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 麻疹闡注
  • 張霞谿
  • 7721字
  • 2015-12-23 16:34:57

身熱不退

麻疹非熱不出。若既出透。其熱當減。倘仍大熱者。此毒盛壅遏也。宜用化毒清表湯治之。

疹已沒落而身熱者。此余熱留于肌表也。宜柴胡清熱飲治之。

化毒清表湯 治麻既出透而身猶大熱者粉葛 薄荷 地骨皮 粘子(炒研) 連翹(去心) 防風 黃芩 黃連 元參 知母木通 甘草 桔梗 加燈心柴胡清熱飲 治沒后身熱。

柴胡 黃芩 赤芍 生地 麥冬地骨皮 知母 甘草 加燈心廉按此亦言其大略也。身熱而兼他癥者。宜隨癥加減治之。合下并看自見。且益見前收沒條所云當散不散為虛熱之止言常法也。然而此條亦當合前條觀之。倘有虛癥。不至過于寒涼矣。

煩渴

凡出麻疹煩渴者。乃毒熱壅盛也。蓋心為熱擾則煩。胃為熱郁則渴。當未出時。宜升麻葛根湯加麥冬花粉。已出者。宜白虎湯。沒后煩渴者。用竹葉石膏湯。

升麻葛根湯(見前)白虎湯(見前)竹葉石膏湯人參 麥冬 石膏知母 淡竹葉 甘草廉按煩渴而兼他癥。當隨癥加減治之。或他癥重于煩渴。當以他癥為主煩渴為兼。此當統前后而觀也。亦有火毒內蘊而不煩渴者。

譫妄

譫妄一證。乃毒火太盛。熱昏心神而然也。疹未出而譫妄者。宜三黃石膏湯主之。疹已出而譫妄者。黃連解毒湯主之。

三黃石膏湯(見前)黃連解毒湯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炒) 加燈心廉按云主之者。必有輔之者也。病至譫妄。必不止譫妄一疹矣。如風寒痰食。以及諸變癥。

各宜隨癥用藥輔之。故金鑒下一字宜細細揣摩。不同他書之一條止一事。所謂言簡而該也。

喘急

喘為惡候。麻疹。尤忌之。如初出未透。無汗喘急者。此表實拂郁其毒也。宜用麻杏石甘湯發之。疹已出。胸滿喘急。此毒瓦斯內攻。肺金受克。宜用清氣化毒飲清之。若遲延失治。以致肺葉焦枯。則難救矣。

麻杏石甘湯(見前)清氣化毒飲前胡 桔梗 栝蔞仁 連翹(去心) 桑皮 杏仁 黃芩 黃連 元參 甘草 麥冬 重用蘆根廉按此二方。余屢用之而屢效。誠萬金良方也。然前云臨時權變。神而明之。此語直貫全部。讀是書者。疑其太簡。由不能融會貫通耳。如此二方。誠為治喘之良方。然人各異癥。癥各異治。風火痰食。自宜隨癥加減。余治出未透而喘急者。于麻杏石甘湯內加荊防。桔梗。

桑皮。粘子。知母。葶藶子等藥。治已透而喘急。及隱伏而喘急者。于清氣化毒湯內加石膏。枳殼。膽星。大黃等藥。皆應手而效。故麻 匯補云。風痰食火四者。皆能氣喘。治宜祛風化痰消食清火是也。但不宜用蘇合香丸。抱龍。牛黃等丸。亦不可純用降氣之藥。初發而喘者。三拗湯加淡竹葉。石膏。已出而喘。鼻干口燥者。用白虎湯加疏表藥。或羚羊瀉白散。便閉者。加前胡。蔞仁。杏仁。大黃。粘子。西河柳。火喘。羚羊。蔞仁。石膏。最妙花粉。海石。次之。此亦脫胎于金鑒二方。但少為加減耳。故備載之。以供采用。至于麻后喘急。有虛實之分。樓全善曰。喘而有汗。須扶正氣。喘而無汗。須散邪火。虛者氣乏。身涼。冷痰如冰。實者氣壯。胸滿身熱便閉。麻 匯補曰。虛者宜用補肺化痰之藥。如人參。阿膠熟地。蛤蚧。核桃肉。納氣歸元。實者宜用白虎湯。減羚羊瀉白散。加減治之。活人書曰。時醫每見喘急。不將麻毒外出。發表清火。而徒用蘇子順氣等藥。不反耗其血氣而致變。曰有 毒痰喘甚者。宜用栝蔞仁。桔梗。花粉。海石。金沸草等藥。消痰清火。如痰逆壅盛者。可用牛黃珍珠散。氣虛者加人參立應。樓全善曰。鼻孔掀開。黑如煙煤。或鼻尖連人中生瘡枯焦。或鼻干胸高者。皆肺絕也。急則三日。緩則十二日。死于丙丁日火克金也。至于發直如麻。頭汗如油。鼻煽如爐。腹脹如鼓。面青唇黑者。死更速。

