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匯考(1)

文帝后七年六月丁未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太后薄

氏曰太皇太后

按漢書景帝本紀云云 按高祖薄姬傳姬文帝母

也父吳人漢王入織室見薄姬有詔內后宮生文帝

立為代王為代太后代王為皇帝尊太后為皇太后

太后早失父其奉太后外家魏氏有力乃召復魏氏

賞賜各以親疏受之薄氏侯者一人太后后文帝二

歲孝景前二年崩葬南陵因呂后不合葬長陵故特

自起陵近文帝

景帝后三年正月甲子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太后竇

氏曰太皇太后

按漢書武帝本紀云云 按孝文竇皇后傳后景帝

母也呂太后時以良家子選入宮生景帝文帝立數

月公卿請立太子竇姬男最長立為太子竇姬為皇

后景帝立皇后為皇太后乃封廣國為章武侯長君

先死封其子彭祖為南皮侯吳楚反時太后從昆弟

子竇嬰任俠喜士為大將軍破吳楚封魏其侯竇氏

侯者凡三人

武帝建元二年太皇太后殺御史大夫趙綰郎中令

王臧

按漢書武帝本紀建元二年冬十月御史大夫趙綰

坐請無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獄自殺

應劭曰禮婦人不與政事時帝已自躬省萬機王

臧儒者欲立明堂辟雍太后素好黃老術非薄五經

因欲絕奏事太后太后怒故殺之

建元六年夏五月丁亥太皇太后崩

按漢書武帝本紀云云 按孝文竇皇后傳竇太后

好黃帝老子言景帝及諸竇不得不讀老子尊其術

太后后景帝六歲崩合葬霸陵遺詔盡以東宮金錢

財物賜長公主嫖

師古曰東宮太后所居

宣帝黃龍元年十二月癸巳太子即皇帝位謁高廟

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

按漢書元帝本紀云云 按孝昭上官皇后傳后祖

父桀隴西上邽人也桀子安有女即霍光外孫詔召

安女入為倢月余遂立為皇后后立十歲而昭帝

崩后年十四五云昌邑王賀征即位尊皇后為皇太

后光與太后共廢王賀立孝宣帝宣帝即位為太皇

太后

元帝建昭二年閏月丁酉太皇太后上官氏崩

按漢書元帝本紀云云 按孝昭上官皇后傳太皇

太后立四十七年年五十二建昭二年崩葬平陵

竟寧元年六月己未太子即皇帝位謁高廟尊皇太

后曰太皇太后

按漢書成帝本紀云云 按孝宣王皇后傳后父奉

光自沛徙長陵有女年十余歲每當適人所當適輒

死故久不行及宣帝即位召入后宮稍進為倢霍

皇后廢上憐許太子早失母幾為霍氏所害于是選

后宮素謹慎而無子者遂立王倢為皇后令母養

太子立十六年元帝即位為皇太后元帝崩成帝即

位為太皇太后時成帝母亦姓王氏故世號太皇太

后為囗成太后

成帝永始元年八月丁丑太皇太后王氏崩

按漢書成帝本紀云云 按孝宣王皇后傳囗成太

后凡立四十九年年七十余永始元年崩合葬杜陵

稱東園

綏和二年哀帝即位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

按哀帝本紀綏和二年四月丙午太子即皇帝位謁

高廟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大赦天下太皇太后詔

尊定陶恭王為恭皇

哀帝建平元年太皇太后詔外家王氏田非冢塋皆

以賦貧民

按漢書哀帝本紀云云

建平二年尊傅太后為帝太太后稱永信宮

按漢書哀帝本紀建平二年夏四月詔曰漢家之制

推親親以顯尊尊定陶恭皇之號不宜復稱定陶尊

恭皇太后曰帝太太后稱永信宮 按師丹傳哀帝

即位成帝母稱太皇太后成帝趙皇后稱皇太后而

上祖母傅太后與母丁后皆在國邸自以定陶恭王

為稱高昌侯董宏上書言秦襄王母本夏氏而為華

陽夫人所子

師古曰莊襄王始皇之父也華陽夫

人孝文王之夫人也子謂養以為子也

及即位后俱稱太后宜立定陶共王后為皇太后事

下有司時丹以左將軍與大司馬王莽共劾奏宏知

皇太后至尊之號天下一統而稱引亡秦以為此喻

詿誤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上新立謙讓納用莽丹

言免宏為庶人傅太后大怒要上欲必稱尊號上于

是追尊定陶共王為共皇帝尊傅太后為共皇太后

丁后為共皇后郎中令泠囗黃門郎猶等復奏言

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皆不宜復引定陶藩國之名

以冠大號車馬衣服宜皆稱皇之意(

師古曰皇者至尊之號其服御

宜皆副稱之也)

