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郡東南閩縣勝跡

  • 閩都記
  • 王應山
  • 5976字
  • 2015-12-24 17:17:57

出水部門而南為鎮海橋、劈巖庵、象橋、進貢廠、尚公橋、控海樓、天妃宮、路通橋、五龍塘、后浦、忠烈祠、直瀆新港、靈溝廟、高湖墩、鄭蘊中宅、桑苧園、龍頭橋、洋頭庵、壺嶼、白湖鋪、白湖亭、下廉、鳳山、飲井、龍臥鋪、蘆州。

鎮海橋 水部門外城邊,木梁。

劈巖庵 今名碧石庵,九仙山之支也,在城外。巖岫林塘頗幽。嘉靖間,有神像漂河濱停泊,里人異之,遂建庵。

明林彥弼《劈巖庵》詩:“石閣崔嵬倚半空,炎歊不到綠陰中。林深晝潤常疑雨,地過涼生若御風。僧帶殘云歸古剎,鶴聽玄語出雕籠。回看河朔俱陳跡,對景休停碧玉筩。”王應山“和”:“理屐共追尋,因過雙樹林。清風起蘋末,烈日閟蘿陰。促席聞高論,鳴琴接梵音。泠然鑑塘里,相對滌煩襟。”

象橋 在高惠里。民居鱗次,河口要沖也。

進貢廠 在河口尾。琉球入貢,駐泊于此,有柔遠驛。

控海樓 在進貢廠內。正德間建,隆、萬間屢修。

明陳朝錠《吟控海樓》:“綺閣沖高漢,滄溟接大荒。漢廷柔屬國,周室重懷方。閩越關山險,京華貢路長。遐瞻炎海上,久矣不波揚。”林世吉詩《醉歌行》:“城南危樓高百尺,樓勢嵯峨侵太乙。朱構晴棲渤澥霞,雕檐晚宿扶桑日。載酒春風邀我攀,下凌倒景超塵寰。當軒千江走空碧,繞坐八面攢青山。紅妝小妓仙姿逸,一曲霓裳當綺席。彩云片片逐歌飛,亂拂金樽爭勸客。我懷春來愁莫傾,今日雙眼方逢青。溪邊桃花盡開口,嫣然似笑山人醒。”

天妃宮 在河口尾。元建,國朝成化間重修。

路通橋 在河口尾,宋建。古讖云:“南臺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狀元,后出相公。”

五龍塘、后浦 在高惠里一圖。長三百丈。宋守蔡襄疏通水利,附郡城諸處,溉田至三千六百余頃,至今利之。

忠烈祠 舊涌泉庵也。成化間,改祀都給事中姚銑。

直瀆新港 在河口尾。初郡城水關四:一在西門,引西禪浦江潮,凡三十六曲,至柳橋以達西河。一在水部門之東,引南臺河潮,自河口直瀆,凡三十有六曲,由水關入城東西,環合以萃風氣。直瀆又北通東湖,受東北諸山之水,其流甚迅。國朝弘治間,督舶內臣始鑿新港,徑趨大江,便夷船往來,土人因而為市。東際三十六灣遂廢,堪輿家以為不利。嘉靖初,謝給事蕡疏復不果。萬歷初,屢事疏筑,以故復道,豪門規利與奸民擁害,迄無成功。十八年,巡撫都御史趙參魯采輿言,毅然塞之,今復沖斷。

靈溝廟 在下鄭洋。元至正間,溪水泛溢,忽一木像乘浮槎,往來洪溝者數日,忽自登于巨石上。是夜,里中父老咸夢一緋衣神曰:“吾素習岐、黃,濟人為多,今當廟食。”翊日,各言所夢皆同,因立廟。凡瘡瘍者禱之盡愈。

高湖墩 在光德里。小浦通潮繚繞其間,鄭氏居之。

鄭蘊中宅 在高湖。蘊中,官貴池令,有清操,卒年九十馀,事詳郡志。

桑苧園 吏部鄭善夫別墅也。自書“少谷柴門”,顏其堂曰“清野”、亭曰“遲清”。今頗寥落。

何景明《寄題鄭園》:“三山今有鄭公園,避俗從來亦避喧。蘿竹青青垂谷口,花林靄靄覆桃源。天邊鴻雁春寥廓,海畔蛟龍晝曲蟠。南海尺書招隱意,白云叢桂幾攀翻。”(景明,信陽人,官學憲,與善夫為文字交。)

