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郡東 閩縣

  • 閩都記
  • 王應山
  • 10792字
  • 2015-12-24 17:17:57

由鱔溪迤東為鼓山、涌泉寺、靈源洞、將軍石、喝水巖、小頂峰、大頂峰、天風海濤亭、半山亭、浴鳳池、石門巖、元公亭、望州亭、鳳尾亭、蹴鰲橋、鼓山下院。

鼓山 距郡城十五里而遙,延袤數里,其高入云表。山之顛有巨石如鼓。峰、巒、巖、洞,不可指數。或云:風雨大作,其中簸蕩有聲如鼓,故名。郡之鎮山也。

涌泉寺 唐建中四年,有龍見于靈源洞,因建寺鎮之。王審知嘗命僧神晏住山,傾其國貲以給。乾化五年,改為鼓山白云峰湧泉院。有華嚴臺、妙峰閣、一多庵、癡坐軒、憨睡室、無盡門,總名曰華嚴。國朝初,復改為寺。宣德初建,成化間廨院被水,重建。

靈源洞 在涌泉寺之左。巖竇嵌怪石,下數十級以入,其中高、廣數尋。五代梁,徐寅有十二詠詩并記。朱子鑿“壽”字甚巨,于洞中。

將軍石 在靈源洞道側。峙立若甲卒,故名。

喝水巖 有東、西二澗。相傳,僧神晏誦經于此,惡水聲喧轟,叱之,西澗乃涸,逆流于東澗云。宋蔡襄書“忘歸石”三字。

小頂峰 在涌泉寺后。

大頂峰 又名屴崱峰。由小頂而上里許,巖崄峨,其巔若覆釜。宋咸平中,丁謂始披榛至此。石上刻朱子“天風海濤”四大字。

天風海濤亭 在大頂峰頭。宋淳熙間建。朱子書匾。又有臨滄亭,并廢。

半山亭 上距靈源洞尚二里許,道周多奇石。

浴鳳池 在大頂峰之北。唐末,有樵者見五色雀群浴于此。

石門巖 鳳池之南,巨石槎枒,峙立若門。又有應真臺、祖師巖、涌泉竇、甘露松、白猿峽、香爐峰并石門之右。

元公亭 宋嘉祐間,為郡守元絳建。今廢。

望州亭 在鼓山屴崱峰。宋熙寧中,郡守丁竦、提刑沈練、郡人陳烈同游,刻《鼓山銘》于峰頭之盤石,而亭其上,今廢。

鳳尾亭 去靈源洞一里。山之巔,則浴鳳池也。

蹴鰲橋 唐黃璞遠祖太和得道處。翁承贊贈璞詩有“煙蘿況通神仙窟,丹灶還應許獨尋”。

鼓山下院 本涌泉寺積谷處。嘉靖間,涌泉寺毀,乃拓而葺之,殿宇壯麗有加。宋陳烈《鼓山銘》:“鼓屴崱,峰頂特。窮島夷,頫封域。屏閩東,拱辰北。歲辛亥,帝司赤。竦紳烈,從陗陟。搴若華,揖瑤極。呵蜚霆,蹴鰲脊。披霄根,殫目力。高者仰,深必惕。謹其至,惟古則。”

