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 傷寒法祖
  • 任越庵
  • 3943字
  • 2015-12-23 16:26:04

土病則氣陷下。濕邪入胃。故腹痛自利。厥陰主相火。火病則氣上逆。火邪入心。故心中疼熱也。太陰腹滿而吐。食不下。厥陰饑不欲食。食即吐蛔。同是食不下。太陰則滿。厥陰則饑。同是一吐。太陰則吐食。厥陰則吐蛔。此又屬土屬木之別也。太陰為開。本自利。而下之則開拆胸下結硬者。開拆反合也。厥陰為合。氣上逆。而下之則合拆。利不止者。

合拆反開也。兩陰交盡。名曰厥陰。又名陰之絕陽。是厥陰宜無熱矣。然厥陰主肝。而膽藏內。則厥陰熱癥。皆少陽相火內發也。要知少陽厥陰。同一相火。相火郁于內。是厥陰病。相火出于表。為少陽病。少陽咽干。即厥陰消渴之機。

胸脅苦滿。即氣上撞心之兆。心煩即疼熱之初。不欲食。是饑不欲食之根。喜嘔。即吐蛔之漸。故少陽不解。轉屬厥陰而病危。厥陰病衰。轉屬少陽而欲愈。如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不欲食。至熱除欲食。其病愈者是也。

太陰提綱。是內傷寒。不是外感。厥陰提綱。是溫病而非傷寒。要知六經各有主癥。是仲景傷寒雜病合論旨也。

諸經傷寒無渴癥。太陽不惡寒而渴。是溫病矣。雜癥矣。惟厥陰傷寒。肝木郁而不得出。熱甚于內。欲竊母氣以克火。故渴欲飲水。若不惡寒。當作溫病治之。要知溫乃風木之邪。是厥陰本病。消渴是溫病之本。厥利是溫病之變。內經所謂熱病。皆傷寒之類。此正其類矣。

厥陰消渴。即以水飲之。所以順其欲。然少與之。可以平亢火。多與之。反以益陰邪。當量其消與不消。恐水漬入胃耳。

渴欲飲水。與饑不欲食對看。始盡厥陰病情。

手足厥冷。脈微欲絕。是厥陰傷寒之外癥。當歸四逆。是厥陰傷寒之表藥。夫陰寒如此。而不同姜附者。以相火寄于肝位。雖寒而臟不寒。故先厥者。后必發熱。手足愈冷。肝膽愈熱。故厥深熱亦深。所以傷寒初起脈癥如此者。不得遽認為虛寒。妄投姜附以遺患也。厥者必發熱。熱與厥相應。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此四癥。是厥陰傷寒之定局。

先熱后厥。厥熱往來。厥多熱少。熱多厥少。此四癥。是厥陰傷寒之變局。皆因其人陽氣多寡而然。如太陽傷寒。亦有已發熱未發熱之互辭也。

內經之寒熱二厥。因于內傷。與本論因外邪者不同。內經熱厥。只在足心。是腎水起涌泉之下也。本論熱厥。因熱在肝臟。而手足反寒。故曰厥深熱亦深。內經之寒厥。有寒無熱。本論之寒厥。先厥者。后必發熱。熱勝則生。寒勝則死。此內傷外感之別。

厥陰有晦朔合具之理。陰極陽生。故厥陰傷寒反以陽為主。厥少熱多。是為生陽。故病當愈。厥多熱少。是為死陰。

故病為進。如熱氣有余者。或便膿血。或發癰膿。亦與內經熱厥不同。

陰氣起于五指之里。陽氣起于五指之表。氣血和調。營衛以行。則陰陽相貫。如環之無端也。厥陰無陽。厥陰病則陰陽不順接。故手足逆冷。若熱少厥微而指頭寒。知病可愈。手足反溫者。雖下利必自愈。此陰陽自和而順接也。蓋脈微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是陰陽之氣絕矣。

本論云。諸四逆厥者。不可下。又曰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二義不同。當理會上下文。蓋諸四逆是指虛寒癥言。故曰虛家亦然。應下之。是單指熱厥言。故曰厥深熱亦深。蓋發汗。只能引火上升。不能逐熱外散。故令口傷。若手足厥冷。脈微欲絕。此時外寒切迫。內熱未起。又當發汗。

厥而脈微欲絕。是傷寒所起之脈。所謂不可下者是矣。脈滑而厥。是內熱閉郁之脈。所謂厥應下之是已。下之是下其熱。非下其實。泄利下重者。四逆散。欲飲水數升者。白虎湯。此厥陰之下藥。所以下無形之邪也。若以承氣下之。

