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王國維談美學: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1)

王國維是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國學大師,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史學、古文學諸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在美學研究方面,他同樣是一位重要的美學大師。在接受了西方的美學理論(主要是叔本華和康德)后,他就試圖把它們融入到中國的傳統美學理論中,構建新的美學理論體系。從理論構建上來說,他是中國古典美學理論之集大成者,同時又是中國現代美學理論之開先河者。在中國美學思想史上,他既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終結者,也是中國現代美學的前驅者,是從古代到現代過程中的橋梁,起到了一脈相承傳的作用。可以說,他是中國近代美學的奠基人。

如何看待中國古典美學

美是什么?盡管從西方到東方,對美的理念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但有一點毫無疑問——美可理解為讓人直觀看上去感到舒服、愉悅的外在印象,進而擴展為主觀感受。而美學,則可簡單理解為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

中國有著漫長的文明史,其間的美學發展脈絡有一個逐漸清晰的過程。從最原始的審美萌芽到龍鳳圖騰藝術和青銅藝術的出現,再到儒道思想和文學書法繪畫諸藝術的繁榮,實質就是一個美學發展和提高的過程。但是,對中國的美學研究及形成最初的原理著作,卻是在民國初期。

自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的鐵蹄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肆意踐踏,致使中華山河破碎,生靈涂炭,內憂外患,國不為國。伴隨著西方人的堅船利炮而入的,就是他們的思想文化和價值體系。在它們的猛烈撞擊下,中國文化原有的思想價值體系全面崩潰。這當中,首當其沖感受到痛苦乃至屈辱的自然是知識分子階層。他們于上下求索中學會了沉痛反思與批判。這其間,王國維以一種開拓者的自信和魄力,將西方美學的思想方法引入中國,從學科形態上,將中西方美學接軌,并將《美學》列入教學大綱,這一舉措標志著美學在中國的確立。“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有鑒于此,不妨引用王國維的美學觀點來看待中國的古典美學。

(1)藝術之美在于物我兩忘。

“故美術之為物,欲者不觀,觀者不欲;而藝術之美所以優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關系也。”王國維的這段話是說:對物質世界充滿欲望的人不懂得欣賞美,懂得欣賞美的人心中會是沒有物欲的;人類所創造出的美,要優于自然天成的美,只有物我兩忘之人才能體會到。這其實不難理解。比方說,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的雕塑,還有那些繪畫作品,都是人為制作的,但只有沒有物欲之人才能懂得欣賞,并嘆服于它們的巧奪天工,遠勝于自然之美。中國的古典美學雖沒有形成如西方那樣系統性的原理著述,但它們無處不在,它們在不朽的雕塑上,在細膩或磅礴的文學中,在讓人如癡如醉的欣賞中。

傳統的中國文人身上都有一種潔身自好的氣節,那就是以仰人鼻息為恥,以嗟來之食為辱,以寄人籬下為哀。王國維的一生,可說都是在憂患中度過的。這期間,物質生活上的窘迫應是他每日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盡管他遇到了羅振玉這樣的大貴人,但他的內心中肯定有種受制于人的羈絆感,時刻都想超脫于現實,遠離物欲。于是,超功利的思想就化作了帶有這種追求性質的夢想,進而行之于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間。物我兩忘的境界是一種超功利的境界,與道家的無為逍遙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中國的古典美就存于這種境界之中。因而,將物我兩忘的境界引入美學之中,可以說是對中國古典美學的宣揚與豐富。

(2)物有優、壯之美。

“美之為物有兩種:一曰優美,一曰壯美。”“夫優美與壯美,皆使吾人離生活之欲,而入于純粹之知識者。”美,通過物來展現;物,通過美來宣揚。王國維認為,如果觀賞之物與觀賞人之間沒有利害關系,也沒什么私欲,觀賞之人只是沖著觀賞而來,那么,他觀賞時的那種寧靜的狀態,就叫優美之情,被他觀賞之物就叫優美。他認為,這是一種普通之美。如果觀賞之物大不利于觀賞人,讓他生活的意志受到誘引,而將才智單獨用來深入觀賞此物,那么,這個觀賞之物就叫壯美,觀賞之人的感情就叫壯美之情。比方說,觀賞《紅樓夢》之人,因書中引人入勝的情節和悲劇性結局而移情動性、產生共鳴,那么,這《紅樓夢》一書就可稱為壯美,觀賞之人的感情就叫壯美之情。而壯美之情,“其快樂存于使人忘物我之關系則固與優美無以異也”。可見,這些觀點,既可作為上面物我兩忘境界的補充和擴展,又可表明是對中國古典之美的進一步闡述。