蔡襄《登鼓山》:“郡樓瞻東方,嵐光瑩人目。乘舟逐早潮,十里登南麓。云深翳前路,樹暗迷幽谷。朝雞亂木魚,晏日明金屋。靈泉注石竇,清吹出篁竹。飛毫劃峭壁,勢力忽驚觸。捫蘿躋上峰,太空延眺矚。孤青浮海山,長白掛天瀑。況逢肥遯人,性尚自幽獨。西景復向城,淹留未云足。”元絳《元公亭》:“誰書吾姓揭亭顏,棟宇飛騰氣勢完。谷口秋風吹鬢發,海東朝日上欄干。地高頓覺群山小,天近須知六合寬。三到巖扉殊不厭,異時常向畫圖看。”邵去華《宿鼓山》:“玉磬聲沉夜聞寂,天風吹送海門濤。鶴來松頂云歸后,人倚欄干日正高。”李覯《靈源洞》:“才出塵來尚未知,漸攀藤竹漸臨危。伏流似是龍藏處,古樹應無春到時。誰把石厓齊劃削,直教云氣當簾帷。良工畫得猶宜秘,莫與凡夫肉眼窺。”白玉蟾《鼓山涌泉寺》:“輸與黃龍第一籌,于今不到洞庭羞。九重城里圣箭子,三百年來糞掃頭。山月扶疎龕石冷,天風浩蕩海槎浮。我來會得謙公意,豎起拳頭向趙州。”李綱《鼓山靈源洞》:“碧海吸長江,清波逾練凈。我為鼓山游,潮客初放艇。連峰翠崔嵬,倒影涵玉鏡。舍舟訪招提,木末繚危磴。淩云開寶閣,震谷韻幽磬。乃知大叢林,樓托必深夐。靈源更懷奇,巖壑相隱映。森羅盡尤物,無乃太兼并。偉哉造化力,至巧于此罄。煙云互卷舒,變態初不定。豈惟冠一方,寶最東南勝。周行洞峽中,泉石若奔競。飄蕭毛發清,滌濯肺腑瑩。當年喝水人,端恐混觀聽。是心如虛空,動寂豈妨并。兵戈正聯綿,幽討亦云幸。相攜得佳侶,散策謝軒乘。偷安朝夕間,未可笑趙孟。淹留遂忘歸,悵望云海暝。不負惠詢期,更起滄洲興。”趙汝愚《登鼓山》:“幾年奔走厭塵埃,此日登臨亦快哉。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直送海濤來。故人契闊情何厚,禪客飄零事已灰。堪嘆世人只如此,危欄獨倚更徘徊。”朱熹《游鼓山》:“靈源有幽趣,臨滄擅佳名。我來坐久之,猶懷不盡情。褰裳步翠麓,危絕不可登。豁然天地寬,頓覺心目明。洋洋三江匯,迢迢眾山橫。清寒草木瘦,翠蓋亦前陳。山僧好心事,為我開此亭。重游見翼然,險道悉以平。會方有行役,邛蜀萬里程。徘徊更瞻眺,斜日下云屏。”李彌遜《游鼓山》:“謝公憂民馀,妙語繼兩禪。茲游瞰滄溟,宛在一葉蓮。木密虛可步,石立高莫緣。從來看山眼,一洗俱茫然。蓬萊如有無,空翠蒙云煙。卻疑浩蕩中,天津渺歸船。崎嶇訪幽勝,眾象爭相鮮。凌高寓遠目,孤云共軒軿。歸來擁寒衾,耳底猶鳴泉。覓句了不工,青燈暗孤眠。”林希逸《題天風海濤》:“亭后千尋屴崱峰,亭前萬里見晴空。山藏落照生新月,海漲輕波帶晚風。世事浮沉變今古,客游石遍西東。近檐溜雨霜濤栢,卻是渠會識晦翁。”真德秀《游鼓山》:“嚴宸有追詔,趣上太守符。疲民未蘇醒,還顧空躊躇。來尋靈源盟,喜與佳客俱。始酌清冷泉,一浣丹墨洿。超然煩溽中,著身在冰壺。遲明陟危亭,云濤渺空虛。煙霏倏開闔,峰巒時有無。偉哉此絕觀,雄壓東南隅。蒼崖萬仞立,四面環瓊琚。翠木巧蔽虧,亭午清陰敷。今人淡忘歸,似到真華胥。憶昨泛蓮日,選勝邀朋徒。摩挲巖上刻,慨仰趙與宋。舉觴酹且盟,一節期從初。重來三十年,恍如隔朝晡。并游四五人,存者獨老癯。有懷子陳子,感慨為欷歔。子抱月明終,我方長途趨。巔踣懼不免,儆省當何如。愿言祝同壯,著力相攜扶。禪伯亦可人,新結峰頂廬。我故倦游,軒冕非所娛。會須脫塵鞅,來依懶瓚居。”劉克莊《陪真西山游鼓山》:“先生廟廊姿,非直藩翰才。南州彩旗留,北闕丹詔催。重臣方暑行,停馱小徘徊。客中載枚鄒,物外尋宗雷。遂窮天海觀,一豁風云懷。眷言如靈山,自判宇宙來。登臨幾朱輪,滅沒隨飛埃。堂堂蔡與趙,繼者其誰哉。共惟勛業侔,況乃名節偕。伊余忝載筆,適值祖賬開。雖陪叔子游,獨抱湛輩哀。殘詩堪覆瓿,不敢鐫蒼崖。”鄧肅《游鼓山》:“蘭橈艤岸雷霆駭,疾雨狂風欲翻海。吾人作意水石間,素志豈因風雨改。悟適當如未悟人,衡山不知為開云。魯陽莫試揮戈手,郭泰何妨墊角巾。山僧導我飛芒屨,要看渠師得道處。雪噴鼎烹一叱迴,千古澗流不東注。我笑老師太豪雄,故今鬼神窺吾蹤。安得廓然無圣解,蒼厓依舊飛白龍。”徐錫之《喝水巖》:“重巒復嶺鎖松關,只欠泉聲入坐間。我若當年侍師側,不教喝水過他山。”黃干《登鼓山》:“登山如學道,可進不可已。懸崖更千仞,壯志須萬里。平生石鼓懷,獨酌靈源水。峨峨大頂峰,欲往輒中止。今朝復何如,系楫渡清泚。好風從西來,縹緲吹游子。褰裳陟遙巔,萬象能俯視。東南際大海,日月旋磨蟻。煙云隔洲渚,歷歷猶可指。域中十萬家,囂喧不到耳。郊原與市廛,瑣碎如聚米。同來皆良儔,酌酒共歡喜。深林更叫嘯,磐石恣徙倚。摩挲陳公碑,歲月為我紀。更持末后句,歸以銘石幾。”嚴仁《水龍吟》:“飚車直上蓬萊,不須更跨琴高鯉。剨然長嘯,天風澒洞,云濤無際。我欲乘槎,從茲浮海,約任公子。辦虹竿千丈,犗鉤五十,親點對,連鰲餌。誰榜佳名空翠,紫陽仙、去騎箕尾。銀鉤鐵畫,龍蟠鳳翥,留人間世。更憶東山,哀箏一曲,灑沾襟淚。到于今幸有高亭遺愛,甘棠遺意。”

