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宮輔少湖徐公赴京序》
耳之體虛,故能達天下之聰;目之體虛,故能麗天下之明;心之體虛,故能一天下之善。
《送王惟中(即遵巖)歸泉州序》
今天下從事于良知之學者乃浸失其類,何哉?良知未發(fā)之中,備物敦化,不屬知覺,而世常以知覺求之,蓋不得于孩提愛敬之言而失之也。孟子曰:孩提之童,不學不慮,知愛知敬,是蓋即其所發(fā)以驗其中之所有。故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初非指愛敬為良知也。猶曰:惻隱羞惡,仁義之端,而遂以惻隱羞惡為仁義可乎哉?今夫以愛敬為良知,則將以知覺為本體;以知覺為本體,則將以不學不慮為工夫。其流之弊,淺陋者恣情玩意,拘迫者病己而槁苗,入高虛者,遺棄簡曠,以耘為無益而舍之。是三人者,猖狂荒謬,其受病不同,而失之于外一也。…不謂其悟而以知覺易聞見也。以知覺易聞見,均之為外也。……予之所謂內(nèi)者,未發(fā)之中,而發(fā)斯外也?!枪手轮姓?,學之至也?!?
《宋李子歸寧都序》
夫人生而靜,不睹不聞,戒謹恐懼以歸其根,此致知宗旨也。而世之梏于聞見者,類以意念流轉為妙用,格物之學,卒為義襲?!?,靜也,寂然不動是也。感而遂通,怵惻于入井之乍見,愛敬于孩提之不慮,曾何纖毫人力于其間哉。是故求怵惻者,將求之于入井之乍見乎?抑求以復吾不忍人之心乎?求愛敬者,將求之于孩提之不慮乎,抑于純一未發(fā)中求之也?獨觀萬化之原,知止而定,天下之能事畢矣?!?
《送王雩庵獻績之京序》
君子之道,虛中無我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送彭山季子擢長沙序》
季子諱本,字明德,別號彭山,浙江山陰人,予師陽明先生高弟也。
《贈周以道分教青陽》
教有道乎?曰學諸己而已矣。學有道乎?曰求諸心而已矣。求心有道乎?曰識吾心之體而已矣。故曰學須先識仁體,既識仁體,存久自明。夫仁,性之靈也,動于欲而后始昏。動,性之感也,感于物而后有欲,欲動而仁之體亡。所謂靈于萬物者而反為物所役。…夫天下之事,感與應而已矣。故父子相感而后有慈孝之應,君臣性感而后有仁敬之應,昆弟相感而后有友恭之應。(疑脫一“感”字)于朋友、感于夫婦而為信為別。要皆吾性之靈之所發(fā),性所同也,宜其感物而神應無不同,而乃有不同者,人有學不學。即學矣,而徒以不識乎心之體,至于誤己誤人者亦多矣。然后致不一而慮以百桀,歸不同而途以殊謬。歸也,致也,靈之所聚也。是故艮以止言,咸以虛言,感以寂言。寂以通天下之感,虛以妙天下之應,止以研天下之慮。知止定、致虛極、守寂篤,是謂未發(fā)之中,大本之立夫。然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兇,靈之至也。于是應之父子而止慈孝,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應之君臣而止仁敬,天下之為君臣者定;應之昆弟而止友恭,天下之為昆弟者定;朋友夫婦應之而止于信、止于別,天下之為朋友夫婦者定。天下之為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者定,教之至也?!?
《贈王學正之宿遷序》
今之講良知之學者,其說有二:一曰良知者知覺而已,除卻知覺別無良知。學者因其知之所及而致之,則知致矣。是謂無寂無感、無內(nèi)外、無先后而渾然一體者也。一曰良知者,虛靈之寂體,感于物而后有知,知其發(fā)也。致知者,惟歸寂以通感,執(zhí)體以應用,是謂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而知無不良也?!髑罢f者則以后說為禪定、為偏內(nèi),主后說者又以前說為義襲、為逐物。…
《贈江元山令新寧序》
夫心一也,而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者之異,此自其所發(fā)者言之也。心之本體,發(fā)無不善,而有不善者,學不足以充其本體之量而蔽于欲?!枪蕦W以充夫惻隱之量而后天下無入井之孺子,學以充夫羞惡之端而后道路無呼食之桴夫,學以充夫是非之鑒而后虛誕之詞塞。
《留別殿學少湖徐公序》
止也者,吾心之體,萬化之原也。至虛而備,至靜而章,至寂而神,子思所謂未發(fā)之中,天下之大本是也。
《贈貢玄略升湖口學諭序》
(貢玄略)嘗受學于鄒東廓、歐陽南野、王龍溪之門,然其晚年自得,則有不由師傳者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