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人參 茯神 知母 炙草 朱砂染麥冬 調入金箔又 鮮生地 麥冬(朱砂拌) 竹葉心 知母 沖冷參湯席(五七)脈來弦動而虛。望六年歲。陽明脈衰。厥陰內風暗旋不熄。遂致胃脈不主束筋骨。以利機關。肝陽直上巔頂。汗從陽氣泄越。春月病發。勞力病甚。此氣愈傷。陽愈動矣。法當甘溫益氣。

攻病驅風。皆劫氣傷陽。是為戒律(胃虛表疏)人參 黃 當歸 炙草 冬桑葉 麥冬 地骨皮 花粉孫(氏)胃虛。肝風內震。嘔痰咳逆。頭痛眩暈。肢麻。汗出寒熱。(胃虛痰滯) 二陳湯加天麻鉤藤。

沈(五六)色蒼形瘦。木火體質。身心過動。皆主火化。夫吐痰沖氣。乃肝膽相火犯胃過膈納食自少。

陽明已虛。解郁和中。兩調肝胃。節勞戒怒。使內風勿動為上。(滋肝和胃)枸杞子 酸棗仁 炒柏子仁 金石斛 半夏曲 橘紅 茯苓 黃菊花膏丸梁 木火體質。復加郁勃。肝陰愈耗。厥陽升騰。頭暈目眩心悸。養肝熄風。一定至理。近日知饑少納。漾漾欲嘔。胃逆不降故也。先當泄木安胃為主。(泄肝安胃)桑葉(一錢) 鉤藤(三錢) 遠志(三分) 石菖蒲(三分) 半夏曲(一錢) 廣皮白(一錢半)金斛(一錢半) 茯苓(三錢)又 左脈弦。氣撐至咽。心中憒憒。不知何由。乃陰耗陽亢之象。議養肝之體。清肝之用。

九孔石決明(一具) 鉤藤(一兩) 橘紅(一錢) 抱木茯神(三錢) 鮮生地(三錢)羚羊角(八分) 桑葉(一錢半) 黃甘菊(一錢)沈 年歲壯盛。脘有氣瘕。噯噫震動。氣降乃平。流痰未愈。睪丸腫硬。今入夜將寐。少腹氣沖至心。竟夕但寤不寐。頭眩目花。耳內風雷。四肢麻痹。肌腠如刺如蟲行。此屬操持怒勞。內損乎肝。致少陽上聚為瘕。厥陰下結為疝。沖脈不靜。脈中氣逆混擾。氣燥熱化。風陽交動。營液日耗。變亂種種。總是肝風之害。非攻消溫補能治。惟以靜養。勿加怒勞。半年可望有成。(怒勞傷肝結疝瘕)阿膠 細生地 天冬 茯神 陳小麥 南棗肉王(五十)驚恐惱怒動肝。內風陽氣沸騰。脘痹咽阻。筋惕肌麻。皆風木過動。致陽明日衰。先以鎮陽熄風法。(驚怒動肝)阿膠 細生地 生牡蠣 川斛 小麥 茯神曹(氏)離愁菀結。都系情志中自病。恰逢冬溫。陽氣不潛。初交春令。陽已勃然。變化內風。游行擾絡。陽但上冒。陰不下吸。清竅為蒙。狀如中厥。舌喑不言。劉河間謂將息失宜。火盛水衰。風自內起。其實陰虛陽亢為病也。既不按法論病設治。至驚蟄雷鳴。身即汗泄。春分氣暖。而晝夜寤不肯寐。甚至焦煩。迥異于平時。何一非陽氣獨激使然耶。夫肝風內擾。陽明最當其沖犯。

病中暴食。以內風消爍。求助于食。今胃脈不復。氣愈不振。不司束筋骨以利機關。致鼻準光亮。肌肉浮腫。考古人虛風。首推候氏黑散。務以填實腸胃空隙。庶幾內風可息。奈何醫者。

不曰清火豁痰。即曰膩補。或雜風藥。內因之恙。豈有形質可攻。偏寒偏熱。皆非至理。(風陽擾胃)生牡蠣 生白芍 炒生地 菊花炭 炙甘草 南棗肉大凡攻病驅邪。藥以偏勝。如內經咸勝苦。苦勝辛之類。藉其克制。以圖功耳。今則情志內因致病。系乎陰陽臟腑不和。理偏就和。宜崇生氣。如天地間四時陰陽迭運。萬物自有生長之妙。案中曰陽冒不潛。法當和陽以就陰。牡蠣體沉味咸。佐以白芍之酸。水生木也。地黃微苦。菊微辛。從火炒變為苦味。木生火也。益以甘草大棗之甘。充養陽明。火生土也。

