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東津救火折大將 文岳下山救潮民

  • 三春夢
  • 佚名
  • 8317字
  • 2015-12-23 11:36:31

且說濟南王軍馬已到潮州,就于城外對河扎下營寨,自東津惡溪沿河隘口,計營寨五十余個,卻相連三十里。小軍入報帥府,劉進忠即請軍師入帥府議事。軍師請劉進忠前去觀看清軍扎營如何,于是即帶大將三十員、小軍一百名。二人同登金山之上,觀望對河清軍扎營明白,退下金山。回到帥府,商議迎敵之策。這且未表。

且說濟南王次日升帳與監軍商議開兵,即命高州總兵鄧天瑞,可領大將八員,帶領軍兵二千,攻打潮城。這鄧總兵全身披掛,手持鋼刀,飛身上馬,領軍將殺至南門城下。擺開陣勢,令軍兵叫戰。

聽見三聲炮響,南門大開,何元帥領軍將殺出,列開陣勢,進上陣前叱道:“送死的旗奴又到來么?”鄧天瑞道:“助逆的毛賊,敢口出大言,你等不是本將軍的敵手,放你回去,可叫劉進忠出來受死。”

何英大怒,手舉雙鉤鐮槍,縱馬殺來;鄧天瑞提刀,迎住交鋒。

兩陣金鼓齊鳴,炮聲大振。旗將巴呢光等殺來,潮陣千總張金星同眾將進前對壘。軍兵奔殺前去,旗軍接戰、叫殺連天,一場混戰,未定勝負。

參將馬甘泉奉軍師將令,領都司余國寶、溫岳川,同眾將放炮,大開西門殺出,前來助戰。步將張暢開、謝阿宗、郭懷沛、李天成、吳惠安、吳清、劉士元、謝天、邱齊、邱英十將等齊出。張暢開當先,望清軍陣前站殺,十員步軍大將,即似虎狼一般,把清兵殺得東倒西斜,死者不計其數,大敗奔潰。

鄧天瑞見軍兵敗走,不敢久戰,招架抹開兵器回走。何元帥親自引兵追殺一陣,鳴金收軍,回城繳令。鄧天瑞收回軍兵,查點明白,折去數百余人,領軍回營,來至帳前請罪。濟南王道:“我等大軍方到,今天一戰,失了許多軍馬,挫我銳氣,敗害軍聲,無用匹夫,留你何用!”傳令將他押出營門,斬首示眾。董監軍慌忙勸道:“啟稟千歲,我等未有攻破賊城,先斬大將,于軍未利,從寬恕他,許他日后將功抵罪。”濟南王見董監軍懇保,叱道:“匹夫,若無監軍大人相保,定斬你等示眾。”大叱:“退下去罷!”鄧天瑞唯唯退立一邊。按下未表。

且說何元帥得勝,同馬參將等進上表章報功。劉進忠大喜,命設席款待眾將賀功。是日盡歡而醉,各回本帳。明日楊飛熊進入帥府,與劉進忠商議軍事。劉進忠問楊飛熊道:“清軍攻城至急,先生有何良策,可以退敵?”楊飛熊道:“啟稟主公,我等有一計策,管叫旗奴喪膽。”劉進忠問道:“用何妙計?”楊飛熊道:“可以這般這般,就可殺他片甲無存。”

劉進忠大喜,軍師召莫朝梁入府聽令道:“莫將軍可領千總張元長、蘇廷杰、彭其寶、陳興泰二十四名頭目,翁喜等帶軍兵五百名,往葫蘆山。”如此如此,“不可違令!”按下不表。

且說清營濟南王升帳,與董監軍商議開兵,即令碣石鎮覺羅幔領大將十員,帶將兵三千,攻打潮城南門。覺羅幔領令,即點齊軍將,殺奔南門前來。探軍入報帥府,楊飛熊聽報,命姜寨主領本部胡家五將,帶軍三千,出城迎敵,可以如此如此而行。又命何元帥領十八名英雄,率兵輔助姜寨主。

