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鄒可玉候至定更時候,修書一封,命薛灶子送回入城,來至帥府問秘計。薛灶子悄悄而來,來至南門之下,時已二更。薛灶子大叫道:“城上小軍,此處是誰位將軍在此把守?快快通報,是薛灶子將軍奉鄒參謀將令,有機密大事稟報,欲見主公。”這時南門守備郭三坤聽聞此言,即至帥府內報知。
劉進忠一面命郭三坤讓薛灶子上城入帥府,一面命請軍師至內堂議事。片時之間,各各俱到,薛灶子將上取出一封書進上,主公軍師同閱展看,書云:鄒可玉等呈上主公,帳前奉命,同眾將游說五縣東西各鄉,兩路三十余鄉義民,或本族、或宗親、或附近鄰鄉者,聞風無不踴躍聚集前來,又得豪杰十六人,暨義民共有三萬二千余人,兼請蔡青云秀才前來相助。今已投入清營,致書呈上帳前,請軍師良策:何時開兵?如何接應?專待好音。鄒可玉頓首再拜。
劉進忠與鐘文岳觀看畢,眾將大喜。劉進忠問道:“請軍師定計,回書付薛灶子帶去。”鐘文岳道:“若欲寫書,又恐薛將軍一遇清軍巡查之人,拿著一觀,必定泄漏消息,不說俺大事不成。尚且清營中有二參謀與眾將,定難脫身,受害不淺。今日貧道自有道理。”
命左右取筆硯上來,叫薛灶子上前,開了胸鈕。鐘文岳執筆寫二句,在灶子胸襟中是“個人生兩目,月明轉三十。”一共十字,命薛灶子速速回復:“鄒明公一觀,便知書中之意。”薛灶子領命,別了主公,與眾位出帥府,前往報信。
劉進忠與眾位等,見軍師寫這二句,不解其意。劉進忠道:“請教軍師,這些字句是何良策?”鐘文岳答道:“啟稟主公得知,個人生兩目,豈不是火字?月明便是夜間,轉三十,便是十三,看來不是用火攻于十暮,是個十三夜,石皮豈不三夜乎?貧道算定十三夜用火攻,大破沙洲清營,管叫平南王十三萬之眾一鼓而亡。”劉進忠與眾將聽軍師說后,各各大喜。鐘文岳起身告退,眾將各歸本帳。不在話下。
且說小哪吒薛灶子回到營中,見參謀行禮畢,旁坐。鄒參謀道:“將軍,你去見主公軍師有回書否?”薛灶子道:“回書有的,在于胸前。”鄒可玉道:“可將書取不出來觀。”灶子言道:“要取是取不出來的,要看可打燈來看。薛灶子將胸鈕解開,鄒參謀與眾將等不知其意。曾仲與江俊豪二人,持燈到來觀看,只見胸中寫有二句,共有十個字。鄒、徐二人,與蔡秀才等觀見,不曉其意。鄒可玉思忖良久,言道:“原來如此!徐奇亮、蔡青云問道:“先生,軍師這二句是何深意?”鄒可玉道:“此是軍師使我準備火攻物件,安定十三夜,大破清營。”徐、蔡二公與眾將聽說大喜。鄒可玉道:“薛將軍,你一夜辛苦,可到下面飲用些酒肉。”薛灶子領命,是時天色明亮,軍中亦已造飯。
且說平南王升帳,中軍同劉撫院、聶布政議論開兵,命副將鄧春往義民營中,召尚、周二位先生入帳議事。鄒、徐聞召,即到中軍帳前,見了千歲行禮畢,旁邊坐下。平南王道:“請問先生,欲破賊用何妙策?”鄒可玉道:“啟稟千歲,依小可之見,潮州城屬金,若欲攻打賊城,須用火攻,但欲用火日,方可開兵。”平南王道:“未知先生何日才是火日?”鄒可玉道:“今日是甲子,明日是乙丑,俱是火中金。第三天是十四日,是丙寅爐中火。用這爐中火日開兵,就能成功,決定十四夜開兵攻擊。”
