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 麻疹闡注
  • 張霞谿
  • 4674字
  • 2015-12-23 16:34:57

疹原

疹非一類。有瘙疹。癮疹。溫疹。蓋痘疹。皆非正疹也。惟麻疹則為正疹。亦胎元之毒。伏于六腑。感天地邪陽火旺之氣。自肺脾而出。故多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淚汪汪。兩胞浮腫。身熱二三日。或四五日。始見點于皮膚之上。形如麻粒。色若桃花。間有類于痘大者。

此麻疹初發之狀也。形尖疏稀。漸次稠密。有顆粒而無根暈。微起泛而不生漿。此麻疹見形之后。大異于痘也。須留神調治。始終不可一毫疏忽。較之于痘雖稍輕。而變化之速。則在頃刻也。

廉按身熱一二日。疹點一齊涌出者重。三四日出者輕。五日后出者重。至六七日隱隱皮膚之間而不見點者尤重。

輕重

麻癥出時。有輕重之分。臨時須要詳察。若氣血平和。素無他病者。雖感時氣。而正能制邪。故發熱和緩。微微汗出。神氣清爽。二便調勻。見點則透徹。散沒不疾不徐。為輕而易治者也。若素有風寒食滯。表里交雜。一觸邪陽火旺之氣。內外合發。而正不能制邪。必大熱無汗。煩躁口渴。神氣不清。便閉尿澀。見點不能透徹。收散或太緊速。則為重而難治者也。

廉按風甚者。宜疏風為主。寒郁者。宜用麻黃。食滯者。宜用消導。痰甚者。宜化痰。火盛者。宜清火。無汗。風寒閉也。煩躁。毒閉于內。發不出也。口渴。火盛也。便閉。大腸火郁而兼食滯也。尿澀膀胱與心火相煽也。喘急。毒郁于肺而兼痰壅也。神氣不清。毒盛也。又疹脈。以浮大滑數有神者為吉。細軟微弱無神者為兇。尤以肺脾脈洪大有神。雖有別癥。

亦不為害。若細軟無神。則陽癥得陰脈矣。脈癥不相合。恐有變卦。必先察其虛實。庶乎無誤。

至于收完熱退。雖細軟微弱。無害也。形色桃紅潤澤者輕。其毒輕微也。深紅者重。火毒盛也。紫黑灰黯隱伏不明者重極。火毒伏于臟也。陽部多者輕。陰部多者重。頭為諸陽之首。面為陽中之陽。背為太陽。四肢外向為陽。胸為陰中之陰。四肢內向為陰。腰亦為陰。陽部多而陰部少者順。陰部多而陽部少者逆。必有后患。二部俱少。火毒輕。二部俱多。火毒重。頭面胸腹手足不出。惟背上有紅塊者不治。熱極。喘促。胃胸。肩脅。狂言。衄血。搦手。搖頭。尋衣。摸床。噦惡。便閉。口出尸氣者不治。黑暗干枯如灰煤者不治。鼻煽。口張。眼胞陷。目無神者不治。痰聲在喉內。氣喘。胸高者不治。鼻面俱青。糞色青黑如爛魚腸者不治。后牙疳臭爛。齒落無血者不治。兩頰浮腫。環口青黑。頰漏。齒脫。唇崩。鼻壞者不治。口如魚嘴。氣急作鴉聲者不治。 后大便不通。氣喘。皮肉漸烏者不治。 后余熱內攻。譫言妄語。神昏喪志者不治。 后陰虛血燥。疳癆肉脫者不治。

麻疹主治大法

凡麻疹出貴透徹。宜先用表發。使毒盡達于肌表。若過用寒涼。冰伏毒熱。則必不能出透。

多致毒瓦斯內攻。喘悶而斃。至若已出透者。又當用清利之品。使內無余熱。以免疹后諸證。

且麻疹屬陽。熱甚則陰分受傷。血為所耗。故沒后須以養血為主。可保萬全。此首尾治疹之大法。至于臨時權變。惟神而明之而已。

廉按主治大法。以表發清利養血三項該之。此真的確不磨之論。仲景復起。不能易斯言也。

誠能根據此用藥。何有危癥。然此其大法也。表發固忌清利。亦有火閉而宜兼用清涼者。食閉而宜兼用消導者。痰閉而宜兼用化痰者。沒后固宜養血。亦有匿表而宜兼用疏散者。火郁而宜兼用清涼者。食積而宜兼用消導者。痰壅而宜兼用化痰者。且有元氣本虛。初發而即宜兼補氣血。沒后而即用溫補者。