龍頭橋 在光德里江邊,林氏居之。

洋頭庵 在高湖道周,萬歷間建。

壺嶼 在光德里。有山形如倒壺,故名。山之東有巨石,水甚清冽,亢旱不竭。又有麓平山,林、鄭二氏居之。

白湖鋪 上接江南鋪,下通龍臥鋪。

白湖亭 在官賢里迤南。洪武四年建,近又作庵其側。

下濂 在白湖亭之南,李氏居之。

鳳山 在仁惠里。山形如鳳凰展翅,又名黃山,多礪石。鄭氏居之。

明鄭善夫《歲晚入黃山治田》:“幽棲已傍鳳山遠,長日看云意獨深。漾漾江濤喧永夜,冥冥蘿月散青林。田園春近存生事,鵰鶚天高寄遠心。避地休歌飯牛曲,驚風落木歲方陰。”

飲井 在鳳山下。有泉極佳,亢旱不涸。

顯應廟 在飲井西麓。神陳姓,名,初與其弟觀察使巖同廟,祀于里之蘆川。宋嘉祐七年春,一夕雷雨大作,神香火忽遷今所,遂立廟祀之。開禧、嘉定間,水旱蝗雹,屢禱輒應。寶慶元年賜額曰“顯應”。開慶元年,封曰“仁濟侯”。侍郎陳公益撰廟記。

龍臥鋪 在飲井之東。

蘆州 在鳳山之南。又名蘆下,宋時陳氏居之,即仁濟侯之后,膴仕蟬聯。今靡孑遺。其地有故祠,中祀宣圣,左祀其祖先。今有后裔在莆陽,頗蕃衍。

由鳳山折而東,為平山福地、林瀚宅、甘泉山、瑞跡寺、林廷墓、邵岐、翁岐、瑯岐、閩安鎮、棠嶼、葉烈婦墓、海雷石、文筆山、動石、五虎山、福斗山、荷溪、白田山、林碩墓。

平山福地 有堂閣。今廢為泰山東岳行祠。

明林瀚《平山懷古》:“翠輦金輿載恨游,豈緣南越覓丹丘。鐘聲落日孤村寺,海色西風萬里舟。王氣銷沉天地老,胡塵溟漠古今愁。傷心最是濂江水,還繞行宮山下流。”林炫《平山懷古》:“聚景湖山作意游,誰知閩海有平丘。百年廟社三春夢,萬里風濤一葉舟。落日鼓聲寒不起,中原草木慘多愁。至今遺恨江心水,石激潮聲夜夜流。”

林瀚宅 在濂浦。瀚之先累代居此。知府元美始拓其基,瀚益大之。嘉靖季年,倭寇宅毀。隆慶間,大宗伯庭機鼎新堂宇,復作祠堂。

甘泉寺 在平山之南,今廢。其山多巖石,少草木。有泉,色白味甘,不盈不涸。山之東,有林氏祖塋。初,贈尚書林觀有隱德,嘗卜地葬親,得吉壤。術者言:“后當數世公卿。”觀曰:“吾田野人,敢望此乎?”乃取族人火葬者二十四甕,俱掩其中。“必有福與吾宗共之。”后以子孫貴,贈太子太保。

瑞跡寺 在開化里甘泉山之東。唐大中六年,有邵環者游山,聞異香,白光燦然。環跡其光而往,見銀色化為佛。須臾入枯木,光亦不散。因現巨跡于盤石。后人鑿之,其跡隨滅。咸通元年建寺,歲久傾圮。國朝萬歷初重建。

明林炫《登瑞跡絕頂》:“突兀層峰古樹齊,穿云遙見海門西。丹楓露下青丘近,白鶴峰前紅日低。牧子前村漫吹笛,山人何處來杖藜。松楸掃罷偏增感,煙火空林一鳥啼。”林世吉《登瑞跡寺》:“鷲嶺摩青漢,雞林隱翠微。山深僧住少,地遠客來稀。野鳥銜花落,巖泉帶雨飛。夕陽蘿徑暝,愿丐一燈歸。”

林庭墓 在樟林山。庭歷太子太保、工部尚書,贈太保,謚康懿,有司營葬。

邵岐 在濂浦之東。連上、下董諸村,黃氏居之。

翁岐 在永福里,有山曰大翁。

明林賜《題翁石山房》:“玉澗隨處深,蘿衣謝時早。幽棲同鹿門,勝地即蓬島。緬懷京國游,卻戀云山好。何日賦歸來,相期拾瑤草。”