元薩天錫《望鼓山》:“鼓山起千仞,乃是東海根。蛟龍穴其下,霹靂翻海門。砥柱儼不動,日夜雪浪奔。何當臨絕頂,俯視浴日盆。”王翰《靈源洞》:“旭日照高岑,天風振遠林。不分滄海色,那識白云心。瑤樹空香滿,珠林積翠深。坐來明月上,何處起潮音。”帖木兒《登屴崱峰》:“肩輿直上白云梯,古剎林深路欲迷。絕頂一聲長嘯罷,海山空闊萬山低。”黃鎮成《登屴崱峰》:“屴崱峰高萬丈梯,上方高與白云齊。青山盡處海門闊,紅日上來天雨低。喝水無人空宴坐,磨厓有客漫留題。飄然欲御長風至,一笑何須過虎溪。”

明林鴻《屴崱朝曦》:“天地有神氣,屴崱東南青。高標窮碧落,連峰走滄溟。深探地無際,遠見日初出。蜃氣乍蒼涼。龍光猶恍惚。始知至陽精,明明含中虛。迴旋綴陰魄,斡運乾坤樞。愿言吸晞景,庶以永年歲。手把扶桑枝,身騎六鰲背。茲焉對畫圖,飛云繞屴崱。一笑天雞鳴,晴窗已東白。”王恭《鼓山寺》:“崱頂珠林出半天,靈源鐘磬翠微連。平蕪下界孤峰外,遙海寒濤獨雁邊。云度佛香清鶴夢,風傳仙梵醒龍眠。西游自笑塵蹤遠,那得閑來此問禪。”高廷禮《餞鄭五秀才至鼓山寺》:“屴崱海上秀,山峰開禪宮。虛亭掛空翠,直上臨方蓬。溟漲在幾席,天光映簾櫳。目極萬里外,但見青濛濛。曙色從東來,晃然靈境空。登臨豈不美,別意欲無窮。”唐震《游喝水巖》:“靈境斂幽寂,玄巖閟林莽。秋風何處來,泠泠百泉響。傳聞妙禪機,默坐謝塵鞅。蕭然一榻靜,厭此瀆遐想。曇花散天雨,空翠人蒼漭。卓錫振梵音,寒流自西往。道人此投跡,風磴時獨上。竹徑清露繁,松關碧苔長。伊予性疏癖,偶愛地宏敞。蓮社如有期,攀緣恣嘉賞。”王偁《登鼓山宿涌泉寺》:“翠微白云里,逢秋思一登,聳身躡云壁,飛泉搖古藤。洞豁海天際,坐見萬境澄。飲澗動群鹿,宴坐逢真僧。邀我宿化城,珠林懸古燈。寥寥片月上,悄悄天籟凝。因悲向城市,塵髪秋相仍。”周玄《游屴崱峰》:“化城東畔大江流,江上涼風雨未收。南國詞人期載酒,漢宮仙吏更移舟。寒燈雙樹空濛見,瑞藹諸天積翠浮。鞍馬向西歸興動,不應歌舞更淹留。”又《游鼓山西畬》:“穹形抱虬木,碧色限蒼鐵。澉瀨身屢傾,量轍厓頻折。披蘿至云杪,恍視昆侖碣。景物動扶桑,霓旌或明滅。高秋軼鐵翳,千里亙寥廓。野曠眾慮恬,天清百愁絕。青陽與赤谷,詎可辨優劣。設險造化功,蟠幽鬼神穴。國師峰萬丈,鐘靈氣參錯。雙鳳何年來,徒聞此棲躍。晤游非所私,況賴諸賢哲。崔嵬泰華巔,作書家人訣。”陳暉《宿屴峰秀公房》:“聽梵來山寺,逢僧宿石樓。風泉行處滿,花竹坐來幽。暗澗鐘聲晚,空潭樹影秋。東林微月白,相送虎溪頭。”又《屴峰晚眺》:“尋幽獨上最高峰,澤國山河四望同。島嶼潮來天接水,海門日落樹連空。僧歸遠寺疎鐘后,木落空山積雨中。更向寒巖長一嘯,松濤十里送天風。”鄭閻《登大頂》:“絕頂臨天迥,相攜興里過。嵐光移野席,谷籟散林柯。過雨沾衣濕,閑云入袖多。不知蓬海外,員嶠更如何。”黃澤《游鼓山》:“屴崱峰高紫翠深,閑隨飛錫到云林。橋邊草露沾行屐,澗外松風度梵音。云漢昔勞青嶂夢,煙霞今遂白頭心。忘形共了三生約,蓮社相隨日抱琴。”鄧定《游鼓山靈源洞》:“樓閣層層隱翠微,石門松徑白云飛。