平南王道:“請先生預備攻城之策,免致臨時倉促。失誤大事。”鄒可玉道:“啟稟千歲,若要攻城,可將急水上下兩處哨船調來浮橋下面,共屯一處,正好調用。到十四夜攻打賊城之時,我等義民軍在前,各用火攻先進,千歲之軍將居在中隊,水軍一支為合后,合三隊攻打,水陸并進,從東門、南門、上水門共三門攻打,潮城即陷,劉進忠可擒。”
平南王道:“這等說來,甚合我意。成功之日,本藩一本奏知天子,二位先生自有封官賜爵。”鄒可玉道:“上靠天子洪福,全仗千歲八面威風。”平南王呵呵大笑,傳令總兵鄭順義,急調上下流水軍哨船,來至浮橋下流,共屯一處,聽令調用。鄭總兵領命前去。
又命設席與尚、周二位暢飲。周德勝、吳和龍二總兵陪宴,向尚、周二位道:“二位先生,可預先備齊火攻物件,不可臨時有誤。”鄒、徐二人,領命叩謝千歲賞宴,同周、吳二位總兵到于后營,敘禮入席。飲酒至半酣,吳和龍道:“先生與千歲系同宗家,此系一時奇遇。”鄒、徐二人,齊聲答道:“我等不過俗子村夫之人,安敢與總鎮爺周大人認宗親?”周德勝道:“好說了。二位先生,今日若能成功,千歲奏知天子,封賜二位官職不小。”一邊飲酒,一邊言談,飲罷各自歸帳。
明早鄒可玉五鼓起身,命曾仲、薛灶子二人往營中各隊,密召眾將與十六名豪杰入中軍營議事。二將領命前去,不久十六條好漢,到了中軍營,見參謀禮畢坐下。鄒可玉道:“眾位將軍,奉了主公、軍師之命令,今夜領同眾將軍兵,要大破清營,以俺為內應,眾位將軍,須當為盡心共力,可成大事,有功者賞,違令者軍法無容。”
眾將齊聲言道:“聽令。”鄒可玉道:“請二位明公發令。”徐、蔡二人齊聲言道:“該系先生調遣,不得推諉,以致不雅了。”
鄒參謀即依眾將之言,召林榮貴、林仁光、林仁亮、林仁度、陳吉和、陳茂和、陳金生七將上前聽令道:“諸位將軍,命你等領義民軍五千,各帶引火之物,攻打南營,接應主公。可聽空中火炮聲響,放火燒南營,軍師自有將令領接應,不得違令。”
又召謝奇峰、謝五、謝贊飄、謝贊勤、李錠、李守寶、李思春七將上前聽令,道:“諸位將軍,命你等領義民軍五千,各帶引火之物,燒打東營,接應主公。可聽空中火炮聲響,放火燒東營,聽軍師將令施行,不得違令。”
又召劉士元、劉喜、劉順、劉見泉、許文忠、許文憲、許石七將上前聽令道:“諸位將軍,你等領義民軍五千,各帶引火之物,攻打北營,接應主公。可聽空中火炮之聲,放火攻起北營,聽軍師將令施行,不得違令。”
又召黃便、黃慶、黃通、黃道、江俊豪、江俊杰、江朝容七將上前聽令道:“諸位將軍,命你等帶義民軍五千名各帶引火之物,攻打西營,接應主公。可聽空中火炮聲響,你等將西營放火燒起,不得違令。”
又召孫友義、孫友武二將上前聽令道:“二位可領義民軍二千名,各帶引火之物,攻打東南營,接應主公。可聽空中火炮聲響,即放火燒起東南營寨,不可違令。”
又召吳勇武、吳玉川二將上前聽令,道:“二位將軍,命你領義民軍二千名,各帶引火之物,攻打西南營,接應主公。可聽空中火炮聲響,放火燒起西南營寨,不可違令。”
又召曾仲、曾可州上前聽令,道:“命你等領義民軍二千名,各帶引火之物,攻打東北營,接應主公。可聽空中火炮聲響。放火燒起東北營寨,不可違令。”
