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卒中暴死門

黃帝素問

六元正紀大論

陽明司天之政,二之氣,厲大至,民善暴死。

【注 二之主客,乃君相二火,如厲大至,故善暴死。】

少陽司天之政,三之氣,民善暴死。

【注 司天主時之氣,皆屬少陽,二火相交,風熱并至,故善暴死?!?

火郁之發,民病甚,則瞀悶懊憹,善暴死。

【注 瞀悶,肺之病。火甚精傷,故善暴死?!?

少陽所至,為暴注,瞤瘈,暴死。

【注 此冬病之常也。】

五常政大論

少陽司天,風行于地,其主暴速。

【注 風氣迅速也?!?

厥陰司天,火縱其暴,其發機速。

【注 厥陰風木司天,則少陽相火在泉,木火相生,故火縱其暴。少陽主樞,故發機速?!?

大奇論

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

【注 如喘,脈滑急,此痰水上壅也?!?

脈要精微論

脈浮而散者,為眩仆。

【注 陰上逆于陽也?!?

玉機真臟論

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于墮溺,不可為期。

【注 風寒之邪,卒中于身,精氣一時虛奪,故急虛而五臟之氣一時絕閉,脈道一時不通,氣不往來,譬若墮溺之倉卒,時日難期也?!?

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息:《素問》玉機真臟論新校正云:「按人一息脈五六至,何得為死?必息字誤。息當作呼乃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臟雖不見,猶死也。

【注 倉卒之病,脈絕不來,生氣絕于內也。一息五六至,邪氣盛于外也,不必真臟見而猶死也?!?

靈樞經

黃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師答曰:三虛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實者,邪不能傷人也。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

【注 乘年之衰者,六氣司天在泉之不及也。逢月之空者,月郭空之時也。失時之和者,四時不正之氣也。夫衛氣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是年之虛,月之空,時之違和,皆主衛氣失常。衛氣虛,則腠理疏而邪氣直入于內,故為暴病卒死?!?

五色篇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黃帝曰:大氣入于臟腑者,不病而卒死矣。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黃帝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注 大氣入臟者,外淫之邪,入于臟腑,故不病而卒死矣。不病者,無在外之形證也。病小愈而卒死者,內因之病,臟腑相乘也。五色之見于面者,五臟之氣見于色也。聚色外見者,臟真之外泄也?!?

金匱要略 【漢 張機】

尸蹶

尸蹶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

醫學綱目 【明 樓英】

卒中暴厥

卒中者,卒然不省人事,全如死尸,但氣不絕,脈動如故,或脈無倫序,或乍大乍小,或微細不絕,而心胸暖者是也。

中暑悶倒,急扶在陰涼處,切不可與冰水,當以布巾衣物等蘸熱湯,熨臍中及氣海,續以湯淋布上,令徹臍腹暖,即漸醒。如倉卒無湯處,掬道上熱土于臍,以多為佳,冷即易之。古法道涂無湯,即掬熱土于臍上,仍撥開作窩子,令人更溺于中,以代湯,續與竹葉白虎石膏湯。

凡覺中暑,急嚼生姜一大塊,冷水送下。如已迷亂悶,嚼大蒜一大瓣,冷水送下。如不能嚼,即用水研灌之即醒。路中倉卒無水渴甚,急嚼生蔥二寸許,津同咽,可抵飲水二升。

人平居無疾,忽如死人,身不動搖,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啞不能言,或微知人,惡聞人聲,但加眩冒,移時方寤,此由汗過多,血少氣并于血,陽獨上而不下,氣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復通,故移時方寤,名曰郁冒,亦名血厥。婦人多有之,宜白薇湯、倉公散。

古今醫統 【明 徐春甫】

卒死

扁鵲、《肘后方》,中惡與卒死、鬼擊亦相類,為治皆參取而用之。已死,搗鮮菖蒲根絞汁灌之,立瘥。

卒中、尸厥、郁冒、中風、中暑之類,皆當發表。仲景云:郁冒欲解,必大汗出,故返魂湯用麻黃、桂枝,清魂湯用荊芥,及諸卒中用皂角、半夏(口畜)鼻取嚏,用藜蘆、砒霜揩齒取痰,皆所以開發上焦,使表邪流通也。中暑忌涼水,恐閉腠理,亦此意也。

