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侯官丁山八十里而遙為羅源縣。環縣治為儒學、城隍廟、沈尉橋、南岸橋、河泊所、西溪庵、縣前鋪、崇德橋、陸引宅、環玉館、余光庭宅、登高山、忠烈祠、普賢堂、南莊背、社稷壇、群玉峰、水陸寺、林興祖宅、林戇孫宅、迎恩亭、仙人石、鶴嶼、陳顯伯墓、杞鋪、鄭伯淵宅、稔亭、后山亭、仁壽井、山川壇、勸農臺、起步橋、天慶觀、丹陽公館、溪口橋、余家塘、天妃祠、文殊山、尖山、南華洞、簾山、飛來石、仙茅山、洞仙山、仙泉井、羅川、四明山、四明橋、金粟寺、翠云橋、上梅嶺、金鐘山、禹步石、余元泰宅、龍湫、白塔禪寺、下梅嶺、蓮花山、圣水寺、逍遙洞、石鼓、崇壽寺、水利渠、太白巖、石八仙娘巖、九龍溪、順懿宮、天堂山、匹石巖、龍興嶺、英惠廟、黃沙溪、雙溪渡、萬石山、昭祐祠、巨濟祠、南灣巡檢司、烏巖山、金爐嶂。
羅源縣 在東戴坑,去郡城百五十里。唐大中元年,析連江一鄉為羅源場,咸通間,又析閩清縣治益之,為永貞鎮。五代閩,改鎮為縣。宋天禧間改永昌,乾興間始稱羅源。縣建于雙溪之間。慶歷間移今所,迄元。國朝因之。編戶一十四里。群玉峙其北,印嶼浮其東,蓮花在其南,仙茅障于東北。控負巖巒,襟帶陂澤,邑居嵐氣如甑。民山耕海漁,僅僅自給。古名永貞、永昌。廣七十里,袤九十里。東抵寧德四十五里,西抵連江二十五里,北抵古田一百八十里,南抵連江三十五里。宋設三鄉,領十三里。元析為三十六都。國朝分城內為二隅,外十二里,統圖一十有六。弘治中,令徐珪創城。嘉靖中,令陳諤折而新之,延袤三里許,高一丈五尺,厚一丈一尺,周一百一十有三丈。辟門四:東曰賓日,西曰承金,南曰阜熏,北曰朔易。縣署,宋慶歷中,令陳偁創。國朝洪武初,因元制而新之。堂之東為預備倉,成化、弘治、嘉靖間修葺。布政分司在旬宣坊,按察分司在縣治右,府館在城隍廟東,醫學在縣治西,際留倉在沈尉橋之北,陰陽學、僧道會司并廢。
明傅汝舟《游羅源縣》:“貼貼馴家鴿,引我入山郭。群峰儼獅虎,乍對欲相攫。金鏡無時鳴,鐵嶂不可鑿。煙氛日迷濛,山海物交錯。雖然廬井稀,俗尚亦不惡。老翁偶相見,邀入把杯酌。一笑謝老翁,莫言禮數薄。”謝肇淛《羅源道中》:“春色樹云繁,濤聲萬壑喧。城圍山作縣,屋簡石為門。遠澗當橋斷,斜陽礙嶺昏。孤猿與斷雁,無處不消魂。”
儒學 在縣治東南。宋慶歷間,知縣陳偁所創也。先時在四明寺,知縣袁符始移今所。國朝洪武初,教諭黃受修建。景泰六年,知縣楊文端始搆其制。弘治十五年,知縣麥囗囗拓地重建。名宦祠在明倫堂之右,鄉賢祠在明倫堂之左,并廢。
城隍廟 在縣之東偏,宋知縣趙彥恢建。國朝洪武十二年,縣丞陳遜重建。
沈尉橋 在縣治南。宋元祐中,縣沈尉所建。
南岸橋 在縣治南。二橋相跨,各長四尺。