置吏二千石以下各供厥職

師古曰謂詹事

太仆少府等官

又宜為共皇立廟京師上復下其議有司皆以為宜

如猶言丹議獨曰圣王制禮取法于天故尊卑之

禮明則人倫之序正人倫之序正則乾坤得其位而

陰陽順其節人主與萬民俱蒙佑福尊卑者所以正

天地之位不可亂也今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

陶共皇為號者母從子妻從夫之義也欲立官置吏

車服與太皇太后并非所以明尊卑亡二上之義也

定陶共皇號謚已前定義不得復改禮父為士子為

天子祭以天子其尸服以士服子無爵父之義尊父

母也為人后者為之子故為所后服斬衰三年而降

其父母囗明尊本祖而重正統也孝成皇帝圣恩深

遠故為共皇立后奉承祭祀令共皇長為一國太祖

萬世不毀恩義已備陛下既繼體先帝持重大宗承

宗廟天地社稷之祀義不得復奉定陶共皇祭入其

廟今欲立廟于京師而使臣下祭之是無主也又親

盡當毀空去一國泰祖不墮之祀而就無主當毀不

正之禮非所以尊厚共皇也丹由是浸不合上意數

月上用朱博議尊傅太后為皇太太后丁后為帝太

后與太皇太后及皇太后同尊又為共皇立廟京師

儀如孝元皇帝

按文獻通考哀帝立尊趙后為皇太后趙氏侯者二

人哀帝為太子頗得趙太后力傅太后恩趙太后趙

太后亦歸心故成帝母及王氏皆怨之哀帝崩王莽

白太后太后詔有司曰前皇太后與昭儀俱侍帷幄

姊弟專囗殘滅繼祀以危宗廟貶為孝成皇后徙北

宮后月余復詔廢為庶人就其園自殺立十六年哀

帝既為太子成帝母王太后欲令傅太后

哀帝

祖母

丁姬

帝母

十日一至太子家成帝曰太子承正統共養陛

下不得復顧私親王太后曰太子小而傅太后抱養

之今至太子家以乳母恩耳于是令傅太后得至太

子家丁姬以不小養太子獨不得哀帝即位王太后

詔令傅太后丁姬十日一至未央宮后下詔尊定陶

恭王為恭皇尊傅太后為恭皇太后丁姬為恭皇后

各置左右詹事食邑如長信宮中宮后歲余下詔曰

漢家之制推親親以顯尊尊定陶共皇之號不宜復

稱定陶其尊恭皇太后為帝太太后丁姬為帝太后

后又更號帝太太后為皇太太后稱永信宮帝太后

稱中安宮而成帝母太皇太后本稱長信宮成帝趙

后為皇太后并四太后各置少府太仆秩皆二千石

傅氏侯者六人

元壽元年正月丁巳皇太太后傅氏崩

按漢書哀帝本紀云云 按傅昭儀傳傅太后既尊

后尤驕與成帝母語至謂之嫗與中山孝王母馮太

后并事元帝追怨之陷以祝詛罪令自殺元壽元年

崩合葬渭陵稱孝元傅皇后云

元壽二年太皇太后王氏策立中山王衎太皇太后

臨朝大司馬莽秉政

按漢書平帝本紀元壽二年六月哀帝崩太皇太后

詔曰大司馬賢年少不合眾心其上印綬罷賢即日

自殺九月辛酉中山王即皇帝位謁高廟大赦天下

帝年九歲太皇太后臨朝大司馬莽秉政百官總己

以聽于莽 按元后傳哀帝崩無子太皇太后以莽

為大司馬與共征立中山王奉哀帝后是為平帝帝

九歲常年被疾太后臨朝委政于莽莽顓威福

平帝元始元年太皇太后賑贍貧民又奪傅丁二太

后璽綬以民禮改葬

按漢書平帝本紀元始元年六月太皇太后省所食

湯沐邑十縣屬大司農常別計其租入以贍貧民

按師丹傳平帝即位新都侯王莽白太皇太后發掘

傅太后丁太后冢奪其璽綬更以民葬之定陶

孺子嬰初始元年王莽自稱新皇帝更號太皇太后

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

按漢書王元后傳元始五年冬平帝崩無子莽征宣

帝元孫選最少者廣戚侯子劉嬰年二歲托以卜相

為最吉乃風公卿奏請立嬰為孺子令宰衡安漢公

莽踐祚居攝如周公傅成王故事太后不以為可力

不能禁于是莽遂為攝皇帝改元稱制焉俄而宗室

安眾侯劉崇及東郡太守翟義等惡之更舉兵欲誅

莽太后聞之曰人心不相遠也我雖婦人亦知莽必

以是自危不可其后莽遂以符命自立為真皇帝先

奉諸符瑞以白太后太后大驚初漢高祖入咸陽至

霸上秦王子嬰降于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

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

以孺子未立璽藏長樂宮及莽即位請璽太后不肯

授莽莽使安陽侯舜諭指舜素謹囗太后雅愛信之

舜既見太后知其為莽求璽怒罵之曰而屬父子宗

族蒙漢家力囗貴累世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便利

時奪取其國不復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余

天下豈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匱符命為新皇帝

變更正朔服制亦當自更作璽傳之萬世何用此亡

國不祥璽為而欲求之我漢家老寡婦旦暮且死欲

與此璽俱葬終不可得太后因涕泣而言旁側長御

以下皆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謂太后臣

等已無可言者莽必欲得傳國璽太后寧能終不與

耶太后聞舜語切恐莽欲脅之乃出漢傳國璽投之

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知而兄弟今族滅也舜既得

傳國璽奏之莽大說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臺大

縱眾樂莽又欲改太后漢家舊號易其璽綬恐不見

聽而莽囗屬王囗欲莽上書言皇天廢去漢而命

立新室太皇太后不宜稱尊號當隨漢廢以奉天命

莽乃車駕至東宮親以其書白太后太后曰此言是

也莽因曰此悖德之臣也罪當誅于是冠軍張永獻

符命銅璧文言太皇太后當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

莽乃下詔曰予視群公咸曰休哉其文字非刻非畫

厥性自然予伏念皇天命予為子更命太皇太后為

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協于新室故交代之際信于漢

氏哀帝之代世傳行詔籌為西王母共具之祥當為

歷代為母昭然著明予祇畏天命敢不欽承謹以令

月吉日親率群公諸侯卿士奉上皇太后璽紱以當

順天心光于四海焉太后聽許

文帝黃初七年夏五月丁巳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太

后曰太皇太后

按魏志明帝本紀云云 按武宣卞皇后傳后瑯邪

開陽人文帝母也年二十太祖于譙納后為妾建安

初丁夫人廢遂以后為繼室二十四年拜為皇后文

帝即王位尊后曰王太后及踐祚尊后曰皇太后稱

永壽宮明帝即位尊太后曰太皇太后

太和四年六月戊子太皇太后崩秋七月武宣卞后

祔葬于高陵

按魏志明帝本紀云云

安帝隆安元年尊皇太后李氏為太皇太后

按晉書安帝本紀太元二十一年九月辛酉太子即

皇帝位隆安元年二月甲寅尊皇太后李氏為太皇

太后 按孝武文李太后傳后號陵容本出微賤生

