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經
《射義》曰:射者,進退周旋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后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
此三代射藝之遺文也。射法首章所云,不出體直。次章所云,不出審固。而中則撒放之巧也。然必志正而后體直,體直而后審固,審固而后可中。夫志、氣之師也,氣、體之充也。志不正則馳,何以養氣。氣不養則餒,何以充體。敬以直內,此立其誠也。此圣賢之學,非術士所能知也。至於進退周旋必中禮,則有射體,詳載儀禮內,可考。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學者亦必志於彀。
《虎鈐經》曰:「鏃不上指,必無中理;指不知鏃,同於無目。」彀之說也。然彀各視其體之長短,以前后臂一直如線,而挽力至盡為度。若臂肩未直,鏃已上指,宜易長矢。臂肩已直。后手已盡,鏃未上指,宜易短矢。
又須力膳於弓,不可弓膳於力,弓膳力則身臂為弓所苦,不得平直而彀矣。古語云:「軟弓長箭,快馬輕刀。」
又云:「莫患弓軟,服將自遠;莫患力羸,服之自伾,皆篤論也。」【伾,音丕,有力也】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三日五射。
鄭康成注曰: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也。愚意白矢謂正立拈弓,右手持一失樹之,投於左手大指、食指間,見其矢白於土也。參連:古射用四矢,搢三而挾一個,故插於帶右者。三矢相次,參然而連也。剡注,以目從矢鏃,直貫於鵠,剡然而銳注也,所謂審也。襄,平也。尺,曲尺也。肘至手為尺。襄尺,謂弓引滿,前后尺平直,所謂體直而固也。井儀,謂四矢集正鵠如井字。詩曰:「四矢如樹」,此射之中也,巧也。
考工記》曰:「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干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固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
此統言六材之用也。弓矢所以射也,則學射者宜知其良楛矣。鄭注曰:「取干以冬,取角以秋,絲漆以夏。」
凡取干之道,七柘為上。檍次之,檿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荊次之。竹為下。凡相干,欲赤黑而陽聲。赤黑則鄉心,陽聲則遠根。凡析干,射遠者用執,射深者用直。居干之道,菑栗不迆,則弓不發出【栗,音裂】。
此論干之美惡,及析干之所宜也,鄉心則文理正。鄭注曰:「木之類,近根者奴。」鄭司農云:「執,形執也。假令木性自曲,則當反其曲以為弓。」故曰:「審曲面執。」鄭注曰:「曲執則宜薄,薄則力少。直則可厚,厚則為多。」賈公彥疏曰:「居,謂居處。菑,即耕義。栗,破也。」謂以鋸剖析弓干之時,不邪迆失理,則弓后不發傷也。
凡相角,秋閷者厚,春閷者薄;穉牛之角直而澤,老牛之角紾而昔;疢疾險中,瘠牛之角無澤。角欲青白而豐末。夫角之本,蹙於腦而休於氣,是故柔;柔故欲其埶也。白也者,埶之徵也。夫角之中,恒當弓之畏;畏也者必橈,橈故欲其堅也。青也者,堅之徵也。夫角之末,遠於腦而不休於氣,是故脃。脃,故欲其柔也。豐末也者,柔之徵也。角長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理,謂之牛戴牛【閷,同殺;(上止下止右刀)同腦;昔,同錯;休,音噓;畏,同隈;脃,音翠】。
此論角之善惡也,直而澤,謂理直而潤澤也。紾而昔,謂理戾而觕錯也。疢疾險中,謂牛有病則角裏也。蹙,近也。體,氣溫之也。畏,弓淵也,曲,隈之處也。言角本色白,則近於腦,而得氣之吹駒。其性柔可曲,反以為埶。角中色青,則質必堅。可以當曲,曲中而不撓。角末豐,則尚有腦氣及之,故雖處末,不脃而柔。有此三者,牛角復直一牛,故曰牛戴牛。
凡相膠,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澤,紾而摶廉;鹿膠青白,馬膠赤白,牛膠火赤,鼠膠黑,魚膠餌,犀膠黃。凡昵之類不能方。