河泊所 在沈尉橋之西。國朝洪武十一年,縣丞龐益建于橋北。景泰七年,河泊官張用成重建。嘉靖間移今所。
西溪庵 在縣治南。國朝景泰三年重建。其地溪水清泚,林木繁茂。
縣前鋪 在縣南。達于連江者二:曰鰲峰,曰應德。北達于寧德者三:曰護國,曰福源,曰新豐。
崇德橋 在縣治西隅。宋元豐三年建。國朝永樂六年,鄉人鄭子高等重建,作亭其上。
陸引宅 引,字惟遠,鯁直寡諧。國朝洪武中,有薦其材者,召對稱旨,授象山丞。視事二年,以勤農事積勞卒。先一夕,城隍守廟者寢,夢傳呼甚喧:“新城隍陸丞也。”驚覺,走縣問之,引已屬纊。《寧波志》傳:“名惟遠。”
環玉館 在縣西里許。宋丞相余深建,為聚書之所。周環皆水,故名。今廢。深,媕阿至大官,無足稱者。郡城西有宅,人刪之。
余光庭宅 光庭者,深之從子也。累官光祿寺丞,知南陽。金人陷南陽,不屈死,舉家殲焉。
登高山 在縣西南。其山形如伏虎,上有巨石,坦平可坐數人。石上刻“清賞”二字。環植佳木,邑人登覽于此。舊志:石旁有凹,昔人構庵其上。又有晉塚三,磚各印:“永泰元年,始改晉郡為晉邦。”凡十一字。
忠烈祠 在縣西。其神陳姓,名霸先,霍口里人也。五代時,從王審知為先鋒,戰賊,至白塔嶺,馬踣被害,遂著靈跡。知縣程成建祠祀之。宋封“護國祐民忠烈王”。
普賢堂 在登高山之旁。
南莊背 在縣治西隅半里。源出尖山金鐘澤,合流入南岸洋。
社稷壇 在縣治西隅棣華坊。宋時在縣西北,元至大三年改建今所。國朝洪武初重建。
群玉峰 在縣治之右二百步,列石森然,故名。
水陸寺 在縣西篤行坊,即縣舊址也。五代周顯德四年建。國朝洪武中,知縣傅希悅修為公館,后圮。成化三年復為寺,內有井泉甚清洌。
林興祖宅 興祖字宗起,元至治間進士。累官知鉛山州,治聲翕然。州旱,有蟲食麥,祖為文以禱,螟盡死;大雨三日,人以為神。
林戇孫宅 戇孫,字達叟,少孤,事母篤孝,人名所居曰“孝巷”,列郡志。
迎恩亭 在縣治西北。國朝洪武十四年,縣丞陳遜建,正統十三年重建。
仙人石 在縣南三里許。相傳有仙游此,足跡尚存。元泰定,建亭其上,今廢。石上刻“清賞”二字。
明陳亮詩:“人煙三市近依縣,盤石半空長出云。”
鶴嶼 在縣南拜井里江中,與松岐山相對。上有佳木蕃茂,周迴潮汐浩蕩。嘗有鶴結巢其上,故名。
陳顯伯墓 在縣東北臨濟里九龍村。顯伯,宋官吏部尚書。元季,墓為盜所發,有景定三年所賜致仕誥文。
杞鋪 在縣北三里許。煙村百家,市鬻官鹽。
鄭伯淵宅 伯淵好義,鄰里有急,不顧利害赴之。有溪,歲久而塞,水無所泄,伯淵捐資,募鄉人浚之。
稔亭 在徐公里。其地土田饒沃,歲多豐稔。亭立其中,故名。國朝永樂十四年,里人重建。
后山亭 在新豐里。國朝洪武初,里人陳明甫建,憩行者。
仁壽井 在縣東仁壽坊之左。
山川壇 在縣治西隅。
勸農臺 在山川壇之側。縣官勸農所筑,今廢。
起步橋 在縣東北天慶觀前。紹興十年建。