很明顯,只要端正了心態,中國古典之美立馬呈現。優美與壯美,都帶有人的主觀認知在里面。王國維融它們于美學之中,并賦予了它們思想且使它們成為一種判斷標準。這,既是他西學中用的具體體現,又是對中國古典美學的補充和貢獻。

(3)詩詞、文學乃至人生有境界之美。

“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境界”說之中的“無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是王國維審美范疇里的重要內容,可看作忘我境界的進一步延伸。“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他說,“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為有我之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為無我之境。他說,古人寫詞,以寫有境者為多,而能寫無我之境的,自可當作豪杰來立于世。他還將“境界”推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并提出了著名的人生三種境界。

王國維所提出的“境界”說,本是存于中國古典美學之中的渾金璞玉,而其正是得益于他的博識與敏銳被發掘了出來。這,是難能可貴且可喜可賀之事。由此,也讓中國文學藝術之美沒有被白白埋沒,并讓國家對自己的文化增添了自信。這同樣是對中國美學的一大貢獻。

“美之性質,可愛玩而不可利用”,它是超功利的,順乎自然,和諧統一。

(4)西為中用,尋求形而上的架構。

總體上來說,中國古典美學缺乏了西方美學所具備的帶形而上的哲思,更注重的是經驗的歸納總結。中國人的高度務實,總是會于有意無意間窒息一些非物化的美和抽象性的美。試看敦煌莫高窟里的那些繪畫,尤其是那些表現人類升天渴望的佳作,竟出自出家人之手。并且,徒留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空懸千年,沒有一點美學方面的著述留下來。這該是多么令人遺憾啊。

顯然是看到了這一點,王國維便著意于中西方美學的嫁接,以便讓中國的古典美學以嶄新的面目呈現于世人面前,進而走向世界。只是在方式上,他不同于“五四”時期的那些精英們高喊“打倒孔家店”那樣去對傳統來個一盤子否定,而是將西方的一些美學原理和方法融入中國美學,從而讓中國美學既擴展豐富,又能像西方美學那樣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體系。

中國的古典美學,有著深厚的底韻和淵源以及社會基礎,缺的只是運用合適的工具去完善和發展它。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王國維可以說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發掘者和修繕者,他的所作所為讓人尤為尊敬。

美學的“意”與“境”有何區別?

毫無疑問,王國維的“境界”說,是他美學思想的具體體現。但是,在評閱他的“境界”說時,很多人往往有意無意間忽略了“意境”與“境界”的區別,甚而將它們混為一談。其實,從詞義上來看,“境界”是一種或抽象或具體的狀態,歸為客觀范疇,指的是有范圍的界域。而“意境”屬意象與境界的合成詞,指的是對境界的感知或認知,其中的“意”,屬主觀范疇。因而,意境是將境界的活用,在美學領域,是將主觀的“意”與客觀的“境”二者結合的一種藝術表達。

王國維的“境界”說中,很少提到“意”。在他的名作《人間詞話》中,他對“境”的描述比較集中,這充分表明了他在文學方面的美學觀點。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王國維的這番話所說的是對創作取材的一種認識。文學作品,其人物或內容大多是虛構的,這就是造境,屬于臆想(理想)范疇。因為文學終歸是建于現實基礎之上的,因而,即使是臆想出來的作品,也很難將它與寫實的作品區別開來。只有貼近現實,貼近生活,則所造之“境”才合乎自己的要求。也就是說,只要不脫離實際,與現實緊緊相連,創作出的作品就是美。

