福

景靈宮祈福道場功德疏文   前人

伏以仁心浹物自然憂樂之同孝治格天宜爾感通

之速庶殫精懇仰叩上真恭惟太皇太后陛下保佑

圣神勞勤夙夜偶倦東朝之御未復太官之常爰即

珠庭大陳妙供法音上達雖有假于云章民志下同

自不勞于秘祝愿膺勿藥之喜永保無疆之休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太妃受冊禮畢奏謝天地

社稷宗廟諸宮觀并諸陵祝文  前人

至哉坤元政必先于治內養以天下孝莫大于尊親

昔首正于號名今復嚴于典冊禮樂既具神人允諧

分命邇臣恭致成事仰祈昭鑒永錫鴻休

太皇太后祭奠故夏國主祭文  前人

乃眷外臣嗣守西服襲累世之忠順荷先朝之寵光

惟天難忱錫命不永計音遽至閔悼良深特遣使車

往陳奠幣庶此恩禮貫于幽明

大行太皇太后靈駕發引文   前人

因山告成同軌畢至玉衣永閟風馭莫追萬國山河

尚憑于坤載四方老遽失于母慈欲強名言難形

德化積此九年之澤輔成百世之安乃眷中山控臨

朔野華戎異服涕慕同聲目斷東朝永絕簾帷之望

神馳西洛想聞笳鼓之音臣等各守邊垂莫親饋奠

徒因僚吏以致攀號

內中御侍以下賀太皇太后冬至詞語

前人

伏以消長有時候微陽之來復賢愚同慶知君子之

匯征德化所加神人并應恭惟太皇太后陛下睿明

天縱慈儉身先振河岳以不傾地無私載順陰陽而

自化天且不違成功已陋于漢唐諭德蓋高于任姒

大有上吉方獲助于三靈既醉太平當純備于五福

妾等職參長御心奉慈闈慶陽德之方來愿天壽之

平格

太皇太后萬壽頌表      王銓

虞廷極尊養蟜牛之后無聞大禹盡恪恭顓頊之妃

未著姬成踐阼未聞因后姒以及后姜漢祖稱尊寧

見先太公而宗太母漢家之郭陰田竇僅觀圣子承

干宋代之向孟高曹未睹神孫御極蓋情由代隔揚

拜之儀尚囗況孝以世睽禱祝之聲誰見豈知休隆

王母當陳介福之辭不思祉集文孫應上罄宜之賦

被山龍而戲彩知圣人親復有親奉玉食而含飴喜

慈闈子復有子猶謂慈寧十六字不過崇戴之詞不

如壽考數千言始殫詠歌之實啟龍樓而作賦牙簽

記蝌斗之書展鳳藻以抒思玉軸煥星云之色有臺

萊有枸楰有栲杻三壽頌而并集千齡如日月如松

柏如岡陵九祝齊而來同萬福羲神鍾管如龍蛇飛

舞于屏頭玉質金聲似鐘鼓噌吰于座右圣心慰矣

還端冕而敷陳后曰休哉乃回車而諷詠由是子龍

翔孫鳳翥殿前繡共扶平地神仙因之觴瓊液飯

青庭內笙簧并奏鈞天雅樂

代文潞公謝太皇太后表    張耒

稽留君命敢求免于刑誅惠養老臣不使勞其筋力

仰睿私之從欲撫衰志以知榮伏惟太皇太后陛下

厚德無疆至仁在上神孫臨祭知保依之圣功多士

充庭見肅雍之盛德恩及草木喜同天人臣幸以余

齡獲逢盛旦雖籩豆駿奔之事徒有心哉而禮樂大

備之時為后死者豈不偶爾尚足矜榮

太皇太后加尊號賀皇帝表   文天祥

御丕圖于南面順應天人崇徽冊于東朝重增宗社

億年縟典萬國歡心恭惟皇帝陛下皇極之宗人倫

之至性同符于堯舜達孝升聞訓一本于姜任徽音

有秩紹寧王之明命彰祖后之尊稱臣分牧有嚴承

休胥抃介福于王母難名太上之功肖德以神孫愿

共無疆之號

賀太皇太后表        前人

兆囗大橫運在當命之圣謀貽小毖功歸太上之慈

嫡統延洪皇圖鞏固恭惟壽和圣福太皇太后陛下

躬基美化教闡徽音彤管光華配豐功于祖烈練衣

樸素示懿訓于孫謀聿新歷服之傳式副簾帷之托

臣司戎共貳望闕呼三庶民近天子光欣逢昌歷太

極為元氣母永迪初基

又             前人

鴻名揚厲用彰重慶之尊龍扆繼承懋舉盡倫之制

明廷孚號寰宇傾心恭惟壽和圣福太皇太后陛下

德備儉慈教修愛敬佐我烈祖成天保之憂勤訓于

神孫示思齊之雍肅粹美翟袆之服增華琬琰之章

臣屬守銅符欣傳寶冊同御延和之殿誕頌前尊

居慈福之宮永言至養

又             前人

離日方升光傳國寶坤元重慶肇建鴻名福萃三宮

歡騰八表恭惟壽和圣福太皇太后陛下佐佑皇祖

怡愉東朝德配姜任植丕基于蒼箓功高馬鄧扶洪