山中六月渾無暑,八十老僧猶祫衣。”又《半山興善庵贈闡上人五古》:“東山何巍巍,茲嶺特秀發。上摩蒼穹迥,俯視平野闊。氤氳隱佳氣,中有蛟龍窟。山僧探靈異,披榛得奇壑。鑿厓開戶牗,結抅依林樾。岧峣入云間,樓臺倚空碧。憑高聊騁望,萬里猶咫尺。天雞半夜鳴,海底初出日。睠茲山水佳,足慰棲遁客。闡公釋門老,秉心久貞白。談經神鬼趨,說法龍象集。疎鐘度煙晨,清磬聞月夕。我來一登覽,杖屨窮所歷。空翠落階庭,風泉響巖石。地幽神更恬,趣得心自適。何當脫世網,從師了空寂。迷途諒非遠,此志諧夙昔。”林俊《登鼓山》:“披榛歷山椒,萬象送遙目。天風毛發寒,海氣昏晴麓。孤高俯眾岑,靈響遞空谷。帆檣帶江影,駭浪來雪屋。景曠懷抱寬,杯盤動修竹。清酣百慮澄,意與云物觸。神飛八極游,蓬萊信東矚。身世一飄絮,人事咸亂瀑。峴首碑雙磨,扶桑尚茲獨。樂天竟奚疑,勿以蛇添足。”林春澤《石鼓觀濤》:“越王城東石鼓峰,東嶂炎海摩玄穹。峰頭翠霧擁仙島,下臨萬頂黿宮。紫陽墨跡亙霄漢,海濤千古飏天風。靈岳自茲迴增重,大觀乃爾獨稱雄。朅來三山豁心賞,飄飄意氣高冥鴻。興酣縱步鼓峰頂,振衣長嘯入鴻蒙。長空噴浪灑空碧,扶桑浴日蒸霞紅。伊人磕然一撫掌,渤潏萬態羅胸中。謝安雙屐盧敖杖,逍遙到處神俱融。逸思崚嶒出泰華,揮斥八極應無窮。”鄭善夫《寒食與傅子登鼓山》:“絕頂天風云亂飛,海門高浪近春衣。霸圖王氣東南盡,堯韭秦花天漢稀。此地賞心維汝共,萬方愁目欲何依。要知寒食山中意,萍梗江湖幾是非。”又《屴崱峰》:“盤礴地靈在,東南天柱高。三江分燕尾,百粵亂牛毛。未出無生網,難忘大覺刀。巢云定何日,萬國且旌旄。”林炫《登鼓山》:“海色連郊甸,秋聲落澗阿。孤峰上云日,萬井俯星羅。泉涌蒼龍洞,池清赤鳳坡。幽人倚雙樹,擊石發清歌。”傅汝舟《從汪郡公登鼓山》:“天入翠宮低窈窕,洞迴滄海倒。山林著處宜狂客,風雨閑游接上公。共倚短節千澗底,獨穿高木萬煙中。觀濤更進云邊酒,待月思眠石上楓。”又《九日鼓山酬陳九川》:“秋日同高眺,秋懷萬里間。白為滄海浪,青入島夷山。逐客停杯酒,悲風動壯顏。去天應咫尺,誰叩紫皇關。”又《與陳子酌大頂峰》:“大頂崔嵬星漢邊,亂峰低落酒杯前。三洲波浪搖寒日,四野山河起凈煙。異域獨驚浮海客,長林遺恨渡江年。高風況復飛黃葉,共羨冥鴻入遠天。”江以達《登大頂峰觀石刻》:“白日杳飛升,蒼蒼接太清。旋探朱子刻,俯瞰越王城。云起千峰失,潮生匹練明。東山觀海處,親挈魯諸生。”張時徹《游鼓山》:“瑤臺何處是,窈窕赤山阿。迭嶂流丹碧,長風錯綺羅。俯將云作席,遙睇海層坡。飛動真無那,青天一浩歌。”“肩輿攀白日,衣袂躡青云。瞰海芝峰出,中天石鼓聞。銀河晴的的,空翠濕紛紛。愧爾巖棲者,長同鸞鶴群。”王應鐘《陪吳郡公游鼓山》:“秀拔侔東岱,乾坤鎮此方。中亭來萬壑,列嶂隱朝陽。浴景晞溟渤,圖南見大荒。幸陪五馬后,天漢共翱翔。”“屴崱茲山勝,相從迫季冬。靈泉喧別壑,寒霧斂高峰。矚海過秦望,升中待漢封。誰言登眺晚,延賞正無窮。”林世璧《陪龔祭酒游鼓山》:“仙島鬰嵯峨,乘閑此日過。山花迎羽蓋,谷鳥雜琴歌。梵宇依林樾,巖亭陰薜蘿。