三拗湯(見前)羚羊瀉白散生桑皮 地骨皮 甘草 羚羊角珠黃散珍珠 牛黃等分為末。燈心湯沖服。

咳嗽

麻疹發自脾肺。故多咳嗽。若咳嗽太甚者。當分初沒治之。初起咳嗽。此為風邪所郁。以升麻葛根湯加前胡桔梗蘇葉杏仁治之。已出咳嗽。乃肺為火灼。以清金寧嗽湯主之。

廉按云治之。不必加減也。云主之。當隨癥加減也。

升麻葛根湯(見前)清金寧嗽湯橘紅 前胡 甘草 杏仁 桑皮 川連 蔞仁 桔梗 浙貝

喉痛

疹毒熱盛。上攻咽喉。輕則腫痛。甚則湯水難下。最為可慮。表邪郁遏。疹毒不能發舒于外。致咽喉作痛者。元參升麻湯主之。里熱壅盛。或疹已發于外。而咽喉作痛。以涼膈消毒飲主之。

元參升麻湯 治表郁喉痛荊芥 防風 升麻 粘子 元參 甘草涼膈消毒飲荊芥 防風 連翹 薄荷 黃芩 梔子(生) 甘草 粘子 芒硝 大黃(生)加燈心

失音

失音者。乃熱毒閉塞肺竅而然也。疹初失音者。元參升麻湯主之。疹已發而失音者。加減涼膈散主之。疹沒后聲啞者。兒茶散主之。

元參升麻湯 見喉痛加減涼膈散薄荷 梔子(生) 元參 連翹 甘草 桔梗 麥冬 粘子 黃芩兒茶散硼砂(二錢) 孩兒茶(五錢)共為細末。涼水一盞。調藥一匙服之。

廉按喉痛。可于元參升麻湯內。再加射干。山豆根。其余隨癥加減。疹后失音而至不能出聲者。名啞 。多不治。宜用甘。桔。元參。粘子。蟬蛻。射干。黃芩。花粉。杏仁。卜子。

沙參。麥冬。川貝。竹肉。山豆根之類。或以竹瀝八匙。姜汁二匙沖服。再用丹參茯神。石菖蒲。麥冬。花粉。桔梗。陳皮。甘草。訶子肉之類。痰盛。加川連蔞仁。羚羊或牛黃散吹入終不開聲者。不救。若但聲音低微不清。與此不同。養陰潤肺自愈。又有其聲啞嗄。默睡不食上唇有瘡。則蟲蝕其肺。下唇有瘡。則蟲蝕其肛。上下不定。名為狐惑。此由內熱生蟲。水谷久虛。蟲無所食。故內食臟腑及肛。而外見唇口也。此候最惡。治宜黃連化 丸主之。便結桃仁承氣湯加減服之。先用苦參煎湯洗之。后用末藥敷治。京山郭某有子患此疹向系金竺天醫治。病既大危。令其生邀余看視。其聲啞嗄,嗆飲。上下唇內。及舌上。舌根。喉間。俱有瘡。其脈軟微。余決為不治。果死。

