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 校讎通義
  • 章學誠
  • 6598字
  • 2015-12-25 14:51:32

補校漢藝文志第十

鄭樵校讎諸論,於《漢志》尤所疏略,蓋樵不取班氏之學故也。然班、劉異同,樵亦未嘗深考,但譏班固續入揚雄一家,不分倫類而已。其劉氏遺法,樵固未嘗討論;而班氏得失,樵議亦未得其平允。夫劉《略》、班《志》,乃千古著錄之淵源,而樵著《校讎》之略,不免疏忽如是;蓋創始者難為功爾。今欲較正諸家著錄,當自劉《略》、班《志》為權輿也。

──右十之一

鄭樵以蕭何律令,張蒼章程,劉《略》、班《志》不收,以為劉、班之過;此劉氏之過,非班氏之過也。劉向校書之時,自領《六藝》、《諸子》、《詩賦》三略,蓋出中秘之所藏也。至於《兵法》、《術數》、《方技》,皆分領於專官;則兵、術、技之三略,不盡出於中秘之藏,其書各存專官典守,是以劉氏無從而部錄之也。惟是申、韓家言,次於諸子,仲舒治獄,附於《春秋》;不知律令藏於理官,章程存於掌故,而當時不責成於專官典守,校定篇次,是《七略》之遺憾也。班氏謹守劉《略》遺法,惟出劉氏之后者,間為補綴一二;其馀劉氏所不錄者,東京未必盡存,《藝文》佚而不載,何足病哉?

──右十之二

《漢志》最重學術源流,似有得於太史敘傳,及莊周《天下》篇、荀卿《非十子》之意。(韓嬰詩傳引荀卿《非十子》,并無譏子思、孟子之文。)此敘述著錄,所以有關於明道之要,而非后世僅計部目之所及也。然立法創始,不免於疏,亦其勢耳。如《封禪群祀》入禮經,《太史公書》入《春秋》,較之后世別立儀注、正史專門者,為知本矣。《詩賦》篇帙繁多,不入《詩經》,而自為一略,則敘例尚少發明其故,亦一病也。《諸子》推本古人官守,當矣。《六藝》各有專官,而不與發明,豈為博士之業所誤耶?

──右十之三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善法具舉,(徒善徒法,皆一偏也。)本末兼該,部次相從,有倫有脊,使求書者可以即器而明道,會偏而得全,則任宏之校《兵書》,李柱國之校《方技》,庶幾近之。其他四略,未能稱是。故劉《略》、班《志》,不免貽人以口實也。夫《兵書略》中孫、吳諸書,與《方技略》中內外諸經,即《諸子略》中一家之言,所謂形而上之道也。《兵書略》中形勢、陰陽、技巧三條,與《方技略》中經方、房中、神仙三條,皆著法術名數,所謂形而下之器也。任、李二家,部次先后,體用分明,能使不知其學者,觀其部錄,亦可了然而窺其統要,此專官守書之明效也。充類求之,則后世之儀注,當附《禮》經為部次,《史記》當附《春秋》為部次;縱使篇帙繁多,別出門類,亦當申明敘例;俾承學之士,得考源流,庶幾無憾。而劉、班承用未精,后世著錄,又未嘗探索其意,此部錄之所以多舛也。

──右十之四

或曰:《兵書》、《方技》之部次,既以專官而能精矣。《術數》亦領於專官,而謂不如彼二略,豈太史尹咸之學術,不逮任宏、李柱國耶?答曰:此為劉氏所誤也。《術數》一略,分統七條,則天文、歷譜、陰陽、五行、蓍龜、雜占、形法是也。以道器合一求之,則陰陽、蓍龜、雜占三條,當附《易經》為部次,歷譜當附《春秋》為部次,五行當附《尚書》為部次;縱使書部浩繁,或如詩賦浩繁離《詩經》而別自為略,亦當申明源委於敘錄之后也。乃劉氏既校六藝,不復謀之術數諸家,故尹咸無從溯源流也。至於天文、形法,則后世天文、地理之專門書也。自立門類,別分道法,大綱既立,細目標分,豈不整齊而有當乎?

