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談論話題要有分寸,進退自如(3)
- 一開口就能找對話題
- 劉成
- 4612字
- 2016-01-27 17:02:06
5.見什么人說什么話,因人而異選話題
任何一個人說話都是雙向的,不管是在公共場合發言,還是與某個人隨意交談,除了說話人以外,還有說話的對象。俗話說:“彈琴要看聽眾,說話要看對象。”所以,我們與對方見面時不是想到什么話就說什么話,而要根據對象的不同特點說不同的話,從而創造一種和諧、融洽的氣氛。
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一天,他過去的一個苦難朋友從鄉下趕到京城來找他,一見面就開口說道:“吾皇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廬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兒當關,多虧菜將軍。”
朱元璋認為他說的話很好聽,一開口就讓他隱約記起了一些從前的事情。龍心大悅,立即封他為大官。
另外一個苦難朋友得知了這個消息后暗自想道:“同是那時候一塊兒玩兒的人,既然他去了有官做,我去當然也不會倒霉吧?”于是,他也去找朱元璋了。
一見朱元璋的面,他就直通通地說道:
“吾皇萬歲!還記得嗎?從前,我們兩個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們在蘆花蕩里,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著。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罐子都被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湯都潑在泥地里。你只顧從地上滿把抓豆子吃,不小心把紅草葉子也吞進嘴里了,葉子梗在喉嚨,讓你苦不堪言。還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葉子放在手上一并吞下去,這樣紅草的葉子才一起下肚了……”
他一張口說這些話,朱元璋就覺得很沒面子,等不得他說完就連聲大叫:“推出去斬了!推出去斬了!”
都是朱元璋的苦難朋友,為什么一個被封為大官,享受高官厚祿,另一個卻身首異處?以前的朱元璋與當上皇帝后的他完全不一樣了,那個被封官的苦難朋友意識到這點,說了讓朱元璋高興的話,而那個被斬首的朋友卻說了讓朱元璋丟面子的話。可見,說話要看對象是多么重要。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更要針對不同的客戶選取不同的話題與對方交談。張淑芬就是一個優秀的服務員,她接待客戶的語言就是說話看對象的一個范例:如果是一個知識分子來他們店里吃飯,張淑芬就這樣說:“同志,您要用餐,請這邊坐。來個拌雞絲或溜里脊,清淡利口,您看怎么樣?”
如果是工人同志來他們店里,張淑芬會這樣講:“師傅,來啦,今兒想吃宮保雞丁,還是汆丸子?”
如果是鄉下的老大娘進店,張淑芬這樣歡迎:“大娘,您進城里來了,趁身子骨還硬朗,隔一段就來轉轉,改善改善生活。您想吃點啥呢?”
……
張淑芬對不同的客戶所用的語言就不一樣:對知識分子,語言文雅、委婉;對工人同志,語言直接、爽快;對鄉下老大娘,語言則通俗、樸實。這就恰到好處地適應了不同對象的不同喜好和文化修養。
見什么人說什么話,因人而異選話題,這就需要我們做到以下三點:
文化知識不同,語言就不同
文化水平高的說話人對待文化水平低的聽話人,不能文白夾雜,滿口之乎者也,要用最樸實明白的語言,讓對方一聽就懂。對待文化水平相當或較高的聽話人,說話則要講究一點語言的修飾。在書面作品中,作者刻畫的說話人如果文化水平很低,但他說的話又很有文采,那就不符合說話人的文化水平了。反之也是如此。
身份地位不同,語言有差別
同樣的文化水平,但由于說話人和聽話人的地位、身份懸殊,說話則不能太隨便,說話人應考慮對方是什么身份,自己是什么身份,聽話人能不能接受自己的意見,三思而后開口。
雙方關系不同,語言要有區別