牛黃散牛黃 青黛 黃柏 硼砂 雄黃 冰片共為末。先用薄荷湯。漱咽后次入神效。

黃連化 丸 治狐惑瘡。

黃連(二錢) 蘆薈(一錢二分) 干蟬(一錢二分) 蕪荑(一錢五分) 川楝子肉(一錢)加檳榔。雄黃。青黛。黃芩。胡連共為末。用烏梅洗凈去核。搗膏和丸米湯下。或杏仁湯下。

清熱黃連犀角湯 治狐惑。

犀角(二錢磨沖) 黃連(一錢) 木香(三分研沖) 烏梅(四個)桃仁湯 治狐惑 唇口生瘡。聲啞不出。

桃仁 槐子 蘄艾(各三錢)棗十個。水二鐘。煎至一鐘。分二次服。

狐惑瘡末藥川連 黃柏 青黛 檳榔(各一錢) 雄黃 杏仁 使君子肉(各一錢五分)石膏(五錢) 蕪荑 松花(各七分) 枯礬(五分)共研細末。先用香油調成塊次用涼水調薄涂瘡上數次自愈。亦可加蘭香葉燒存性研末。共調。此方再加胡連。蘆薈化蟲丸。可治鼻疳。

牙疳

廉按。牙疳為麻后之大癥。此編不見者。見于外科牙部也。口臭生瘡。為牙疳之兆。白虎湯。清胃散。主之。戴元禮用甘桔湯。黃連解毒湯。涼膈散。若兼泄瀉。脾虛有濕者。加味連理湯。外以姜柏散抹之。陰虛者。甘露飲主之。經曰。上牙疼陽明受熱。下牙疼腎虛不能制火。大抵胃熱即血熱。治宜涼血清胃。各根據經絡加引經藥。上正四牙屬心。加川連。麥冬。下正四牙屬腎。加黃柏。知母。上邊四牙屬胃。加葛根。川芎。下邊四牙屬脾。加升麻。白芍。上左盡牙屬膽。加連翹。膽草。下左盡牙屬肝。加柴胡。梔子。上右盡牙屬大腸。加枳殼。大黃。下右盡牙屬肺。加黃芩。桔梗。上下牙床腫。涼膈散加石膏。知母。升麻。內床曰齒。外板曰牙。牙齒腎之標。若齒縫疏豁。動搖脫落。六味地黃丸主之。口糜者。口中糜爛或時出血。宜清心脾胃。三經之火。兼潤大腸。用金花消毒飲為主。化毒湯。清胃散俱可用。陰虛有火者。犀角地黃湯加麥冬。元參。或甘露飲主之。至若脈弱熱微。唇白形寒。口中不臭。下利。不思飲食。此由脾虛火炎。宜用理中湯。外以上桂末吹之。牙宣者。口臭齦腫。牙縫出血。欲成牙疳也。宜清胃化毒等方加側柏葉。或白虎湯加升麻。青黛。梔子。連翹。元參。丹皮。或用益元散。冷水調服。如陰虛火旺。用甘露飲牙疳者。上下齒腐爛也。

此由陽明火毒。其癥最危十死七八。必須內外兼治。內服犀角地黃湯。加葛根。川連。石膏。

大黃。外以玉阿散。黃龍散調治。至于身體大熱。面目浮腫。環口青黑。今日方見黑點。明日即至穿腮。落齒。鼻崩。唇脫。不能飲食而死。名曰走馬。喻其速也。外面患處用豬肉貼之。吹口丹調治。或灸唇下陷中承漿穴。岐伯曰。口臭可治。鼻臭不醫。鼻梁上發紅點如珠不治。上唇龍門牙落者死。蒂中紅腫。難于飲食者死。總之此癥皆當以石膏重劑治之。必胃強能食。堪勝重劑。否則難治也。切忌冰麝。余有女學生金某之女。年二十余。見疹六七日俱已收沒。惟鼻梁上一點未收。其色如珠。上唇龍門牙微痛。身亦微微潮熱。前醫以參麥六味湯治之。歷五六日漸甚。其弟至余齋中乞方。余曰。此癥甚危。非數日可愈余至其家。按脈。右寸關獨強弦。余亦有余。余飲以白虎承氣湯。兼生地。白芍。丹皮。黃芩。麥冬等藥。