又召薛灶子、薛福二人上前聽令,道:“命你二人領義民軍二千名,各帶引火之物,攻打西北營寨,接應主公。聽空中火炮聲響,放火燒起西北營寨,不可違令。”
又召蘇文海、方報、洪隆光、趙元四將上前聽令,道:“諸位將軍,命你等領義民軍一千名,隨徐先生往東營掠陣。”
又召鄭胡儒、馬九、馬孟金、馬孟全四將上前聽令,道:“隨蔡長高先生帶義民軍一千名,往西營掠陣。”
又召蔡世杰、蔡坤、蔡敬逢、蔡敬遇四將帶義民軍一千名,隨蔡青云秀才,往南營掠陣。
又召趙元、趙通、黃道、黃海四將帶義民軍一千,隨鄒某往北營掠陣。
分撥已畢,再三叮嚀諸位道:“不才奉主公、軍師之命,調撥諸位,明公共力以破清營,自有升賞。”
說罷,二人遂轉身來中軍營,見平南王千歲言道:“各路引火之物,小可已吩咐準備了,明日待用。”平南王道:“二位先生,實有好義急公之情,俟成功之后,本藩自當奏升,聽候調用。”按下不表。
且說劉大人自囑薛灶子回書去后,過了一日,便思想破敵一事,次早升坐中軍帳,調眾將各各進帳,一面請軍師進帥府籌定軍機。眾將聞召,各各與軍師入帥府,排列次序聽令。
且說劉進忠與鐘軍師籌定破敵之策,回書與薛灶子去后,次早命人請軍師并眾將各進帥府聽令。不一刻,眾將軍師已到。劉進忠即請軍師調用。鐘文岳道:“元帥與眾將軍,貧道奉命破敵大事,在于今朝。你等諸位明公,應當盡心竭力,無違我事,有功者賞,違令者誅。”眾將齊聲應道:“聽令。”
鐘文岳召馬參將上帳聽令,道:“將軍,你可領千總許定國、許定邦、張景揚、劉星光,步軍大將陳殿、張暢開、唐國民、張約超、余如山、杜明月、趙龍、葉婆、文殿左、江俊英共十四將,帶軍兵三千名,往揭陽登岡鄉地方埋伏。俟平南王敗軍至此,伏兵齊出,截殺一陣就可,切不可斷去石橋,亦不可戀戰追趕,即收軍回歸,無得違令,疾速起軍前去。”馬甘泉領令退下,即點眾將,領軍起行。
鐘文岳又召何元帥上帳聽令,道:“元帥,你可領陳文禺、陳文紹,步軍大將陳大巴、陳十三、陳青蓮、郭高春、郭奇春共八將,帶領軍兵三千名,攻打沙洲南營。候至二更之后,聽空中火炮聲響,領軍兵從南方殺進,直抵中軍大營,不可違令。”
又召莫朝梁上帳聽令,道:“將軍,你可領楊興寧、楊智勇,步軍大將黃九川、黃九源、黃九河、黃九江、章良卿、章良臣帶軍兵三千攻打東營。候至二更之后,聽空中火炮聲響,領軍兵從東方殺進,直抵中軍大營,不可違令。”
又召朱游擊上帳聽令,道:“將軍,你可領林元炳、林元成,步軍大將邱照熙、邱照順、邱齊、邱文高、劉千、李天成共八將,帶軍兵二千名,攻打北營。候至二更之后,聽空中火炮聲響,領軍兵從北方殺進,直抵中軍大營,不可違令。”
又召余都司上帳聽令,道:“將軍,你可領王中和、王中佐,步軍大將吳興、吳杰、吳惠安、吳清、姚信、余中平共八將,帶軍兵二千名,攻打西營,候至二更之后,聽空中火炮聲響,領軍兵從西方殺進,直抵中軍大營,不可違令。”
又召董都司上帳聽令,道:“將軍,你可領趙世春、丁朝鳳,步軍大將湯成枝、湯成茂四將,帶領軍兵一千名,攻打東南前營。又召程都司、石志昂、林永清,步軍羅和高、羅和明等領軍兵一千,攻打西南外營,候至二更之后,聽空中火炮聲響,從西南隊殺進,直抵中軍大營。
又召溫都司上帳,領張元長、蘇廷杰,步軍大將彭仲韜,彭仲略四將,帶軍兵一千,攻打東北外營。
