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
三城之地,艾渾為腴。產粟、黍、大小麥。墨爾根產縻廣麥。卜魁土最瘠,惟產縻{麻黍},似小米而黃,即稷也,關西謂之祭。夏秋間,以未脫者入釜,淺湯熟,暴以烈日,焙以炕火,龍而炊之,香軟可食。冬則生龍,香稍減。
廣麥麩厚而粗,即燕麥也。其下垂如鈴,又名鈴鐺麥。卜魁人曰,移鎮之初,此為常冫食,購縻不盈石,價倍今之稻米。十年內始種縻,而鈴鐺麥從墨爾根來,僅以飼牛馬,間取作粥。斗得粒三升,頗香滑,多食作氣。達呼里貴之,以其易飽。
稻米甚貴,販自沈陽,用以待賓客食病者。
三城并產蕎麥,甘香如雪,宜糕餅。中土所未得有。
卜魁四面數十里,皆寒沙,少耕作。城中數萬人,咸資食于蒙古縻田。蒙古耕種,歲易其地,待雨乃播,不雨則終。不破土,故饑歲恒多。雨后,相水坎處,攜婦子牛羊以往,氈廬孤立,播種輒去,不復顧。逮秋復來,草莠雜獲,計一畝所得,不及民田之半。竊見國家立官莊,給牛種,一兵卒之力,歲納糧十石。則地固非瘠,而力亦可用。今流人之賞旗者,且倍于兵,依而行之,則歲征糧不啻萬計。而桀驁之輩,使皆斂手歸農,又策之至善者。守土者,宜亦計及此也。
茶自江蘇之洞庭山來,枝葉粗雜函重。兩許,值錢七八文。八百函為一箱。
蒙古專用和乳交易,與布并行。
掃土為鹽,味稍苦,色黑。去卜魁東西各百余里,地名喇嘛寺,產此。三城皆食之。白鹽,則來自奉天。
黃米釀米兒酒,閱日而成。縻亦堪釀,味甘而薄。祀神用之,取其速成而潔,有醴酒之遺意焉。
艾渾產蘇子榨油,南人食之輒嘔,久乃可嘗也。
東北諸部落,未隸販圖以前,無釜甑罌瓿之屬,熟物刳木貯水灼,小石水中數十次,瀹而食之。商賈初通時,以貂易釜,實釜令滿,一釜常數十貂。后以貂蒙釜口易之。三十年前,猶以貂圍釜三匝,一釜輒七八貂也。今則一貂值數釜矣。
卜魁西北二百里,山崖松柞蓊郁。江冰后,作炭者乃往,故直賤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