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水篇第十二
馬云。內論十二經(jīng)脈。合于十二經(jīng)水。故名篇。簡案、管子水地篇云。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流通者也。酈道元水經(jīng)注。引經(jīng)脈志。蓋其書志經(jīng)水之流通者。
夫經(jīng)水者(止)可得聞乎 張云。經(jīng)水者。受水而行于地也。人之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化其精微之氣。而布揚于內外者也。經(jīng)脈猶江河也。血猶水也。江河受水而經(jīng)營于天下。經(jīng)脈受血而營運于周身。合經(jīng)水之道以施治。則其源流遠近。固自不同。而刺之淺深。灸之壯數(shù)。亦當有所辨也。
八尺之士 簡案、周禮考工記。人長八尺。又淮南天文訓。人修八尺。而周禮卿大夫國中七尺。
以及七十七尺謂二十。又淮南修務訓。吾生也有七尺之形。則與考工記天文訓異。荀子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又家語六七尺之體。今據(jù)本經(jīng)骨度篇。人長其實七尺五寸。而泛言其修。或云七尺。或云八尺。舉其大概耳。
其死可解剖而視之 簡案、漢書王莽傳云。翟義黨王孫慶捕得莽使。大醫(y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臟。以竹 導其脈。知所絡。始云可以治病。宋楊介存真圖。歐希范五臟圖。蓋其遺也。而與本節(jié)之旨符矣。
其臟之堅脆(止)其常有合乎 張云。如臟之堅脆。則見于本藏篇。腑之大小。谷之多少。則見于平人絕谷篇。脈之長短。則見于脈度篇。血之清濁。則見于根結篇。十二經(jīng)血氣多少。各有大數(shù)。則見于血氣形志等篇。此其針灸淺深多寡。故各有所宜如下文也。甲乙。大數(shù)、作定數(shù)。
足太陽外合于清水 張云。此下以經(jīng)脈配經(jīng)水。蓋欲因其象。以辨血氣之盛衰也。馬云。按古今輿地圖。清水、遺籍無之。黃河合淮處。謂之清河。今有清河。懸疑是清水也。張云。按清水即大小清河。輿地圖志曰。大清河即濟水之故道。自兗州府東北流。出長清等縣。
由利津等界入海。小清河一名灤水。源發(fā)濟南府趵突泉。經(jīng)章丘受漯河之水。由新城入海。禹貢曰。浮于濟漯達于河者。必此河也。今俱屬山東省濟南府。簡案、今考水經(jīng)無清水。王 注離合真邪論。引本節(jié)作涇水。蓋古本有如此者。書禹貢、涇屬渭 。詩谷風。涇以渭濁。
通水道焉 志云。肺屬天而主氣。膀胱為津液之腑。受氣化而出。六腑皆濁。而膀胱之水獨清。故足太陽外合于清水。內屬于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陽外合于渭水 張云。足少陽經(jīng)內屬于膽。常少血多氣。故外合于渭水。按地志。渭水出隴西郡渭源縣西南鳥鼠山。至同州入河。今俱隸陜西省。渭源屬臨洮府。同州屬西安府也。志云。渭水獨清。諸陽皆濁。而膽為中精之腑。獨受其清。故足少陽外合于渭水。內屬于膽。簡案、張注義未允當。志云。渭水獨清。
與古說乖矣。以渭合膽。必有別所據(jù)。今不可得而考也。下節(jié)諸水。亦多不可解者。
足陽明外合于海水 張云。足陽明經(jīng)內屬于胃。常多氣多血。為五臟六腑之海。故外合于海水。按海包地外。地在海中。海水周流。實一而已。今云四海者。以東西南北而分言之也。故東曰渤海。南曰漲海。
西曰青海。北曰瀚海。
足太陰外合于湖水 志云。湖水有五湖。即洞庭、彭澤、震澤之類。脾位中央。而灌溉于四旁。
故足太陰外合于湖水。而內屬于脾。又云。土數(shù)五。故合五湖。張云。五湖皆在東南。周禮職方氏。楊州澤藪曰具區(qū)。簡案、湖水與五湖各異。水經(jīng)注。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又五湖謂長塘湖、太湖、射黃湖、上湖、 湖。
足少陰外合于汝水 張云。足少陰經(jīng)內屬于腎。常少血多氣。故外合于汝水。按汝水源出汝州天息山。
出西平上蔡汝陽等縣入淮。今屬河南省汝寧府。
足厥陰外合于澠水 志云。澠水出于青州之臨淄。而西入于淮。天下之水。皆從東去。澠水自東而來。
故應足厥陰東方之肝木。簡案、澠、史音彌善切。張音免。志音成。廣韻食陵切。又泯、湎二音。集韻神陵切。
音繩。
手太陽外合淮水 合下諸本有于字。當補。張云。手太陽經(jīng)內屬小腸。常多血少氣。故外合于淮水。
按淮水出唐州桐柏山。繞徐揚之界。東入于海。今屬河南省南陽府。改名唐縣。
水道出焉 簡案、膀胱通水道。而小腸受盛胃之水液。而濟泌于膀胱。故二腑特言及之。
手少陽外合于漯水 張云。手少陽經(jīng)內屬三焦。常少血多氣。故外合于漯水。按渭水源出章丘長白山。
入小清河歸海。今屬山東省濟南府。漯、音磊。又太合切。
手陽明外合于江水 張云。手陽明經(jīng)內屬大腸。常多血多氣。故外合于江水。按江源出西蜀之岷山。
今屬四川省成都府茂州。其長萬里。至吳地入海。此即所以限南北也。