瑯岐 在紹惠里。臨大江,其山高聳。有龍井,亢旱不竭。

閩安鎮 在江右里。有巡檢司,鐵纜橫江,為閩中要害。

棠嶼 在江右里,林氏居之。

葉烈婦墓 在嘉登里。翁文禧妻也。隆慶三年,海賊虜,不肯行。以刃迫之,斷兩臂而死。

海雷石 在嘉登里。石為海濤穿蝕成竅,風蕩激,則訇然有聲,若迅雷然,故名。

文筆山 去城百里而遙。與王埔山對峙,居人多漁業。

塘頭土堡 在合北里。嘉靖季,倭夷為患,里人董世道捐貲倡筑土堡,一鄉賴之。

動石 在合北里。其石甚巨,一指推之則搖,力推則屹然不動。

五虎山 在嘉登里,有巡檢司。

福斗山 在嘉登里。與瑯岐、青洋俱列海澳中。

明林良箴《福斗山》:“載酒入江色,應尋福斗游。委蛇山翠晚,洶涌海濤秋。嶼合雙龜近,門深五虎浮。風恬鯨練凈,月出蚌珠流。”

荷溪 地名龍井。近溪,有元中訓計議鄭愷所居,碑刻“躍龍津”三字。

白田山 在欽仁里。產蕉草,可為布。坑曰“蕉坑”,溪曰“蕉溪”。

林碩墓 在合北里長灣山。碩,永樂間官布政使。

由鳳山折而南,為城門山、鄭湜宅、虹橋、真隱院、西峽江、大象山、珠山、枕峰寺、方南鋪、青布嶺、靈濟宮、瑯峰、苦竹溪、白鹿峰、大田驛、陳暹墓、陳全之墓、昭格廟、綠榕橋、榮繡里、安民橋、長坑橋、義溪鋪、尤鋪、常思嶺。

城門山 在永福山之巔。有鰲頂峰,峰之東有魁巖,峰之中有飛來石。石之西有龍觀井。峰之下有宋省元林執善宅,子孫世居之。

鄭湜宅 在城門山鰲頂峰之東。湜,慶元中為起居郎。湜墓亦在城門,卒謚文肅,事具郡志。

虹橋 一名紅橋,跨永福、歸仁二里。橋南有亭,成化二十一年重修,響卜有靈,遠邇咸集。

真隱院 在永福里。唐光化二年建。地近西峽,往來必憩于此,有“且止堂”,今為公館。

宋吳千《且止堂》詩:“無心終日看云飛,空梵猶如鳥道遺。欲問堂中常住相,黃花翠竹幾人知。”

西峽江 在永福里。受永福印溪之水,流十四里與東峽江合。東峽跨歸仁、高詳二里。兩山夾峽,上納汀、建、延、邵之水,下吞興化、泉、漳潮汐。闊可數計,其深叵測。中流有石如砥柱,名浮焦。焦下有潭,龍潛其中。歲旱,有禱輒應。江南、北各有亭待渡,官募大、小舟十數,往來如織。

宋林亦之《過西峽渡》:“白鹿山頭云欲頹,峽門灘下水如雷。錦囊破裂元無用,席帽嵚崎還更來。我自未能逃世俗,人誰便解脫塵埃。扁舟且趁牛羊渡,莫問如今第幾回。”

明鄭善夫《渡峽江》:“凜秋行日夜,短別去故里。倦此有所思,陟山復臨水。重峽亙天塹,下足頓逸軌。廻飚激伏瀾,絕流渡濛汜。西崦積暝色,翳翳斂夕靡。所憂風波集,擊柝志未已。至人乘虛無,君子慮終始。蹈險乃真見,履順有滅趾。矢言涉大川,勿負橫江恥。”張時徹《峽江道中》:“玉峽江深駕鸛,青樓夾岸轉流霞。帆檣返照穿紅葉,山郭浮云擁白沙。久客盤餮誰是伴,滿城砧杵正思家。自憐朱瑟那能御,獨坐長更望斗槎。”顧大典《渡峽江》:“岸廻潮痕出,江迥峽路長。云帆不可辨,海氣更微茫。”陳翰臣《渡峽江》:“云來峽氣長,朝旭動海樹。地窮天塹見,下馬問古渡。舟凌寒潮征,帆帶孤鳥鶩。蒼茫南北廻,煙岸渺何處。中流破急浪,恍若輕滟滪。風波銷客魂,慘淡起百慮。豈不戒垂堂,勉強趁歸路。登岸慰脫險,回首尚馀怖。”楊德政《渡西峽》:“豈忘垂堂戒,何因涉險行。青山吹欲動,白浪涌如崩。鷗鷺驚飛盡,蛟螭結伴行。誰云舟楫好,未若羽毛輕。”陳價夫《西峽》:“西峽風濤天地廻,海門無日不喧豗。雪晴罟網春猶集,江冷魚龍秋自哀。芳草遠連螺女廟,暮云深傍越王臺。長年三老愁看汝,舟楫于今莫浪開。”