何元帥領軍將來至南門,將白旗一動,炮聲響處,南門大開,恰好覺羅幔領軍將方到,各擺開陣勢。姜寨主立馬橫刀,大聲喝道:“殺不盡的旗奴,又來尋死么?”覺羅幔道:“你等助逆反寇,還不知死,敢來對敵!”姜得興大怒,舉刀望清將砍來。覺羅幔將大刀架開,使轉大刀,望姜得興頂門砍下。姜得興轉刀相迎,兩刀齊舉,叫殺連天。清將一擁奔來,胡家五將出馬,各提兵器,敵住交鋒。姜得興架開大刀,轉馬望前逃走,覺羅幔與那歧明、武石昌等,引軍趕來。何英領陳殿等,一齊望清陣沖殺。巴呢光、石至林等不能拒住,引軍敗走。

再言姜得興單騎在前,望葫蘆山下逃走,覺羅幔恐他有計,扣住馬頭不進。那歧明道:“主將緣何不進?”覺羅幔道:“將軍,窮寇勿追?”那歧明道“主帥休得多疑!此時不追,將他擒住,等待何時而追?”說罷,武石昌引二百名小軍追趕前來。追至葫蘆山下,炮聲一響,葫蘆山上莫朝梁,同四名千總、二十四名頭目,領軍殺出,把清軍圍定。

那歧明、武石昌大驚,敵住大戰一場,那歧明用盡平生氣力,與千總張元長交鋒。武石昌與莫朝梁交戰,不及三合,被莫朝梁將丈八蛇矛刺中,挑落馬下而亡。三百余名清軍,被二十四將殺得尸橫滿山,血流成渠。

覺羅幔見炮聲響處,知道定是那歧明等中計,回殺轉來救應,故救出那歧明,回歸清營,繳令請罪。這且不表。

且講莫朝梁得勝,同眾將領軍兵回城繳令報功。何元帥、姜得興上堂報功。劉進忠大喜,命徐參謀記上功勞簿,即令設席賀功。按下不表。

且說濟南王與監軍董期明道:“劉逆帳下賊將,如此猖狂驍勇,我等連日出戰,不能取勝,未知監軍有何良策指教?”話未說畢,提督楊遇明上帳請戰道:“啟稟千歲,小將今日請令,領軍將前往攻打賊城。”濟南王聞言大喜,令楊提督出軍攻城,即點大將十余員、軍兵三千,放炮起行,殺奔南門前來。

細作又報入帥府,與主公、軍師得知。楊飛熊即命何元帥領兵將出城迎敵,又令馬參將領軍助戰,兩路軍兵俱已出城,列成陣勢迎敵。

清軍來至南門,看見潮兵先在城下列陣,楊遇明擺開軍將,立在門旗之下,大叱一聲道:“反國逆賊未知死么?今日天兵到來,理當納降,何敢拒敵,管叫你等死無葬身之地。”何英大怒道:“殺不盡的旗奴,你敢出大言,若不殺你等,非為英雄。”言畢,手舉雙鉤鐮槍,縱馬殺來。楊遇明提刀相迎,清將覺羅乾等,奔殺前來,馬甘泉與眾將上前,敵住交鋒。兩軍炮聲不絕,金鼓如雷,叫殺連天。何英被楊遇明殺得前遮后架,敵他不住,乘勢抹開兵器,轉馬便走。覺羅幔等引軍追殺,潮軍大敗。

楊飛熊在城上遙望,見潮軍中大亂,即鳴金收軍入城。

楊遇明即引軍追至城下,上面箭石、火炮齊發,打將下來,卻如雨點相似。清軍不敢近邊,辱罵一回,鳴金收軍,掌得勝鼓,雄赳赳、氣昂昂回歸清營,上帳繳令報功。濟南王大喜,設席慶賀。按下不表。

