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曰。云何不然。此謂如汝向分別有種子相續相似法體者不然。何以故。種子有形有色有對。是可見法得有相續。今思惟是事尚不可得。何況心之與業無形無色無對不可見。剎那剎那生滅不住。欲與為驗者。是驗不成。又從種至芽者。為滅已相續至芽。為不滅相續至芽。若滅已至芽者。芽則無因。若不滅而至芽者。應從初種子常生于芽。若爾者。一種子中則生一切眾芽。是事不然。有大過故。正量部人謂阿毗曇人言。如汝所說。有人相續能起天等相續業者。是義不然。何以故。種性別故。譬如荏婆子不生庵羅果等。若善心次第能起善不善無記心。無記心次第能起善不善心。不善心次第能起善無記心者。義皆不然。乃至欲界系心次第能起色界無色界系心。及起無漏心。無漏心復展轉起欲界色界無色界系心。亦如上說芽起者。今悉不然。如前所立驗中已總破故。有作善者。是亦不然。我今當說順業果報正分別義。是何分別。如前分別種子相續相似者。如我所說。無彼過故。過垢不能染。說何等耶。謂說正分別義。是誰說耶。如阿含經中偈言。諸佛及緣覺。聲聞等所說。一切諸圣眾。所共分別者。分別何等。故論偈言。
不失法如券業如負財物
而是無記性約界有四種
釋曰。此謂不失法在。如債主有券主。雖與財而不散失。至于后時子本俱得。業亦如是。能得后果。業雖已壞由有不失法在。能令行人得勝果報。亦如債主既得財已。于負債人前毀其本券。如是如是。不失法能與造業者果已。其體亦壞不失法者有幾種耶。約界有四。云何為四。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及無漏界。不失法者是何性耶。是無覆無記性。無覆者亦名不隱沒。無記此謂不說善不善故名為無記。此不失法。何道所斷。故論偈言。
不為見道斷而是修道斷
以是不失法諸業有果報
釋曰。此謂見苦集滅道所不斷。何時斷耶。謂修道進向后果時斷。復次見苦所斷不善業。雖斷由此不失法在。見苦時不斷者。是不失法。能與果故。如目犍連被外道辱。離波多比丘被梵摩達王十二年禁。目犍連等雖獲圣果。由不失法在故。受宿不善業報。故論偈言。
若見道所斷彼業至相似
則得壞業等如是之過咎
釋曰。此不失法。若為見道所斷。若共業俱至后世者。是則有過。有何過耶。若不失法同見道所斷。隨眠煩惱業亦俱斷者。即壞業果。壞何等果。謂壞見道所斷不善業果。是義應知。修道若不斷者。圣人應具足有凡夫業。以是故煩惱業為見道斷。不失法不為見道斷。是故言如業見道斷不失法修道進向后果時斷。彼度欲界向色界時。度色界向無色界時斷者亦如是。故論偈言。
一切諸行業相似不相似
現在未終時一業一法起
釋曰。相似者。謂同類業。于現在命終時。有一不失法。起總持諸業。不相似者。謂業種差別。如欲界業色界業無色界業。有無量種。復次有幾種業為不失法持耶。故論偈言。
如是二種業現在受果報
或言受報已此業猶故在
釋曰。二業者。謂思及從思生。或有人言。業受報已而業猶在者。以不念念滅故。又如前說無量種差別者。亦一一有一不失法起持故。何故不失法與果已猶在而不更數數與果耶。謂已與果故。如已了之券。已還財訖縱有券在更不復得。不失法亦如是。已與果故更不數數得果。此不失法于何時滅耶。故論偈言。
度果及命終至此時而滅
有漏無漏等差別者應知
釋曰。此謂修道時斷者。如前命終時。相似不相似業。共有一不失法持者是也。如須陀洹等度果已滅阿羅漢及凡夫人死已而滅。此不失法復有差別。云何差別。由漏無漏業別故。不失法亦有漏無漏。彼如是故。不失法亦從種種業起。能令眾生受方土受趣受色受形受信受戒等差別果。與果已然后方滅。以是故。其義云何。故論偈言。
雖空而不斷雖有而不常
諸業不失法此法佛所說
釋曰。空者誰空。謂諸行空。如外道所分別。有自性法者無也。而業不斷者。有不失法在故。云何為有。有謂生死。生死者。謂諸行于種種趣流轉故。名為生死。云何不常。業有壞故。云何名不失法。謂佛于處處經中說。作此分別者應爾。以是故。如我先說業與果合為出因者。義非不成。論者言。汝所說者。是皆不然。今為汝說正業因緣。其義云何。如論偈說。
業從本不生以無自性故
業從本不滅以其不生故
釋曰。我宗中業無有生。如是種子相續者。第一義中亦無有生。是故汝所立譬喻無體。而有闕譬喻過。諸業云何不生。以無自性是故不生。今且答正量部人說種子有相續過。汝謂有業與果合而無斷常過者。云何無過。謂由有不失法在。我今推求畢竟無故。如上偈說。業從本不生。是不失法第一義中亦不成。若有業生者。為業故可有不失法。業既無體。不失法亦無體。因不成故。違汝義宗。云何違耶。謂業與果合者。翻成世諦。令物解故。如汝前謂阿毗曇人有種子相續過者。此義不然。如阿毗曇人先作種子相續譬喻者。有何意耶。今為汝說。此阿毗曇人有如是意。謂種子相續。展轉因果隨起不壞故。而以種子相續不斷不常為喻者。如是欲得汝先說種性別故為因者。因義不成。由有心及心數法相續起無別故。又汝出因非一向有別過云何非一向。今現見有別相續能起別果。云何知耶。如牛毛生莞角生設蘿(似荻而堅中生于陸地突厥西胡用為箭笴爾雅云[竺-二+(嶙-山)]堅中蓋竹之類也)。正量部人言。阿含經中佛如是說。有不失法。以此法故。不斷不常。諸體得成。彼言以業不起。不失法亦不起。為出因而道。我因義不成者。此語不然。論者言。如佛所說。若無起者彼即無壞。汝今欲得受此義者。成就我所欲。然汝宗中不受此法故。若汝立自宗義。謂無起無壞者。其義不成。復次汝立諸法有自體者。決定應受。業無自體。若諸法有自體者。即為有過。其過云何。如論偈說。