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有四種關系,即平等、上下、疏密、親朋關系,說話人與聽話人盡管文化水平相當,身份地位差不多,也要考慮一下雙方的關系如何,然后再開口。
6.好話題也要在恰當的時機說
古語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我們與人溝通也是如此。話不在多,點到就行。話不在好,時機對就行!所以,掌握好說好話的時機,是我們每一個業務員必修的一門課程。
如果你引出話題不是時候,即使你的話題再好、語言再動聽,也起不到好的作用,還可能給你帶來反面效果,那你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實在是很不劃算。如果選擇的時機很恰當,即使我們的話題不是對方最喜歡的,對方也容易接受。
蔣兵是一家五金公司的業務經理,他深知好話題要在恰當的時機說。有一次,他打算去拜訪一位重要客戶。在拜訪這位客戶之前,蔣兵搜集各方資料,了解到這位客戶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就是特別喜歡打高爾夫球。于是,他打電話給對方約定在高爾夫球場見面。
蔣兵早早地來到了高爾夫球場,耐心地等待著那位客戶的到來。可是,等了好長時間,那位客戶的車才出現在他的視線里。他殷勤地為對方打開車門,將客戶請進了高爾夫球場。
蔣兵亦步亦趨地跟在客戶的身后,除了一些簡單的問候以外,再也找不到其他話題可說。蔣兵還想說什么,但當他發現客戶一臉怒氣時,他把要說出口的話硬生生地咽了回去,只是一味地陪著對方打高爾夫球。
幾個回合下來,對方已大汗淋漓。蔣兵見此,立即將一瓶飲料遞了過去。那位客戶接過飲料,一飲而下,然后,深深地喘了一口氣。
這時,蔣兵立即把自己準備已久的話題說了出來:“想必您平常經常來打高爾夫球吧,剛才那幾桿真是打得太好了!”
客戶立即來了興趣:“那是,我一不高興就來打高爾夫球。不過,我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在我心情不好時打高爾夫球就特別不喜歡別人打擾我。”
聽到這里,蔣兵松了一口氣,暗自想道:幸虧我一開始就注意到他那副氣沖沖的樣子,所以才沒有把準備好的話題說出來。過了一會兒,他才附和道:“每個人都是這樣,心情不好時,都不喜歡被人打擾。”
……
兩人又聊了一會兒后,蔣兵發現客戶心情大好,便說道:“那請先生看看我們公司的產品怎么樣?”
“把資料與樣本給我看看。”對方很客氣地說道。
蔣兵立即把資料與樣本遞給他,他細細地看了看后,就大筆一揮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后來,蔣兵才知道這位客戶在來高爾夫球場之前跟上司發生了爭吵。
毫無疑問,故事中的蔣兵就很好地把握住了引出話題的時機,在客戶心情不好時,他選擇沉默,一直陪對方打高爾夫球;在客戶心情逐漸轉好時,他又找準了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并恰當地贊美了對方;直到客戶心情大好時,他才開始與之討論洽談事宜。最后成功簽下訂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從上面的故事中我們得知:如果你要讓對方變得愿意聽你講話或者接受你的觀點,你就得學會怎樣選擇并把握恰當的時機,好話題也要在恰當的時機說。這就像一個參賽的棒球運動員一樣,即使他有很好的技術、強健的體魄,但是如果他沒有把握住擊球的那個決定性的瞬間,偏早或偏遲,那么棒就落空了,比賽也就輸了。因此,時機對一個業務員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它幾乎成了你談判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性因素。
不過,何時才是這“決定性的瞬間”,怎樣才能判明并及時抓住時機,并沒有一定的規則。主要根據談話時的具體情況而定,比如說對方的心情、當時的環境等一系列的因素。
總之,好話題并不是什么時候都適用,也不是什么時候都能給我們帶來好處,而是要看時機。時機對了,好話題就是力量;時機不對,好話題也會變成壞話題!