且說何英進入帥府,上帳繳令請罪。楊飛熊道:“勝負兵家常事,何罪之有?”軍師命千總林五常是夜領軍兵五百名,巡哨城池,監督軍將,以防敵軍。

再說清營濟南王,次日命楊提督領軍將攻打潮城,于是大將覺羅幔等,帶軍兵三千,直殺抵南門叫戰。小軍報入帥府,劉大人即請軍師命將迎敵。楊飛熊命游擊莫朝梁,領都司溫岳川、余國寶、程國英、董萬年四將,同十八名英雄陳殿等,帶軍出城交鋒。又命寨主姜得興,領胡家兄弟帶軍助戰,兩路軍兵分西南二門殺出,望清陣中前進沖殺。

楊遇明出馬,與莫朝梁交鋒。旗將一齊殺出,溫岳川等上前交戰。兩陣金鼓喧嘩,炮聲不絕。莫朝梁卻被楊遇明殺得招架不住,汗流脊背。看看將敗,劉奇峰觀見,暗使流星錘,望楊遇明面上打去,正中額角,鮮血淋漓,負痛轉馬逃走。姜得興、莫朝梁同眾將引軍追殺,把清軍殺得大敗奔走,覺羅幔等抵敵不住,敗走回營。

莫朝梁令鳴金收軍回城,進上帥府,繳令報功。劉進忠大喜,命宴飲賀功,盡歡,各退營署。楊飛熊令千總趙世春等七將,領軍兵守住七門城樓,替換崔雄榜等軍下來。這且按下不表。

且說濟南王自從楊遇明敗軍之后,一連十余天罷戰,候至楊提督受傷已愈,方入中軍帳來見。千歲濟南王與監軍眾將相議攻打潮城計策,碣石總兵官覺羅幔獻策道:“啟稟千歲,小將有一策,管叫劉進忠可擒。”濟南王問道:“將軍有何妙策?速請說來。”

覺羅幔道:“楊大人,可領步弓軍二千,往筆架山后埋伏;小將領鳥槍炮軍五百名,往山前田野中埋伏;又命水軍守備余錠,領水軍二百名,藏于湘子橋頭埋伏;候至三更之后,可將東津居民百姓住屋放火,劉進忠見東津鄉失火,自然領軍過橋,到東津來救火。我等放炮為號,伏兵齊出,余守備斷去橋中梭船,絕了潮軍歸路,山上萬弩齊發,小將領軍兵殺出,料劉進忠全軍俱可滅于此矣!”濟南王聽了,與眾將言道:“此計可行。”至定更后,即吩咐各領軍將領前去埋伏,待至三更后,遂將東津鄉放火。片時之間,火光沖天。

守將小軍遙見失火,飛報帥府,劉進忠未眠聞報,傳眾將入府,并請軍師前來。不一刻皆已齊到,劉進忠:“楊軍師,本帥欲親自往東津救火,請軍師調遣軍將。”楊飛熊答道:“主公切不可造次夜行,況今敵軍扎住城外惡溪左邊,主公安可輕入重地?倘若有奸計埋伏,挫去我等軍威,誤其大事。”劉進忠道:“軍師之言差矣!本帥起動干戈,亦為著人民百姓,如今東津鄉失火,人民百姓受苦,本帥不去救他,誰人去救?”即傳令千總把總馬軍大將步軍大將共三十員,領軍兵五百名,預備燈火之物。楊把總見主公心意已決,定欲親自往救,恐他有失,即命水軍大將曾仲等十將,帶水軍一百名,安辦小舟三十只,往東津分頭救應。楊飛熊披掛全身,手持白纓槍。坐騎雪花戰馬,帶軍兵一百名,到湘子橋頭接應,準備停當。劉進忠領軍將出廣濟門,見火光沖天,催軍將速過湘子橋,到東津鄉,即命眾軍打滅了火。

眾軍領命,各各前去打火,忽聽炮聲響動,筆架山后山上,楊遇明推動埋伏軍將殺出,萬弩齊發,箭如飛煌一般。覺羅幔領伏軍將,火炮齊放,兩路軍兵一齊殺來。余錠聽見炮聲一響,即命水軍斷去湘子橋梭船。