──右十之五

天文則宣夜、周髀、渾天諸家,下逮安天之論,談天之說,或正或奇,條而列之,辨明識職,所謂道也。《漢志》所錄泰一、五殘星變之屬,附條別次,所謂器也。地理則形家之言,專門立說,所謂道也。《漢志》所錄《山海經》之屬,附條別次,所謂器也。以此二類,專門部勒,自有經緯,而尹咸概收術數之篇,則條理不審之咎也。(《山海經》與相人書為類,《漢志》之授人口實處也。)

──右十之六

地理形家之言,若主山川險易,關塞邊防,則與兵書形勢之條相出入矣。若主陰陽虛旺,宅墓休咎,則與《尚書》五行相出入矣。部次門類,既不可缺,而著述源流,務要於全,則又重復、互注之條,不可不講者也。任宏《兵書》一略,鄭樵稱其最優。今觀劉《略》重復之書,僅止十家,皆出《兵略》,他部絕無其例。是則互注之法,劉氏且未能深究,僅因任宏而稍存其意耳。班氏不知而刪并之,可勝惜哉?

──右十之七

后世法律之書甚多,不特蕭何所次律令而已也。就諸子中掇取申、韓議法家言,部於首條,所謂道也。其承用律令格式之屬,附條別次,所謂器也。后世故事之書甚多,不特張蒼所次章程而已也。就諸子中掇取論治之書,若《呂氏春秋》,(《漢志》入於雜家,非也。其每月之令文,正是政令典章,后世會典會要之屬。)賈誼、董仲舒(治安之奏,天人之策,皆論治體。《漢志》入於儒家類矣。)諸家之言,部於首條,所謂道也。其相沿典章故事之屬,附條別次,所謂器也。例以義起,斟酌損益,惟用所宜;豈有讀者錄部次,而不能考索學術源流者乎?

──右十之八

或曰:《漢志》失載律令章程,固無論矣。假令當日必載律令章程,就劉、班之《七略》類例,宜如何歸附歟?答曰:《太史公書》之附《春秋》,《封禪群祀》之附《禮經》,其遺法也。律令自可附於法家之后,章程本當別立政治一門,《漢志》無其門類;然《高祖傳》十三篇,《孝文傳》十一篇,(班固自注,高祖與大臣述古語及詔策也。)皆屬故事之書,而劉、班次於諸子儒家,則章程亦必附於此矣。大抵《漢志》疏略,由於書類不全,勉強依附;至於虛論其理與實紀其跡者,不使體用相資,則是《漢志》偶疏之處;(《禮經》、《春秋》。《兵書》、《方技》便無此病。)而后世之言著錄者,不復知其微意矣。

──右十之九

鄭樵議章程律令之不載《漢志》,以為劉、班之疏漏;然班氏不必遽見西京之全書,或可委過於劉《略》也。若劉向《別錄》,劉歆《七略》,則班氏方據以為《藝文》之要刪,豈得謂之不見其書耶?此乃后世目錄之鼻祖,當時更無其門類,獨不可附於諸子名家之末乎?名家之敘錄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著錄之為道也,即於文章典籍之中,得其辨名正物之意,此《七略》之所以長也。又云:“敫者為之,則茍鉤釽析亂而已。”此又后世著錄,紛拏不一之弊也。然則凡以名治之書,固有所以附矣。(后世目錄繁多,即可自為門類。)

──右十之十

鄭樵誤校漢志第十一

鄭樵譏班固敘列儒家,混入《太玄》、《法言》、《樂》、《箴》三書為一,總謂揚雄所敘三十八篇,謂其胸無倫類,是樵之論篤矣。至謂《太玄》當歸《易》類,《法言》當歸諸子,其說良是。然班固自注:“《太玄》十九,《法言》十三,《樂》四,《箴》二。”是《樂》與《箴》,本二書也;樵誤以為一書。又謂“《樂》、《箴》當歸雜家”;是樵直未識其為何物,而強為之歸類矣。以此譏正班固,所謂楚失而齊亦未為得也。按《樂》四未詳。《箴》則《官箴》是也;在后人宜入職官,而《漢志》無其門類,則附官《禮》之后可矣。