手太陰外合于河水 張云。手太陰經(jīng)內屬于肺。常多氣少血。肺為臟腑之蓋。其經(jīng)最高而朝百脈。故外合于河水。按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合流。東注滿昌海。潛行地中。南出積石。以入中國。一說黃河源出星宿海。在中國西南直四川馬湖府之正西三千余里。云南麗江府之西北一千五百余里。合諸流自西而東。行二十日至昆侖。繞昆侖之西南。折而東北。又折而西北。又轉而東北。又行二十余日。歷云中九原至大寧。始入中國。是為四瀆之宗。
手少陰外合于濟水 張云。手少陰經(jīng)內屬于心。常少血多氣。故外合于濟水。按江源初發(fā)王屋山下曰水。既見而伏。復出為濟。濟截河而流不混其清。故又曰清。濟流雖微而獨尊。故居四瀆之一。今屬河南省懷慶府濟源縣。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 張云。手厥陰經(jīng)內屬心主。常多血少氣。故外合于漳水。按漳水有二。一出上黨沽縣大黽谷曰清漳。一出上黨長子縣發(fā)鳩山曰濁漳。皆入于河。今俱隸山西省沽縣。即樂平縣。屬太原府。長子縣屬潞安府。
凡此五臟六腑(止)腰以下為地 張云。夫經(jīng)水者。河海行于外。而源泉出于地。經(jīng)脈者。脈絡行于表。
而臟腑主于中。故內外相貫。如環(huán)無端也。然經(jīng)水經(jīng)脈。各有陰陽之分。如天以輕清在上。故天為陽。地以重濁在下。故地為陰。六微旨大論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人身應天地。故腰以上為天屬陽。腰以下為地屬陰。而經(jīng)脈臟腑之應于經(jīng)水者亦然。
故海以北(止)此一隅之陰陽也 陽中之太陽。甲乙作陽中之陽。一隅作一州。張云。如海合于胃。湖合于脾。脾胃居于中州。腰之分也。海以北者為陰。就胃腑言。自胃而下則小腸。膽與膀胱皆屬腑。居胃之北而為陰也。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就脾臟言。自脾而下。則肝腎皆屬臟。居脾之北。而為陰中之陰也。腰以上者如漳。合于心主。心主之上。惟心與肺。故漳以南者為陽也。河合于肺。肺之下亦惟心與心主。故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也。凡此皆以上南下北。言陰陽耳。然更有其陽者。則臟腑之外為三焦。三焦之外為皮毛。
本藏篇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今三焦合于漯水。大腸合于江水。故曰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也。此天地人相合之道。天地至廣。而茲所言合者。特舉中國之水耳。故曰此一隅之陰陽也。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簡案、自海以北者。至河以北至漳者。則以上南下北言陰陽。其義自明矣。惟至漯以南至江者。則以三焦大腸為陽中之太陽。其義未詳。張注似牽強。志云。
河以北至漳者。謂從上焦而后行于背也。漯以南至江者。謂從中焦而前行于腹也。此以人之面南而背北也。此說亦難據(jù)。
足陽明刺(止)留二呼 甲乙陽明下有多血氣三字。太陽下有多血氣刺四字。少陽下有少血氣刺四字。
太陰下有多血少氣刺五字。少陰下有少血多氣刺五字。厥陰下有多血少氣刺五字。張云。此足六經(jīng)之刺度也。
出氣曰呼。入氣曰吸。曰十呼七呼之類。則吸在其中矣。蓋一呼即一息也。但刺有補瀉之異。呼吸有先后之分。
故凡用瀉者。必候病者之吸而入針。再吸轉針。候呼出針。凡用補者。必因其呼而入針。再呼輔針。俟吸出針。
故針賦曰。補者先呼后吸。瀉者先吸后呼。正此義也。后世令病患咳嗽以代呼。收氣以代吸。氣有出入。亦與呼吸相同耳。
皆無過二分 張云。手之六經(jīng)。皆在于上。肌肉薄而溪谷淺。故刺不宜深。經(jīng)脈短而氣易泄。故留不宜久。
肥瘦 終始篇云。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
撩之 甲乙作料之。史音云。一本作以意料之。馬云。撩、料同。張云。撩音遼。又上去二聲。通俗文理亂謂之撩理。簡案、說文。撩、理也。玉篇。料、理也。知是二字音義并同。
灸之亦然(止)脫氣 張云。刺有淺深遲速之度。灸有壯數(shù)大小之度。刺有補瀉。灸亦有補瀉。凡以火補者。毋吹其火。以火瀉者。疾吹其火。血實氣壅。病深肉濃者宜瀉。陽衰氣怯。元虛體弱者宜補。背腹股髀。道遠勢緩者。宜大而多。頭面臂 。羸弱幼小者。宜小而少。
此其大法也。設不知此。而灸過其度。非惟無益。反以害之。是惡火也。故灸失其宜。則骨枯脈澀。刺失其宜。
則脫泄元氣。均致人之夭殃矣。
之大小 甲乙。 、作 。是。
可為度量乎 馬云。度、量俱去聲。
若夫度之人 甲乙。夫作失。是。與中度相反。文脈貫穿。
瘦 張云。 、通作消。
切循捫按 簡案、切謂診寸口。循謂循尺膚。蓋經(jīng)脈之大小。膚之濃薄。當寸尺度之。如肉之堅脆。
之大小。非一一捫按。不能知之。故舉此四字。以見其義。
因適而為之真也 張云。因其情。適其宜。必出于心。應于手。斯得病治之真訣矣。志云。適、從也。
真、正也。是謂適其中。而為度之正也。簡案、真、猶知毒藥為真之真。言因其各所適而為治法之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