7.與陌生人交談,提話題要有分寸
一些人害怕陌生的場合,對他們來說,完成一次和陌生人的交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他們寧愿去跑一次馬拉松賽,或者去爬一座海拔六千米的山峰,也不愿意去面對一個自己不熟悉的人。當然,如果要讓他們去和對方進行一次交談,而且交談的主題和內容還要他們自己來選擇,就會讓他們覺得難上加難。
但是不管怎樣,我們生活在這個流動的世界中,如果我們想要有所發展,想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建樹,就得學會去面對那些陌生人,學會像老朋友一樣和他們進行交流。
害怕和陌生人交談,有一部分原因是心理上的,人們在陌生的環境中,都會不自覺地變得小心翼翼。另一部分原因則是技術上的,準確地說,就是交談技巧。我們不知道該怎樣做才能自然地和陌生人打交道,也不知道和一個我們完全不熟悉的人該談些什么,更不知道如何把握好談論話題的分寸。
初次見面經常會在我們對談話對象毫無了解的情況下發生。誠然,有些時候,我們可能會從別人口里,或者一些資料上對我們所要交談的對象有所了解。但是這種了解,往往并不全面和直觀,無法讓我們立刻就切入將要進行的談話中去。
初次見面,我們雖然對對方了解不多,但是對方的衣著言談等,大多會透露一些有用的信息給我們。當你掌握這些有用的信息時,你才能夠因人而異地準備和對方交流的話題,通過這些話題,把你自己的信息準確地傳達給對方,并讓對方理解和接受。
許多人會抱怨一些陌生人不好打交道,和他們說話時,他們的反應往往和自己的期望相差甚遠。這種情形的產生往往是因為雙方的不了解,或者為人處世的習慣和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
火車上,一位乘客正為自己睡在上鋪而悶悶不樂,因為她帶著她剛剛三歲的小女兒一起出門。這時下鋪的一位乘客主動和她說話:“你帶著小女兒出來,為什么不買一張下鋪票呢?”因為不知道對方提出這個問題是什么意圖,也許是在嘲笑她不會做事,于是她沒好氣地回答:“我也想啊,可是在我買票時,下鋪票已經賣完了。”
對方似乎并沒有注意到她的不高興,而是繼續說:“我不想晚上睡在下鋪,你能把你的上鋪讓給我嗎?”
她立刻明白了,對方是想幫助她,但是又不好貿然開口,所以用一種婉轉的方式來進入這個話題。她有些慚愧,很高興地接受了對方的提議。后來,他們很愉快地談了起來。原來下鋪的乘客是一位化妝品推銷員,毫無疑問,他成功地推銷出了一套化妝品。
人們往往抱怨對方在談話時的表現和自己所要求的不一致,但是他們沒有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想問題。每個人作為獨立個體,都有不同于他人的行事方式和理解能力,如果你的談話內容并沒有考慮到這些差異,那么你憑什么要求人們的反應能夠達到你的預期呢?
想要別人能夠按照你所設想的去理解你的談話,那么你就應該先去理解別人。在開始一場談話時,如果你能對對方有足夠的了解,并根據這些了解來找不同的話題,適應每個不同的談話對象,那么,你就能開始一場正確的談話。
切記,是“了解”每個談話對象之間的不同,而不是要勉強和委屈你自己去順從別人的意愿。因為了解并接受這種差異,你才能夠找到正確的談話話題。我們應該理解別人是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也應尊重每個人的理解能力的不同。即使你不喜歡,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
那么如何與陌生人交流呢?
學會搭訕
在沒有人介紹的前提下,讓陌生人變成熟人最常見的辦法是搭訕。搭訕自然就需要合適的話題,即使對方很配合你,主動地告訴你一些關于他的信息,但是我們也不能用那種一問一答的談話方式進行所有的對話。
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把自己的個人空間和心里話透露給外人的。當然,我們和陌生人搭訕的目的也不是一次就讓他們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所以,提出話題時掌握適當的分寸尤為重要。
掌握提話題的分寸
既然是第一次說話,總得有第一次說話的禮貌,對于聯系方式和對方比較私密的情況,最好等大家相互間比較熟悉之后再問。如果冒昧地提出一些并不適合兩個陌生人之間的話題,通常只會換來白眼。
毫不夸張地說,有時人與人之間矛盾的產生就是沒掌握好提話題的分寸。仔細觀察會發現,禍從口出,千萬別不注意自己的語言。與人能否和睦相處,能否共事順心,很多時候并不是取決于事情怎么辦,而是取決于你的語言能力。做錯了事,可以用“話”表歉意。但如果我們說話沒有分寸,就會導致事情的發展越來越糟,甚至徹底失敗。
可見,要掌握提話題的分寸,一方面,我們所提出的話題要讓人有親切感,知好歹,讓人自然地與你交流;另一方面,提出的話題要巧妙,太啰唆會讓人反感,太直白的話題容易遭到拒絕,太幼稚的話題容易讓人覺得無聊。因此,要想辦成一件事,或者想與人輕松交流,我們就要使提出的話題有很好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