孝武帝及會稽文考王鄱陽長公主孝武初即位尊

為淑妃太元三年進為貴人九年又進為夫人十二

年加為皇太妃儀服一同太后十九年尊為皇太后

安帝即位尊為太皇太后

隆安四年秋七月壬子太皇太后李氏崩

按晉書安帝本紀云云 按禮志隆安四年孝武太

皇太后李氏崩疑所服尚書左仆射何澄右仆射王

雅尚書車引孔安國祠部郎徐廣議太皇太后名位

允正體同皇極理制備盡情禮彌申陽秋之義母以

子貴既稱夫人禮服從政故成風顯夫人之號昭公

服三年之喪子于父母之所生體尊義重且禮祖不

厭孫固宜遂服無屈而緣情立制若嫌明文不存則

疑斯從重謂應同于為祖母后齊衰囗永安皇后無

服但一舉哀百官亦一囗詔可

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帝崩李太后制三年之服

按晉書孝武帝本紀不載 按宋書禮志云云

武帝永初三年少帝即位尊蕭太后為太皇太后

按宋書少帝本紀永初三年五月癸亥太子即皇帝

位大赦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 按孝懿蕭皇后傳

后諱文壽蘭陵人也孝穆后殂帝聘后為繼室高祖

為宋王加太妃之號及即大位春秋已高每旦入朝

太后未嘗失時刻少帝即位加崇曰太皇太后

少帝景平元年二月丁丑太皇太后崩

按宋書少帝本紀云云 按孝懿蕭皇后傳景平元

年崩于顯陽殿時年八十一遺令曰孝皇背世五十

余年古不祔葬且漢世帝后陵皆異處今可于塋域

之內別為一壙孝皇陵墳本用素門之禮與王者制

度奢儉不同婦人禮有所從可一遵往式乃開別壙

與興寧合墳

孝武帝大明八年崇路太后為太皇太后尋崩詔齊

衰三月謚昭皇太后

按宋書廢帝本紀大明八年閏五月庚申太子即皇

帝位秋七月庚戌崇皇太后曰太皇太后 按文帝

路淑媛傳淑媛諱惠男丹陽建康人也以色貌選入

后宮生孝武帝拜為淑媛上即位奉尊號曰皇太后

宮曰崇憲廢帝即位號太皇太后太宗踐祚號崇憲

太后初太宗少失所生為太后所攝養世祖盡心祗

事而太后撫愛亦篤及上即位供奉禮儀不異舊日

有司奏曰夫德敷于內典章必遠化覃于外徽號宜

宣伏惟皇太后懿圣自天母儀允著義明八遠道變

九圍圣明登御景祚攸改皇太后宜即前號別居外

宮詔曰朕備丁艱罰蚤嬰孤苦特蒙崇憲太后圣訓

撫育昔在蕃閫常奉藥膳中迫兇威抱懷莫遂今泰

運初啟情典獲申方欲親奉晨昏盡歡閨禁不得如

所奏尋崩時年五十五遷殯東宮門題曰崇憲宮上

又詔曰朕幼集茶蓼夙憑德訓龕虣定業實資仁范

恩著屯夷有兼常慕夫禮沿情施義循事立可特齊

衰三月以申追仰之心謚曰昭皇太后葬世祖陵東

南號曰修寧陵

文帝天康元年四月廢帝即位尊皇太后章氏為太

皇太后

按陳書廢帝本紀天康元年四月癸酉太子即皇帝

位五月乙卯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 按高祖宣皇

后章氏傳后諱要兒吳興烏程人也高祖先娶同郡

錢仲芳女早卒后乃聘后及踐祚立為皇后世祖即

位尊后為皇太后廢帝即位尊后為太皇太后

廢帝光大二年太皇太后章氏黜廢帝為臨海王以

宣帝嗣位

按陳書廢帝本紀光大二年十一月甲寅慈訓太后

集群臣于朝堂令曰中軍儀同鎮北儀同鎮右將軍

護軍將軍八座卿士昔梁運季末海內沸騰天下蒼

生殆無遺囗高祖武皇帝撥亂反正膺圖御箓重懸

三象還補二儀世祖文皇帝克嗣洪基光宣寶業惠

養中國綏寧外荒并戰戰兢兢劬勞締構庶幾鼎運

方隆殷夏伯宗昔在儲宮本無令問及居崇極遂騁

兇淫居處諒暗固不哀戚嬪嬙丱角就館相仍豈但

依車所納是譏宗正衰绖生子得誚右師七百之祚

何憑三千之罪為大且費引金帛令充椒閫內府中

藏軍備國儲未盈囗稔皆已空竭太傅親承顧托鎮

守宮闈遺誥綢繆義深垣屏而攢涂未御翌日無淹

仍遣劉師知殷不佞等顯言排斥韓子高小豎輕佻

推心委仗陰謀禍亂決起蕭墻元相雖持但除君側

又以余孝頃密邇京師便相征召殃慝之咎兇徒自

擒宗社之靈妖氛是滅于是密詔華皎稱兵上流國

祚憂惶幾移丑類乃至要招遠近囗力巴湘支黨縱

橫寇擾黟歙又別囗歐陽紇等攻逼衡州嶺表紛紜

殊淹弦望豈止罪浮于昌邑非唯聲丑于太和但賊

豎皆亡妖徒已散日望懲改猶加掩抑而悖禮忘德

情性不悛樂禍思亂昏慝無已張安國蕞爾兇狡窮

為小盜仍遣使人蔣裕鉤出上京即置行臺分選兇

黨賊皎妻呂舂徒為戮納自奚宮藏諸永巷使其結

引親舊規圖戕禍蕩主侯法喜等太傅麾下恒游府

朝啖以深利謀興肘腋適又蕩主孫泰等潛相連結

大有交通兵力殊強指期挻亂皇家有慶歷數遐長

天誘其衷同然開發此諸文跡今以相示是而可忍

誰則不容祖宗基業將懼傾霣豈可復肅恭禋祀臨

御兆民式稽故實宜在流放今可特降為臨海郡王

送還藩邸太傅安成王固天生德齊圣廣深二后鍾

心三靈佇眷自前朝不愈任總邦家威惠相宣刑禮

兼設指揮嘯囗湘郢廓清辟地開疆荊益風靡若太

戊之承殷歷中都之奉漢家校以功名曾何仿囗且

地彰靈璽天表長彗布新除舊禎祥咸顯文皇知子

之鑒事甚帝堯傳弟之懷久符太伯今可還申曩志

崇立賢君方固宗祧載貞辰象中外宜依舊典奉迎

輿駕未亡人不幸屬此殷憂不有崇替容危社稷何

以拜祠高寢歸祔武園攬筆潸然兼懷悲慶是日出

居別第

北魏

孝文帝承明元年六月壬申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

臨朝聽政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云云 按文成文明皇后傳后

馮氏長樂信都人也父朗坐事誅后遂入宮高宗踐

極以選為貴人后立為皇后顯祖即位尊為皇太后

承明元年尊為太皇太后復臨朝聽政

太和三年二月辛巳帝太皇太后幸代都溫泉問民

疾苦鰥貧者以宮女妻之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云云

太和五年夏四月己亥行幸方山建永固石室于山

上立碑于石室之庭又銘太皇太后終制于金冊又

起鑒元殿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云云 按文成文明皇后傳高

祖詔曰朕以虛寡幼纂寶歷仰恃慈明緝寧四海欲

報之德正覺是憑諸鷙鳥傷生之類宜放之山林其

以此地為太皇太后經始靈塔于是罷鷹師曹以其

地為報德佛寺太后與高祖游于方山顧瞻川阜有

終焉之志因謂群臣曰舜葬蒼梧二妃不從豈必遠

祔山陵然后為貴哉吾百年之后神其安此高祖乃

詔有司營造壽陵于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將終為清

廟焉太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囗石立碑頌太后功

太和七年秋七月丁丑帝太皇太后幸神淵池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云云

太和十四年太皇太后崩帝定三年之喪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太和十四年九月癸丑太皇太