業于炎圖宜效美于思齊大歸尊于長樂臣偶叨戎

轄阻綴朝班丕哉烈丕哉謨共傒嗣王之政得其名

得其壽載揚太上之休

又             前人

毓正神孫方布應門之詔位尊祖后復隆京室之稱

重慶萬年丕休四海恭惟壽和圣福太皇太后陛下

性超太上德應黃中元佑大功法宣仁之鞠育紹熙

新政燕慈福之起居宜旌坤極之嘉名式趾太宸之

芳躅臣屬分侯服欽誦玉綸天子必有所尊已光載

籍圣德無加于孝長戴兩宮

又             前人

嗣皇奉冊尊居長信之名祖后宣猷夙迪思齊之訓

萬年集慶八表蒙休恭惟壽和圣福太皇太后陛下

德邁維莘道高于汭金車玉路備三世之典章寶翟

珍袆示六宮之法度美慈宸之迭矩揚大號以同符

臣兼領戎鈐竦聆郵綍德壽早朝之典巳慶淳熙延

和同御之功益歌元佑

又             前人

圣王垂拱萬年方開燕翼太皇怡愉億載親見虹流

海宇春輝宮闈日永恭惟壽和圣福太皇太后陛下

身基美化德著慈元正位而定家人功高配祖介福

而來王母慶積貽孫律協素商節書金箓臣濫膺藩

屏阻賀簾帷假樂命之慶春秋之鼎盛思齊圣也同

日月之離明

又             前人

萬壽齊天思齊以圣千秋紀日長發其祥廣宇休揚

重闈慶洽恭惟壽和圣福太皇太后陛下以女堯舜

為今姒任有典有則之貽輔于皇祖立政立事之準

訓乃文孫當月屆于素商喜節書于華渚臣猥塵戎

轄阻賀宸闈請祝圣人既效堯封之職亦右文母載

賡周頌之章

又             前人

天王一統為元載攽正朔太皇萬年齊壽同御邦家

日月重明乾坤更始恭惟壽和圣福太皇太后陛下

道符烈祖功擁神孫干德太平訓實承于昭憲元佑

盛際政共聽于宣仁洊開更瑟之休實系垂簾之盛

臣叨承侯服丕奉慈宸基正始之風已新美化播思

齊之盛永載徽音

太皇太后加尊號鈴司賀皇帝表 前人

皇圖嗣慶著母道于重坤巨冊稱尊告王庭而大渙

宮闈增重宗社蒙休恭惟皇帝陛下德為圣人孝治

天下侍宣仁之聽斷元佑同符稟慈福之起居紹熙

儷美播無為之懿號隆太上之徽音臣猥介戎鈐聳

觀國典思齊文母既彰有德之雍雍于赫湯孫愿共

厥聲之穆穆

慰太皇太后表        前人

雞鳴問寢方慈極之深居龍去遺弓忽皇輿之新涉

宮闈震悼海宇摧傷恭惟壽和圣福太皇太后陛下

德備周姜道光堯母東朝垂訓曾不改于儉慈南面

積憂遽忍違于溫凊驟罹國疢諒切圣懷少寬憑幾

之思式副御簾之托

又             前人

嚴宸居正痛晏駕之奄聞慈極宅尊悵早朝之遽隔

哀傳海宇悲結簾帷恭惟壽和圣福太皇太后陛下

德厚承天恩深與子夙行恭儉圣方誦于思齊晚享

怡愉變忍聞于顧命諒圣情之結戀鑒輿志之攀號

愿抑慈懷永謀孫翼

又             前人

烏號銜恤悵再隔于月游龍寢闕朝恍十周于日浹

流光何速哀思欲摧恭惟壽和圣福太皇太后陛下

宮壸宅尊簾帷托重雖道揚王命不勝慈極之懷然

燕翼孫謀當念皇圖之本愿體臣民之戴少寬朝夕

之思云云

又             前人

訓予命汝易月有嚴練而慨然周星何短哀承遺制

痛結慈衷恭惟壽和圣福太皇太后陛下德紹宣仁

功侔明肅天經地義扶嫡統于方新日邁月征悵宸

旒之愈遠愿勉從于眾志姑少抑于至情

又             前人

終天巨釁降割一朝易月通喪寓言再歲仙游未遠

慈抱難居恭惟壽和圣福太皇太后陛下功在先朝

志勤內治雖變生憑幾悵闕問于雞鳴然寄重垂簾

方稽謀于燕翼愿抑無疆之恤益昌有大之休

又             前人

袞衣萬歲痛隔終天禫服一朝權從易月感時憂戀

率土盡傷恭惟壽和圣福太皇太后陛下德著寶袆

功藏金匱撫鼎湖之龍去子保何追懷豐水之燕貽

孫將有衍愿副普天之望式紓慈極之悲云云

又             前人

居長樂之宮興懷鶴駕瞻顧成之廟肇錫鴻名大冊

垂榮慈衷悼往恭惟壽和圣福太皇太后陛下以天

下養與元氣游明肅臨朝親立仁皇之策宣仁在御

永懷神考之思丕對皇靈昭升熙號臣屬縻侯紱阻

慰震簾云云

又             前人