大象山 在高詳里。高聳插天,為城南大障。其分脈,為西峽臨大江之珠山,高百丈。

珠山 為大象分脈,周遭溪水環繞,九山若九龍戲珠焉。

黃石山 脈連珠山,有蟠環之勢。

枕峰寺 在歸義里。宋建隆元年建。西峽江之南,驛道往來,候潮稍憩于此。國朝正統九年重建。又吉祥寺,宋景祐初建。國朝成化間,知府唐珣重建。

宋劉克莊《游枕峰寺》:“石磴招提古,松蘿暝不分。排云雙樹轉,隔水一鐘聞。林影迎殘雨,山光倚夕曛。醉來歸路遠,秋思正紛紛。”王十朋《飯枕峰寺》:“門外峰如枕,宜眠清凈身。禪僧自面壁,誰是枕峰人?”“飯罷匆匆別,勞生可奈何。不能留一宿,有愧此峰多。”

明王應鐘《枕峰登眺》:“招提千仞倚高峰,上界平臨浩劫空。萬迭西來云海盡,一燈東度粵南通。山中喬木含秋氣,天外曇花落晚風。試問元龍登眺外,新詩題遍幾株松。”陳邦注《題枕峰寺壁》:“粉壁龍蛇怪,蒼巖鳥跡深。客來僧隱定,涼月落前林。”

方南鋪 在方山之南。上接枕峰,下通梁山。

青布嶺 在積善里。又名青鋪,林氏居之。

陳煒墓 在積善玉水山。煒官布政使,事具郡志。

靈濟宮 在金鰲峰下。五代時,二徐真人下閩屯兵處也。左有龍湫,潭水湍急如龍之噴瀑,通苦竹溪,流至林埔,抵西峽江。林浦前有金墩,石出土中,如金色,中有戰場及試劍石。真人徐姓,兄弟二人,兄曰知證,封江王;弟曰知詳,封饒王;并南唐主知誥之弟也。率師入閩,秋毫無犯,閩人德之。晉開運二年,閩人為立祠鰲峰下。宋太平興國八年,里人方玨立祖廟于芝嶼。祥符元年,又立廟于潢溪。政和七年,潢溪廟廢,并遷今所。國朝永樂十五年,奉旨拓其基而大新之。又有廟,曰“旗龍仙祠”,初為壇壝。宋政和七年,禱雨有應,創祠。先是成祖文皇帝北征,弗豫,百藥罔效。夢二真人施靈符,敷以妙藥,尋愈。用是加封神號,伯曰“清微洞元沖虛妙感慈惠洪恩真人”,仲曰“高明宏靜沖淡妙應仁惠洪恩真人”。舊號如故。賜廟額曰“洪恩靈濟宮”,勅有司勒之貞珉。給灑掃五戶,春秋享祭,歲易衣袍,遣官赍祭。有御制碑文,豎于新廟之左,又立廟京師祀之。

成祖御制詩:“天產英靈為世杰,出人幽明猶一覕。生著勛勞保甌越,沒為明神崇偉烈。茫茫海甸倚茈樾,雨旸寒燠調以燮。冬無凌兢夏無竭,沴氣殄陽靡颶。十稔高黍歲穰桀,驅掃不祥走妖孽。晨鐘暮鼓樂髫耋,卓彼鰲峰峻且嶻。蜿蜒廻抱天造設,春蘭薦芳秋菊飶,寒泉白石瀨清潔。神之游兮羽葆翳,飛云翩翩道幢節。歘來忽往靈僁僁,呼吸響應速以偈。濟利溥博無時歇,四時報享繁獻醊。衛朕之力疇與埒,維矢銘心與刻骨,思恩著德立堅碣,垂示萬古昭日月。”