又召崔雄榜上帳,領彭其保、陳興泰,步軍大將王君祿、王名科四將,帶軍兵一千名,攻打西北外營,兩軍均聽空中火炮聲響,殺進中軍,直抵王營,不可違令。
又召水軍大將千年獺翁喜、海夜叉戴德、巡江鬼蘇德、白花蛇郭懷沛、金眼鯊郭盛世五將上帳聽令道:“諸位將軍,你等可領軍兵三百名,安排小舟三十只,預備干柴蘆葦,各項引火之物,至于浮橋上流埋伏。候到二更之后,聽空中火炮聲響,放下小舟。至浮橋下流,放火燒江邊哨船水軍,各帶濕牛皮遮箭,不可違令。”
鐘文岳又召守備郭三坤、郭三元二將上帳聽令,道:“二位將軍可帶領水軍三千名,安排小舟二百只,往浮橋上流埋伏。至二更之后,聽號炮聲響,放下小舟,至浮橋下流放火燒江邊哨船,來與翁喜等合軍登岸,追趕清軍殺戮一陣,不得違令。”
又執令旗一支,拱手言道:“請主公聽令。”劉進忠起身至帳前一揖。鐘文岳答禮,將令旗送與主公道:“主公,你可領守備蔡長高、林紹基、朱光、李有祥,把總劉成都、鄧陽江、梁朝紀、陳漢中、曾大雄、鄭玉連、彭光輝、黃禹烈、石飛龍、邱振威、黃啟明、施名義共十六將,帶領軍兵四千名,往沙洲各路接應。”劉進忠領令,坐定。
鐘軍師又召詹兆奇上帳聽令,道:“將軍,你可領步軍大將方子進、方子達二將軍和精兵三百名,往葫蘆山高崗之上,施放火炮,候至二更之后,觀我隊中火箭為號;號箭一發,你等將火炮放起,使各路軍馬,攻打清營。然后領軍將來至沙洲以作接應,與主公合為一軍,不可違令。”
又召把總高、朱、李、章、鄭等七將上帳聽令,道:“高文勇領軍兵六百名,把守南大門,以防清軍臨境。”又命朱廣龍領軍兵六百名,把守東門,以防敵軍近城;再合朱中原領軍六百名,把守西門,預防清軍攻打我城;命朱青云領軍兵五百名把守北門,謹防清軍登城;命李順天領軍兵五百名,把守上水門,謹防水軍臨城;命章昆崗領軍兵五百名,謹防下水門水軍近城;命鄭世杰領軍兵五百名,把守竹木門,謹防水哨清軍。最后說道:“你等七將小心前往,不可違令。”
再召張金星領軍兵二百名:“巡哨城池,督掌七門守城眾將軍,無得疏漏。
又召陳有美、梁成龍二將,可領吳永錫、吳吉宗、徐良國、李玉清,步軍大將謝阿宗、謝天、謝二、周伯仁、周伯義、周財、高昂、高興共十四將:“你們隨貧道往沙洲掠陣,帶領軍兵一千名,為合后。鐘文岳又執小帥旗一面,囑蔡賜平聽令道:“蔡明公,貧道與主公往沙洲清營破敵,其余兵將付與明公指揮,同千總林五常,保守帥府。”
鐘文岳一一調撥已畢,眾將各各準備停當。至二更之后,軍師傳令,軍兵起行,分從東、西、南三城門悄悄出城,軍兵銜枚疾走,望沙洲進發。軍將兵馬將到沙洲,鐘文岳傳令把總李玉清、徐良國二將放起號箭。李、徐領命,遂將火箭從空放起。
葫蘆山高崗上,詹兆奇觀見軍師隊中有流星火箭沖天而起,傳令眾將放起火炮,空中響亮。各路軍將,出動埋伏之軍。何元帥領陳、郭八將,帶軍攻打南營;接著林、陳七將,帶五千義民軍到來接應,放火將南營燒起,合軍從南方殺進,直抵中軍王營。莫朝梁領楊、黃、章八將,帶軍兵攻打東營。接著謝、李七將,領五千義民軍到來接應,放火將東營燒起,合軍從東方殺進。
朱廣龍領李、邱、林、劉八將,帶軍攻打北營,接著劉、許七將領五千義民軍到來接應,放火將北營燒起,合軍從北方殺進。