業若有自體是即名為常
而業是無作常法無作故
釋曰。此謂有自體者。即為是常。若常即是不可作業。何以故。常法不可作故。亦無變壞相。復次若業是無作。有何過耶。其過如論偈說。
若業是無作無作應自來
住非梵行罪今應得涅槃
釋曰。梵者謂涅槃。若行涅槃行者。名為梵行。住此行者名住梵行。翻此者名不住梵行。何等是住梵行。謂作善業已而得涅槃名住梵行。何等是住非梵行。謂不作善業者名住非梵行。若此業不作自得涅槃者。一切行非梵行人皆應得涅槃。非獨行梵行者得涅槃。有如是過咎。然于世諦作瓶作絹等。亦有是過。其過如論偈說。
破一切世俗所有言語法
作善及作惡亦無有差別
釋曰。此謂如世間言。彼是造罪眾生。彼是造福眾生者不然。以汝言不作罪福自然得故。其過云何。如論偈說。
以有業住故而名不失者
亦應與果已今復更與果
釋曰。住者云何。謂自體在故。更與果者。由業住故。雖與作者果已如有券在已償之債重須償故。業亦如是。由有體在還得與果。阿毗曇人復言。第一義中有如是諸業。彼因有故。此業若無而有因者不然。譬如龜毛衣。今有業因。謂諸煩惱。是故如所說因。第一義中定有諸業。論者言。此語不善。如論偈說。
煩惱若業性彼即無自體
若煩惱非實何有業是實
釋曰。性者謂因。此說煩惱是業因。譬如泥為瓶體。如是煩惱為業體。云何非實。謂煩惱無自體故。云何無自體。謂先所觀察已遮起法。亦遮諸體有自體。此謂煩惱非是業因。以是故因義不成。及違汝義。云何違耶。謂于世諦中以煩惱為業因。非第一義。是故言違。復次如先觀煩惱品中偈說。愛非愛顛倒。而為所起緣。彼既無自體。故煩惱非實。先已廣遮故。阿毗曇人言。第一義中有如是煩惱。以有果故非無而受果。譬如聾者耳根果及耳識。今有此煩惱果。云何名果。果謂業也。如是第一義中有煩惱故。非因義不成。亦非違義。如我所欲之義得成。復次有業。以有果故非無。如虛空花。由有業果是身非無業而有果。以是義故。當知有業。論者言。是義非也。汝不正思惟邪見所惱。虛妄分別作是說耳。其過如論偈說。
說業及煩惱而為諸身因
業煩惱自空身從何所有
釋曰。何處說耶。謂諸論中諸賢圣等約世諦說。若于第一義中觀察者。是皆不然。如我宗中先已說方便故。此謂諸法上中下貴賤好丑等種種果報無有自體。如說業及煩惱無自體。身亦無自體。以是故。煩惱為業因業為身因者。是皆不然。所說之過。今還在汝。所立譬喻。皆亦不成。復次阿毗曇人言。第一義中有如是業有受果者故。此若無則無彼受者。譬如虛空花鬘。今有業故有受果者。其義云何。故論偈言。
為無明所覆為愛結所系
而于本作者不一亦不異
釋曰。明所治者。名為無明。覆者謂翳障慧眼。云何為名。名謂眾生。何故名眾生。謂有情者數數生故。云何名愛。愛謂貪著。著即是結。與誰為結。謂系眾生。云何名系。謂與貪等相應故。如無始經中所說。眾生為無明所覆。愛結所系。于無始生死中往來受種種苦樂。如是諸眾生等。自作惡不善業。還自受不善果報。此受業果者。即是我所欲得作者。然此作者。不可說一異故。是有受果者。由第一義中有彼業故。論者言。汝所說者。義皆不然。此論初已來一切諸法皆已觀察。無有從緣起果。亦無不從緣起果。以是故。其義如論偈說。
業不從緣生不從非緣生
以業無自體亦無起業者
釋曰。此謂業等無起業有三種。一謂業。二謂果報。三謂受果者。今推求業無起故。作者亦無起。作及作者先皆已遮。無有實體。如我所說無業及無作者方便。其義云何。如論說偈。
無業無作者何有業生果
既無有此果何有受果者
釋曰。以是故。汝言第一義中有業有受果者其義不成。亦違汝義。云何違耶。謂翻以世諦令物解故。阿毗曇人言。撥無業無果者。是邪見過。能障慧眼。彼說中論是真實見者不然論者言。汝語非也。其義云何。如論偈說。
如佛神通力現作化佛身
于是須臾間化身復起化
此初化身佛而名為作者
化佛之所作是即名為業
釋曰。此謂作者與化相似。展轉從緣起。無有我體故。而此所作業者。亦如化人無有自體。譬如化佛復起于化。如是身口業等所作之事。雖無有實而可眼見。應如是知。煩惱者名為三毒。九結。十纏。九十八使等。能起身業口業意業。分別今世后世善不善無記苦報樂報不苦不樂報。及起現報生報后報等。如是諸業一一皆空。設有所作。亦無自體。其義云何。如論偈說。
業煩惱亦爾作者及果報
如乾闥婆城如幻亦如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