利不止矣。診厥陰病以陽為主。而治厥陰病以陰為主。故當歸四逆不去芍藥。白頭翁湯重用連柏。烏梅丸用黃連至一斤。

又佐黃柏六兩。復脈湯用地黃至一斤。又佐麥冬八兩。要知脈微欲絕。手足厥冷者。雖是陰盛。亦不陽虛。故即可表散外邪。而不可固里。脈代結。心動悸者。似乎陽虛。實為陰弱。只可太劑滋陰。而不可溫補。所以然者。肝之相火本少陽之生氣。而少陽實出于坎宮之真陰。經曰。陽予之正。陰為之主。又曰。陰虛則無氣。又曰。少火生氣。壯火實氣。

審此。則知治厥陰之理矣。

中州。四肢。皆脾所主。厥陰傷寒。手足逆冷。而又下利。是木克土也。復發熱者。下利必自止。火生土也。若肝火上行逼心。故反汗出。氣上撞心。心不受邪。因而越之。故咽中痛。而喉為痹耳。若發熱而利。汗出不止者死。是陽虛外亡。為有陰無陽。與少陰亡陽同義。若肝火內行而入脾。土火合德。必無汗而利自止。若發熱而利不止。此肝火內陷。血室不寧。故便膿血。若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是土敗木賊。諸陽之本絕也。厥陰傷寒。有乘脾乘肺二癥。

疑似難明。最當詳辨。一曰傷寒腹滿 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夫腹滿 語。似胃家實。然脈浮緊而不潮熱。非陽明脈也。脈法曰。脈浮而緊者。名曰弦。此弦為肝脈矣。內經曰。諸腹脹大。皆屬于熱。又曰。

肝氣盛則多言。是腹滿由肝火。而 語乃肝氣所發也。木旺則侮其所勝。直犯脾土。故名縱。一曰傷寒發熱。嗇嗇惡寒。

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夫發熱惡寒。似太陽之表。未經大汗而大渴。非轉屬陽明。未經妄下而腹滿。非轉屬太陰。且頭不痛。胃不實。不下利。斷非三陰癥矣。要知發熱惡寒。是肺病。肺虛而肝火乘之。

脾畏木邪。水精不上歸于肺。故大渴。肺不能通調水道。故腹滿。是侮所不勝。寡于畏也。故名橫。一縱而乘脾。一橫而乘肺。總是肝有亢火。當瀉無補。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募原清。則三氣皆順。表里盡解矣。此非汗吐下清利諸法所可治。故宜針。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者。此亦肝乘脾也。故先與小建中安脾。繼與小柴胡疏木。要知小建中。是桂枝湯。

加芍藥以平肝。加飴糖以緩急。為厥陰傷寒驅邪發表和中止痛之神劑也。不瘥者。中氣虛而不振。邪尚留連。繼以小柴胡補中發表。令木邪直走少陽。使有出路。所謂陰出之陽則愈也。仲景有一癥而用兩方者。在太陽先麻黃繼桂枝。是先外后內法。在厥陰先建中繼柴胡。是先內后外法。亦是令厥陰轉屬少陽之機。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此亦肝乘肺也。雖不發熱惡寒。亦木實金虛。水氣不利所致。彼腹滿者。是水氣在中焦。故刺期門以瀉其實。此水在上焦。故用茯苓甘草湯以發其汗。此方是代水為汗。發邪內散之劑。即厥陰治厥之劑也。

厥陰中風之脈。與他經不同。凡脈浮為風。此云不浮為未愈。是厥陰中風。脈反沉矣。此木猶陰處。風入地中。木郁不舒。故未愈。微浮是風行地上。草木發陳。復厥陰風木之常。故愈也。

凡脈浮為在表。沉為在里。厥陰中風。其脈既沉。其癥亦為在里。此熱利下重。是厥陰中風也。太陽中風。下利嘔逆。是有水氣。厥陰中風。熱利下重。是有火氣。故以白頭翁為主以治風。芩連為輔以清火。佐秦皮以升九地之風。則肝木欣欣向榮矣。下利而渴欲飲水。是厥陰之消渴。亦中風之煩所致也。下利脈沉弦。是沉為在里。弦為風脈。弦而大。