連服十六大劑。其初所下者。如泄瀉。或紅或黑。至是始吐紫血數碗。鼻梁紅點隨散。齒痛亦愈。其人困倦已甚。奄奄若無生氣。舉家旁皇。余曰無畏。其病已愈。但補其元氣可也。

余飲以六味地黃湯。加人參。麥冬。歸身。白芍數劑。元氣稍復。去人參。麥冬。服歸芍六味湯五十劑而愈。此癥若非用如此重劑。則必不救。然非余之學生。及其家之相信。余亦不敢擔抬。甚矣。醫之難也。然而認癥不的而誤藥之。則又為殺人之刃矣。馮楚瞻曰。脈微無力脾虛。口不臭者。宜用理中湯之類。陰虛胃熱。宜甘露飲加石膏。羸瘦陰虛者。六味地黃丸加犀角。總宜憑脈用藥。勿執定麻為陽毒。蓋諸病皆有始中終之殊也。牙床腐爛無膿血者不治。口臭涎穢穿腮破唇者不治。通口色白者不治。黑腐不脫牙落無血者不治。吹藥涎從外出者生。涎毒內收者死。

清胃散 治牙痛牙宣。口臭口瘡。

黃連 石膏 升麻 生地 丹皮 連翹 元參 甘草 粳米出血加側柏葉白虎湯 統治牙癥。見前。

甘桔湯甘草 桔梗黃連解毒湯(見前)涼膈散(見前)加味連理湯 治麻后口臭。脾虛泄瀉。

黃連 干姜 人參 茯苓 白術(炒)姜柏散干姜 黃柏等分為末。干搽口內。溫水漱口。

甘露飲生地 熟地 天冬 麥冬 黃芩 甘草 釵斛 茵陳 枳殼 枇杷葉金花消毒飲 治口糜。

黃連 黃芩 黃柏 大黃清胃化毒湯 治麻后熱極口疳。

石膏 連翹 元參 銀花 丹皮 芥穗 防風 花粉 廣皮 山楂 甘草 地骨皮犀角地黃湯犀角 生地 丹皮 白芍一方加黃連。黃芩。大黃。

理中湯人參 白術(炒) 炮姜 甘草益元散 即六一散加辰砂五分。

玉阿散 治走馬牙疳。

貓屎在屋上日曬雨淋風吹白色者。 存性。不拘多少。配冰片青黛少許。研為細末。敷上神效。

如無真青黛。用靛青花水飛凈代之。又一方。用蝸牛連谷 存性。研末吹患處立愈。

繆氏黃龍散 治走馬牙疳。

黃牛糞尖(雄者佳)。

存性。研末。每錢加冰片一分。擂勻。吹入牙根自愈。

豬肉貼法 先用黃連煎濃汁。將生精肉切薄片投入黃連汁內片時。以豬肉貼患上。拔出積毒。豬肉干黑再易。換過數次即效。

吹口丹 治穿腮落齒。鼻崩唇爛。神效。

醋齊草(搗汁) 青草鵝屙(調汁)將二汁。同放于麻蜆谷內。于炭火上 過數次研末。加冰片。 子。尤妙。

生 湯 治穿腮落齒唇脫鼻壞。

黃 (三錢生) 粘子(三錢) 僵蠶(一錢五分) 蟬蛻(一錢) 滑石(三錢) 甘草(五分)不拘帖數。神效。

六一散滑石(六錢) 甘草(一錢)共研細末。冷水調服。不拘數目。

搽牙散 治余毒攻牙。腐爛欲死者。

木鱉子( 存性為君) 川貝(為臣) 月石(為佐) 白砒(少許制)共研細末用米湯拭凈患處搽上。制砒法。用白砒入枳殼內。用線纏住。入好酒一盞煮去砒毒。

嘔吐

麻疹嘔吐由于火邪內迫。胃氣沖逆也。須以竹茹石膏湯和中清熱。其吐自止。

竹茹石膏湯法夏 赤苓 廣皮 竹茹 甘草 石膏( ) 加姜廉按劉河澗曰。胃膈熱盛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忌用升麻。服之必喘。須以竹茹。葛根。