天慶觀 在起步橋之北。唐天寶七年建,內有八仙亭。
丹陽公館 在縣南三十里。有亭,今廢。
溪口橋 距丹陽里許。明萬歷壬辰,僉憲李琯捐俸助建。
余家塘 在縣東隅。
天妃祠 在縣東松岐山。
文殊山 在縣東隅,其山如伏獅。宋邑宰林榷嘗夢巖中電光四起。明晨往視,見石罅中有文殊像,遂構殿居之,故名。山有章突洞,在群玉峰之西,有石突然,其上平坦。相傳章壽煉丹之所也。有石刻“章突洞”三字。
尖山 在縣北。東隅有王家林嶺,嶺下有棋盤石。石如棋局,相傳二仙相奕于此。
南華洞 在縣東一里許。宋林逈,有時名,為金華簿。歸隱,建風月堂。左有天地窩,右有錦繡谷。
宋陳襄《寄題林逈南華洞》:“梅嶺風前習隱亭,拂衣聊此玩真經。四時花木錦繡谷,十里江山水墨屏。猿鶴只愁空北岳,鹍鵬終待化南溟。知君不是榮軒冕,未忍鏘鏘去帝庭。”
簾山 在招賢里濂澳。山有石如簾,前后有石筍、仙人跡、感夢泉、山羊鼻、石虎、雙石、通濟橋,與簾山為十奇。
飛來石 在羅平里。山頂一峰突出。麓有巨石,平如砥,小石迭其上。公館以迭石名。
仙茅山 在徐公里。兩山相連,曰大茅,曰小茅。大而高峻,嘉樹繁茂。相傳,徐登嘗折茅根于上。有泥鼓、棋盤石。山之絕頂,有羅喜洞,數丈。環石如垣,敞石如壇,級石如磴,穴石如盆。有泉無源,汲之不竭。乃徐登煉丹之所也。有“羅喜洞”三字刻于石。
仙泉井 在縣西祐圣宮之右。刻“仙泉”二字于石。凡鄉民有暴疾,焚符調此水飲之,立愈。國朝成化十一年,知縣施宏重浚。
羅川 在縣治西百二十步。源出蔣山,接金鐘潭,流入四明溪,分為三派:曰中溪,堪輿家謂可制四明毒火。國朝宣德間湮塞,邑屢火災。成化十三年,知縣施宏重浚之。曰南溪,曰后張溪;二溪交流,入松岐港,達于海。
四明山 在縣西隅。一名毒火,有四峰焉。相傳,此地赤松煉丹,嘗有人聞絲竹之音,棋局猶存,上粘牡蠣殼。茂林有石洞,又有泉,曰“窪泉”,雖暴雨不溢。
四明橋 在上磨。宋紹興二年建。國朝洪武圮,成化三年,知縣施宏募建。橋之旁有院,宋建炎三年,建驛于院之側。
金粟山 在臨濟里。山半刻“妙喜洞”三字于石。五代晉開運三年建寺。
翠云橋 在黃重下里。國朝宣德間,建寧劉道人募眾重建,構亭其上。
上梅嶺 在西隅。嶺下有鯽魚嶼,在平田中,高丈許,狀如鯽魚。嶺半有亭,宋提刑黃鏞建。
金鐘山 與鐵嶂二山相連,在縣西南。一山圓如鐘,一山峙如屏。
禹步石 在臨濟里。田間巨石,有雙足跡,長二尺許,故名。
余元泰宅 元泰,宋時登甲科,嘗采邑先賢事跡可裨名教者,名曰《鐘嶂嘉話》。其后,邑人陳燦又為補遺。燦,字文奎,事母以孝聞。
龍湫 在縣西南金鐘山,一在縣南福源山。二山相去二十余里,泉脈相通,禱雨輒應。
白塔禪寺 在鐵嶂山下。宋開寶二年建,后毀。明萬歷癸酉重建。
明謝肇淛《白塔寺》:“石室枕巖阿,爐煙敗葉多。繡苔雙霸下,擁火一頭陀。塔址春藤護,山窗夜虎過。凄涼神理盡,泉咽似悲歌。”