后馮氏崩冬十月戊辰詔曰自丁荼苦奄逾晦朔仰

遵遺旨祖奠有期朕將親侍龍輿奉訣陵隧諸常從

之具悉可停之其武衛之官防侍如法癸酉葬文明

太皇太后于永固陵甲戌車駕謁永固陵群臣固請

公除帝不許己卯車駕謁永固陵庚辰帝居廬引見

群僚于太和殿太尉東陽王丕等據權制固請帝引

古禮往復群臣乃止詔曰公卿屢依金冊遺旨中代

權式請過葬即吉朕思遵往古終三年之制依禮既

虞卒哭二十一日授服以葛易麻既衰服在上公卿

不得獨釋于下故于朕之授服變從練禮已下復為

節降斟酌今古以制厥衷且取遺旨速除之一端粗

申罔極之巨痛癸未詔曰朕遠遵古式欲終三年之

禮百辟群官據金冊顧命將奪朕心從先朝之制朕

仰惟金冊俯自推省取諸二衷不許眾議以衰服過

期終四節之慕又奉圣訓聿修誥旨不敢暗嘿自居

以曠機政庶不愆遺令之意差展哀慕之情普下州

鎮長至三元絕吉慶之禮甲申車駕謁永固陵辛卯

詔曰群官以萬機事重請求聽政朕仰祗遺命亦思

無怠但哀慕纏綿心神迷塞未堪自力以親政事近

侍先掌機衡者皆謀猷所寄且可任之如有疑事當

時與論決十有一月甲寅詔曰垂及至節感慕崩摧

凡在臣列誰不哽切內外職人先朝班次及諸方雜

客冬至之日盡聽入臨三品以上衰服者至夕復臨

其余惟旦臨而已其拜哭之節一依別議 按文成

文明皇后傳初太后以高祖囗于春秋乃作勸戒歌

三百余章又作皇誥十八章文多不載太后立文宣

王廟于長安又立思燕佛圖于龍城皆刊石立碑太

后又制內屬五廟之孫外戚六親緦麻皆受復除性

儉素不好華飾躬御縵繒而已宰人上膳案裁徑尺

羞膳滋味減于故事十分之八太后嘗以體不安服

庵子宰人昏而進粥有蝘蜓在焉后舉匕得之高

祖侍側大怒將加極罰太后笑而釋之自太后臨朝

專政高祖雅性孝謹不欲參決事無巨細一稟于太

后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殺賞罰決之俄頃

多有不聞高祖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動內外故杞道

德王遇張佑苻承祖等拔自微閹歲中而至王公王

睿出入臥內數年便為宰輔賞財帛千萬億計金

書鐵券許以不死之詔李沖雖以器能受任亦由見

寵帷幄密加錫不可勝數后性嚴明假有寵待亦

無所縱左右纖介之愆動加捶楚多至百余少亦數

十然性不宿憾尋亦待之如初或因此更加富貴是

以人人懷于利欲至死而不思退太后曾與高祖幸

靈泉池燕群臣及藩國使人諸方渠帥各令為其方

舞高祖帥群臣上壽太后忻然作歌帝亦和歌遂命

群臣各言其志于是和歌者九十人太后外禮民望

元丕游明根等頒賜金帛輿馬每至褒美睿等皆引

丕等參之以示無私又自以過失懼人議己小有疑

忌便見誅戮迄后之崩高祖不知所生至如李欣李

惠之徒猜嫌覆滅者十余家死者數百人率多枉濫

天下冤之十四年崩于太和殿時年四十九其日有

雄雉集于太華殿高祖酌飲不入口五日毀慕過禮

謚曰文明太皇太后葬于永固陵日中而反虞于鑒

元殿詔曰尊旨從儉不申罔極之痛稱情允禮仰損

儉訓之德進退思維倍用崩感又山陵之節亦有成

命內則方丈外裁揜坎脫于孝子之心有所不盡者

室中可二丈墳不得過三十余步今以山陵萬世所

仰復廣為六十步辜負遺旨益以痛絕其幽房大小

棺槨質約不設明器至于素帳縵茵瓷瓦之物亦皆

不置此則遵先志從冊令俱奉遺事而有從有違未

達者或以致怪梓宮之里元堂之內圣靈所憑是以

一一奉遵仰昭儉德其余外事有所不從以盡痛慕

之情其宣示遠近著告群司上明儉誨之善下彰違

命之失及卒哭孝文服衰近臣從服三司已下外臣

衰服者變服就練七品以下盡除即吉設祔祭于太

和殿公卿以下始親公事高祖毀瘠絕酒肉不內御

者三年初高祖孝于太后乃于永固陵東北里余豫

營壽宮有終焉瞻望之志及遷洛陽乃自表瀍西以

為山園之所而方山虛宮至今猶存號萬年堂云

按禮志魏自太祖至于武泰帝及太皇太后皇太后

皇后崩悉依漢魏既葬公除惟高祖太和十四年九

月癸丑文明太后崩將營山陵安定王休齊郡王簡

咸陽王禧河南王干廣陵王羽潁川王雍始平王勰

北海王詳侍中太尉錄尚書事東陽王丕侍中司徒

淮陽王尉元侍中司空長樂王穆亮侍中尚書左仆

射平原王陸睿等率百寮詣闕表曰上靈不吊大行

太皇太后崩背溥天率土痛慕斷絕伏惟陛下孝思

烝烝攀號罔極臣等聞先王制禮必有隨世之變前

賢刱法亦務適時之宜良以世代不同古文異致故

也三年之喪雖則自古然中代已后未之能行先朝

成式事在可準圣后終制刊之金冊伏惟陛下至孝

發衷哀毀過禮欲依上古喪終三年誠協大舜孝慕

之德實非俯遵濟世之道今雖中夏穆清庶邦康靜

然萬機事殷不可暫曠春秋烝嘗事難廢闕伏愿天

鑒抑至孝之深誠副億兆之企望喪期禮數一從終

制則天下幸甚日月有期山陵將就請展安兆域以

備奉終之禮詔曰兇禍甫爾未忍所請休等又表曰

臣等聞五帝已前喪期無數三代相因禮制始立名

雖虛置行之者寡高宗徒有諒暗之言而無可遵之

式康王既廢初喪之儀先行即位之禮于是無改之

道或虧三年之喪有缺夫豈無至孝之君賢明之子