──右十一之一

鄭樵譏《漢志》以《司馬法》入《禮》經,以《太公》兵法入道家,疑謂非任宏、劉歆所收,班固妄竄入也。鄭樵深惡班固,故為是不近人情之論。凡意有不可者,不為推尋本末,有意增刪遷就,強坐班氏之過,此獄吏鍛煉之法;亦如以《漢》志書為班彪、曹昭所終始,而《古今人表》則謂固所自為者惟此;蓋心不平者,不可與論古也。按《司馬法》百五十五篇,今所存者,非故物矣。班固自注:“出之兵權謀中,而入於《禮》。”樵固無庸存疑似之說也。第班《志》敘錄,稱《軍禮司馬法》,鄭樵刪去“軍禮”二字,謂其入禮之非;不知《司馬法》乃周官職掌,如考工之記,本非官禮,亦以司空職掌,附著《周官》,此等敘錄,最為知本之學。班氏他處未能如是,而獨於此處能具別裁;樵顧深以為譏,此何說也?第班氏入於《禮》經,似也。其出於兵家,不復著錄,未盡善也。當用劉向互見之例,庶幾禮家不為空衍儀文,而兵家又見先王之制,乃兩全之道耳。《太公》二百三十七篇,亦與今本不同。班氏僅稱《太公》,并無兵法二字,而鄭樵又增益之,謂其入於道家之非,不觀班固自注:“尚父本有道者。”又於兵權謀下注云:“省《伊尹》、《太公》諸家。”則劉氏《七略》,本屬兩載,而班固不過為之刪省重復而已。非故出於兵,而強收於道也。(注省者,劉氏本有,而班省去也。注出入者,劉錄於此,而班錄於彼也。如《司馬法》,劉氏不載於《禮》,而班氏入之。則於《禮》經之下注云,入《司馬法》。今道家不注入字,而兵家乃注省字,是劉《略》既載於道,又載於兵之明徵。非班擅改也。)且兵刑權術,皆本於道,先儒論之備矣。劉《略》重復互載,猶司馬遷《老莊申韓列傳》意也。發明學術源流之意。況二百三十七篇之書,今既不可得見,鄭樵何所見聞而增刪題目,以謂止有兵法,更無關於道家之學術耶?

──右十一之二

鄭樵譏《漢志》以《世本》、《戰國策》、《秦大臣奏事》、《漢著記》為《春秋》類,是鄭樵未嘗知《春秋》之家學也。《漢志》不立史部,以史家之言,皆得《春秋》之一體,故四書從而附入也。且如后世以紀傳一家,列之正史,而編年自為一類,附諸正史之后。今《太史公書》列於《春秋》,樵固不得而譏之矣。至於國別之書,后世如三國、十六國、九國、十國之類,自當分別部次,以清類例。《漢志》書部無多,附著《春秋》,最為知所原本。又《國語》亦為國別之書,同隸《春秋》,樵未嘗譏正《國語》,而但譏《國策》,是則所謂知一十而不知二五者也。《漢著記》,則后世起居注之類,當時未有專部,附而次之,亦其宜也。《秦大臣奏事》,在后史當歸故事,而《漢志》亦無專門,附之《春秋》,稍失其旨。而《世本》則當入於歷譜,《漢志》既有歷譜專門,不當猶附《春秋》耳;然歷譜之源,本與《春秋》相出入者也。

──右十一之三

以劉歆、任宏重復著錄之理推之,《戰國策》一書,當與兵書之權謀條,諸子之縱橫家,重復互注,乃得盡其條理。《秦大臣奏事》,當與《漢高祖傳》、《孝文傳》(注稱論述冊詔。)諸書,同入《尚書》部次;蓋君上詔誥,臣下章奏,皆《尚書》訓誥之遺;后世以之攙入集部者,非也。凡典章故事,皆當視此。