劉進忠與眾將正在督軍救火,忽聽炮聲響動,知是中計。劉進忠即命退軍回城,小軍忽來稟報:“橋中梭船,都被清軍已斷去,絕無歸路。”原來筆架山腳起至廣濟門外,計二十四根橋梁,中央十八只梭船,此時盡被折斷。劉進忠即命眾將軍兵殺上東津堤頭下船,眾將道:“堤頭箭如雨點,安能避得?”劉進忠道:“箭可避人,人安能避不得箭!”遂與眾將冒箭奔殺至東津堤頭來,見曾仲、翁喜等,接著主公,與坐將落了小舟,載回潮城。

話分兩頭,且說韓山上楊遇明聽說炮響,催動軍兵下山廝殺。

趕往橋頭,看見東橋頭有一員大將,穿了白袍,提白纓槍,據住橋上觀戰知系賊將,遂取弓搭箭,望那穿白賊將射去,正中那人心窩,回馬逃走入城。

再說劉進忠回城,入了帥府,查點眾將軍兵,失去千總陳虞龍,馬軍大將卓三寶、石長成、章文表、施惠星、高平章、許興祖,步軍大將郭英等共八將;五百軍兵,僅存八十余人而已。小將忙入內堂,報說楊軍師中箭回歸。

劉進忠與眾將聽報,吃了一驚,非同小可,即同參謀、元帥諸人,一齊入到軍師臥榻之側,問道:“軍師尊體如何?本帥不聽軍師之言,致有此敗,皆本帥之罪也。”楊飛熊道:“此系天數,注定了人力之所難及,想我楊飛熊自少從軍,屢冒箭石,不至如此。此必箭中淬毒,我料性命難以保全。我想人生在世,公侯將相終歸于盡,死何足惜!所可恨者,不能與主公同諸位掃除兇頑,以清世界。”

劉進忠與眾將聽見此言,莫不各各淚下沾襟。劉進忠道:“本帥起動干戈,全仗軍師一人行事。倘有不測,叫潮州城所靠何人?”楊飛熊道:“主公勿憂,欲保潮州城池,飛熊有一舊人,才學勝我十倍。請他到來,潮州安如泰山,免得生靈涂炭之慘。諸位明公,聽飛熊一言相告:我亡故之后,全仗諸公同心協力,共助成事,飛熊雖死感激不盡。”蔡賜平等一齊言道:“遵領軍師之命,軍師尊體萬分保重。”

劉進忠道:“請教軍師,未知軍師舊友,在于何處?尊姓大名,望乞指示。”

楊飛熊道:“我那敝友,姓鐘名文岳,道號益知先生,別字小諸葛,游走江湖,星士出身。此人胸藏韜略,天時地利,熟悉心中,名著宇宙。能仰觀天時,俯察地利,未卜先知。今隱居深山巖穴之中,在于揭陽湯坑地面,若得鐘文岳先生下山相助,管叫濟南王片甲不存。此人前年在饒平內浮山與我相會,十分至契。”即喚文殿左近前吩咐。文殿左至臥榻前,站立一邊。楊飛熊道:“將軍,可往湯坑探訪先生消息。”可以這般這般,”此人方肯出莊,不可有誤潮州大事。”文殿左領命。

劉進忠又問道:“請問軍師,眼前大事,委托誰人?”軍師道:“眼前大事,付于何英暫理。”遂命吳興請出軍師之印、皇令、寶劍送上主公收起,一一叮嚀明白,魂游天府,瞑目歸陰,年方三十一歲。

劉進忠與眾將見軍師西歸,各各淚下。安辦棺柩,收貯已畢,即命文殿左往揭陽湯坑訪請鐘文岳,又命何英傳命眾將軍兵,齊心盡力,保守城池,各要面帶喜容,不可言說軍師一個死字,如有違令斬首示眾。這且不表。