皆以理貴隨時義存百姓是以君薨而即位不暇改

年逾月而即葬豈待同軌葬而即吉不必終喪此乃

二漢所以經綸治道魏晉所以綱理政術伏惟陛下

以至孝之性遭罔極之艱永慕崩號哀過虞舜誠是

萬古之高德曠世之絕軌然天下至廣萬機至殷曠

之一朝庶政必滯又圣后終制已有成典宗社廢禮

其事尤大伏愿天鑒抑哀毀之至誠思在予之深責

仰遵先志典冊之文俯哀百辟元元之請詔曰自遭

禍罰慌惚如昨奉侍梓宮猶悕髣囗山陵遷厝所未

忍聞十月休等又表曰臣等頻煩上聞仰申誠款圣

慕惟遠未垂昭亮伏讀哀灼憂心如焚臣等聞承干

統極者宜以濟世為務經綸天下者特以百姓為心

故萬幾在躬周康弗獲申其慕漢文作戒孝景不得

終其禮此乃先代之成軌近世所不易伏惟太皇太

后睿圣淵識慮及始終明誥垂于典策遺訓囗于末

命聿修厥德圣人所重遵承先式臣子攸尚陛下雖

欲終上達之禮其如黎元何臣等不勝憂懼之誠敢

冒重陳乞垂聽訪以副億兆之望詔曰仰尋遺旨俯

聞所奏信增號絕山陵可依典冊如公卿所議衰服

之宜情所未忍別當備敘在心既葬休又表曰奉被

癸酉詔書述遺戒之旨昭違從之義遵儉葬之重式

稱孝思之深誠伏讀未周悲感交切日月有期山陵

即就伏惟陛下永慕崩號倍增摧絕臣等具位在官

與國休戚庇心之至不敢不陳咸以為天下之至尊

莫尊于王業皇極之至重莫重于萬幾至尊故不得

以常禮任己至重亦弗獲以世典申情是以二漢已

降逮于魏晉葬不過逾月服不淹三旬良以叔世事

廣禮隨時變不可以無為之法行之于有為之辰文

質不同古今異制其來久矣自皇代革命多歷年祀

四祖三宗相繼纂業上承數代之故實俯副兆民之

企望豈伊不懷理宜然也文明太皇太后欽明稽古

圣思淵深所造終制事合世典送終之禮既明遺誥

之文載備奉而行之足以垂風百王軌儀萬葉陛下

以至孝之誠哀毀過禮三御不充半溢晝夜不釋绖

帶永思纏綿滅性幾及百姓所以憂懼失守臣等所

以肝腦涂地王者之尊躬行一日固可以感徹上靈

貫被幽顯況今山陵告終

二字

咸畢自已淹月仍不

上練比之前世理為過矣愿陛下思大孝終始之義

愍億兆悲惶之心抑思割哀遵奉終制以時即吉一

日萬幾則天下蒙恩率土仰賴謹依前式求定練日

以備祔禪之禮詔曰比當別敘在心既而帝引見太

尉丕及群臣等于太和殿前哭拜盡哀出幸思賢門

右詔尚書李沖宣旨于王等仰惟先后平日近集群

官共論政治平秩民務何圖一旦禍酷奄鍾獨見公

卿言及喪事追惟荼毒五內崩摧丕對曰伏奉明詔

群情圯絕臣與元等不識古義以老朽之年歷奉累

圣國家舊事頗所知聞伏惟遠祖重光世襲至有大

諱之日惟侍送梓宮者兇服左右盡皆從吉四祖三

宗因而無改世祖高宗臣所目見惟先帝升遐臣受

任長安不在侍送之列竊聞所傳無異前式伏惟陛

下以至孝之性哀毀過禮伏聞所御三食不滿半溢

臣等叩心絕氣坐不安席愿暫抑至慕之情遵先朝

成事思金冊遺令奉行前式無失舊典詔曰追惟慈

恩昊天罔極哀毀常事豈足關言既不能待沒而朝

夕食粥粗亦支任二公何足以至憂怖所奏先朝成

事亦所具聞祖宗情專武略未修文教朕今仰稟圣

訓庶習古道論時比事又與先世不同太尉等國老

政之所寄于典記舊式或所未悉且可知朕大意其

余喪禮之儀古今異同漢魏成事及先儒所論朕雖

在衰服之中以喪禮事重情在必行故暫抑哀慕躬

自尋覽今且以所懷別問尚書游明根高閭等公且

可聽之高祖謂明根曰朕丁罹酷罰日月推移山陵

已過公卿又依金冊據按魏晉請除衰服重聞所奏

倍增號哽前者事逼山陵哀疚頓敝未得論敘今故

相引欲具通所懷卿前所表除釋衰麻聞之實用悲

恨于時親侍梓宮匍匐筵幾哀號痛慕情未暫闋而

公卿何忍便有此言何于人情之不足夫圣人制卒

哭之禮授練之變皆奪情以漸又聞君子不奪人之

喪亦不可奪喪今則旬日之間言及即吉特成傷理

明根對曰臣等伏尋金冊遺旨逾月而葬葬而即吉

故于卜葬之初因奏練除之事仰傷圣心伏增悲悚

高祖曰卿等咸稱三年之喪雖則自古然中代以后

未之能行朕謂中代所以不遂三年之喪蓋由君上

違世繼主初立故身襲袞冕以行即位之禮又從儲

宮而登極者君德未允臣義不洽天下颙颙未知所

傒故頒備朝儀示皇極之尊及后之喪也因父在不

遂即生惰易之情踵以為法諒知敦厚之化不易遵

也朕少蒙鞠育慈嚴兼至臣子之情君父之道無不

備誨雖自蒙昧粗解告旨庶望量行以免咎戾朕誠

不德在位過紀雖未能恩洽四方化行萬國仰稟圣

訓足令億兆知有君矣于此之日而不遂哀慕之心

使情禮俱損喪紀圮壞者深可痛恨高閭對曰太古

既遠事難襲用漢魏以來據有成事漢文繼高惠之

蹤斷獄四百幾致刑措猶垂三旬之禮孝景承平遵

而不變以此言之不為即位之際有所逼懼也良是

君臣之道理自宜然又漢稱文景雖非圣君亦中代

明主今遺冊之旨同于前式伏愿陛下述遵遺令以

副群庶之情杜預晉之碩學論自古天子無有行三

年之喪者以為漢文之制暗與古合雖叔世所行事

可承踵是以臣等慺慺干謁高祖曰漢魏之事與今

不同備如向說孝景雖承升平之基然由嫡子即位

君德未顯無異前古又父子之親誠是天屬之重然

圣母之德昊天莫報思自殞滅豈徒衰服而已竊尋