下梅嶺 在東隅三里許。有亭,國朝成化元年,里人黃勝募建。
蓮花山 在縣西隅,如蓮花覆地,故名。有圣水巖,巖有石洞,洞有小井,其泉甘冽,愈疾。又有奇石二:尖秀如筆,方平如硯。邑人歲登覽,冠蓋相望。俯視城市煙樹,比屋鱗次,景物之勝,在目睫間。
圣水寺 在蓮花山下。宋紹圣三年建。寺中有八景:筆硯峰、龍虎巖、仙源泉、彌陀石、玉井、金鐘潭、棲云洞、眠鶴亭。
宋白玉蟾《游圣水寺》:“騎鶴來游眾寶山,山中石室水光寒。巖前峭壁松花落,午夜月明初煉丹。”“山僧問我家何在,笑指浮云帶日斜。佩劍朗吟明月下,落花流水是生涯。”
逍遙祠 在縣西南。石上鐫“逍遙洞”三字。舊有逸人構草堂于此。越一里,有地曰甜淡坑,相傳民居多壽考。前有欄盤石,清流潄之,虢虢有聲。
石鼓 在鰲峰鋪后。山上一石如鼓,宋景祐間鳴,豐年之兆。其后有鳴,歲輒稔。
崇壽寺 在新城豐上里。五代唐天成二年建,有放生池。又一寺,在寶勝山中,國朝宣德二年建。
水利渠 宋慶歷間,縣令陳稱鑿,溉民田,其利不貲。民德之,建亭其旁,曰“陳公亭”。
太白巖 在臨濟里。山巔巨石坦然,石下有龕。相傳,樵者見一叟,烏巾白衣,扶筇往來,疑太白星也,故名。
石八娘巖 在臨濟里湖頭,即紫霄巖也。上有飛來石數層。俗傳神女石氏主之,故名。
九龍溪 在臨濟里。舊讖:“沙龍長萬丈,先出狀元后宰相。”其水自揆村直抵松岐江,潮退,沙跡蜿蜒,今不知其幾許。
順懿廟 在黃重下里西洋嶺之山,其神,臨水陳夫人也。事具古田祖廟。
天堂山 在羅平里,中有李翁祠。
匹石巖 在招賢里匹村。一石突然,高數十丈。相傳,有僧名秀,遇呂真人于此,后飛錫去。
龍嶼嶺 在羅平里。嶺旁有澩泉,從石罅中出。澩,胡角、呼駕二切。夏有水,冬無水,曰澩。此泉夏涌冬涸,故名。
英惠廟 在河陽村。其神姓陳名蘇,邑人也。宋太平興國中,子孫立祠祀之。嘉定二年,封“英惠王”,賜廟額。
黃沙溪 在新豐下里。源出寶勝山,流入松岐港。
雙溪渡 在縣西林洋里。界于懷安、古田,有溪三派。
萬石山 在善化里萬石村。一名破石,山巔,左有一巨石如盤,上迭一小石如鼓;右有一石如龍。茂林脩竹,映帶左右,邑之奇觀。
昭祐祠 在羅平里石塘。神姓黃氏,名岳,寧德人。唐末,由鄉貢入太學。巢寇入閩,民避地,無所衣食,聞岳行誼,從之如歸,所活甚眾。王審知辟為幕屬,不就。朱溫篡唐,欲致岳為輔。辟不能拒,遂赴水死。旁邑人立祠祀焉。元至正間重建。
巨濟橋 在羅平里石塘。宋紹圣元年建,元至正間圮。國朝初重建。
南灣巡檢司 在招賢里。舊在簾山,后遷于此,今省。
烏巖山 在招賢里大海濱,下有網門。
金爐嶂 在縣東。根盤海中,與楊梅灣并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