且說楊遇明等,是夜得勝,回營繳令報功。稟道:“啟稟千歲,小將臨晚催軍趕到湘子橋上,有一員穿白袍賊將,被我用毒箭射中心窩,諒是劉進忠標下把總楊飛熊。”濟南王聞說,大喜言道:“劉進忠全仗楊飛熊用事調軍,今若中毒箭而死,孤無憂矣!如今劉進忠無人調遣軍將,潮州城不日即陷。”遂命小軍探聽楊飛熊消息。

小軍領命前去,片時之間回報:“啟稟千歲,潮州城之中,軍將喜氣盈盈,面帶笑容,歡聲喧鬧,并無聽說楊把總亡過。”濟南王道:“孤想楊飛熊乃是劉進忠帳下第一名將,有文韜武略之才。若系喪亡,軍將莫不悲淚,豈有喜容之態?將軍所射的恐系別將。”楊遇明道:“楊把總平素喜穿白袍,月下射中穿白袍的賊將,不是楊飛熊又是何賊將?我不信,再命一些小軍探聽。”一連三四次回報,并沒有說楊把總之死。至于次日,濟南王與監軍商議,親自領大將四十余員,帶軍兵五千,攻打潮城,訪探楊飛熊之虛實,將令傳下起行。

潮軍小作探明,報入帥府,劉進忠與參謀、元帥,在內堂中商議軍旅一事。忽然細作跪稟道:“啟上主公得知,濟南王親自領軍來攻打城池,請主公定奪。”劉進忠聞報大驚道:“楊軍師已故,鐘先生未來,如今怎么區處?”眾將面如土色。

鄒可玉道:“主公勿憂,我想楊軍師雖是亡故,清營未知虛實,濟南王為人狐性多疑,必來探我軍情。如今,令合城眾將,與葫蘆山上各要偃旗息鼓,將潮州城七門大開,使濟南王疑心,自然退回軍將歸營。”劉進忠道:“先生不可造次,倘若清營之中,有人識破機關,乘勢殺入城來,豈不誤了大事?那時又如何對敵?”鄒可玉道:“主公勿憂,諒濟南王不敢殺入潮州城。若是殺入,我等還有機變,須令十名義將、十八名英雄將陳殿、張暢開等,往七城門邊。”可如此如此,“以為疑軍,此乃西城退敵之計也。”劉進忠此時并無主見,勉強從其議,依計而行,轉令七城門大開。

清軍前隊飛報濟南王:“啟上千歲,潮州城七門大開,葫蘆山與潮州城,偃旗息鼓,不知何意?”濟南王聽著探軍如此報說,心中自思:“以此觀來,楊飛熊定是未死。”傳令退軍:“可將后隊軍做前隊,盡皆退回。”碣石總兵覺羅幔道:“啟千歲,依小將之見,楊飛熊已死無疑。可將軍馬乘勢殺進城中,劉進忠立時可擒。”濟南王忖道:“將軍,你等淺見,本藩自幼行軍多年,此乃誘敵之計。豈不曉得劉進忠帳下,許多賊人,詭計多端,賊膽包天。只是如此,休中敵人之計!”覺羅幔苦諫:“啟上千歲,楊飛熊確實已死,劉進忠無人調軍,設此退敵之計。如今乘此機會,將軍馬殺入,潮州城即陷。”濟南王道:“楊飛熊死生未定,不可造次,即命收軍回營,違令者斬首示眾。”

潮軍細作跑到帥府報知:啟上主公得知,濟南王收軍回營去了。”劉進忠大喜,令眾將謹守城池。這且按下未表。

且說揭湯坑玉鼎岡竹林莊隱士鐘文岳,道號益知先生,別名“小諸葛”,是夜不能安寢,即下榻披衣出庭前,觀看天文,見東南角墜落一星,吃了一驚,屈指一算,叫聲:“噯呀!東南方墜落此星,乃系潮城劉進忠帳下,失了一大將楊飛熊也。此人若是亡故,劉進忠帳前無人用軍。我想飛熊前年,在饒平內浮山與我相會,十分至契。劉大人目前無人調遣軍將,飛熊臨終之時,必定將我舉薦。我思劉進忠亦非遠大之器,輔助何益?不日定有劉進忠使命到莊,請我出山。”想了一回,遂回臥室。