山居中惡客忤卒死者,灸臍中百壯;皂角末吹鼻;或韭汁灌耳中。

《本事方》云:世言氣中者,雖不見于方書,然暴喜傷陽,暴怒傷陰,憂愁失意,氣多厥逆,往往多得此疾,便覺涎潮昏塞,牙關緊急,若概作中風用,非止不相為宜,而反致殺人者,多矣。元佑庚午,余母氏親遭此禍,至今飲恨。母氏素食,氣血羸弱,因先子捐館憂惱。忽一日氣厥,牙緊涎潮,里醫便作中風,大下數行,一夕而死。余因(口銜)恨至今,每見此證,急化蘇合丸灌之便蘇,然后隨其寒熱而調治之,無有不愈者。

氣疾,人因氣不歸元,遂成氣中,狀如中風,仆倒昏迷,牙關緊急,只是無痰,不可誤用風藥,及通關利腠等輩。先以姜汁泡湯,調蘇合香丸;次用七氣湯、大流氣飲加石菖蒲順氣而蘇;繼以治中湯加木香以和中,使氣歸道。若更不能調,則氣逆而厥,又有變證。

證治準繩 【明 王肯堂】

卒中暴厥

經云:暴病卒死,皆屬于火。注云:火性速疾故也。然初治之藥,不寒而溫,不降而升,甚者 治也。俗有中風、中氣、中食、中寒、中暑、中濕、中惡之別,但見卒然仆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塞,咽喉作聲,或口眼喎斜,手足癱瘓,或半身不遂,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者,并可用麻油、姜汁、竹瀝,調蘇合香丸。如口噤,抉開灌之,或用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成入竹瀝二三杯,姜汁少許。如抉不開,不可進藥,急以生半夏為末,吹入鼻中,或用細辛、皂角、菖蒲為末,吹入得嚏則蘇。此可以驗其受病深淺,則知其可治不可治。若口開手撒遺尿者,虛極而陽暴脫也,速用大料參、芪接補之,及臍下大艾灸之。

痰涎壅盛者,宜吐之,急救稀涎散:豬牙皂角,肥實不蛀者四挺,去黑皮;晉礬光明者一兩,各為細末研勻,輕者五分,重者三字,溫水調灌下。又碧霞散:揀上色精好石綠研篩,水飛再研,取二三錢,同冰片三四豆許研勻,以生薄荷汁合溫酒調服之。二藥不大嘔吐,但微微令涎自口角流出,自蘇。

舊說口開心絕,手撒脾絕,眼合肝絕,遺尿腎絕,聲如鼾肺絕,皆為不治之證。然五證不全見者,速服參芪膏,灸臍下,亦有得生者。

若中人發直吐清沫,搖頭上攛,面赤如妝,汗綴如珠,或頭面赤黑,眼閉口開,氣喘遺尿,皆不可治。

諸中,或未蘇或已蘇,或初病或久病,或吐出紫紅色者死。

《傳心方》云:治男子婦人涎潮于心,卒然中倒,當即時扶入暖室中,扶策正坐,當面作好酢炭熏之,令酢氣沖入口鼻內,良久,其涎潮聚于心者自收歸,輕者即時蘇醒,重者亦醒人事。惟不可吃一滴湯水入喉也。如吃湯水,則其涎永系于心絡不能去,必成廢人。

風邪中人,六脈多沉伏,亦有脈隨氣奔指下洪盛者。浮遲吉,堅大急疾兇。浮遲為寒,虛大為暑,不當暑則為虛。浮濇為濕,浮大為風,浮數無熱亦為風。微而數、浮而緊、沉而遲皆氣中。又凡風應人迎,氣應氣口。洪大為火,滑為痰?;蚋《?、沉而滑、微而虛者,皆虛與痰,更當察時月氣候,及其人之起居,參以顯證而定病之主名,以施治療。

石室秘箓 【清 陳士鐸】

暴死

死治者如人死厥,不醒人事,中風不語,或感鬼神之祟,或遇山魈之侵,一時卒倒,不醒人事是也。此等病是邪氣中之,痰迷心竅也。怪病多起于痰,不必驚惶,治其痰而病自愈。然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用祛痰之藥,加入于補正之中,則病去如掃,死者重生。方用白朮五錢,人參、茯苓、半夏、天南星各三錢,白芥子一錢,生附子五分,生姜一大塊搗汁,水半酒半,共二碗,煎八分,服。外用皂角刺為末。入研皂角刺時,先用紙一張,濕透封住同在之人鼻孔,然后研為細末。取一匙于鵝翎管,吹入病人鼻孔內,必取噴嚏,以前藥灌之立醒,必吐出痰水半盆或一盆,如膠如湯之類,或黃黑青紅之色,人自然困倦欲睡,不可驚他,任他自睡。醒來,用人參、半夏、白薇各一錢,白朮五錢,茯苓、白芥子各三錢,陳皮、甘草各五分,水煎服,一劑痊愈。此死治之一法也。蓋人之中邪,必由元氣之虛,邪遂乘虛而入,故用人參以助其正氣,而以半夏、白芥子以祛邪與痰,天南星尤能人心而祛邪,用附子猛烈之將,單刀直入,邪自驚退,故一下口而邪即外越上涌出矣。然邪出之后,當純補胃氣,故又不用祛痰之劑,而竟用健脾補胃之品也。更有死證治法,如尸厥之證,亦是氣虛,當用人參一兩,白朮、半夏、茯苓各五錢,菖蒲一錢,陳皮五分治之。雖同是中邪,然前證是陽邪,此乃遇陰邪也。陽邪者日間遇之,陰邪者夜間遇之也。后方雖亦用人參以補正,而終不用南星之類,直入其心中也。如不能語言,亦用皂角末吹之。倘前二證俱遺尿手撒則多不能救,否則皆一劑回生也。以上二證,皆死治之法也。觸類旁通,頭頭是道。大約治邪之法,二方足以包括,再看病之輕重,用藥之多寡,則得之矣。