是風因火動。故利未止微弱數者。是風少火微。故為自止。雖發熱不死者。陰出之陽也。下利有微熱汗出。是中風本癥。

里癥出表。則風從外散。故令自愈。欲愈之脈當微浮。若寸脈反浮數。風去而熱不去。尺中自澀者。熱屬陰絡。肝血不藏。必便膿血也。

厥陰中風之熱利。是里有熱。傷寒亦有熱利。是里有寒。又與厥利不同。厥利見發熱則利止。此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汗出不止。是外熱內寒。故謂之有陰無陽。要知內經之舌卷囊縮。是有陽無陰。故熱雖甚而可治。

陰陽易之為病。本于厥陰之欲火。始也因肝火之動。致傷少陰之精繼也。少陰之精不藏。厥陰之火不羈。所以少陰里虛。陰中拘攣。熱上沖胸。眼中生花。頭重不欲舉。皆厥陰相火為眚。頓令無病之人。筋脈形氣為之一變。此即溫疫傳染。遺禍他人之一癥也。

制方大法第七

凡病有名有癥。有機有情。如中風。傷寒。溫暑。濕 等類。此為名也。外有頭痛。身熱。腰痛。內有喘咳。

煩渴。吐利。脹滿。所謂癥也。其間在表在里。有汗無汗。脈沉脈浮。有力無力。是其機也。此時惡寒。惡熱。苦滿。

喜嘔。能食。不能食。欲寐不得臥。或飲水數升。或嗽水不欲咽。皆病情也。因名立方者。粗工也。據癥定方者。中工也。于癥中審病機。察病情者。良工也。仲景制方不拘病之命名。惟求癥之切當。知其機。得其情。凡中風傷寒雜病。

宜主某方。隨手拈來。無不合法。此謂醫不執方也。今談仲景方者。皆曰桂枝湯。治中風不治傷寒。麻黃湯。治傷寒不治中風。不知仲景此方主何等癥。又不察仲景何癥用何等藥。只在中風傷寒二癥中相較。青龍白虎命名上敷衍。將仲景活方活法。為死方死法矣。

仲景立方。精而不雜。其中以六方為主。諸方從而加減也。凡汗劑。皆本桂枝。吐劑皆本梔豉。攻劑皆本承氣。和劑皆本柴胡。寒劑皆本瀉心。溫劑皆本四逆。渾而數之。為一百十三方者。未之審也。

六經各有主治之方。而他經有互相通用之妙。如桂枝麻黃二湯。為太陽營衛設。而陽明之病在營衛者亦用之。真武湯。為少陰水氣設。而太陽之汗后亡陽者亦用之。四逆湯。為太陰下利清谷設。太陽之脈反沉者亦宜之。五苓散。為太陽消渴水逆設。陽明之飲水多者亦宜之。豬苓湯。為少陰下利設。陽明病小便不利者亦宜之。抵當湯。為太陽瘀血在里設。陽明之蓄血亦用之。瓜蒂散。為陽明胸中痞硬設。少陰之溫溫欲吐者亦用之。合是癥。便用是方。方各有經。而用可不拘。是仲景法也仲景立方。只有表里寒熱虛實之不同。并無傷寒雜病中風之分別。且風寒有兩湯迭用之妙。表里有兩方更換之奇。或以全方取勝。或以加減奏功。前人論方不論癥。故反以仲景方為難用耳。

桂枝汗劑中第一品也。麻黃之性。直達皮毛。生姜之性。橫散肌肉。故桂枝佐麻黃。則開玄府而逐衛分之邪。令無汗者有汗而解。故曰發汗。桂枝率生姜。則開腠理而驅營分之邪。令有汗者復汗而解。故曰解肌。解肌。解肌肉之邪也。

正在營分。何立三綱者。反云麻黃主營。桂枝主衛耶。麻黃湯。不言解肌。而肌未嘗不解。桂枝湯之解肌。正所以發汗。

要知桂枝麻黃是發汗分淺深之法。不得以發汗獨歸麻黃。不得以解肌與發汗對講。前人論方不論藥。祗以二方為談柄。

而置之不用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攀枝花市| 任丘市| 甘孜县| 施秉县| 昌吉市| 开封市| 长武县| 黄龙县| 北京市| 金华市| 古蔺县| 大理市| 哈密市| 泽库县| 甘肃省| 高台县| 班戈县| 乌兰县| 芒康县| 顺昌县| 邢台市| 柞水县| 六安市| 鄂温| 阆中市| 徐汇区| 探索| 滕州市| 朝阳县| 邓州市| 城市| 弋阳县| 昭苏县| 祥云县| 宜城市| 板桥市| 原阳县| 黄浦区| 富川| 吉水县| 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