金冊之旨所以告奪臣子之心令早即吉者慮遺絕

萬機荒廢政事群臣所以慺慺亦懼機務之不理矣

今仰奉冊令俯順群心不敢暗默不言以荒庶政惟

欲存衰麻廢吉禮朔望盡哀寫泄悲慕上無失導誨

之志下不乖眾官所請情在可許故專欲行之公卿

宜審思朕懷不當固執至如杜預之論雖暫適時事

于孺慕之君諒暗之主蓋亦誣矣孔圣稱喪與其易

也寧戚而預于孝道簡略朕無取焉秘書丞李彪對

曰漢明德馬后保養章帝母子之道無可間然及后

之崩葬不淹旬尋以從吉然漢章不受譏于前代明

德不損名于往史雖論功比德事有殊絕然母子之

親抑亦可擬愿陛下覽前世之成規遵金冊之遺令

割哀從議以親萬幾斯誠臣下至心兆庶所愿高祖

曰既言事殊固不宜仰匹至德復稱孝章從吉不受

譏前代朕所以眷戀衰绖不從所議者仰感慈恩情

不能忍故也蓋聞孝子之居喪見美麗則感親故釋

錦而服粗衰內外相稱非虛加也今者豈徒顧禮違

議茍免嗤嫌而已抑亦情發于衷而欲肆之于外金

冊之意已具前答故不復重論又卒日奉旨不忍片

言后事遂非嘿嘿在念不顯所懷今奉終之事一以

仰遵遺冊于令不敢有乖但痛慕之心事系于予雖

無丁蘭之感庶圣靈不奪至愿是以謂無違旨嫌諸

公所表稱先朝成式事在可準朕仰惟太祖龍飛九

五初定中原及太宗承基世祖纂歷皆以四方未一

群雄競起故銳意武功未修文德高宗顯祖亦心存

武烈因循無改朕承累世之資仰圣善之訓撫和內

外上下輯諧稽參古式憲章舊典四海移風要荒革

俗仰遵明軌庶無愆違而方于禍酷之辰引末朝因

循之則以為前準非是所喻高閭對曰臣等以先朝

所行頗同魏晉又適于時故敢仍請高祖曰卿等又

稱今雖中夏穆清庶邦康靜然萬機事廣不可暫曠

朕以卿苦見逼奪情不自勝尋覽喪儀見前賢論者

稱卒哭之后王者得理庶事依據此文又從遺冊之

旨雖存衰服不廢萬機無闕庶政得展罔極之思于

情差申高閭對曰君不除服于上臣則釋衰于下從

服之義有違為臣之道不足又親御衰麻復聽朝政

吉兇事雜臣竊為疑高祖曰卿等猶以朕之未除于

上不忍專釋于下柰何令朕獨忍于親舊論云王者

不遂三年之服者屈己以寬群下也先后之撫群下

也念之若子視之猶傷卿等哀慕之思既不求寬朕

欲盡罔極之慕何為不可但逼遺冊不遂乃心將欲

居廬服衰寫朝夕之慕升堂襲素理日昃之勤使大

政不荒哀情獲遂吉不害于兇兇無妨于吉以心處

之謂為可爾遺旨之文公卿所議皆服終三旬釋衰

襲吉從此而行情實未忍遂服三年重違旨誥今處

二理之際惟望至期使四氣一周寒暑代易雖不盡

三年之心得一終忌日情結差申案禮卒哭之后將

受變服于朕受日庶民及小官皆命即吉內職羽林

中郎已下虎賁郎已上及外職五品巳上無衰服者

素服以終三月內職及外臣衰服者變從練禮外臣

三月而除諸王三都駙馬及內職至來年三月晦朕

之練也除兇即吉侍臣君服斯服隨朕所降比雖非

舊式推情即理有貴賤之差遠近之別明根對曰圣

慕深遠孝性彌至臣等所奏已不蒙許愿得逾年即

吉既歷冬正歲序改易且足申至慕之情又近遺誥

之意何待囗年高祖曰冊旨速除之意慮廣及百官

久曠眾務豈于朕一人獨有違奪今既依次降除各

不廢王政復何妨于事而猶奪期年之心高閭對曰

昔王孫囗葬士安去棺其子皆從而不違不為不孝

此雖貴賤非倫事頗相似臣敢借以為喻今親奉遺

令而有所不從臣等所以頻煩于奏李彪亦曰三年

不改其父之道可謂大孝今不遵冊令恐涉改道之

嫌高祖曰王孫士安皆誨子以儉送終之事及其遵

也豈異今日改父之道者蓋謂慢孝忘禮肆情違度

今梓宮之儉元房之約明器幃帳一無所陳如斯之

事卿等所悉衰服之告乃至圣心卑己申下之意寧

可茍順沖約之旨而頓絕創巨之痛縱有所涉甘受

后代之譏未忍今日之請又表稱春秋蒸嘗事難廢

闕朕聞諸夫子吾不與祭如不祭自先朝以來有司

行事不必躬親比之圣言于事殆闕賴蒙慈訓之恩

即行致敬之禮今昊天降罰殃禍上延人神喪恃幽

顯同切想宗廟之靈亦輟歆祀脫行饗薦恐乖冥旨

仰思成訓倍增痛絕豈忍身襲袞冕親行吉事高閭

對曰古者郊天越紼行事宗廟之重次于郊祀今山

陵已畢不可久廢廟饗高祖曰祭祀之典事由圣經

未忍之心具如前告脫至廟庭號慕自纏終恐廢禮

公卿如能獨行事在言外李彪曰三年不為禮禮必

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今欲廢禮闕樂臣等未敢高

祖曰此乃宰予不仁之說已受責于孔子不足復言

群臣前表稱高宗徒有諒暗之言而無可遵之式朕

惟信暗默之難周公禮制自茲以降莫能景行言無

可遵之式良可怪矣復云康王既廢初喪之儀先行

即位之禮于是無改之道或虧三年之喪有缺朕謂

服美不安先賢有諭禮畢居喪著在前典或虧之言

有缺之義深乖理衷高閭對曰臣等據案成事依附

杜預多有未允至乃推校古今量考眾議實如明旨

臣等切惟曾參匹夫七日不食夫子以為非禮及錄

其事惟書七日不稱三年蓋重其初慕之心惟陛

下以萬乘之尊不食竟于五日既御則三食不充半

溢臣等伏用悲惶肝腦涂地躬行一日足以貫被幽

顯豈宜衰服三年以曠機務夫圣人制禮不及者企

而及之過之者俯而就之伏愿陛下抑至慕之情俯