余國寶領王、吳、姚、余八將,帶軍兵攻打西營;接著黃、江等七將,領五千義民軍到來接應,遂將西營放火燒起,合軍從西方殺入,直沖中軍王營。
董萬年領趙世春、丁朝鳳步軍四將,攻打東南營。接著,孫家二將,領二千義民到來相助,將東南營放火燒起,合軍殺入。程國英領石志昂、林永清,步軍羅和高等四將,帶軍兵攻打西南營;接著吳家二將,領二千義民到來助戰,即將西南營燒起,合軍殺入。
溫岳川領趙元長、蘇廷杰,步軍彭仲韜等四將,帶領軍兵,攻打東北營。接著,曾家二將,領二千義民軍到來接應,將東北營寨放火燒起,合軍殺入。
崔雄榜領彭其保、陳興泰步軍等四將,帶兵攻打西北營寨。接著,薛家兄弟,領二千義民軍到來助敵,遂將西北營放火燒起,合軍殺入王營。
潮軍兵將八路,俱是放火殺入。火炮連天,喊聲震地,四面八方,火光沖天。片時之間,照得滿天如同白日。
此時已將三鼓,平南王與劉撫院、聶布政使在中軍帳中,聽見外間炮聲響動,遂出帳觀望,望見滿營中俱是火光燒起,平南王等大驚,傳令召眾將:“可速去撲滅紅火!”又召義民軍前來。四總兵與眾將齊到中軍王營,參見平南王。平南王命眾將拒敵。又命后營義民軍,前去撲滅火焰。小軍上前稟道:“義民軍本是劉進忠賊兵,反來放火燒營。”平南王聞報大驚,令眾將一面前去救火,一面前去拒敵。
話說未完,大火燒到前面,眾將道:“啟稟千歲,火勢猛烈,不可救得,請千歲車駕速速走出營去。”平南王無奈何,鄭順義、王國棟二總兵領軍馬殿后,命周德勝、吳和龍二總兵,保著平南王車駕,往前面逃走。各營眾將,在睡夢中被火炮驚醒,提刀殺出者十不及一。縱有殺奔出來者,逢著潮軍,恰似猛虎出林,把清軍如砍瓜切菜一般,慘叫之聲,聞有數十里之遙。千歲傳令逃走,軍兵各自丟盔拋甲,奔走逃命為先。
翁喜五將聽見火炮聲響,放下小船,至浮橋下流,放火沿江焚燒清軍哨船。郭三坤兄弟,聽見火炮一響,領二千水軍,放下小舟二百只,到下流與翁喜等合軍,放火沿江燒清軍水哨。登岸又追趕數里,然后收軍回歸。
鐘文岳見清軍棄營逃走,急速傳令軍兵放箭追去,炮石打去,如飛蝗雨點相似,把清軍殺的殺死,射的射死。此時殺得清軍尸橫遍野,血流成渠。劉進忠乘得勝之兵,推動眾將,追殺清軍,有四十余里。
天明,鐘文岳傳令鳴金,收回軍馬。鐘文岳又令何元帥、莫游擊領四員都司、十六員大將,帶領軍兵五千,速往登崗鄉,以助馬參將追殺,不可違令。何元帥依令,即速飛奔前去。
再說馬參將奉將令,領軍兵往登崗埋伏,命軍兵拆斷石橋。張暢開向前諫道:“將軍,何故斷橋,豈不違了軍師將令?”馬參將道:“將軍,你安能曉得行軍之法?我料平南王若大敗,人困馬乏,怎能擋得我輩生力之軍?如今拆斷石橋,絕他走路,管叫旗奴一個個俱亡喪于這里,有何不可?”且說平南王敗軍逃走,約有四十余里,望見后面潮軍沒有追趕,即令鳴金收軍。將眾軍查點,劉撫院、聶布政俱系逃走時為亂箭射死陣亡;又失去大將三十余員,軍兵僅存六萬余人。平南王嘆道:“原來這尚公道、周旋都系劉進忠帳下賊人。準備火攻物件,欲破賊城,誰知安排火攻,反燒我營,將我之刀殺戮我軍!這就是尚公道與周旋進獻地圖,本定十四夜攻打賊城,反在十三夜先破我營。本藩一時茅塞,被他所算,悔恨無及。”遂傳令眾將軍兵,急速起行,再作道理。