亦有初發而兼補氣血。沒后而反用清涼者。麻疹千變萬化。醫者亦當以千變萬化應之。初非謝氏七十二癥所能盡也。故又曰臨時權變。惟神而明之而已。旨哉言乎。此在讀其書者。明其意而推展之耳。

麻疹未出證治

麻疹一證。非熱不出。故欲出時。身先熱也。表里無邪者。熱必和緩。毒瓦斯松動。則易出而易透。若兼風寒食熱諸證。其熱必壯盛。毒瓦斯郁閉。則難出而難透。治以宣毒發表湯。其間或有交雜之癥。亦照本方隨證加減治之。

宣毒發表湯 治麻疹將出未出。

升麻 葛根 前胡 桔梗 枳殼荊芥 防風 薄荷 木通 連翹粘子 淡竹葉 甘草引加芫荽。水煎服。感寒邪者加麻黃。夏月勿用。食滯加南山楂。內熱加黃芩。氣急去升麻。加蘇葉蔥白。甚者并去桔梗。孕婦根據前法。再去木通。

廉按風閉者。面色微青。舌胎微白。灑淅惡寒。毛竅豎起。鼻塞氣粗。喘悶不寧。甚至角弓反張。手足拘攣。眼白足冷。大便清利。重用荊芥。防風。薄荷。升麻。粉葛。前胡。桔梗。杏仁。蟬蛻。蔥白。以發之。冬月用麻黃。火閉者。面紅目赤。肌膚焦熱。舌燥唇裂。大便或閉或瀉。甚至氣喘狂叫。神昏錯語。揚手擲足。喜就冷處。宜于表藥中重用石膏。黃芩。知母。或犀角。川連。梔子等藥。重甚者加大黃。食閉者。面色微黃。四肢倦怠。吞酸噯腐。身熱口燥。舌上黃白濃胎。胸膈痞滿。甚至肚腹堅實。昏睡氣急。大便不通。宜于表散藥中用枳殼。濃樸。山楂。麥芽。以消其食。卜子。大黃。以通其閉。若食火動心。時發譫語。四肢厥冷。名為食厥。急用芩。連。石膏。蔞仁。大黃。仍佐以發散之藥。又有痰閉者。滿口痰涎。喉間有聲。氣急發喘。咯痰不出。宜重用桔梗。杏仁。桑皮。膽星。蔞仁。

白芥子。竹瀝等藥。仍佐以疏散之劑。以上四癥。已甚者俱謂悶 。宜審其所重而用藥或四癥俱全。宜用三黃石膏湯。再加風藥痰藥消食藥。又悶 多痰喘。一法用明亮雄黃。盛以竹筒。于飯中蒸七次為末。酒漿調服。痰喘即止。悶 之癥。有熱六七日而不出者。有一出而即隱者。有頭面微出而身上俱無者。有身上微影而頭面胸背俱無者。有影跡。在內而外不見形者。有皮膚隱隱紫赤者。有紅紫遍身紫黑成塊者。此皆九死一生之癥。然能審其受病之的。而大劑治之。亦可挽救。切勿棄而不治也。凡遇悶 。分其頂心細看。有紅筋紅瘰。挑破即出。或頭面手足有 疔。用銀針挑破方出。或頂心中有發。比眾發更粗。其色黃赤者。拔去發根見血即出。又曰有交雜之癥。宜隨癥加減治之。固不止此四癥已也。學人當推展之。

三黃石膏湯 治風寒毒熱郁滯悶癥。

麻黃 石膏 淡竹葉 黃柏黃連 梔子 黃芩

麻疹見形證治

麻疹見形。貴乎透徹。出后細密紅潤。則為佳美有不透徹者。須察所因。如風寒閉塞。必有身熱無汗。頭痛。嘔惡。疹色淡紅而黯之證。宜用升麻葛根湯。加蘇葉川芎。牛蒡子。因毒熱壅滯者。必面赤身熱。譫語煩渴。疹色赤紫滯黯。宜用三黃石膏湯。又有正氣虛弱,不能送毒外出者。必面色 白。身微熱精神倦怠。疹色白而不紅。以人參敗毒散主之。