人卒然見鬼卒倒,或在神廟之內,或在棺槨之旁,偶遇尸氣,感中陰邪鬼魅,不省人事者,以瓜蒂散吐之,必然吐痰如涌泉,傾盆而出,鬼若遠走則已。吐后仍見鬼者,痰未凈也,又用前瓜蒂吐之,以不見鬼為度。后用白朮一兩,茯苓五錢,白薇、神曲、炮姜各一錢,陳皮五分,水煎服。此法可治貧窮之人。

黃龍丸 【《醫統》,下同】  治中暑卒死不知人,或身熱惡寒,頭痛,狀如傷寒;或往來寒熱,煩渴,嘔吐泄瀉。常服去暑毒,分陰陽。

硫黃 硝石各一兩 寒食面四兩 雄黃明者 滑石 白礬各研細,半兩

滴水丸,新汲水下五丸,漸加至二十丸,口噤者水化灌下。中暑忌冷,此藥冷水下者,乃熱因寒用。

還魂湯 治卒死客忤暴厥。

麻黃去節,一兩 杏仁三十五枚 炙甘草半兩

右三味,水四升,煮升半,去渣,令隨咽之。通治諸感,卒中忤暴擊,飛尸諸魘,忽氣絕無復覺,或已無脈,口噤拗不開,湯入口不下者,分病人發左右提擒肩引之,藥下,復進一服,須臾蘇?!肚Ы稹酚泄?。

破棺散 一名散生散。治卒死中惡,諸暴絕死,及石木所壓,溺水血縊,一切橫死,但心口溫者,并皆治之。

半夏泡七次

右為末,以大豆許吹入鼻中,得嚏即活。

朱砂丸 治卒中惡垂死。

朱砂細研 附子炮去皮臍 雄黃細研,各一兩 巴豆二十粒,取仁捶去油 麝香研,一分

右研勻,煉蜜和搗丸麻子大,每服三丸,不拘時,粥飲下。如不利,更加三丸至七丸,以利為度。

朱犀散 治卒中惡氣鬼邪,或因暮夜如廁,或出郊野,或游空室,或人所不至之地,忽然見鬼物,鼻口吸著惡氣,卒然仆倒,四肢厥冷,兩手握拳,口鼻出清血,性命逡巡,須臾不救。此與尸厥相同,但腹不鳴,心脅俱暖,切勿移動,即令人圍繞,焚爇麝香或安息香、乳香、蒼朮之類,候醒方可移歸。

大朱砂 麝香研,各一兩 犀角鎊研末,半錢

右為細末研勻,每服二錢,井華水調灌服。

韭根茱萸湯 【仲景】  救卒死。

韭根一把 吳茱萸炒,八兩 烏梅十四個

右以水一斗,檳榔七個,煮三沸。檳榔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去滓分飲之。

蘇合香丸 療傳尸骨蒸,殗殜肺痿,疰忤鬼氣,卒心痛,霍亂吐利,時氣鬼魅瘴瘧,赤白暴痢,瘀血月閉,痃癖丁腫,驚癎,鬼忤中人,小兒吐乳,大人狐貍等病。

白朮 青木香 烏犀角屑 香附子炒去毛 朱砂研水飛 訶黎勒煨取皮 白檀香 沉香 安息香另末,無灰酒一升熬膏麝香研 丁香 蓽茇各二兩 龍腦研 蘇合香油入安息膏內 熏陸香別研,各一兩

右為細末,入研藥勻,用安息膏,并煉白蜜和劑,每服旋丸如梧桐子大,早朝取井華水,溫冷任意,化服四丸,老人小兒化服一丸,溫酒化服亦得,并空心服之。用蠟紙裹一丸如彈子大,緋絹袋盛,當心帶之,一切邪神不敢近。

