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 靈樞識
  • 佚名
  • 2617字
  • 2015-12-22 16:26:10

經筋篇第十三

馬云。各經皆有筋。而筋又有病。及各有治法。故名篇。張云。凡十二經筋所起所行之次。與十二經脈多相合。其中有小異者。乃其支別。亦互相發明耳。獨足之三陰。則始同而終不同也。所當并考。愚按、十二經脈之外。而復有所謂經筋者何也。蓋經脈營行表里。故出入臟腑。以次相傳。經筋聯綴百骸。故維絡周身。各有定位。雖經筋所行之部。多與經脈相同。然其所結所盛之處。則惟四肢溪谷之間為最。以筋會于節也。筋屬木。其華在爪。故十二經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間。而后盛于輔骨。結于肘腕。系于膝關。聯于肌肉。上與頸項。終于頭面。此人身經筋之大略也。筋有剛柔。剛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維。亦猶經之有略。綱之有紀。故手足項背直行附骨之筋皆堅大。而胸腹頭面支別橫絡之筋皆柔細也。但手足十二經之筋。又各有不同者。如手足三陽行于外。其筋多剛。手足三陰行于內。其筋多柔。而足三陰陽明之筋。皆聚于陰器。故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此又筋之大會也。然一身之筋。又皆肝之所生。故惟足厥陰之筋絡諸筋。

而肝曰罷極之本。此經脈經筋之所以異也。

起于足小趾 張云。即足太陽經脈所止之處。至陰穴次也。

邪上 甲乙。邪、作斜。馬云。邪、斜同。

結于踵上循跟 張云。踵即足跟之突出者。跟即踵上之硬筋處也。乃仆參、申脈之分。

其別者(止)與 中并 張云。此即大筋之旁出者。別為柔軟短筋。亦猶木之有枝也。后凡言別者支者。皆仿此。此支自外踝別行。由足 肚之下尖處。行少陽之后。結于 之外側絡穴、飛陽之分。乃上內廉合大筋于委中而一之也。

上挾脊上項 張云。夾脊背分左右。上項會于督脈之陶道、大椎。此皆附脊之剛筋也。

為目上網下結于 張云。網、網維也。所以約束目睫。司開闔者也。目下曰 。即顴也。志云。網、當作綱。簡案、上網、蓋謂睫上細筋。網羅目窠者。 、甲乙作 、下同。

小指支跟腫痛 簡案、支字諸家不釋。蓋支、枝通。謂小指枝梧于跟而腫痛。下文支缺盆小指次指支并同。

紐痛 說文。紐、系也。楚辭注。退出也。

燔針劫刺 張云。燔針、燒針也。劫刺、因火氣而劫散寒邪也。

以知為數 方言云。南楚病愈者謂之瘥。或謂之間。或謂之知。知、通語也。

以痛為輔 馬云。其所取之俞穴。即痛處是也。俗云天應穴者。

名曰仲春痹 張云。足太陽之經。應二月之氣也。此與陰陽系日月篇義同。但彼以左足右足分十二經。

以主十二月。此以手六經足六經分主十二月。蓋以辨陰陽盛衰之義也。志云。在外者皮膚為陽。筋骨為陰。病在陰者名曰痹。痹者血氣留閉而為痛也。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故為仲春之痹。蓋手足陰陽之筋。應天之四時。歲之十二月。故其為病亦應時而生。非由外感也。

足少陽之筋(止)結于膝外廉 張云。小趾次趾即第四趾竅陰之次也。外踝、丘墟之次。脛外廉外丘、陽交之次。膝外廉、陽陵泉、陽關之次。此皆剛筋也。

其支者(止)結于尻 張云。此支自外輔骨上走于髀。分為二歧。前結于陽明之伏兔。后結于督脈之尻。

至此剛柔相制。所以聯臀膝而運樞機也。

上乘 季脅 張云。季脅下兩旁軟處曰 。五音篇曰。少也。蓋其處少骨之義。

支者(止)為外維 張云。此支者從顴上斜趨。結于目外 。而為目之外維。凡人能左右 視者。正以此筋為之伸縮也。

頸維筋急 馬云頸維之筋皆急。張云。維者牽系之謂。志云。維筋左右之交維也。簡案、張注誤。

從左之右(止)命曰維筋相交 張云。從左之右。則右目不開。是右病由左也。然則左目不開者。病由于右可知矣。角、額角也。并蹺脈而行者。陰蹺陽蹺。陰陽相交。

陽入陰。陰出陽。交于目銳 。故左絡于右。傷左角之筋而右足不用。則其從右之左者亦然。蓋筋之維絡相交如此也。

孟春痹 志云。寅者正月之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故為孟春之痹。

起于中三指 馬云。蓋厲兌穴起于次指。而其筋則自次指以連三指。張云。即足之中趾。厲兌之旁也。

循 結于尻 尻字。道藏正脈熊馬志本并缺。馬一本作缺盆。(案此因小注有缺字下一盆字者不可從)甲乙樓氏綱目并作膝。張仍之。為是。張云。 、足脛骨也。其直者自跗循 。結于膝下外廉、三里之次。