西河柳。陳皮。石膏。甘草。姜炒。黃連之類。若痰吐如絲。或成塊吐清涎而有白沫者。俱宜清肺消痰降火為主。朱丹溪曰。嘔吐藥。忌栝蔞仁。杏仁山梔蘿卜子。又按初時固宜疏表。但不可過用升提藥。至于麻后嘔吐。有實有虛。經云。胃虛則吐是也。胃實宜消食清火。

胃虛用七味白術散。理中湯。

七味白術散人參 白術(炒) 茯苓 炙甘 木香 藿香 葛根理中湯人參 焦術 炮姜 炙草甚者加附子。

瀉泄

麻疹瀉泄。乃毒熱移入腸胃。使傳化失常也。治者切不可用溫熱諸劑。疹初作瀉者。以升麻葛根湯加赤苓豬苓澤瀉主之。疹已出作瀉者。以黃連解毒湯加赤苓木通主之。

升麻葛根湯(見前)黃連解毒湯(見前)

痢疾

麻疹作痢。謂之夾疹痢。因毒熱未解。移于大腸所致也。有腹痛欲解。或赤或白。與赤白相兼者。悉用清熱導滯湯主之。不可輕投澀劑。

清熱導滯湯山楂 濃樸 甘草 枳殼 檳榔 當歸 酒芍 條芩 (酒炙) 連翹 粘子青皮 黃連(吳萸炒) 引用生姜。

廉按。泄瀉則云切不用溫熱諸劑。痢疾則云不可輕投澀劑。其丁寧懲戒之意深矣。余看麻疹數十年矣。泄瀉痢疾從不見有虛癥。但竊意麻后日久。或有脾虛而作瀉痢者。必其脈弱唇白。舌胎滑白。統舌不見紫紅。不口渴而精神倦怠者。方可作脾虛論。或四苓散。或四君子湯。或補中益氣湯。謹慎審擇用之。張玉潞曰。麻 瀉痢。屬熱者多。但不可令其瀉久。瀉久則中氣下陷。或成腫滿。宜枳殼理中之類。以理脾胃為主。又有下痢如直腸者。所食何物。

即瀉何物。此火盛也。次性急速。故下如直腸。用山梔二十枚。煎湯頻服自愈。總之痢疾惟宜升散。初起可用大黃。火盛再加芩連。或犀角丸。俱可用。如積毒已除。下多亡陰者。六味亦可。

四苓散白術(炒) 茯苓 豬苓 澤瀉四君子湯人參 焦術 茯苓 炙草補中益氣湯人參 黃 焦術 當歸 柴胡 升麻 炙草 廣皮理中湯(見前)犀角丸 準繩云。但是痢服之無不瘥者。

犀角屑 黃連 苦參 黃柏 當歸各搗研細末。等分和勻。空腹煮糯米飯調方寸大服之。日再服。忌油膩。生冷。

黃連丸。

黃連 羚羊角 黃柏 赤苓(各一兩五錢)共為細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蜜湯下。

六味丸生地 茯苓 淮藥 萸肉 丹皮 澤瀉

腹痛

麻疹腹痛者。由食滯凝結。毒瓦斯不得宣發于外。故不時曲腰啼叫。兩眉頻蹙。須以加味平胃散治之。滯消毒解。而痛自除矣。

加味平胃散防風 升麻 枳殼 葛根 蒼術陳皮 濃樸 山楂 麥芽 甘草廉按。袁某之女。年十四。出疹即沒。喉痛腹脹。接余看視。面色黧黯。鼻黑。唇裂口渴。

舌赤如朱。并無點胎喉痛難咽。心如火燒。腹脹而冷。手足亦厥。此熱極反寒之象。觀其前方。川連。黃芩。射干。元參。石膏。升麻。大黃。卜子。知母。犀角等藥。已服三四劑矣。且重用石膏。大黃。每藥下咽。則脹滿愈甚。四圍匍匐而走。略下清水。則口渴。喉痛。