三物備急丸 【仲景】

大黃 干姜 巴豆去皮、尖、心、敖,如脂,各一兩

右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干姜為末,研巴豆內中,合搗千杵,蜜和丸,器中貯之。主心腹諸卒暴百病。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熱苦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差。如未瘥,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瘥。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

又方 解一切暑毒欲死者,便服之立蘇。

半夏酢一升半煮盡焙干,四兩 肉桂去皮 赤茯苓各半兩 甘草 白茯苓各一兩

右為末,用生姜汁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熱水下。予夏日登途,常帶此藥于篋笥中,防諸緩急。及仆價俱每日一服,無伏暑之疾,奇驗不一。

附子理中湯 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昔有武士守邊,大雪山帳外,忽運倒,時灌以此藥兩劑,遂醒。

大附子炮去皮臍 人參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朮各等分

右銼為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空心服??卩鋭t斡口灌之。

單方

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方用屈草帶繞暍人臍,使三兩人溺其中,令溫。亦可用熱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及按車缸以著暍人,取令溺,須得流去。此謂道路窮,卒無湯,當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溫。若湯便可與之。不可溺及車缸,恐此物冷。暍既在夏月得,熱泥土,暖車缸,亦可用也。【仲景,下同】

救卒死方:薤搗汁,灌鼻中。

又方:雄雞冠割取血,管吹內鼻中。

又方:豬脂如雞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

又方:雞肝及血涂面上,以灰圍四旁立起。

又方:大豆二七粒,以雞子白并酒和,盡以吞之。

救卒死而壯熱者:礬石半斤,以水一斗半煮消,以漬腳令沒踝。

救卒死而目閉者:騎牛臨面搗薤汁灌耳中,吹皂莢末鼻中,立效。

救卒死而張口反折者:灸手足兩爪后十四壯了,飲以五毒諸膏散有巴豆者。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 【稀糞也】一升,溫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臍上三寸,臍下四寸,各一百壯瘥。

救小兒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河霉肥阂煌?,絞取汁以灌之。無濕者,水煮干者取汁。

尸蹶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用草蒲屑內鼻兩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著舌下。

又方:剔取左角發方寸,燒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

治熱暍:取道上熱塵土,以壅心上,少冷即易,氣通止。

又方:令暍人仰臥,以熱土壅臍上,令人尿之,臍中溫即愈。 【《千金》,下同】

又方:可飲熱湯,亦可內少生姜、橘皮、甘草煮飲之,稍稍咽,勿頓使飽。但以墊土及熱灰土,壅臍上佳。

又方:濃煮蓼取汁三升,飲之即愈,不瘥更灌。

又方:張死人口令通,以暖湯徐徐灌口中,小舉死人頭,令湯入腹,須臾即蘇。

又方:使人噓其心,令暖,易人為之。

又方:抱狗子若雞,著心上熨之。

又方:房上南畔瓦,熱熨心,冷易之。

又方:灌地漿一盞即愈。

又方:地黃汁一盞服之。

又方:水半升,和面一大抄服之。

朱砂符,治卒中惡氣絕。朱砂書舌作鬼字,額上書之良。 【《醫統》,下同】

卒死心頭微熱:用百草花曝干,水漬封埋百日,砂鍋內連水熬稠,丸皂角子大,令患人口含一丸,須臾即活,大妙。

中鬼氣卒死,口鼻出血:用雄黃末一錢,桃葉煎湯下。

中惡客忤睡死:用麝香一錢研,和酢二合,灌之即蘇。

尸厥奄然死去,腹中氣鳴:用生姜汁半盞,和酒煎沸灌之,仍灸丹田、百會、氣海穴。

卒死無脈,無他形候,陰陽俱竭故也。牽取牛臨鼻上二百息,牛舐必瘥。牛不從,當著鹽汁涂面上,牛即肯舐?!尽肚Ы稹?,下同】

又方:牛馬屎絞取汁飲之。無新者,水和干者亦得?!吨夂蠓健吩疲焊烧咭匀四缃庵?。

中暑發昏:以新汲水滴兩乳,以扇搧之;重者以地漿灌之則醒。若與水飲則死。

針灸

《靈樞經》曰: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命門者目也。太陽為開,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余不足。皮肉宛膲而弱也。

《素問》曰: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于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蹶,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后刺手心主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鬄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飲以美灑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甲乙經》曰:尸厥死不知人,脈動如故,隱白、大敦主之?;秀笔暑^痛,中極及仆參主之。