聚于陰器 張云。上行聚于陰器。陰陽總宗筋之會。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也。

太陽為目上網 陽明為目下網 張云。太陽細筋散于目上。故為目上網。陽明細筋散于目下。故為目下網。論疾診尺云。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

結于耳前 張云。其支者自頤頰間上結耳前。會于足少陽之上關、頷厭。上至頭維而終也。

腳跳堅 張云。跳者跳動。堅者堅強也。

卒口僻(止)故僻 張云。僻、歪斜也。其筋自缺盆上頸頰。挾口上合于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故凡目之不合不開。口之急縱歪僻者。皆足陽明之筋病。寒則急而熱則緩也。志云。蓋左筋急則口僻于左。左筋緩則口僻于右也。

治之以馬膏(止)三拊而已 甲乙。炭作灰。(綱目同)以坐作與坐。并似是。張云。馬膏、馬脂也。其性味甘平柔潤。能養筋治痹。故可以膏其急者。白酒辣桂。性味辛溫。能通經絡行血脈。故可以涂其緩者。桑之性平。能利關節。

除風寒濕痹諸痛。故以桑鉤鉤之者。鉤正其口也。復以生桑火炭。置之地坎之中。高下以坐等者。欲其深淺適中。便于坐而得其暖也。然后以前膏熨其急頰。且飲之美酒。啖之美肉。皆助血舒筋之法也。雖不善飲。亦自強之。三拊而已。言再三拊摩其患處。則病自已矣。簡案、李時珍馬 膏( 項上也)發明。載本法云。靈樞無注本。世多不知此方之妙。竊謂口頰 僻。乃風中血脈也。手足陽明之筋。絡于口。會太陽之筋。絡于目。

寒則筋急而僻。熱則筋緩而縱。故左中寒。則逼熱于右。右中寒。則逼熱于左。寒者急而熱者緩也。急者皮膚頑痹。營衛凝滯。治法急者緩之。緩者急之。故用馬膏之甘平柔緩。以摩其急。以潤其痹。以通其血脈。用桂酒之辛熱急束。以涂其緩。以和其營衛。以通其經絡。桑能治風痹。通節竅也。病在上者酒以行之。甘以助之。

故飲美酒啖炙肉云。樓氏綱目云。以水調生桑灰于鉤柄之坎縫處。連頰涂之。以收其弛。其桑鉤柄別線系于肩后。使勿走作也。王子接古方選注云。坎、頰間之坎陷也。以桑灰置之坎中。務使高下濃薄相等也。考、坎字三說不同。然張注于高下以坐等。似為妥帖。李杲脾胃論有清陽湯。治口 頰腮急緊。乃為此證設焉。當并考。

志云。此治口頰 僻之法也。其轉筋 疝諸證。治在燔針劫刺。

治在燔針劫刺 樓氏云。治在燔針之上。當有其病轉筋者五字。如足厥陰筋行水清陰氣之下所言也。

蓋燔針但宜施于筋寒轉筋之病。其筋熱緩縱者。則不宜也。

名曰季春痹 張云。足陽明正盛之經。應三月之氣也。志云。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故為季春之痹。

足太陰之筋(止)上結于內踝 張云。大指之端內側隱白也。循 骨而上結于內踝。下商丘之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峰| 九江市| 东乌珠穆沁旗| 和平县| 奉新县| 体育| 德兴市| 新龙县| 哈尔滨市| 龙川县| 郧西县| 全州县| 黎平县| 水城县| 会理县| 马龙县| 阳信县| 彭阳县| 镶黄旗| 苍山县| 阿拉尔市| 仁寿县| 兴安县| 通河县| 绥江县| 都江堰市| 印江| 思茅市| 阳山县| 眉山市| 霍山县| 尉犁县| 临桂县| 称多县| 南陵县| 沐川县| 马尔康县| 轮台县| 沧州市| 琼结县| 潼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