次日步至草堂廳上打坐胡床,童兒進香茶飲畢,吩咐眾童兒道:“你師父有言叮囑你等,須當謹記。你師父昨夜,仰觀天文星斗,東南方忽墜落將星,此系潮州劉進忠大人失了軍師楊飛熊之兆。此人若亡故,劉鎮帳下無人用兵,飛熊與我十分交厚,臨終之時,必定舉薦你師父到潮州相助。我想劉大人非是遠大之主,輔助亦是無益。日后劉大人若有使命到莊,請你師父下山,你等切不可說出你師父在莊中,可說自三日前下山訪友沒有回莊,切勿忘記。”眾童兒應聲領命。按下未表。

且說鐵羅猴文殿左,奉主公之命,承楊軍師臨終遺言,前往湯坑訪請鐘文岳先生,到鄉村、市鎮借問。一日,來到一處,他舉目見樹林下有幾個老翁,在那里乘涼。

文殿左近前將手一拱言道:“諸位老丈請了,小可打擾,借問一聲,煩望賜教。”老翁起身答道:“足下亦請了,未知足下尊駕,欲問甚么事情?”文殿左言道:“小可欲尋鐘先生,大號文岳先生,未知他尊寓在于何處?乞望指示。”老翁道:“足下要尋鐘先生,他的莊所,去此還遠。他住在玉鼎岡山中寓內竹林莊中隱居,此去尚有二十余里。”文殿左道:“既是這等,煩勞一位少年賢官引我到莊,小可備有銀錢,奉送買茶。”老翁遂對一個少年言道:“你引這位客官往玉鼎岡,他有銀錢與你。”那少年答道“客官,你隨小人前往。”

文殿左別了諸位老翁,跟著少年而行,行到玉鼎岡山下。少年指示道:“客官,此山就是玉鼎岡,欲尋鐘先生,便從這條路上行走,到半山之中,有竹林造成一個莊所,鐘先生即在莊中居住。”文殿左大喜,身上取出銀子二錢奉送,那少年去了。

文殿左即從山路步上而行,行至半山窩,觀看四面山頭,都是朝著玉鼎岡山峰,果然清秀,最好一座竹林山莊。走至莊門,見一仙童,不滿十二三歲,手執竹梢在那里打掃正庭。文殿左方欲進前動問,誰料那童兒見有人來至莊門,猜知定是劉大人的使命。向文殿左言道:“足下到來,莫不是潮州劉大人使來的么?”文殿左聞言大驚,遂問道:“小可正是劉大人使命,我等未嘗問言,仙童何由得知?”童兒道:“我安得知道,此系我師父前夜觀看星斗,見東南角墜一將星,我師父說,這顆墜星乃是潮州劉大人失了軍師楊飛熊之兆。楊飛熊若是身亡,劉大人帳前無人調軍遣將,此人與我師父十分至契,臨終之時,必然舉薦我師父,不日潮州定有使命到莊。請我師父下山,因我師父有這等說,我們方知此事。”

文殿左聽說驚駭道:“這玉鼎岡怎么有一位活神仙在此?”即對仙童言道:“小可果系劉大人的使命,今日奉命到來,果系請你師父下山,煩仙童為我通報。”

童兒道:“足下,今日倒來得不湊巧了,我師父三日前下山訪友,至今未嘗回莊。”文殿左道:“仙童,你師父知道過往未來的事,哪有下山之理?一定在莊中,務望仙童慈悲通報。”童兒道:“人卻不在莊,又叫我稟報誰人?”文殿左道:“小可奉命,不辭跋涉前來到此,仙童不肯通報師父得知,我等難以回命。小可如今就在莊門跪下,跪到你師父回來,方敢起身。”童兒道:“人已經不在莊中,跪之何益?”文殿左再三哀求,那仙童苦苦不肯通傳。文殿左就在莊門前雙膝跪下,放聲大哭。又叫一聲:“主公!小將奉命,承軍師遺言前來,請鐘先生到潮州救護萬民百姓,誰知鐘先生不肯相見。主公呵!你在潮州城之中,度日如年,懸懸而望,亦是枉然。”念罷又放聲大哭。哭了又念,念了又哭,哭得凄凄慘慘。