升麻葛根湯 治風寒閉塞。

升麻 粉葛 甘草三黃石膏湯 治毒熱壅滯。

麻黃 石膏 淡豆豉 黃柏 黃連 梔子 黃芩人參敗毒散 治氣虛白麻。

人參 川芎 羌活 獨活 前胡 枳殼 桔梗 柴胡 甘草 赤苓引用生姜廉按此亦大略也。云有不透徹者。須察所因。則所因者廣。不可枚舉。下列三項。亦舉一反三之意。如食重則宜消食。痰重則宜化痰之類。觸類而旁通之。斯為善讀書者矣。或因身體手足厥冷而不透。經曰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此乃陽氣郁遏。熱極反寒之象。宜重用升葛。荊防。甘桔。粘子。蟬蛻之類。甚者加麻杏石甘湯。便閉。加卜子。大黃。使上升下泄。郁熱達外。自然出透。或因切牙而不透。切牙者。胃火盛也。宜用石膏。或因呃逆而不透。呃逆者。火毒上攻也。疹未出透。于升陽透發中。重加石膏一二三兩以救之。疹已出透。

或白虎湯涼膈散。隨癥加減治之。疹后氣虛而呃逆者。用人參。扁豆。柿蒂。姜。棗之類。或因沉睡而不透。沉睡者。火郁于內。未得發揚于外也。宜用升陽散火之劑。余治一侄孫。年未滿周。一見形而即隱。既隱而沉睡。重用升。葛。荊。防。前胡。桔梗。杏仁。粘子。蟬蛻。

胡荽。角針。以表之。麻疹略現而又隱。沉睡如故。次日加黃芩。石膏。知母。枳殼。山楂。

服之。

亦略現而又隱。隱而變黑。三日服原方如故。至第四日。用三黃石膏湯。一瀉而汗出。神氣清爽。麻終不見而愈。蓋毒從瀉出。不必復現也。疹后沉睡多屬虛。或因吐蛔解蛔而不透。吐蛔解蛔者。熱毒壅迫而出也。胃熱則吐蛔。腸熱則解蛔。此熱極之癥。解者稍輕。吐者尤重。疹未出而吐蛔者。宜于升葛。荊防散中。重用石膏。及梔子。使君子。蘆根之類。疹已透而吐蛔者。宜用白虎湯。加連芩等藥。便閉用大黃。又有麻后胃中空虛。聞飲食香氣上行而嘔出者。宜用山藥。扁豆。茯苓。廣皮。使君子。半夏曲。姜炒黃連之類。凡吐蛔不可用甘草及甜物。余見一人年方八九歲。疹未見點。隱隱在皮膚之間。一日吐蛔十一條。一醫治之。用升。葛。荊防。前胡。桔梗。杏仁。粘子。石膏四錢。知母一錢。服之如故。此由方是而分兩太輕。杯水不能救車薪之火也。一醫于表藥中用肉桂三分。其疹一涌而出。數日而死。可不痛哉。或因夾斑而不透。發斑者。胃熱也。疹色稀而紅綻。斑則大而干塌。色赤如錦紋。宜石膏托里清熱。紫黑者熱極也。宜升麻白虎湯。化斑解毒湯。兼以表發之藥。青藍者胃爛也。十不一生。余三弟染疫發藍斑。治以十四味延中湯而愈。此亦萬死一生之癥。

若在麻疹。原由陽毒逼致胃爛。恐難用此。余所見麻疹發青藍斑者。惟馬舒之女。有大如錢者。如圍棋子者。滿身青藍而腫。此亦不救。有疹出已透。而根地顆粒。混成一塊。形色紅紫者。用白虎湯之類。有疹出時遍身凹限而黑者。內有伏毒。外有風邪。內服犀角地黃湯加減。外以羊須豆煎湯。時時洗之。紅豆亦可。須要避風為主。又白麻有血虛而色白者。宜于疏散中加當歸。赤芍。丹皮。紅花等藥。有見點三四日而轉紅者。有不紅而漸次收沒者。有沒后而翻出火癥者。隨癥治之可也。切勿拘于初為白麻。而作虛熱論。