胸滿。益甚。晝夜不安。眼不合縫。諸醫無策。坐以待斃。余按其脈。脾脈獨宏大堅實。腹中拒按更甚。此由食積于中。胃火上沖。以致喉痛諸癥也。時醫拘定枳殼。山楂。濃樸。酸澀。麥芽消疹之論。不敢用以消食。而惟用涼藥以清其火。大黃以硬通之。不知愈涼則愈滯。大黃直走。不能消化。所以腹中冰冷。火毒聚于上焦。每服藥而脹滿欲死也。余用枳殼、濃樸。山楂。麥芽。神曲。粉葛。檳榔。七味。諸醫以為人已干燥。用此燥烈之藥。當無不死。且枳殼山楂等酸收之性。麻隱何能復發。其父謂女已垂危。死生惟命。排眾議而服之。

藥方下咽。即已睡去。酣眠半日而醒。諸癥頓減。舌胎極濃而黃。余復以前方飲之。酣睡一夜。次日原方加大黃六錢而愈。又有毒盛作痛者。余用蟬蛻二兩。桔梗三錢。一劑而愈。

衄血

肺開竅于鼻毒熱上沖。肺氣載血妄行。則衄作矣。然衄中有發散之義。以毒從衄解。不須止之。但不可太過。過則血脫而陰亡也。如衄甚者。宜外用發灰散吹入鼻中。內服犀角地黃湯。

其血可止。

發灰散 以皂角水煮。洗凈油氣。用新陰陽瓦 成灰。放在地上。去火性。

研末用。

犀角地黃湯(見前)廉按。麻疹初起衄血。宜用黑荊芥。黑梔子。黃芩。元參。連翹。生地。丹皮。麥冬之類。甚者加犀角。茅草根。如用犀角地黃湯。宜去白芍。如口中出血惟用發散。毒清而血自止。沒后衄血。四物湯加茅草根。麥冬等藥。又無論國中后衄血。用黃酒湯溫以足浸之神效。

咳血嗽血出于肺。吐血咯血出于腎。先痰后血是積熱。治宜清肺。先血后痰乃陰虛。法宜滋補。清肺者。二冬。芩連。川貝。紫菀。元參。百合之類。滋補者。沙參。麥冬。六味地黃丸之類。最佳者童便。衄血吐血俱可用。如婦人出疹適遇經行。則毒隨經解。乃吉兆也。宜于治疹藥中。加生地。丹皮。赤芍。紅花之類。如孕婦出疹。竟可照常治法。總以涼表清火解毒為主。切勿用香砂及補胎之藥。用之其胎必墜。余堂弟媳懷孕六七月而出疹。用宣毒發表湯。去升麻木通。加芩連石膏。上身已透。色紫。而下體絕無半點。以胎橫亙于中故也。

忽然譫妄。目直視而冥。余用白虎湯。合承氣湯石膏二兩。大黃一兩。再加芩連灌下。片刻而蘇。二劑。而腰腹兩足。俱已出透。故孕婦出疹。以大黃為安胎之圣藥。如因出疹落胎。

當以養陰為主。然后隨癥用藥。斷斷不可溫補。至于麻黃。川連。羚羊。犀角。大黃等藥。

亦不可用。若石膏僅有用之者。仲景治產后。白虎湯亦所不廢也。然有素向陰虛。一經落胎而汗出。心煩。口燥。潮熱。咳嗽。氣促。不眠。四肢麻木。是謂陰脫之候。當重用大劑陰藥。如熟地。生地。丹參。沙參。麥冬。川貝。丹皮。元參。棗仁。阿膠。人參。知母。地骨皮之類。皆當選用。又有孕婦元氣不足。一經分娩。氣血兩脫。手足厥冷。自汗不止。當以溫補為主。又當看其疹色。紅活者吉。如產后出疹。半月之前重產。半月之后重疹。重產。則以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為主。發表用荊防。前胡。桔梗。葛根之類。清涼用黃芩。