盛德之祀百世肇建嘉名太皇之壽萬年興懷縟典

慈宸惻楚穹覆監觀恭惟壽和圣福太皇太后陛下

懿范兩朝仁恩四海為元氣母克篤貽孫育天下君

忍聞祔禰裒時大號對越皇靈臣身貳戎鈐心懷國

典云云

又             前人

暖律吹噓感一陽之初復慈簾擁佑訓三祀之通喪

痛在宮闈情均海宇恭惟壽和圣福太皇太后陛下

徽音慈福懿范宣仁履襪迎長天休方至冕旒問寢

子保奚追愿少抑于慈懷以永綏子孫翼臣屬縻侯

服隃企御闈云云

又             前人

居長樂之漢宮永懷鶴駕卜會稽之禹穴垂戒龍輴

悲結慈闈痛均薄海恭惟壽和圣福太皇太后陛下

憂勤德備擁佑功高百世可知首正貽孫之則七月

而葬豈勝思子之懷愿東望以節哀重外朝之同御

臣身縻乘障職阻趨班云云

又             前人

日淪西極悵鶴駕之長游天拱東朝痛龍湖之永閟

重闈悲系九土慕思恭惟太皇太后陛下福備怡愉

功高擁佑撫綴衣于翼室億世貽孫念加斧于畢涂

千秋望子愿抑思齊之感益昌小毖之謀臣叨領偏

城阻趨慈陛云云

又             前人

嗣王宅恤奉先佑以升宗圣母思齊感皇靈而悼往

禮容有赫祀事孔明恭惟壽和圣福太皇太后陛下

壽考維祺仁慈為寶佑我烈祖有典則以貽子孫保

予沖人修宗廟以序昭穆祔既行于永紹哀少釋干

慈元臣叨綴蕃宣阻班奔走云云

又             前人

正月始和律更太簇昊天不吊痛在思齊歷數維新

宮闈孔惻恭惟壽和圣福太皇太后陛下為元氣母

與太極游孟春而戒遒人撫時其邁上日而受文祖

擁治方新愿寬丕子之思益重神孫之托臣屬縻宣

化阻慰履端云云

賀太皇太后同聽政表     前人

綏壽而右文母高拱宸慈肖德而有神孫共臨幾政

徽音洋溢光訓昭宣恭惟壽和圣福太皇太后陛下

功邁涂山德高媯汭施于帝祉已深慶錫之源保我

后生益衍壽寧之福章憲垂簾于天圣宣仁稱制于

延和紹昔大猷為今懿范臣屬縻守紱欣聽俞綸太

易太始太初莫測無為之化四門四聰四目共觀有

道之朝

謝太皇太后表        前人

歲正孟陬一元改紀朝臨長樂萬國頒正春朔會同

神人和洽恭惟壽和圣福太皇太后陛下怡愉萬歲

擁佑一人肖德而有神孫光膺昌歷受福而于王母

丕輯蕃禧載頒協律之書式重垂簾之政臣欽承鳳

紀誕布侯藩聽嶰竹之囗誕敷和氣獻蟠桃之頌益

贊壽眉

國子監賀冊太皇太后表    元黃溍

德為圣人治有光于舜孝養以天下禮益謹于漢儀

備物隆名熙朝盛典欽惟陛下誕英駿命寅御丕圖

黼座端臨念皇慈之保佑綸言播告極鴻號之尊崇

事遠邁于古先慶旁流于中外臣等幸專教席獲旅

廷紳傾向日之微忱遙瞻廣內祝齊天之睿筭永奉

慈闈

國子監賀太皇太后正旦表   前人

獻歲發春肇正孟陬之序隆名備物載斯長樂之儀

嘉與外廷肅稱元會欽惟殿下道光內治德配先朝

尊極宮闈誕舉推崇之禮慶流宗社彌章擁佑之功

履茲端辰裒時多祉臣等忝司教育獲預班聯絳闕

天開恭展三朝之拜瑤池日永歡騰萬歲之呼

國子監上太皇太后賀冊皇后表 前人

禮行當寧丕昭文定之祥尊極重闈茂衍徽音之嗣

歡騰禁掖喜浹寰區欽惟殿下德備儉慈功參覆載

承先朝之付托克協孫謀建中壸之表儀式資婦順

流輝華于椒屋增鞏固于蘿圖臣等忝職上庠欣逢

盛典二南正始大義本于家人萬壽無疆介福歸于

王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交市| 宣汉县| 昌黎县| 沙雅县| 永修县| 延吉市| 通山县| 保靖县| 东源县| 东至县| 峨边| 武陟县| 集安市| 东光县| 德保县| 体育| 铁岭市| 伊春市| 德保县| 出国| 济源市| 宁津县| 屯留县| 阿克| 亳州市| 古浪县| 上犹县| 安宁市| 柯坪县| 谢通门县| 成安县| 齐齐哈尔市| 广宁县| 喀喇沁旗| 镶黄旗| 读书| 汾阳市| 澄江县| 博白县| 沈阳市| 大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