就典禮之重誠是臣等慺慺之愿高祖曰恩隆德厚

則思戀自深雖非至情由所感發然曾參之孝曠代

而有豈朕今日所足論也又前表稱古者葬而即吉

不必終禮此乃二漢所以經綸治道魏晉所以綱理

庶政朕以為既葬即吉蓋其季俗多亂權宜救世耳

諒非光治興邦之化二漢之盛魏晉之興豈由簡略

喪禮遺忘仁孝哉公卿偏執一隅便為經治之要皆

在于斯殆非義也昔平日之時公卿每奏稱當今四

海晏安諸夏清泰禮樂日新政和民悅蹤侔軒唐事

等虞禹漢魏已下固不足仰止圣治及至今日便欲

苦奪朕志使不逾于魏晉如此之意未解所由昔文

母上承圣主之資下有賢子之化惟助德宣政因風

致穆而已當今眾事草刱萬務惟始朕以不德沖年

踐祚而圣母匡訓以義方詔誨以政事經綸內外憂

勤億兆使君臣協和天下輯穆上代以來何后之功

得以仰比如有可擬則從眾議堯雖棄子禪舜而舜

自有圣德不假堯成及其徂也猶四海遏密終于三

年今慈育之恩詔教之德尋之曠代未有匹擬既受

非常之恩寧忍從其常式況未殊一時而公卿欲令

即吉冠冕黼黻行禮廟庭臨宜設懸饗會萬國尋事

求心實所未忍高閭對曰臣等遵承冊令因循前典

惟愿除衰即吉親理萬機至德所在陛下欽明稽古

周覽墳籍孝性發于圣質至情出于自然斟酌古今

事非臣等所及李彪曰當今雖治風輯穆民庶晏然

江南有未賓之吳朔北有不臣之國東西二蕃雖文

表稱順情尚難測是以臣等猶懷不虞之慮高祖曰

魯公帶绖從師晉侯墨衰敗寇往圣無譏前典所許

如有不虞雖越紼無嫌而況衰麻乎豈可于晏安之

辰豫念戎旅之事以廢喪紀哉李彪對曰昔太伯父

死適越不失至德之名夫豈不懷有由然也伏愿抑

至慕之心從遺告之重臣聞知子莫若父母圣后知

陛下至孝之性也難奪故豫造金冊明著遺禮今陛

下孝慕深遠果不可奪臣等常辭知何所啟高祖曰

太伯之言有乖今事諸情備如前論更不重敘古義

亦有稱王者除衰而諒暗終喪者若不許朕衰朕則

當除衰暗默委政冢宰二事之中惟公卿所擇明根

對曰陛下孝侔高宗慕同大舜服衰麻以申至痛理

萬機以從遺旨興曠世之廢禮制一代之高則臣等

伏尋淵默不言則代政將曠仰順圣慕之心請從衰

服之旨東陽王丕曰臣與尉元歷事五帝雖衰老無

識敢奏所聞自圣世以來大諱之后三月必須迎神

于西攘惡于北具行吉禮自皇始以來未之或易高

祖曰太尉國老言先朝舊事誠如所陳但聰明正直

惟德是依若能以道不召自至茍失仁義雖請弗來

大禍三月而備行吉禮深在難忍縱即吉之后猶所

不行況數旬之中而有此理恐是先朝萬得之一失

未可以為常式朕在不言之地不應如此但公卿執

奪朕情未忍從遂成往復追用悲絕上遂號慟群官

亦哭而辭出壬午詔曰公卿屢上啟事依據金冊遺

旨中代成式求過葬即吉朕仰惟恩重不勝罔極之

痛思遵遠古終三年之禮比見群官具論所懷今依

禮既虞卒哭囗此月二十日受服以葛易麻既衰服

在上公卿不得獨釋于下故于朕之授變從練已下

復為節降斷度今古以情制衷但取遺旨速除之一

節粗申臣子哀慕之深情欲令百官同知此意故用

宣示便及變禮感痛彌深

太和十五年帝服太皇太后喪始進蔬食有司求卜

祥日及服縞祔廟之典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太和十五年夏四月癸亥帝始

進蔬食 按禮志十五年四月癸亥朔設薦于太和

廟是日高祖及從服者仍朝夕臨始進蔬食上哀哭

追感不飯侍中南平王馮誕等諫經宿乃膳甲子罷

朝夕哭九月丙戌有司上言求卜祥日詔曰便及此

期覽以摧絕敬祭卜祥乃古之成典但世失其義筮

曰永吉既乖敬事之志又違永慕之心今將屈禮厲

眾不訪龜兆已企及此晦寧敢重違冊旨以異群議

尋惟永往言增崩裂丁亥高祖宿于廟至夜一刻引

諸王三都大官駙馬三公令仆已下奏事中散已上

及刺史鎮將立哭于廟庭三公令仆升廟既出監御

令陳服笥于廟陛南近侍者奉而升列于堊室前席

侍中南平王馮誕跽奏請易服進縞冠皂朝服革帶

黑屨侍臣各易以黑介幘白絹單衣革帶烏履遂哀

哭至乙夜盡戊子質明薦羞奏事中散已上冠服如

侍臣刺史已下無變高祖薦酌神部尚書王諶贊祝

訖哭拜遂出有司陽祥服如前侍中跽奏請易祭服

進縞冠素紕白布深衣麻繩履侍臣去幘易幍群官

易服如侍臣又引入如前儀曹尚書游明根升廟跽

慰復位哭遂出引太守外臣及諸部渠帥入哭次引

蕭賾使并雜客入至甲夜四刻侍御散騎常侍司衛

監以上升廟哭既而出帝出廟停立哀哭久而乃還

十月太尉丕奏曰竊聞太廟已就明堂功畢然享祀

之禮不可久曠至于移廟之日須得國之大姓遷主

安廟神部尚書王諶既是庶姓不宜參豫臣昔以皇

室宗屬遷世祖之主先朝舊式不敢不聞詔曰具聞

所奏尋惟平日倍增痛絕今遵述先旨營建寢廟既

而粗就先王制禮職司有分移廟之日遷奉神主皆

太尉之事朕亦親自行事不得越局專委大姓王諶

所司惟贊板而已時運流速奄及縞制復不得哀哭

于明堂后當親拜山陵寫泄哀慕

太和十六年太皇太后再周忌日帝絕膳哭陵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太和十六年九月甲午祀文明