尸厥暴死,金門主之。

《傷寒論》曰: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尸蹶,當刺期門、巨闕。

《千金方》曰:隱白、大敦,主卒尸厥不知人,脈動如故。

中極、仆參,主恍惚,尸厥,煩痛。

金門,主尸厥暴死。

內庭,主四肢手足悶,久持之;厥熱,脛痛,腹脹,皮痛者,使人久持之。

卒死無脈,無他形候,陰陽俱竭也?;鹬遂俣?,熨兩脅下,又治尸厥。

針間使各百余息,又灸鼻下人中,一名鬼客廳。《肘后方》云:又治尸厥。

《醫學綱目》曰:氣昏運,取奪命。在曲澤上,針入三分,先補,候氣回后瀉,不可離手,忌灸。如不蘇,取臍中。又臍中灸七壯,忌針。此二穴能起死回生。

又法:取尸蹶,玉泉八分,補十呼,得氣即瀉;隱白三分,先補后瀉,補生瀉成;更于兩脅頰頰熨之。

鬼擊:支溝二分,先補后瀉,補生瀉成;三里補十呼,瀉五呼。此二穴刺之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氣至,去之勿復刺。

《證治準繩》曰:卒中眼上戴不能視者,灸第二椎骨、第五椎上各七壯,一齊下火炷,如半棗核大。

醫案

《儒門事親》曰:一夫病痰厥,不知人,牙緊,諸藥不能下。戴人問侍病者,口中曾有涎否?曰:有。戴人先以防風藜蘆煎湯,調瓜蒂末灌之,口中不能下,乃取長蛤甲磨去刃,以紙裹其尖,灌于右鼻竅中,嘓然下咽有聲,復灌其左竅,亦然。戴人曰:可治矣。良久涎不出,遂以砒石一錢又投之鼻中,忽偃然仰面,似覺有痛,斯須吐膠涎數升頓蘇。砒亦尋常勿用,以其病大,非此莫能動。然無瓜蒂,亦不可使用,宜消息之。

丹溪曰:鄭兄年近六十,奉養受用之人也。仲夏久患滯下,而又犯房勞。忽一晚,登廁,兩手疏散,兩眼開而無光,尿自出,汗如雨,喉如鋸,呼吸甚微,脈大而無倫,且無部位,可畏之甚,予急令煎人參膏,且先與灸氣海穴,炷如小指大,至八十壯,右手能動;又三壯,唇微動,參膏亦成,遂與一盞,半夜后盡二盞,眼能動,盡二斤方能言而索粥,五斤而痢止,數十斤而安。

《醫宗必讀》曰:楊方壺夫人忽然運倒,醫以中風藥治之,不效,迎余診之。左關弦急,右關滑大而軟,本元氣不足,又因怒后食停,先用理氣消食藥,得解黑屎數枚,急以六君加姜汁服四劑而運止;更以人參五錢,芪、朮、半夏各三錢,茯苓、歸身各二錢,加減調理,兩月而愈。此名虛中,亦兼食中者。

邑尊張太羹令郎,丙子六月間未申時,運絕不知人,至更余未蘇,此得之生冷太過也,皂角末吹鼻中無嚏,舉家驚惶。余以皂角灰有性,新汲水灌之;更取沉檀焚之,俾香氣滿室以達其竅,至子后方蘇。服十味香薷飲而安。此暑中挾虛者。

給諫晏懷泉夫人先患胸腹痛,次日卒然運倒,手足厥逆。時有醫者以牛黃丸磨,就將服矣。余診之六脈皆伏,氣口稍動,此食滿胸中,陰陽痞隔,升降不通,故脈伏而氣口獨見也。取陳皮、砂仁各一兩,姜八錢,鹽三錢,煎湯以指探吐,得宿食五六碗,六脈盡見矣。左關弦大,胸腹痛甚,知為大怒所傷也,以木香、青皮、橘紅、白朮、香附煎成,與服兩劑,痛止;更以四君子加木香、烏藥,調理十余日方瘥。此食中兼氣中者。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哈密市| 囊谦县| 宁南县| 常熟市| 铁岭市| 岳阳市| 孟津县| 龙里县| 同心县| 汤原县| 九龙坡区| 通道| 牡丹江市| 称多县| 汉沽区| 丰镇市| 厦门市| 微博| 双辽市| 磐石市| 德清县| 济宁市| 沈丘县| 华安县| 喀喇沁旗| 顺义区| 丰镇市| 灵石县| 泽州县| 凤山市| 贡觉县| 高要市| 久治县| 惠来县| 高平市| 寿宁县| 通江县| 健康| 咸丰县| 正蓝旗| 湘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