藥雖平衍無奇。實參軒岐底蘊。世皆忽略不究。但執某藥治何病者多矣。

經云。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故肝為風木之臟。因有相火內寄。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全賴腎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肅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宮敦阜之土氣以培之。則剛勁之質。得為柔和之體。遂其條達暢茂之性。何病之有。倘精液有虧。肝陰不足。血燥生熱。熱則風陽上升。竅絡阻塞。頭目不清。眩暈跌仆。甚則螈 痙厥矣。先生治法。所謂緩肝之急以熄風。滋腎之液以驅熱。如虎潛。侯氏黑散。地黃飲子。滋腎丸。復脈等方加減。是介以潛之。酸以收之。濃味以填之。或用清上實下之法。若思慮煩勞。身心過動。

風陽內擾。則營熱心悸。驚怖不寐。脅中動躍。治以酸棗仁湯。補心丹。枕中丹加減。清營中之熱。佐以斂攝神志。若因動怒郁勃。痰火風交熾。則有二陳龍薈。風木過動。必犯中宮。則嘔吐不食。法用泄肝安胃。或填補陽明。其他如辛甘化風。甘酸化陰。清金平木。種種治法。

未能備敘。然肝風一癥。患者甚多。因古人從未以此為病名。故醫家每每忽略。余不辭杜撰之咎。特為拈出。另立一門。以便后學考核云(華岫云)徐評 肝風即中風一類。南方最多。卻不必另立一門。

眩暈

徐 脈左浮弦數。痰多。脘中不爽。煩則火升眩暈。靜坐神識稍安。議少陽陽明同治法。(痰火)羚羊角 連翹 香豆豉 廣皮白 半夏曲 黑山梔某 痰火風在上。舌干頭眩。

天麻 鉤藤 菊花 橘紅 半夏曲 茯苓 山梔 花粉某 酒客中虛。痰暈。二陳加術白蒺藜鉤藤天麻。

江(五十)脈弦動。眩暈痰多。胸痹窒塞。此清陽少旋。內風日沸。當春地氣上升。最慮風痱。(內風挾痰)明天麻 白蒺藜 桂枝木 半夏 橘紅 茯苓 苡仁 炙草又 頭額悶脹。痰多作眩。外臺茯苓飲加羚羊角桂枝竹瀝姜汁法丸。

吳(四五)診脈芤弱。痰多眩暈。心神過勞。陽升風動。不可過飲助升。治痰須健中。熄風可緩暈。

九蒸白術 炒杞子 白蒺藜 茯苓 菊花炭周 內風挾痰眩暈。吐出清水。

半夏 茯苓 廣皮 天麻 鉤藤 菊花張 肝風內沸。劫爍津液。頭暈。喉舌干涸。(肝風)大生地 天冬 麥冬 萸肉 阿膠 生白芍陳 肝風動逆不熄。頭暈。

九制首烏(四兩) 甘菊炭(一兩) 杞子(二兩) 桑椹子(二兩) 黑芝麻(二兩) 巨勝子(一兩半) 牛膝(一兩半) 茯神(二兩) 青果汁法丸。

洪(四十)內風逆。頭暈。

經霜桑葉(一錢) 炒黃甘菊花炭(一錢) 生左牡蠣(三錢) 黑 豆皮(三錢)徽州黑芝麻(二錢) 茯神(一錢半)某 兩寸脈浮大。氣火上升。頭眩。甚則欲嘔吐。厥陰上干。久則陽明失降。土被木克。脾胃俱傷。

先當鎮肝陽。

制首烏 豆皮 炒杞子 柏子仁 紫石英 茯神 天冬 南棗某 操持驚恐。相火肝風上竄。目跳頭暈。陰弱欲遺。脈左弦勁。右小平。

生地 白芍 丹皮 鉤藤 天麻 白蒺藜 黃菊花 橘紅王(六三)辛甘寒。眩暈已緩。此絡脈中熱。陽氣變現。內風上冒。是根本虛在下。熱化內風在上。上實下虛。先清標恙。(絡熱)羚羊角 元參心 鮮生地 連翹心 郁金 石菖蒲又 照前方去菖蒲郁金加川貝花粉。

某(二四)暈厥。煩勞即發。此水虧不能涵木。厥陽化風鼓動。煩勞陽升。病斯發矣。據述幼年即然。藥餌恐難杜絕。(陰虛陽升)熟地(四兩) 龜版(三兩) 牡蠣(三兩) 天冬(一兩半) 萸肉(二兩) 五味(一兩)茯神(二兩) 牛膝(一兩半) 遠志(七錢) 靈磁石(一兩)田(二七)煩勞。陽氣大動。變化內風。直冒清空。遂為眩暈。能食膚充。病不在乎中上。以介類沉潛真陽。咸酸之味為宜。