太后于元室辛未帝以文明太皇太后再周忌日哭

于陵左絕膳三日哭不輟聲 按禮志十六年九月

辛未高祖哭于文明太后陵左終日不絕聲幕越席

為次侍臣侍哭壬申高祖以忌日哭于陵左哀至則

哭侍哭如昨帝二日不御膳癸酉朝中夕三時哭拜

于陵前夜宿監元殿是夜徹次甲戌帝拜哭辭陵還

永樂宮

北齊

文宣帝天保十年廢帝即位尊皇太后婁氏為太皇

太后

按北齊書廢帝本紀天保十年十一月癸卯太子即

皇帝位庚戌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 按神武明皇

后婁氏傳后諱昭君贈司徒內干之女也少明悟強

族多聘之囗不肯行及見神武于城上執役驚曰此

真吾夫也乃使婢通意又數致私財使以聘己父母

不得已而許焉神武既有澄清之志傾產以結英豪

密謀秘策后恒參預及拜渤海王妃閫闈之事悉決

焉文襄嗣位進為太妃文宣將受魏禪后固執不許

帝所以中止天保初尊為皇太后宮曰宣訓濟南即

位尊為太皇太后

廢帝干明元年秋八月壬午太皇太后令廢帝為濟

南王令食一郡以大丞相常山王演入纂大統是日

王居別宮

按北齊書廢帝本紀云云

孝昭帝皇建元年八月壬午皇帝即位于晉陽宣德

殿詔奉太皇太后還稱皇太后

按北齊書孝昭帝本紀云云 按神武明皇后婁氏

傳尚書令楊愔等受遺詔輔政囗忌諸王太皇太后

密與孝昭及諸大將定策誅之下令廢立孝昭即位

復為皇太后

后主隆化二年春正月乙亥幼主即皇帝位改元為

承光元年大赦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帝為太上皇

帝后為太上皇后

按北齊書后主本紀云云

北周

宣帝大象二年上阿史那氏尊號為太皇太后李氏

為太帝太后

按周書靜帝本紀大象二年夏五月庚戌上天元上

皇太后尊號為太皇太后天元圣皇太后為太帝太

后 按武帝阿史那皇后傳后突厥木捍可汗俟斤

之女高祖即位許歸后于帝天和三年高祖行親迎

之禮宣帝即位尊為皇太后大象元年改為天元皇

太后二年又尊為天元上皇太后宣帝崩靜帝尊為

太皇太后 按武帝李皇后傳后名娥姿楚人也于

謹平江陵后家被籍沒至長安太祖以后賜高祖后

稍得親幸大象元年二月改為天元帝太后七月又

尊為天皇太后二年尊為天元圣皇太后宣帝崩靜

帝尊為太帝太后

唐定太皇太后金璽及出入儀衛之制

按唐書車服志太皇太后璽以金為之藏而不用封

令書以宮官印 按儀衛志太皇太后出尚儀版奏

請中嚴尚服率司仗布侍衛司賓列內命婦于庭西

向北上六尚以下詣室奉迎尚服負寶內仆進車合

外尚儀版奏外辦馭者執轡太皇太后乘輿以出華

蓋侍衛警蹕內命婦從出門太皇太后升車從官皆

乘馬內命婦宮人以次從清游隊旗一執者一人佩

橫刀引夾皆二人佩弓箭橫刀騎次金吾衛折沖都

尉一人佩橫刀弓箭領騎四十亦佩橫刀夾折沖執

囗二十人持弩四人佩弓箭十六人持囗刀二人

次虞候佽飛二十八人騎佩弓箭橫刀夾道分左右

以屬黃麾仗次內仆令一人在左丞二人在右各書

令史二人騎從次黃麾一執者一人夾道二人皆騎

次左右廂黃麾仗廂皆三行行百人第一矩戟五色

氅執者黃地白花綦襖冒第二戈五色氅執者赤地

黃花綦襖冒第三锽五色旛執者青地赤花綦襖冒

左右衛左右威衛左右武衛左右驍衛左右領軍衛

各三行行二十人每衛以主帥六人主之皆豹文袍

冒執石裝長刀騎唯左右領軍衛減三人每衛果

毅都尉一人被繡袍各一人從左右領軍衛有絳引

幡引前者三掩后者三次內謁者監四人給事二人

內常侍二人內侍少監二人騎分左右皆有內給使

一人從次內給使百二十人平巾幘大口囗緋裲襠

分左右屬于宮人車次偏扇團扇方扇皆二十四宮

人執之衣彩大囗裙襦彩衣革帶履分左右次香蹬

一內給使四人轝之居重翟車前次重翟車駕四馬

駕士二十四人次行障六次坐障三皆左右夾車宮

人執之服同執扇次內寺伯二人領寺人六人執御

刀服如內給使夾重翟車次腰轝一執者八人團雉

尾扇二夾轝次大傘四次雉尾扇八左右橫行為二

重次錦花蓋二單行次小雉尾扇朱畫團扇皆十二

橫行次錦曲蓋二十橫行為二重次錦六柱八分左

右自腰轝以下皆內給使執之次宮人車次絳麾二

分左右次后黃麾一執者一人夾二人皆騎次供奉

宮人在黃麾后次厭翟車翟車安車皆駕四馬駕士

各二十四人四望車駕士二十二人金根車駕牛駕

士十二人次左右廂衙門各二每門二人執四人夾

皆赤綦襖黃袍冒騎次左右領軍衛廂皆一百五十

人執殳赤地黃花綦襖冒前屬于黃麾仗后盡鹵簿

廂各主帥四人主之皆黃袍冒執石裝長刀騎折

沖都尉二人檢校殳仗皆一人騎從次衙門一盡鹵

簿后殳仗內正道每門監門校尉二人主之執銀裝

長刀廂各有校尉一人騎佩銀橫刀往來檢校御馬

減大駕之半太皇太后將還三嚴內典引引外命婦

出次就位司賓引內命婦出次序立大次之前既外

辦馭者執轡太皇太后乘輿出次華蓋警蹕侍衛如

初內命婦以下乘車以從車駕入內典引引外命婦

退駕至正殿門外車駕南向尚儀前奏請降車將士

順宗永貞元年十月丁酉為曾太皇太后舉哀十一

月已巳祔睿貞皇后于元陵寢宮

按唐書憲宗本紀云云 按代宗睿貞皇后傳后沈

氏吳興人開元末以良家子入東宮太子以賜廣平

王實生德宗天寶亂賊囚后東都掖庭王入洛而河

南為史思明所沒遂失后所在代宗立以德宗為皇

太子詔訪后在亡不能得德宗即位乃先下詔建中

元年乃具冊前上皇太后尊號憲宗即位有司建言

皇太后沈氏厭代二十有七年大行皇帝至孝哀思

罔極建中時發明詔遣使者奉迎凡舟車所至罔不

逮歲推月遷參訪理絕請因大行皇帝啟殯詔群臣

為皇太后發哀肅章內殿中人奉廞衣置幄坐宮中

朝夕上食告天地宗廟上太皇太后謚冊作神主祔

代宗廟備法駕奉祎衣納于元陵祠室詔曰可

穆宗長慶四年正月丙子皇太子即皇帝位二月癸

未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

按唐書敬宗本紀云云 按憲宗懿安皇后傳后郭

氏汾陽子儀之孫父曖尚升平公主實生后憲宗為

廣陵王聘以為妃生穆宗元和元年進冊貴妃八年

群臣三請立為后帝以歲子午忌又是時后庭多嬖

艷恐后得尊位鉗掣不得肆故章報聞罷穆宗嗣位

上尊號皇太后帝崩中人有為后謀稱制者后怒曰

吾效武氏邪今太子雖幼尚可選重德為輔吾何與

外事哉敬宗立號太皇太后

敬宗寶歷二年太皇太后定策立江王嗣皇帝位

按唐書敬宗本紀不載 按憲宗懿安皇后傳寶歷

倉卒后召江王嗣皇帝位是為文宗文宗性謹孝事

后有禮凡羞果鮮珍及四方奇奉必先獻宗廟三宮

而后御之

按通鑒綱目時郭太后居興慶宮寶歷王太后居義

安殿蕭太后居大內上性孝謹事之如一每得珍異

先薦郊廟次奉三宮然后進御

宣宗大中二年五月己卯太皇太后崩十一月壬午

葬懿安太皇太后于景陵

按唐書宣宗本紀云云 按憲宗懿安皇后傳宣宗

立于后諸子也而母鄭故侍兒有曩怨帝奉養禮稍

薄后郁郁不聊與一二侍人登勤政樓將自隕左右

共持之帝聞不喜是夕后暴崩有司上尊謚葬景陵

外園太常官王囗請后合葬景陵以主祔憲宗室帝

不悅令宰相白敏中讓之囗曰后乃憲宗東宮元妃

事順宗為婦歷五朝母天下不容有異論敏中亦怒

周墀又責謂囗終不撓墀曰囗性孤直俄貶囗句容

令懿宗咸通中囗還為禮官申抗前論乃詔后主祔

于廟

大中十三年八月詔立鄆王為皇太子癸巳即皇帝

位癸卯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

按唐書懿宗本紀云云 按憲宗孝明皇后傳后鄭

氏丹陽人元和初沒入掖廷憲宗幸之生宣宗宣宗

為光王后為王太妃及即位尊為皇太后懿宗立尊

后為太皇太后咸通三年帝奉后宴三殿命翰林學

士侍立結綺樓下

懿宗咸通六年十二月壬子太皇太后崩

按唐書懿宗本紀云云 按憲宗孝明皇后傳六年

崩移仗西內上謚冊葬景陵旁園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5 15:43:26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源县| 佛冈县| 龙泉市| 南充市| 贺州市| 蕲春县| 青浦区| 利辛县| 阳城县| 皋兰县| 当涂县| 饶阳县| 皋兰县| 沭阳县| 罗江县| 潜江市| 漳浦县| 塔城市| 景德镇市| 营口市| 拉孜县| 惠安县| 酉阳| 儋州市| 吴忠市| 大庆市| 衡阳市| 榆中县| 大埔区| 抚远县| 云霄县| 凌云县| 汕头市| 武功县| 托克逊县| 手游| 抚远县| 澄迈县| 静安区| 海丰县| 汝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