──右十一之四

焦竑誤校漢志第十二

自劉、班而后,藝文著錄,僅知甲乙部次,用備稽檢而已。鄭樵氏興,始為辨章學術,考竟源流,於是特著《校讎》之略;雖其說不能盡當,要為略見大意,為著錄家所不可廢矣。樵志以后,史家積習相沿,舛訛雜出;著錄之書,校樵以前其失更甚;此則無人繼起,為之申明家學之咎也。明焦竑撰《國史經籍志》,其書之得失,別具論次於后。特其《糾繆》一卷,譏正前代著錄之誤,雖其識力不逮鄭樵,而整齊有法,去汰裁甚,要亦有可節取者焉。其糾《漢志》一十三條,似亦不為無見;特竑未悉古今學術源流,不於離合異同之間,深求其故;而觀其所議,乃是僅求甲乙部次,茍無違越而已。此則可謂簿記守成法,而不可為校讎家議著作也。今即其所舉,各為推論,以進於古人之法度焉。

──右十二之一

焦竑以《漢志》、《周書》入《尚書》為非,因改入於雜史類。其意雖欲尊經,而實則不知古人類例。按劉向云:“周時誥誓號令,孔子所論百篇之馀”,則《周書》即《尚書》也。劉氏《史通》述《尚書》家,則孔衍《漢魏尚書》,王卲《隋書》,皆次《尚書》之部。蓋類有相仍,學有所本;六藝本非虛器,典籍各有源流;豈可尊麒麟而遂謂馬牛不逮走部,尊鳳凰而遂謂燕雀不隸飛部耶?

──右十二之二

焦竑以《漢志》、《尚書》類中《議奏》四十二篇入《尚書》為非,因改入於集部。按議奏之不當入集,已別具論,此不復論矣。考《議奏》之下,班固自注:“謂宣帝時石渠論也。韋昭謂石渠為閣名,於此論書。”是則此處之所謂議奏,乃是漢孝宣時,於石渠閣大集諸儒,討論經旨同異,帝為稱制臨決之篇,而非廷臣章奏封事之屬也。以其奏御之篇,故名奏議;其實與疏解講義之體相類。劉、班附之《尚書》,宜矣。焦竑不察,而妄附於后世之文集,何其不思之甚邪?(秦大臣奏事附於《春秋》,此為劉、班之遺法也。)

──右十二之三

焦竑以《漢志》、《司馬法》入《禮》為非,因改入於兵家。此未見班固自注,本隸兵家,經班固改易者也。說已見前,不復置論。

──右十二之四

焦竑以《漢志》、《戰國策》入《春秋》為非,因改入於縱橫家。此論得失參半,說已見前,不復置論。

──右十二之五

焦竑以《漢志》、《五經雜議》入《孝經》為非,因改入於經解。其說良允。然《漢志》無經解門類,入於諸子儒家,亦其倫也。

──右十二之六

焦竑以《漢志》、《爾雅》、《小爾雅》入《孝經》為非,因改入於小學。其說亦不可易。《漢志》於此一門,本無義理,殆后世流傳錯誤也。蓋《孝經》本與小學部次相連,或繕書者誤合之耳。《五經雜議》與《爾雅》之屬,皆緣經起義,類從互注,則益善矣。(經解、小學、儒家三類。)

──右十二之七

焦竑以《漢志》、《弟子職》入《孝經》為非,因歸還於《管子》。是不知古人裁篇別出之法,其說已見於前,不復置論。惟是弟子之職,必非管子所撰;或古人流傳成法,輯管子者,采入其書。前人著作,此類甚多。今以見於《管子》,而不復使其別見專門;則《小爾雅》亦已見於《孔叢子》,而焦氏不還《孔叢》,改歸小學,又何說耶?然《弟子職》篇,劉、班本意,附於《孝經》與附於小學,不可知矣。要其別出義類,重復互注,則二類皆有可通。至於《六藝略》中,《論語》、《孝經》小學三門,不入六藝之本數;則標名六藝,而別種九類,乃是經傳輕重之權衡也。