此論膠之善惡也。鄭注曰:「廉瑕,嚴利也。言膠欲深嚴而光澤,紾戾而摶園。廉利,皆交錯之狀也。鹿馬等煮其皮為膠,鹿亦用角餌餌,色如餌也。昵,黏也。」鄭司農云:「膠善戾,不能方。」
凡相筋,欲小簡而長,大結而澤。小簡而長,大結而澤,則其為獸必剽;以為弓,則豈異於其獸?筋欲敝之敝。漆欲測,絲欲沈。得此六材之全,然后可以為良。【剽:音飄,去聲】
此論筋漆絲之善惡也。簡,筋條也。剽,疾也。今有用鸛筋者,以其剽也。筋椎朾嚼嚙熟。敝之極,則用之熨貼。測清也。沈謂絲乾燥時,猶如沈水中色也。
弓有六材焉,維干強之,張如流水。維體防之,引之中參。維角棖之,欲宛而無負弦。引之如環,釋之無失,體如環。
此言六材,以干、體、角而成也。五材依干,故曰強之。張如流水,順也。體者,納六材於檠,定其體也,防深淺所止也。賈公彥疏曰:「如司弓矢,謂王弧之弓,往體寡,來體多,弛之五寸,張之一尺五寸,夾庾之弓,往體多,來體寡。弛之一尺五寸,張之五寸。唐弓、大弓,往來體若一,弛之一尺,張之亦一尺,是防之深淺所止也。引之中參者,唐大弦居一尺,引之又二尺,其余弛張雖多少不同,及引之亦皆三尺,以矢長三尺,須滿故也。棖,搘拄五材使正也。宛而無負弦者,引之宛曲,而弓與弦無辟戾也。
弓長六尺有六寸,謂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長六尺有三寸,謂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長六尺,謂之下制,下士服之。
此論弓稱人之長短以制也。上士,長人也。
凡為弓,各因其君之躬,志盧血氣。豐肉而短,寬緩以荼,若是者為之危弓,危弓為之安矢。骨直以立,忿勢以奔,若是者為之安弓,安弓為之危矢。其人安,其弓安,其矢安,則莫能以速中,且不深。其人危,其弓危,其矢危,則莫能以愿中。【荼,讀舒】
此論弓及矢,當因人之性情以為調濟也。危弓,如夾庾之類。安弓,如王弧之類。危矢,如司弓矢所謂恒矢之類。安弓,如殺矢之類。愿,信也。莫能愿中,言人、弓、矢三疾,則矢不能確中也。
往體多,來體寡,謂之夾臾之屬,利射侯與弋。往體寡,來體多,謂之王弓之屬,利射革與質。往來體若一,謂之唐弓之屬,利射深。
此謂弓有各用,夾弓、臾弓利射遠,以其材薄弱而反張也。射近侯,亦用定。王弓、弧弓規司利射堅,以材厚強而勢直也。質,本也。質本椹,即不得也。唐弓、大弓利射深,以其材厚強於夾臾也。
大和無灂,其次筋角皆有灂而深,其次有灂而疏,其次角無灂。合灂若背手文。角環灂,牛筋蕡灂,麋筋斥蠖灂。【蕡,扶文反】
此論漆之所宜也。大和、九和之弓也,筋在背,角在裏,其相合之處若手背文。蕡、麻子也。斥,屈蠖蟲也。皆漆文之象也。
和弓擊摩。【擊,音吉】
擊,拂也。將用弓,先調和之,拂之,而手摩之。
覆之而角至,謂之句弓。覆之而干至,謂之侯弓。覆之而筋至,謂之深弓。【句,音鉤】
北申明角、干、筋三材以結心,以三材尤重也。覆察之,但角力之見於外者至,則句曲無又之弓也。角至而干力又至,則可以射侯矣。角干至而筋力亦至,則可射深矣。言三者之宜全也。
矢人為矢,鏃矢參分,茀矢參分,【鄭注:據司弓矢,茀當為殺】一在前,二在后。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殺矢【據司弓矢,殺茀】七分,三在前,四在后。
此論各矢前后輕重之宜也。鏃矢殺矢近射者,前鏃鐵重。兵矢、田矢,鏃鐵稍輕,可以射遠。茀矢射飛鳥,鐵又短小。
參分其長,而閷其一,五分其長,而羽其一。以其笴厚,為之羽深,水之,以辨其陰陽。夾其陰陽,以設其比,夾其比,以設其羽。參分其羽,以設其刃,則雖有疾風,亦弗之能憚矣,刃長寸圍寸,鋌十之,重三垸。【閷,同殺。笴,古罕切;垸音完】
此論設羽比刃於笴之法也。笴、矢干也。殺其前之一者,令趣鏃也。以笴厚為羽深者,羽之寬也,如干之寬,陰沈陽浮。比,括也。參分其羽,以設其刃,如羽六寸,則刃二寸也。而謂刃長二寸者,鏃即長二寸有奇。刃只一寸也。圍寸者,周得一寸也。矢足入干,曰鋌。十鋌則三垸重也。風憚者,風不能驚憚矣。
前弱則俛,后弱則翔;中弱則紆,中強則揚。羽豐則遲,羽殺則趮。是故,夾而搖之,以眂其豐殺之節也,橈之以眂其鴻殺之稱也。【趮,音躁】承上言干羽之病,以及察之之法也。鄭注曰:翔,回愿也。紆,曲也。揚,飛也。趮,旁掉也。夾而搖之,令人以指夾矢儛衛也。儛衛,搖聲也。橈榒其干,則知干之或殺而弱也。
凡相笴,欲生而摶,同摶欲重,同重節欲疏,同疏,欲栗
言相擇干質之道以結之。鄭注曰:生,無瑕蠹也。摶,圜也。賈疏曰:栗,如栗之堅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