連翹。花粉。知母之類。活血用生地。元參。丹皮。丹參之類。酌量輕重用之。若黃連。

犀角。大黃。麻黃。桂附。干姜等藥。亦不可用。如真陰已竭。當重用補陰之藥。與小產參看。重疹。則于治疹藥中。加養陰活血之藥可也。又有水蓄之癥。孫一奎赤水元珠曰。發熱之時。恣飲冷水。恐生水蓄之癥。故水入于肺。為喘。為嗽。宜用桑皮。葶藶子。以泄肺中之水。水入于脾。為腫。為脹。為自利。水入于胃。為嘔。為利。宜用豬苓。澤瀉。茯苓。以瀉脾胃之水。水入于心。為驚。為悸。宜赤白茯苓。燈心湯以泄心胸之水。水入于肝。為脅痛。用芫花以泄之。水入于腎與膀胱。為小便不利。為陰囊腫。宜車前。木通以泄之。皆當隨癥而治。又婦人有經水適來適斷。寒熱往來。神昏語亂。此謂熱入血室。宜用小柴胡湯。

去人參半夏。加當歸。紅花。赤芍丹皮之類。亦有火盛而宜加犀角地黃湯者。酌量用之。小腹急痛。而小便自利。大便黑色。與蓄血之癥。同治。亦有宜用桃仁承氣湯者。又有麻后浮腫者。有身熱不熱之分。身熱者。水氣在表。宜用荊防。蘇葉。桑皮。茯苓。米仁。廣皮。

蒺藜。大腹皮。銀花之類。身不熱者。宜用茵陳。梔子。滑石。豬苓。澤瀉。赤苓。杏仁。

枳殼之類。如系脾虛發腫。加人參。茯苓。扁豆。山藥等藥。或用金棗兒湯。蔣春圃之弟。

麻后腹脹而硬。四肢亦浮腫。其脈沉遲。舌胎滑白。不思飲食。余用附子理中湯。加大腹皮。茯苓。數劑而愈。同時趙圣元之孫。亦患此病。外癥皆同。其脈洪數有力。舌胎黃濃。余用承氣湯一劑而愈。旨哉金鑒之言曰。臨事權變。惟神而明之而已。

承氣湯大黃 枳殼 甘草金棗兒湯 治腫脹仙方。

紅牙大戟(四兩) 紅棗(十二兩)水煮一日。去戟。取棗。曬干食之立消。

瘙疹

瘙疹者。兒在胎中。受母血熱之氣。所蒸已久。及生后外遇涼風以致遍身紅點。如栗米之狀。月內見者。名為爛衣瘡。百日內見者。又名百日瘡。未出痘瘡之先見者。即名為瘙疹。調攝謹慎。不治自愈。

蓋痘疹

蓋痘疹者。謂痘方愈而疹隨發也。因痘后余毒未盡。更兼恣意飲食。外感風寒。以致遍身出疹。色赤作癢。始如栗米。漸成云片。宜加味消毒飲疏風清熱疹即愈矣。

加味消毒散荊芥 防風 粘子 升麻甘草 赤芍 山楂 連翹

癮疹

癮疹者。乃心火灼于肺金。又兼外受風濕而成也。發必多癢。色則紅赤。隱隱于皮膚之中。

故名曰癮疹。先用加味羌活散。疏風散濕。繼以加味消毒飲清熱解毒。表里清而疹愈矣。

加味羌活散羌活 前胡 薄荷 防風川芎 枳殼 桔梗 蟬蛻連翹 甘草 赤苓加味消毒飲 見前蓋痘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盖州市| 曲水县| 南平市| 黄龙县| 綦江县| 隆安县| 海盐县| 兴和县| 淳化县| 恩施市| 乌拉特前旗| 怀柔区| 德钦县| 邳州市| 永胜县| 高碑店市| 谢通门县| 兴安县| 响水县| 玛多县| 上栗县| 瓦房店市| 庆阳市| 泽州县| 乡城县| 大余县| 栖霞市| 中超| 阿拉善盟| 平潭县| 龙南县| 威远县| 垫江县| 佛山市| 永顺县| 长沙市| 财经| 安图县| 宿州市| 白城市| 镇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