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 科舉論
  • 黃淳耀
  • 1133字
  • 2015-12-23 11:14:43

驅天下之士而出于實學,則制科之弊可革。雖然,所謂實學者,亦止于言詞之間而已矣,吾他日之所取而用者,非即用其言詞也。夫宋世偉人如富弼,而猶以科舉文字為難。如司馬光,而猶不長于四六。近世如陳真晟、胡居仁之流,則又不屑為科舉之文矣。使吾無以收之,則天下篤實之士皆格于科舉而不進,而吾之法又敝。將救其敝,非嚴薦舉之法、重歲貢之科不可。

夫薦舉近固行之矣,然而未睹其效者,是不得其方也。漢世之舉賢良方正也,天子臨軒親策,至于再,至于三。其所言,上自君身,中至貴戚大臣,下及宦豎,皆直言極論,無所忌諱。不稱者罪坐舉主,有保任之罰。夫人情畏罰,則不敢妄舉,而知上之重己也,則不憚于直言,故兩漢得才為多。然猶曰此往事也。我明高皇帝行薦辟法,親自較閱,不稱職者輒坐舉主,往往至于謫戍。故當時文武忠孝之士,布滿在位,內自卿宰,外至藩臬,皆是也。今則不然,名為保舉,不復嚴重其事,士之被薦詣闕下者,吏部試以策論而已,天下不知其所謂策論者何等也。故其愿仕者,得一官以去,而其不愿仕者亦不至,彼豈真不愿仕哉?知薦舉之重不及科舉故爾。而薦人者則仍取諸有聲場屋而不第,與其平日所親幸之人,薦墨未干,而責任已塞矣。夫薦至而不知其稱否,姑試之而姑爵之,而薦人者又不尸其罰,則又安能拒不肖之幸濫,而致奇偉非常之人哉!且不幾以漢世賢良方正之名而居魏晉九品中正之實哉!

今如吾說,不過兩言而已,曰:其求直言也必重,其罰不稱也必嚴。此所謂明薦舉之法者也。按國初歲貢之科,在薦辟之下、科舉之上,儒生之居學校者,先德行而后文藝,歲課月考,其法甚嚴。成材者循序而進之于國學,與察舉之賢并擢為給事中、參政、主事等官,故南北之二雍與郡國之學校表里稱盛。今自歲貢之科輕,而士之廩于學而歷年多者,無賢不肖,皆得貢。既貢,則使之為學官。歷一二遷至縣令,或郡佐,輒注下考罷去之。故士之為歲貢者,齒暮氣衰,榮路有限,其自待甚輕,在學校則壞學校,在州郡則壞州郡。上之人知其如此,復姑寬之,曰:是齪齪者,為可矜憐而已。夫舉朝廷之士民,姑寄此齪齪可憐之人以塞其無聊,豈理也哉!

竊以為學校所急,在選學官。學官得人,則士子之賢不肖可辨,而歲貢之舊可復。然所謂學官者,不復可求之于今日之貢舉也。或取諸薦辟之中,或擇諸甲科之內,務求其德醇而文高者俾居其職,以行先之,以學課之。其廩于學者,不可專取文詞。茍孝友忠信發聞于鄉者,學官言于督學,核實而廩之,然后教以文學。而擇其士之尤異者,不待年而貢之闕下,而天子即用薦辟之法親試之。試可,則不待選舉,即為錄用。其次則俟其材成,循次貢之國學,以待甄敘,一如祖宗朝授官之法。有文無行者勿貢,誤貢有罰。此所謂重歲貢之科者也。

薦舉之法明,歲貢之科重,則士之實勝者出此兩科,文勝者出于科舉,不出于此,必出于彼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干县| 安陆市| 吉林市| 庆阳市| 河北区| 丰台区| 临漳县| 开鲁县| 乌鲁木齐县| 淮北市| 济南市| 油尖旺区| 屏边| 商洛市| 达尔| 永年县| 台中市| 迭部县| 大竹县| 兴山县| 昔阳县| 南宁市| 永安市| 嵩明县| 阿坝县| 柯坪县| 平阴县| 安多县| 海宁市| 紫阳县| 怀柔区| 宁河县| 景德镇市| 江津市| 兴化市| 塔城市| 和静县| 莎车县| 大理市| 通榆县| 柘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