淡菜膠 龜版膠 阿膠 熟地 萸肉 茯苓 川斛 建蓮 山藥漿丸。

嚴(四五)營虛。內風逆。心悸頭暈。(營血虛)炒杞子 柏子仁 三角胡麻 川斛 生左牡蠣 冬桑葉李(七三)高年頗得納谷安寢。春夏以來。頭暈。跗腫。不能健步。此上實下虛。腎氣衰。不主攝納。肝風動。清竅漸蒙。大凡腎宜溫。肝宜涼。溫納佐涼。乃復方之劑。(下虛)附都氣加車前淡天冬建蓮丸。

經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頭為六陽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竅。所患眩暈者。非外來之邪。乃肝膽之風陽上冒耳。甚則有昏厥跌仆之虞。其癥有夾痰。夾火。中虛。下虛。治膽。治胃。治肝之分。火盛者。先生用羚羊山梔連翹花粉元參鮮生地丹皮桑葉。以清泄上焦竅絡之熱。此先從膽治也。痰多者必理陽明。消痰如竹瀝姜汁。菖蒲橘紅。二陳湯之類。中虛則兼用人參。外臺茯苓飲是也。下虛者。必從肝治。補腎滋肝。育陰潛陽。鎮攝之治是也。至于天麻鉤藤菊花之屬。皆系熄風之品。可隨癥加入。此癥之原。本之肝風。當與肝風中風頭風門合而參之。(華岫云)徐評 眩暈清火養肝。固為正治。但陽氣上升。至于身體不能自主。此非浮火之比。古人必用金石鎮墜之品。此則先生所未及知也。憶余初至郡中治病。是時喜用唐人方。先生見之。謂人曰。有吳江秀才徐某。在外治病。頗有心思。但藥味甚雜。此乃無師傳授之故。以后先生得宋板外臺秘要讀之。復謂人曰。我前謂徐生立方無本。誰知俱出外臺。可知學問無窮。讀書不可輕量也。先生之服善如此。猶見古風。所謂藥味雜。即指金石品也。因附記于此。

頭風

趙 右偏頭痛。鼻竅流涕。仍不通爽。咽喉疳腐。寤醒肢冷汗出。外邪頭風。已留數月。其邪混處。

精華氣血。咸為蒙閉。豈是發散清寒可解。頭巔藥鉺。務宜清揚。當刺風池風府。投藥仍以通法。茍非氣血周行。焉望卻除宿病。(暑熱上蒙清竅)西瓜衣 鮮蘆根 苡仁 通草 煎送臘礬丸。

何(四一)右偏風頭痛。從牙齦起。(木火上炎)炒生地(三錢) 蔓荊子(炒一錢) 黃甘菊(一錢) 茯苓(一錢半) 炒杞子(二錢)冬桑葉(一錢) 炒丹皮(一錢) 川斛(一錢半)王(五一)中年陰中之陽已虛。內風偏頭痛。冷淚出。(陰中陽虛)還少丹。

徐(四一)頭風既愈。復發。痛甚嘔吐不已。陽明胃虛。肝陽化風愈動。恐有失明之憂。(胃虛風陽上逆)炒半夏 茯苓 苦丁茶 菊花炭 炒杞子 柏子霜朱(五四)陽明脈弦大而堅。厥陰脈小弦數促。面赤。頭痛繞及腦后。驚惕肉 。 汗出。 早晨小安。入暮偏劇。此操持怫郁。肝陽挾持內風。直上巔頂。木火戕胃為嘔逆。陽越為面赤汗淋。內因之病。加以司候春深。慮有暴厥 痙之幻。夫肝為剛臟。胃屬陽土。姑議柔緩之法。冀有陽和風熄之理。復脈去參姜桂加雞子黃白芍。

王 始用茶調散得效。今宜養血和血。

川芎 歸身 白芍(酒炒) 白蒺藜(炒) 桑枝朱(三四)頭風目痛昏赤。火風上郁最多。及詢病有三四年。遇風冷為甚。其衛陽清氣。久而損傷。非徒清散可愈。從治風先治血意。