──右十二之八

裁篇別出之法,《漢志》僅存見於此篇,及《孔子三朝》篇之出《禮記》而已。充類而求,則欲明學術源委,而使會通於大道,舍是莫由焉。且如敘天文之書,當取《周官》保章,《爾雅釋天》,鄒衍言天,《淮南》天象諸篇,裁列天文部首,而后專門天文之書,以次列為類焉。則求天文者,無遺憾矣。敘時令之書,當取《大戴禮夏小正》篇,《小戴記月令》篇,《周書時訓解》諸篇,裁列時令部首,而后專門時令之書,以次列為類焉。敘地理之書,當取《禹貢》、《職方》、《管子地圓》、《淮南地形》、諸史地志諸篇,裁列地理部首,而后專門地理之書,以次列為類焉。則后人求其學術源流,皆可無遺憾矣。《漢志》存其意,而未能充其量,然賴有此微意焉。而焦氏乃反糾之以為謬,必欲歸之《管子》而后已焉,甚矣校讎之難也!

──右十二之九

或曰:裁篇別出之法行,則一書之內,取裁甚多,紛然割裂,恐其破碎支離而無當也。答曰:學貴專家,旨存統要。顯著專篇,明標義類者,專門之要,學所必究,乃掇取於全書之中焉。章而釽之,句而釐之,牽率名義,紛然依附,則是類書纂輯之所為,而非著錄源流之所貴也。且如韓非之《五蠹》、《說林》,董子之《玉杯》、《竹林》,當時并以篇名見行於當世,今皆會萃於全書之中;則古人著書,或離或合,校讎編次,本無一定之規也。《月令》之於《呂氏春秋》,《三年問》、《樂記》、《經解》之於《荀子》,尤其顯焉者也。然則裁篇別出之法,何為而不可以著錄乎?

──右十二之十

焦竑以《漢志》、《晏子》入儒家為非,因改入於墨家。此用柳宗元之說,以為墨子之徒有齊人者為之。歸其書於墨家,非以晏子為墨者也。其說良是。部次群書,所以貴有知言之學,否則徇於其名,而不考其實矣。《檀弓》名篇,非檀弓所著,《孟子》篇名有《梁惠王》,亦豈以梁惠王為儒者哉?

──右十二之十一

焦竑以《漢志》、《高祖》、《孝文》二傳入儒家為非,因改入於制詔。此說似矣。顧制誥與表章之類,當歸故事而附次於《尚書》;焦氏以之歸入集部,則全非也。

──右十二之十二

焦竑以《漢志》、《管子》入道家為非,因改入於法家。其說良允。又以《尉繚子》入雜家為非,因改入於兵家;則鄭樵先有是說,竑更申之。按《漢志》、《尉繚》,本在兵形勢家,書凡三十一篇,其雜家之《尉繚子》,書止二十九篇,班固又不著重復并省,疑本非一書也。

──右十二之十三

焦竑以《漢志》、《山海經》入形法家為非,因改入於地理。其言似矣。然《漢志》無地理專門,以故類例無所附耳。竊疑蕭何收秦圖籍,西京未亡,劉歆自可訪之掌故,乃亦缺而不載,得非疏歟?且班固創《地理志》,其自注郡縣之下,或云秦作某地某名,即秦圖籍文也。西京奕世,及新莽之時,地名累有更易,見於志注,當日必有其書,而史逸之矣。至地理與形法家言,相為經緯,說已見前,不復置論。

──右十二之十四

焦竑以《漢志》陰陽、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凡五出為非,因總入於五行。不知五行本之《尚書》,而陰陽、蓍龜本之於《周易》也。凡術數之學,各有師承,龜卜蓍筮,長短不同;志并列之,已嫌其未析也。焦氏不達,概部之以五行,豈有當哉?

──右十二之十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修县| 合阳县| 台东县| 陵川县| 濮阳市| 旬阳县| 东港市| 建德市| 周口市| 黄龙县| 湘潭市| 甘泉县| 吴堡县| 长沙县| 丰顺县| 福鼎市| 广西| 南投市| 肥乡县| 怀柔区| 天祝| 潮州市| 武夷山市| 庐江县| 平谷区| 中卫市| 怀集县| 龙泉市| 额尔古纳市| 鄂托克前旗| 汉中市| 南溪县| 苍山县| 阳原县| 宜宾县| 弋阳县| 喀什市| 长丰县| 凤冈县| 罗城| 吉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