明陳嚴之《謁二真君祠》:“金玉隆徽冊,瓊臺侈上儀。祀從天帝廟,傳自永皇時。宮錦殊恩錫,龍章太史詞。瑤編應有述,靈異至今疑。”

瑯峰 在紹惠里。高聳如旗。龍井水在東,甚甘泠,亢旱不竭。峰之下,江潮環繞。

白鹿峰 在積善里。峰之左有雷鼓潭,龍居之。歲旱,鄉人禱雨多應。唐元和中,僧道洪自晉江領徒住北山,有白鹿之異,故名。入山十五里,有溪曰榕溪。

明汪文盛《烏龍潭禱雨》詩:“靈穴緣崖慣,龍宮請水頻。登壇千葉動,灑地萬花新。青鋪原非遠,烏潭定有神。甘霖慰渴想,枯槁荷洪仁。”

大田驛 在西集里。下通宏路,上達會城。

大田鋪 在驛之東。

明王世懋《大田道中》:“疏雨溟濛海氣饒,雙旌南去渡江遙。山煙巧簇千林葉,驛路驕侵十月潮。啼鳥似呼泥滑滑,行人厭聽馬蕭蕭。何時一曲橫塘里,細浪輕陰引畫橈。”

陳暹墓 在大田驛后。暹,廣東布政使,事詳郡志。

陳全之墓 在驛西石官山。全之,官山西參政,著有《蓬窗日錄》行世。

昭格廟 在義溪之東。宋陳禾第三子煇居大義,嘗官長沙丞。所攜長沙王香火,鄉人祀之,以為土神,廟貌巋然。

綠榕橋 在義溪之東。古榕二本,蔭橋東、西,故名。成化十六年,知府唐珣重建,陳煒記之。

榮繡里 在西集里,俗呼大義坊口。宋陳愷者,禾之孫也。其先居大義,禾徙龍泉。后愷典鄉郡,充安撫使。鄉人更西集,為榮繡里,取制詞“榮哉此行,何殊晝繡”之語。

安民橋 跨義溪之上。

長坑橋 大義坊口南去里許。成化十六年,知府唐珣因造綠榕橋并修之,歲久傾圮。萬歷間重建。

義溪鋪 上通大田,下達尤,十里而近。

尤鋪 上通義溪,下達常思嶺,有古木蔭翳,故名。

常思嶺 界閩、福清二縣。高數千仞,袤二三里,又名相思嶺。高處有福海庵,有亭以憩行者。

明王世懋《雨中度常思嶺》:“策馬千山欲暮時,濕云如罩雨如絲。無端更上常思嶺,何地令人不可思。”王應山《度常思嶺》:“盤盤磴道景初斜,林外飄搖雨是花。縱說旅游喜新霽,我行竟日已思家。”“筍輿未足任驅馳,猿鳥驚心十二時。望入高車宏路(鋪名)遠,蘧蘆猶起夢中思。”徐熥《憩福海庵》:“白云深處梵王家,回望千層鳥道賒。滿室空香薰貝葉,一聲殘磬落松花。聽經野鹿群依草,出定山僧獨施茶。禮罷瞿曇留偈別,寒鴉影里夕陽斜。”徐GFDAB“次韻”:“踏遍危峰到梵家,白云流水望中賒。隔山斷靄千重翠,滿路東風二月花。座上焚香翻貝葉,佛前鳴磬供新茶。樵歌隱隱孤村外,回首平林夕照斜。”陳邦注《宿福海庵》:“偶來菩薩界,始覺萬緣空。云氣諸天散,泉聲百道通。巖扃留鶴夢,磵戶落松風。獨宿青蓮宇,蕭然聽曙鐘。”陳薦夫《游福海庵》:“獨尋雙樹叩禪關,身世無如云影閑。秋草自生僧定處,巖花故落水流間。天邊西嶺斜陽路,鳥外東林過縣山。遠樹蕭蕭明月里,一聲孤磬送人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两当县| 洛南县| 大丰市| 广东省| 南充市| 禄丰县| 腾冲县| 阿瓦提县| 灌云县| 新化县| 三门峡市| 永川市| 安岳县| 龙州县| 平乐县| 上蔡县| 秭归县| 鄄城县| 武平县| 道真| 延安市| 林周县| 嘉祥县| 兴城市| 河津市| 榆树市| 门头沟区| 常熟市| 内江市| 葫芦岛市| 潞西市| 兖州市| 浑源县| 钟山县| 鸡西市| 镇雄县| 桓仁| 桂林市| 安泽县| 丹江口市| 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