行至登崗鄉,小軍稟道:“啟稟千歲,登崗石橋,被賊人拆斷了。”平南王大驚,再命眾將尋船來渡。話說未畢,聽見火炮聲響,馬參將引軍領將殺奔前來。
平南王傳令拒敵,眾將一字排開,吳和龍手舉鋼刀出馬殺來,與馬參將迎敵。潮軍殺到,清軍敵住。陳殿、張暢開等進前殺來;清軍汪天海、湯志雄等接戰交鋒。兩軍陣上,金鼓大擂,喊殺連天,炮聲不絕。
清軍雖敗,尚有六萬之眾;清將雖失,尚存四十余員之多。清軍見退路已斷,困獸惡斗,十分頑強,齊聲吼叫,反將潮軍團團圍住,拼殺一陣,殺得潮軍死傷者不計其數。馬參將被吳和龍戰得呼呼喘氣,汗流脊背,只有招架之力,沒有還手之能。
正在危急之時,忽聽見后面炮聲響動,一彪軍兵飛奔殺到。莫朝梁撥開黑戰馬,挺起丈八蛇矛,望清軍陣中沖入拼殺。何元帥縱起雪花駒,當先引軍兵沖殺入陣,都司余國寶、溫岳川、程國英、董萬年與眾將等奮勇爭先,引軍兵撞入陣圍沖殺,把清軍殺散。
吳和龍等見賊軍到來救應,引軍先走。走至下游,渡過韓江。平南王見沙洲屯兵,不能開兵取勝,一陣失去大將、參軍數十人,以及清兵去了大半,糧食拋空,只可領敗殘之軍,回歸廣東省去了。按下不表。
且說何元帥與眾將殺敗清軍,救出馬參將等,即鳴金收軍。馬參將查點眾將軍兵,計失去大將趙龍、葉婆二人;又折去軍兵二千余名,同元帥合軍,回歸潮城,后人有詩贊莫朝梁云:義重桃園結拜情,殺敗貔貅救舊人,慢夸蜀漢三英杰,贏得千秋義勇名。
又有詩一首,以贊何元帥詩云:戰退登崗幾萬兵,橫身鉤鐮血上清,生不逢時不得主,智勇雙全空負名!再說劉進忠同鐘文岳軍回城,入帥府內坐定,眾將上帳繳令報功。鄒可玉、徐奇亮、蔡青云上前,見主公行禮畢坐定,眾將兩旁侍立。參將馬甘泉,自捆到帳前,伏地請罪。鐘文岳道:“你違抗將令,致使損兵折將,誤卻大事,軍法難容。”傳令左右:“將這逆賊匹夫,押出轅門斬首示眾。”左右領命,將馬參將押出。莫朝梁吃了一驚,慌忙跪下求保。
劉進忠朝眾人丟個眼色,蔡賜平等會意,同參謀至帳前見軍師說情道:“啟稟軍師,馬將軍抗令,本該按法處斬。但今天正在用人之際,愿將我等五人之功,保馬將軍折罪,望軍師懇乞準保。”鐘文岳道:“違令匹夫,本該處死,但看諸位先生之面,饒你一死。但死罪既饒,活罪難免,發落軍政司重責四十棍,俟至下次。將功贖罪,回歸本衙。”鐘文岳命把總章昆崗、鄭世俊領軍兵二千名往沙洲清營中,搬運平南王所遺下糧草、軍器物件。章、鄭二人依令,前去搬運糧草、盔甲等物,入城繳令。
過了數日,劉進忠命宰牛殺羊,安排禮物,同軍師、元帥及眾將,往校場祭告天地,慶賀大勝。命大擺筵宴,與眾將賀功。潮城之中,大吹大擺,互相歡悅。坐宴飲酒,至五六天,城內外人民百姓,張燈結彩,眾父老擔羊挑酒,到帥府內慶賀大人全勝。劉進忠大喜,設宴款待,眾父老飲畢,叩謝回歸。又命陳文禺赍表章,往福建見靖南王,奏知大勝:“戰敗平南王清軍十余萬。”另命詹兆奇往東都見藩王,薦上全勝本章。詹把總領命,收拾行李,明日起身,離了潮城,望分水關前去。不在話下。
且說平南王回到廣東省城,即修造奉章,命鄧春帶本章奏知天子。鄧春奉命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