童兒見他如此啼哭,動了良心,叫一聲:“足下莫哭,我是實話對你說,師父原在莊中,他有命吩咐我等,叫我等說他下山訪友,不在山中。我今見你這等哀切,你今也不必啼哭,且住在這里侍候,我內面進去稟知師父,肯相見不肯相見由在我師,與我無干。”文殿左大喜道:“煩勞仙童通報。”

于是童兒走進內稟道:“啟上我師父得知,莊門外有潮州劉大人使命到來,求見師父。”鐘文岳聞言,即罵童兒一場。童兒辯解道:“啟告師父,弟子奉師父之命,都是這般言說,誰想那使者不信,就在莊門前跪下啼哭。師父呵!你想弟子不是泥做的,又不是木刻的,被他哭得心酸,故此大膽前來稟與師父得知。”鐘文岳嘆口氣道:“即是這等,請他入來。”

童兒領命入莊見使者言道:“足下,我師允見,請入內。”文殿左聞言,滿心歡喜,跟仙童入見。行到草廳階前,見鐘先生打坐胡床,文殿左近前深深一揖,雙膝跪下,言道:“師父在上,弟子叩見。”鐘文岳起身,行出幾步相迎,言道:“足下到來,請起,承命坐下一旁。”

文殿左道:“啟稟師父得知,弟子承楊軍師臨終遺命,沖撞寶莊,祈請師父落山,救全潮郡生靈。”鐘文岳道:“貧道只曉得菜園耕種,安能曉得用兵之法?此系楊飛熊舊人錯薦。”文殿左答道:“師父,我大人為著鄧、于二奴虐害人民百姓,故以起動干戈,掃盡公旗,以安百姓。誰知公旗已去,清軍又來,濟南王奉旨帶領大軍十八萬,征討潮州。如今楊軍師變故,我大人雖有幾萬甲兵,卻無人調用,軍師臨終舉薦師父,今特來懇求師父下山,保全潮州,免得生靈涂炭,萬望師父出莊。”

鐘文岳道:“將軍有所不知,我觀劉大人非是遠大之器,不過在潮州除些兇頑,不久氣數已盡,輔助亦是無益。”文殿左道:“啟告師父,我大人為人民百姓,受盡旗奴虐害,眼前公旗掃盡,清軍已到。

師父若不肯出山相助,潮州城難以保全,萬民遭殃,師父同系潮州人民,豈可坐視,觀望成亡?萬望師父下山,拯救數萬生靈!”鐘文岳聽了他口口聲聲“保潮民命”,遂轉口道:“將軍既如此說,貧道同到潮州走一遭罷!但系貧道此番下山,是為潮州城人民生靈而出,非圖劉大人功名也。”文殿左大喜,鐘文岳命童兒安辦齋宴,款待文將軍。

過了一宵,次早鐘文岳喚出眾童兒,齊到廳上吩咐道:“你師父欲往潮州城走一遭,不日亦回莊上。你等園中瓜菜,不可拋荒,須當勤耕力作。”眾童兒領命。鐘文岳與文殿左下山,望潮州城而來,不日已到潮州城,按下未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权县| 彭州市| 永登县| 姚安县| 玛曲县| 闻喜县| 确山县| 吉木萨尔县| 浦城县| 句容市| 伊金霍洛旗| 陆丰市| 平江县| 钟祥市| 神农架林区| 合山市| 建平县| 永胜县| 晋城| 南开区| 大理市| 宜阳县| 博兴县| 塔河县| 房山区| 澄城县| 山东省| 亚东县| 绍兴市| 腾冲县| 安徽省| 收藏| 汝州市| 胶州市| 海南省| 黄平县| 清水河县| 郑州市| 永安市| 兴山县| 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