眼中滄海小,衣上白云多。曠野千峰暮,遙空萬象羅。翻慚賓從后,揮袂接星河。”謝汝韶《憩靈源洞》:“靈源洞口石,九折盤紆喝水巖。八角蒲庵封碧蘚,幾重蘿幌抱青杉。龍頭噴玉纓堪濯,鳳尾遺基莾未芟。乘興不辭登屴崱,白云叆叇半山銜。”陳文燭《同諸公登鼓山絕頂》:“物侯偏驚春正初,偶耽奇勝一停車。參差霧隱江流合,突兀霞生海氣舒。象外薜蘿疑是幻,望中城郭憶無諸。山靈亦愛名賢跡,常有風云護法書。”王世懋“和”:“靈鷲何年障海來,振衣今日陟崔嵬。青山忽放雙江合,紫霧徐將萬壑開。水上鞭鰲秦帝石,空中結蜃越王臺。捫碑共仰先賢跡,覓句誰憐異代才。”丁繼嗣《登鼓山大頂峰》:“捫蘿直上最高峰,倒見云生幾萬重。海外蒼茫橫滟澦,岫中吞吐簇芙蓉。振衣頓覺乾坤小,浮白爭看意氣濃。恨不此身生羽翼,乘風偏欲挾飛龍。”“欲乞山靈故有期,陡占云物幻多奇。曉沉尚咤登途早,夕照何嫌下榻遲。絕高臨疑上界,大洋低視只天池。浮生飄梗游難再,帶月鳴鞭莫憚疲。”(繼嗣,鄞縣人。萬歷中福建巡撫。)葉向高《登鼓山》:“屴崱峰高俯十洲,白蘋寒渚滿天秋。潮聲近向巖前落,蜃氣還從島外浮。平野蒼煙迷故壘,夕陽紅樹帶殘流。摩崖讀遍前朝字,乘輿還登最上頭。”陳鳴鶴《登屴崱峰晚眺》:“絕磴千盤躡屐遲,微茫萬里夕陽時。山連西北環閩越,水盡東南控島夷。鳥外帆檣歸雜沓,煙中邑里望參差。浮云不蔽孤峰日,細讀徐卿請雨辭。”馬欻《宿鼓山》:“禪房深閉絕囂氛,寶篆煙消正夜分。深樹猿啼初落月,小樓僧定忽歸云。飄搖幡影燈前見,滴瀝泉聲枕上聞。塵夢不關心似水,獨馀花雨散氤氳。”林世吉《游鼓山寺》:“偶步風塵外,尋幽云水間。鳥啼山界靜,花復石床閑。寶殿天香噴,禪窗巖翠環。地偏身自逸,談笑欲忘還。”“萬壑松風冷,千秋野望微。開樽云駐席,趺坐竹穿衣。谷靜泉逾響,峰高鳥度稀。上方鐘磬暝,歸路引斜暉。”趙世顯《屴崱峰歌》:“屴崱峰高高倚天,懸厓削壁含蒼煙。琪花瑤草相向妍。我登絕頂望滄海,海上堪悲人代改。越宮漢壘俱塵埃,惟見古來明月在。明月娟娟照酒杯,海天空闊雁飛迴。樽前嵐氣微茫起,竹里秋聲颯沓來。嵐氣秋聲兩蕭瑟,寒暑相催如過客。對景須傾三百杯,莫把光陰枉拋擲。醉來聊枕白云眠,醒后翩翩思欲仙。玄鶴倘從云里下,乘予一上閬風巔。”又《游靈源洞》:“洞入靈源景倍幽,山橋寶地足遨游。滿林秋草同僧寂,一路天花散客愁。怪石晝懸蒼樹迴,飛泉晴帶白云流。斜陽未盡登臨興,更欲乘風到上頭。”陳宏巳《經半山廢寺》:“絕頂登臨落日回,半山蕭瑟不勝哀。寺經火后無僧住,路入云中少客來。九月野花開似菊,千年石柱化為苔。空門生滅元如此,何問咸陽幾刼灰。”徐熥《游喝水巖》:“古洞盤旋紫翠間,洞門常借白云關。虛瓢掛樹舊僧隱,昏磬出林飛鳥還。路到窮時尤嶻嶪,泉經喝后不潺潺。當年舊社成陳跡,春雨春花點地斑。”又《宿鼓山寺》:“維摩丈室絕塵氛,坐對珠龕演梵文。松際窺人孤嶂月,山中留客半床云。疎鐘出寺過林隱,怪鳥啼春徹夜聞。真性由來愛空寂,名香親向殿前焚。”“孤峰天畔削芙蓉,入夜遙看紫翠重。一片禪心千澗水,五更殘夢數聲鐘。云生凈土龍歸缽,露冷空壇鶴唳松。借宿僧寮經幾載,蒼苔埋卻舊游蹤。”