“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寫之于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系,限制之處。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王國維的這番話可以說是對上面的話的補充和延伸。

無論是文學還是美術,其創作的素材雖說取自于現實,但決不能照抄照搬,得有所取舍。所選取的材料在運用時,要遵從自然法則,不能照貓畫虎。其實,文學作品中,童話也好,科幻也好,都是現實的變相運用。人間的一些法則,比如父親就是父親,必定比兒子年齡大,都是不可違逆而必須遵從的。遵從自然,方顯和諧,這也是一種美。這是主體與客觀必須相統一的美學觀點。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王國維的這番話明顯表達出了他的“境界”觀。自然界千姿百態,人有七情六欲,各種情各種景兼具。但作為文學創作者來說,只有能寫真景物、真感情的人才能稱為有境界,否則只能稱為無境界。什么叫真景物,什么叫真感情?可以想象,那些與作品情節內容無關的或者與作品人物認知無關的景物都不是真景物。同樣,那些與作品情節或內容無關的感情也都不是真感情。真感情就貴在真切感人。比如,黃庭堅的“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風前橫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黃花白發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應能表現出他“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精神境界。可見,無論是詩詞還是其他文學作品,只要抓住一個“真”字,就能呈現出一種美來。美是人的感官的直接感受——一種賞心悅目的感受,而真正的美,就是“真”美。

此外,“境界”也有“大小”之分,還有上面所說的“有我”和“無我”之分,沒必要一一舉例說明。歸納來說,王國維的“境界”說包括這些內容:貼切自然、有變化氣象以及真誠,還有就是把這些內容從文學領域引升到人生的高度。

了解王國維的人都知道,他的許多思想都取自于叔本華和歌德。歌德曾說過:“美是自然的秘密規律的表現,沒有自然也就沒有什么美可言。”又說:“自然永遠是美的。它使藝術家們絕望,因為他們很少有能完全趕上自然的。”而在上面業已談及,王國維在他的作品中表達了這樣的美學觀點:“藝術之美所以優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關系也。”而歌德的話已再明顯不過的表明,自然永遠是美的,藝術家們幾乎趕不上自然。由兩人的話,似乎引出了一個矛盾來——他們到底誰對誰錯?是王國維否定了歌德的觀點嗎?這就有必要將“意”提出來。

如果細究一下,兩人的話還是存在共識的交集的。歌德說很少有人的藝術能趕上自然之美,而王國維要說的是,能做到藝術之美優于自然之美,其前提是物我兩忘。而要做到物我兩忘,就屬“意”。何為美學范疇的“意”?王國維說過這樣的話:“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那么,感知這種“優美”和“宏壯”,就是“意”。可見,兩人間的觀點還是相通的。

“意”,屬于一種感知或認知。美就存在于人的感知或認知中,美的形成是以人的心理條件和心理活動為基礎的,其最高狀態是人的感性和理性認知的統一。王國維所說的物我兩忘的境界,是“意”當中的理性認知階段。他在他的“境界”說中,從沒把“意境”和“境界”混為一談,這并不是他的疏漏,恰表明他作為一代大師的嚴謹和負責任的態度。在他的眼里,“境”就好比一件器物的制作,他用一種審美的眼光來對它作評價。這些評價內容包括,器物用材的選擇標準、操作規范程度、物料使用節約情況以及制作好以后整體布局合理程度、美觀程度等內容或標準。為此,他以自己的知識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因而,他的“境”,實是如同事前預防、事中監督和事后總結,目的就是讓一切都達到最高標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滁州市| 郑州市| 田阳县| 织金县| 浦江县| 安陆市| 贡嘎县| 西昌市| 大埔区| 吴桥县| 玉田县| 阿城市| 武威市| 富蕴县| 修文县| 邵阳市| 东方市| 湛江市| 海盐县| 江都市| 香河县| 高清| 清原| 岗巴县| 弥渡县| 应用必备| 岳池县| 鄂托克前旗| 大田县| 子洲县| 宣武区| 河北区| 东平县| 乌恰县| 马鞍山市| 潮安县| 霸州市| 滁州市| 陆丰市| 淳化县| 梓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