麻杏石甘湯 治風熱厥冷。

麻黃(蜜炙) 杏仁 石膏 甘草白虎湯 治切牙呃逆。

石膏 知母 甘草加粳米數十粒涼膈散 治呃逆。

梔子 連翹 黃芩 薄荷 桔梗 甘草 淡竹葉本方加大黃。名加減涼膈散。加黃連。黃柏。大黃。芒硝。名涼膈散合解毒湯。

三黃石膏湯(見前)升麻白虎湯 治斑石膏 知母 甘草 升麻化斑解毒湯 治斑。

石膏 升麻 知母 粘子 甘草 元參 淡竹葉大便閉加大黃。

麻疹收沒證治

麻疹見形三日之后。當漸次沒落。不疾不徐。始為無病。若一二日疹即收沒。此為太速。因調攝不謹。或為風寒所襲。或為邪穢所觸。以致毒反內攻。輕則煩渴譫狂。重則神昏悶亂。

急宜內服荊防解毒湯。外用胡荽酒熏其衣被。使疹透出。方保無虞。當散不散者。內有虛熱留滯于肌表也。其證潮熱。煩渴。口燥。咽干切不可純用寒涼之劑。以柴胡四物湯治之。使血分和暢。余熱悉除。疹即沒矣。

荊防解毒湯 治麻毒內攻。

薄荷 連翹 荊芥 防風 黃芩 黃連 粘子 大青葉 犀角 人中黃引用燈心蘆根水煎服。

柴胡四物湯 治虛熱留滯當沒不沒。

白芍 當歸 川芎 生地 人參 柴胡 淡竹葉 地骨皮 知母 黃芩 麥冬引加生姜紅棗。

廉按荊防解毒湯。治麻毒內攻。此誠萬金良方。余用之屢試屢效。從此可悟其未言者矣。如冬月風寒甚而內隱者。可再加麻黃。杏仁。或竟用三拗湯。加粘子。蟬蛻。荊防等藥。或因傷食而內伏者。可于荊防解毒湯內。加枳殼。卜子。神曲等藥。或遍身青紫熱腫。腹脹喘促溺澀臍凸者。此毒滯血凝。半匿肌表。急投涼膈散。加麻黃。石膏。葶藶子。大黃。庶或可救。若內夾痰熱。火毒亢極伏匿煩躁。或腹脹喘急不省人事者。白虎湯加元參。淡竹葉。此二說本于醫通。余意后說。夾痰者。宜加杏仁。膽星。腹脹者。宜加枳殼。大黃、并不可離荊芥。前胡。斟酌用之可也。云當散不散。內有虛熱留滯于肌表。不可純用寒涼之劑。此亦經常之大法。言不可純用寒涼。則有宜寒涼者矣。張玉潞曰。西北水土剛勁。稟質亦濃。

麻必五七日乃收。東南風氣柔弱。麻出不過二三日即化。邇來地運變遷。未有不綿延數日者。當非難沒之比。此說是也。又麻疹難沒。多屬于熱。亦有表里未凈而遷延五七日不沒者。風則表之。食則消之。下之。痰則化之。火則涼之。毒則解之。又宜兼用鮮生地。丹皮等藥。涼血養血以顧其本耳。又張玉潞曰。麻見點三四日后。點燥色白。隱隱于肌肉而難沒者。此必衛氣素弱。不能 發。或衣被單薄。身貪涼快。阻其發越之機以致綿延多日。法當辛散透達。

不可遽用寒涼。蔽塞開泄之路也。

三拗湯 治風寒外襲。麻毒內攻。

麻黃 石膏 杏仁涼膈散(見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页游| 北海市| 静海县| 宁陕县| 寿光市| 广昌县| 锦屏县| 化德县| 武安市| 崇礼县| 尚义县| 南城县| 广水市| 桃园市| 铅山县| 阿拉善右旗| 正安县| 灌云县| 体育| 绥阳县| 曲阜市| 无棣县| 蕉岭县| 静安区| 兰溪市| 江陵县| 桦甸市| 竹北市| 光山县| 临沧市| 保靖县| 霍山县| 陆河县| 横峰县| 郓城县| 颍上县| 怀远县| 安阳县| 施甸县| 革吉县| 南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