徐《涌泉廢寺》:“寺經樵火久銷亡,古道秋風蔓草荒。廢殿有基崩夜雨,斷碑無宇臥斜陽。游人借宿茅茨里,田父來耕瓦礫傍。試問前朝金布地,老僧垂淚說南唐。”又《同陸兒宿靈源洞》:“古洞重來禮石壇,舊時游侶半凋殘。空林閣雨峰千迭,絕磴梯云路百盤。澗底松泉隨客飲,壁間苔篆領兒看。數聲啼鳥秋煙外,瓦枕蘿茵午夢寒。”又《宿鼓山下寺》:“明月含輝照廣庭,亂峰低壓寺門青。佛堂夜靜鳴寒磬,僧塔年深拆舊銘。凈室獨關云漠漠,香廚遙引瀑泠泠。半龕碧影秋燈寂,一榻煙霞臥不醒。”謝肇淛《九日登鼓山經廢寺》:“四壁霜飛猿嘯哀,風高木落氣悲哉。江南秋色關河動,海上浮云天地迴。幾字殘碑眠亂草,千年流水注空臺。丘山人代成今古,萬事傷心涕淚催。”又《登大頂峰》:“咫尺清都近可攀,濤聲秋色老空山。蟻封隱見圍千雉,螺髻微茫指百蠻。絕壁刺天無鳥度,半巖採藥有僧還。東南霸業蕭條盡,流水荒臺石蘚斑。”又《宿鼓山禪院》:“上方寂寂鎖蒼藤,門掩雙峰最上層。半嶺松濤千嶂雨,數行香篆一龕燈。寒潮應月喧殘寺,獨鶴眠云伴老僧。塵夢欲醒鐘磬動,泠然心地證三乘。”又《靈源洞答徐興公》:“鷲鰲橋上雁聲哀,極目平蒿古殿灰。幽洞忽排山罅入,小庵斜倚石門開。題殘蒼蘚看誰辨,喝后靈泉去不回。十九年前曾宿處,佛燈猶照講經臺。”郭子章《登鼓山和蔡君謨韻》:“層崿開靈境,清泚蕩心目。披榛躡石梯,聽猿度林麓。恍入天臺路,疑壓玉官谷。紺宇若騎尾,碧霞半巢屋。天風倒海濤,聲勢劈巖竹。石鼓亦何奇,雷雨慣相觸。絕頂消芙蓉,孤高延麗矚。池頭看浴鳳,山腰聽飛瀑。紫嶂臨屴崱,丹灶覓幽獨。一嘯溪南溟,三山空鼎足。”陳仲溱《經廢寺》:“寒花落遍講經筵,寶剎灰殘六十年。鳥下空廊人寂寂,猿啼香積草芊芊。壇移貝葉印芳鮮,座隱金蓮分暮煙。破衲斷飄寥落甚,春風春雨更淒然。”鄧原岳《登鼓山絕頂還宿靈源洞》:“步出東郭門,已識靈峰面。行行又十里,山迴翼宮殿。石罅響流泉,百道如飛練。矯首屴崱峰,可望不可見。歷覽稍忘疲,元象搜羅遍。賈勇陟其巔,頓令心目戰。蒼茫大海流,三山云外見。天風颯然至,寒燠忽已變。歸宿靈源洞,空翠落如霰。山嵐日夕隹,幾蓆爭蔥蒨。幽鳥向我鳴,浮云自舒卷。借茲清道心,坐使塵慮遣。朱門何足榮,末俗豈能眩。”劉克治《登鼓山》:“寶地金曾布,高峰劍削成。絺衣花雨濕,輕蓋野云生。鰲極搖窮島,麟車下太清。還逢羨門子,松下坐相迎。”曹學佺《涌泉廢寺》:“半嶺猶存古寺名,空林惟有涌泉聲。僧從破屋云邊住,客向迴廊草里行。講席虛無山月在,齋鐘寂寞海潮生。布金知是何年地,更覓殘灰作化城。”鄭邦祥《涌泉廢寺》:“獨倚崚嶒望渺然,興衰塵跡總堪憐。迴廊夜嘯寒猿月,廢殿秋生亂草煙。饑鳥尚隨清磬下,殘僧空傍白云眠。何人重布黃金地,勝業消沉七十年。”林古度《涌泉廢寺》:“何代黃金建講臺,不看全盛獨興哀。斷橋仆澗埋芳草,廢礎成砂沒古苔。過客暫依殘院宿,住僧多是別山來。涌泉空自稱靈水,不向當年滅燼灰。”陳鴻《涌泉廢寺》:“蕭寺荒涼感廢興,斷碑磨滅復垂藤。秋風古殿經樵火,夜雨空廊見鬼燈。舊種松杉巢野鶴,別營茅屋住巖僧。無人更布黃金地,滿目殘灰冷不勝。”