杞子 歸身 炒白芍 沙苑 菊花 鉤藤頭風一癥。有偏正之分。偏者主乎少陽。而風淫火郁為多。前人立法。以柴胡為要藥。其補瀉之間。不離于此。無如與之陰虛火浮。氣升吸短者。則厥脫之萌。由是而來矣。先生則另出心裁。以桑葉丹皮山梔荷葉邊。輕清涼泄。使少陽郁遏之邪。亦可倏然而解。倘久則傷及肝陰。參入咸涼柔鎮可也。所云正者。病情不一。有氣虛血虛。痰厥腎厥。陰傷陽浮。火亢邪風之不同。按經設治。自古分晰甚明。茲不再述。至于肝陰久耗。內風日旋。厥陽無一息之寧。痛掣之勢已極。此時豈區區湯散可解。計惟與復脈之純甘壯水。 膠黃之柔婉以熄風和陽。俾剛亢之威。一時頓熄。予用之屢效如神。決不以虛諛為助。(邵新甫)

虛勞

王(二二)此少壯精氣未旺。致奇脈綱維失護。經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今納谷如昔。當以血肉充養。(陰虛)牛骨髓 羊骨髓 豬骨髓 茯神 枸杞 當歸 湖蓮 芡實溫(三二)陰虛督損。六味加麋角膠秋石川石斛膏。

陳(十七) 勞在出幼之年。形脈生氣內奪。冬月可延。入夏難挨。由真陰日消爍。救陰無速功。故難治。兩儀煎。

陳(二一)春病至夏。日漸形色消奪。是天地大氣發泄。真氣先傷。不主內守。為損怯之癥。不加靜養。

損不肯復。故治嗽治熱無用。交節病加。尤屬虛象。脈左數甚。肛有漏瘍。最難全好。

熟地 炒山藥 建蓮 茯苓 豬脊筋徐(四一)清金潤燥熱緩。神象乃病衰成勞矣。男子中年。行走無力。寐中咳逆。溫補剛燥難投。

天冬 生地 人參 茯苓 白蜜黃(二六)陰傷勞損。

清阿膠 雞子黃 生地 麥冬 麻子仁 炙甘草 南棗某 攝陰得效。佐以益氣。合補三陰之臟。

人參 熟地 炒杞子 五味 牛膝炭 建蓮 炒山藥 芡實錢 陽外泄為汗。陰下注則遺。二氣造偏。陰虛熱勝。腦為髓海。腹是至陰。皆陽乘于陰。然陽氣有余。益見陰弱。無以交戀其陽。因病致偏。偏久致損。坐功運氣。陰陽未協。損不肯復。頗為可慮。今深秋入冬。天令收肅。身氣泄越。入暮灼熱。總是陰精損傷。而為消爍耳。

川石斛 炒知母 女貞子 茯神 糯稻根 小黑 豆皮又 暮夜熱熾。陰虛何疑。但從前表散。致衛陽疏泄。穿山甲鉆筋流利后。致經絡氣血劫撒。內損不復。衛陽藩籬交空。斯時亦可撐半壁矣。失此機宜。秋收冬藏主令。其在封固蟄藏耳。張季明謂元無所歸則熱灼亦是。

(丸方) 人參 河車 熟地 五味 蓮肉 山藥茯苓 食后超時服六神湯。

張(六七)有年呼氣 頗和。吸氣 則脅中刺痛。是肝腎至陰臟絡之虛。初投辛酸而效。兩和肝之體用耳。大旨益腎當溫。復入涼肝滋液。忌投剛燥。

大熟地 天冬 枸杞 柏子霜 茯苓 桂圓肉 女貞子 川斛 蜜丸徐 今年長夏久熱。傷損真陰。深秋天氣收肅。奈身中泄越已甚。吸短精濁。消渴眩暈。見癥卻是肝腎脈由陰漸損及陽明胃絡。納谷減。肢無力。越人所云。陰傷及陽。最難充復。 誠治病易。治損難耳。

人參 天冬 生地 茯神 女貞 遠志鐘(二十)少年形色衰奪。見癥已屬勞怯。生旺之氣已少。藥難奏功。求醫無益。食物自適者。即胃喜為補。扶持后天。冀其久延而已。

魚鰾 湖蓮 秋石 芡實 金櫻子周(七十)脈神形色。是老年衰憊。無攻病成法。大意血氣有情之屬。栽培生氣而已。每日不拘用人乳。或牛乳。約茶盞許。燉暖入姜汁三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八宿县| 绥阳县| 平和县| 巴马| 河津市| 济宁市| 江陵县| 永宁县| 凯里市| 大埔县| 河南省| 美姑县| 易门县| 水富县| 洱源县| 荆门市| 大田县| 杂多县| 吴旗县| 黑龙江省| 望都县| 柘城县| 东至县| 江达县| 彰武县| 宜宾市| 三江| 大方县| 平遥县| 克拉玛依市| 家居| 信宜市| 顺平县| 盘锦市| 高邮市| 淮滨县| 车险| 肇州县| 聂拉木县| 五莲县| 特克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