海音洞 在鳳池之右,歷數峰始達。洞口可布四席,其中深不可測。故老相傳:有羽流居此,時聞海濤之聲,以為遠通于海云。

白云洞 在海音洞洞下。由黃坑而登,可一里許。崄巇峻峭,巨石棋置。萬歷丙戌,沙門悟宗始辟,鑿石穿竇,為三天門。又有水懸注,名“吼雷湫”。有潭名“印月潭”。

明陳省《游白云洞》:“水簾洞好步平上,方廣巖奇車可容。徑峭獨看茲路最,地高盡見遠山重。川原南去無諸郭,青翠西來屴崱峰。獨立宛然飛錫至,何須天竺問禪宗。”曹學佺《白云洞》:“小洞藏深處,危峰路轉西。當年僧不到,終日鳥空啼。海國臨尤儼,天門下屢低。此中人跡少,偏可愜幽棲。”

積翠庵 在白云洞下。萬歷中,僧悟宗建。

玄真庵 在白云洞。萬歷中,都司許國威建。

明屠隆《題玄真庵》:“蕙帳屢邀玄鶴下,明燈間與白猿談。秋風鈴閣軍書暇,還憶琉璃火一龕。”

由鼓山折而南,為鼓岐、蓬岐、魁岐、朏山、鄭澄墓、君山、石鱉、龜嶼、磕源、張觷宅、馬江、羅星塔、投桃洲、院跡山、迭石山、洋嶼、鳳洋山、嬰臺山、鄭昭先宅、盤石山、石泉寺、重云山、云門寺、衡山寺、重云院、九龍山、毘濟潭、清涼院、浮峰山、籌岐、混元堂、下洞江、陳謹墓、上洞江。

鼓岐 在屴崱峰之南。下臨大江,上有一石,圓如鼓,故名。

明陳亮《鼓岐夜泊》:“寒山夜蒼蒼,清猿散幽響。風生蘆葦鳴,水落洲渚廣。月出知潮來,時聞人蕩槳。”謝肇淛《舟泊鼓岐》:“水國蒹葭冷,霜天鴻雁還。江空多得月,潮遠不分山。犬吠荒村里,漁燈亂竹間。為看雙屐在,拂拭共躋攀。”

蓬岐 在鼓山里。山石重迭,有蛇洞,空濛屈曲,莫知所止。又有劍山臨江上,其石如劍。

魁岐 在鼓山里。有一石,約圓五十余丈,刻籀文其上。相傳,圍唐末黃巢駐兵于此,以劍藏石下,名“劍石巖”。

朏山 在永北里。有石上廣下銳,若仙芝焉。又有三生石、九眼泉,凡十八景。

明王應山《登朏山》:“言采仙芝秀,維舟試一過。涼飚動林樾,疎雨灑巖阿。怪石三生滑,飛泉九眼多。空濛何所去,隔隴送樵歌。”

鄭澄墓 在朏山之東。澄,閩縣人,云南郡丞,祀鄉賢。

君山 在永北里。山之上有昆侖石室,山之下有馬面仙潭。

石鱉山 在永南里,枕大江。江濱三石形如鱉,故名。又有一山,聳起平田中。去山南里許,狀若蟠龍,有溫泉;山左有拏公廟。

龜嶼 在永北里。由玉山一派落平洋,俗謂神龜出洞,故名。樹木蒼翠,為一方之勝。

磕源 在永北里。坑流入大江,則鼓山漸近。城中伐石者咸集于是。

張觷宅 在磕源。觷,懷安人,政和中秘閣修撰,事具郡志。

馬江 在江右里。南臺、西峽,皆匯于此。江心有巨石如馬頭,潮平則沒,潮退則現,故名。

明林世璧《渡馬江》:“橫江渡頭云水東,波廻白馬撼秋風。連山噴雪何如此,好似錢塘八月中。”“晉安形勝控東南,碧水遙將碧海涵。馬江六月風濤壯,不數湘流漢水潭。”“一水橫流滄海東,千峰倒映玉芙蓉。猿聲兩岸秋風起,無數江花帶雨濃。”“日落風清江水便,片帆遙下月明邊。君聽滿棹歌聲起,何似江南競采蓮。”“山色西來若畫屏,長江一帶抱沙汀。扁舟日暮東流下,疑是秋風過洞庭。”謝肇淛《夜渡馬江》:“新寧過不遠,大江若天劃。盈盈百余里,待潮復待汐。孤舟出海門,豁然乾坤白。石馬不可見,浪花三千尺。時聞欸乃歌,中流泛空碧。晨雞喔喔鳴,依稀辨城陌。風波愁人心,安能久為客。”又《渡馬江》:“秋水凈于拭,扁舟鏡里行。月當山罅出,云近海門生。龍睡空江冷,潮歸野渡橫。棹歌中夜遠,漁火不分明。”

羅星塔 屹立江心,鎮會城水口,稱羅星云。俗呼磨心,以在水中央也。塔為宋時柳七娘所造。七娘,嶺南李氏女,有色,里豪謀奪之,抵其夫于法,謫死閩南。七娘斥賣其產,入閩,捐貲造塔,以資冥福。今豪右毀其塔為墳塋。形家謂,全閩要害,宜修復云。

投桃洲 在馬江中。形勢如桃,故名。洲有田數百頃。

明林《度馬江阻風》:“春潮洶涌作波濤,竟夕邅迴此郁陶。暝色盡將孤嶼沒,危檣似比眾山高。空江立馬疑騰躞,幽壑藏蛟恣怒號。一望滄溟心欲折,自甘行役敢辭勞。”

院跡山 在永北里。有魏國夫人墓,韓皇后姪女,適帥機張暠。暠,龍圖觷之孫也。

疊石山 在永北里。眾山之上,前有靈泉,四時不竭。又有迭石如蟠龍頭角。

洋嶼 在江左里。又有猴嶼、殷嶼,并多人煙。

鳳洋山 在江右里。兩峰相應,勢如搏鳳。相傳,仙人王進才飛升于山,巔有仙亭遺跡,石床、棋枰、幾案猶存。峭壁刻“登龍”二字,地名龍門。

嬰臺山 在江右里。傍有銅斗山。天馬峰下有石橋,龍溪之水出焉。又有鷲峰山,上有馬面潭,歲旱,禱雨于此。

鄭昭先宅 在江左里洋嶼。昭先,閩縣人,淳熙進士,居政府,卒之夕,有星墜故宅。

盤石山 在江右里。山之巔有山石,高數十尋。又一石疊其上方,如棋盤。每天欲雨,則云出蓊蓊,迴港繞其下,水出衡山之龍溪,曲折三十六灣,合流而注于閩江。港口有石橋,又石門山,南接湖林,北連濓山。山之巔,萬仞壁立,不能容足。上有二石,峭拔凌空,夾峙如門,故名。

石泉寺 在江左里。國朝洪武二年建。

重云山 在江右里。嵬峨能興云雨。中有一巖,平坦十馀丈。巖中一井天成,其深叵測,名“龍井”。

云門 在南洋嶼。宋嘉定中建寺。國朝永樂間重建。山有觀音觀、彌陀巖、泗洲巖、獅子石、坐禪石、五里泉、望拜石、仙掌石。江中有琴嶼、雙魚嶼,又楞伽室、吸江亭、妙善庵。宋孝宗書額“石門”,舊稱石,號云門十五奇。

宋黃裳:“云門山,不須扶我自登山,腳力能勝十八盤。一字雁低頭上過,兩城人細掌中看。誰知北戶緣猶在,卻笑南柯夢未闌。忽見歸云應是信,滿襟先得洞天寒。”僧永安《石律箑》詩:“路繞懸崖萬仞頭,擔泉帶月幾時休。個中撥轉通天竅,人自安閑水自流。”明林鴻《云門山》:“龍宮臨水國,鳥道入煙蘿。海曠知天盡,山空見月多。鶴歸僧自老,松偃客重過。便欲依禪寂,塵纓可奈何。”

衡山寺 在江右里。唐景福二年建。

重云院 在江左里。元至正二十年重建。

九龍山 在至德里。有狂牛嶺,高入云表。

毘濟潭 在狂牛嶺之南。深邃莫測,神龍窟宅也,禱雨輒應。下有一穴,通馬江,受諸山之泉,然亦不溢。成化間,亢旱,鄉人車水溉田,水去數尺,見其內大刻“毘濟潭”三字。

清涼院 在至德里。唐咸通五年建。

浮峰山 在光俗里。俗傳海潮盈則山上浮,故名。山之別支有文筆山,大江環繞其下,稱瀛洲。狀元陳謹居之。

明王恭《浮峰歌》:“海門迢遞江水東,江心絕青芙蓉。橫空積靄幾千丈,綠蘿裊裊花蒙蒙。深沉玉鏡浮仙島,黛色蒼蒼不堪掃。芳草磯頭望欲深,夕陽渡口看還好。翠壁紅泉高際天,閑云古木相連延。嵐煙瀑雨猿聲里,僧舍人家鳥道邊。仙舟江上何蕭灑,此地那能駐君馬。思爾青云得志時,莫忘幽期綠蘿下。”

籌岐 在浮峰之西,俗呼鐵岐。上有烏石巖,巖之東為玉壺山,山上有三臺石。相傳此石自武夷山飛來。宋提刑王益祥自義烏卜居于此。

混元堂 在光俗里。元大德間建。又有方山寺,陳天嘉元年建。有賈島《章敬寺碑銘》。

下洞江 在江右里。里,馬江之左一港也。中有獅子石,與方山對峙,巨浸不沒。俗謂:“水浸方山鼻,不到獅子耳。”

陳謹墓 在洞山之陽。謹,閩縣人,嘉靖癸丑狀元。

上洞江 在至德里,馬江之左次港也。舟人候潮,咸集于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园市| 新野县| 南江县| 寿宁县| 乐业县| 砀山县| 河间市| 绥宁县| 得荣县| 武山县| 公安县| 上犹县| 阜新| 基隆市| 宿州市| 于田县| 荆门市| 天台县| 丰宁| 南雄市| 华坪县| 海丰县| 巴中市| 神木县| 龙陵县| 河南省| 宁阳县| 疏勒县| 澳门| 资兴市| 栾城县| 德保县| 枣庄市| 佛山市| 鹤峰县| 乃东县| 滨州市| 武隆县| 梁山县| 伽师县| 汾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