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臨證指南醫案
  • 葉桂
  • 4915字
  • 2015-12-22 16:25:22

生扁豆(四兩) 麥冬(四兩) 北沙參(三兩) 天花粉(二兩) 甘蔗漿(十二兩) 柿霜(二兩)白花百合(四兩)熬膏。加飴糖兩許。每服時滾水調服三四錢。晚上服。

又 液燥下虧。陽挾內風上引。陰不上承。舌絡強則言謇。氣不注脈則肢痿乏力步趨。凡此皆肝腎臟陰本虛。鎮補之中。微逗通陽為法。以臟液虛。不受純溫藥耳。

水制熟地(四兩) 阿膠(二兩) 女貞實(二兩) 豆皮(二兩) 淡肉蓯蓉(一兩) 茯神(二兩)旱蓮草(二兩) 川石斛(三兩)用精羯羊肉膠為丸。早上滾水服四五錢。

又 暫服煎方。

生地 沙參 茺蔚子 黑 豆皮 川斛 牛膝又 晚服丸方。

九蒸桑葉(八兩) 三角胡麻(四兩) 九制首烏(三兩) 白茯神(三兩) 人參(二兩)炙甘草(一兩) 酸棗仁(二兩炒) 苡仁(二兩)上為末。桂圓肉三兩煎湯法丸。每服三錢。百滾水下。

又 今年天符歲會。上半年陽氣大泄。見病都屬肝胃。以厥陰為風臟。而陽明為盛陽耳。陰陽不肯相根據。勢必暴來厥中。過大暑可免。以暑濕大熱。更多開泄。致元氣不為相接耳。然此本虛標實。氣火升騰所致。經旨以苦寒咸潤酸泄。少佐微辛為治。議進補陽明泄厥陰法。

人參(一錢) 生牡蠣(五錢) 生白芍(二錢) 烏梅肉(四分) 川黃連(鹽水炒六分) 熟半夏(醋炒清水漂洗一錢)上午服。

(丸方) 人參(二兩) 茯苓(三兩生) 鹽水炒黃連(五錢) 半夏(醋炒水洗凈一兩半)鹽水炒廣皮(二兩) 枳實(麩炒一兩半) 白蒺藜(雞子黃制一兩半) 生白芍(一兩半) 烏梅肉(蒸一兩)為末。竹瀝法丸。早上服三錢。百滾湯下。

又 夏月進酸苦泄熱。和胃通隧。為陽明厥陰治甚安。入秋涼爽。天人漸有收肅下降之理。緣有年下虧。木少水涵。相火內風旋轉。熏灼胃脘。逆沖為嘔。舌絡被熏。則絳赤如火。消渴便阻。

猶剩事耳。凡此仍屬中厥根萌。當加慎靜養為宜。

生雞子黃(一枚) 阿膠(一錢半) 生白芍(三錢) 生地(三錢) 天冬(去心一錢) 川連(一分生)上午服。

又 心火亢上。皆為營液內耗。先以補心湯。理心之用。

人參(同煎一錢) 川連(水炒六分) 犀角(二錢鎊) 元參(二錢) 鮮生地(五錢) 丹參(一錢)卷心竹葉(二錢)又 苦味和陽。脈左頗和。但心悸少寐。已見營氣衰微。仿金匱酸棗仁湯方。仍兼和陽。益心氣以通肝絡。

酸棗仁(炒黑勿研五錢) 茯神(三錢) 知母(一錢) 川芎(一分) 人參(六分同煎) 天冬(去心一錢)陳 脈左數。右弦緩。有年。形盛氣衰。冬春之交。真 不相維續。內風日熾。左肢麻木不仁。舌歪言謇。此屬中絡。調理百日。戒酒肉。可望向愈。(痰火阻絡)羚羊角 陳膽星 丹皮 橘紅 連翹心 石菖蒲 鉤藤 川斛又 羚羊角 元參 連翹 花粉 川貝母 橘紅 竹瀝又 丹溪云。麻為氣虛。木是濕痰敗血。診左脈濡澀。有年偏枯。是氣血皆虛。方書每稱左屬血虛。右屬氣虛。未必盡然。

人參 半夏 廣皮 茯苓 歸身 白芍 炙草 桑枝又 經絡為痰阻。大便不爽。昨日跌仆氣亂。痰出甚艱。轉方以宣經隧。

炒半夏 石菖蒲 廣橘紅 茯苓 膽星 枳實 竹瀝 姜汁葉 初春肝風內動。眩暈跌仆。左肢偏痿。舌絡不和。呼吸不爽。痰火上蒙。根本下衰。先宜清上痰火。

羚羊角 茯苓 橘紅 桂枝 半夏 郁金 竹瀝 姜汁又 風熱爍筋骨為痛。痰火氣阻。呼吸不利。照前方去郁金竹瀝姜汁。加白蒺藜鉤藤。

又 炒半夏 茯苓 鉤藤 橘紅 金石斛 石菖蒲 竹瀝 姜汁又 人參 半夏 枳實 茯苓 橘紅 蒺藜 竹瀝 姜汁風為百病之長。故醫書咸以中風列于首門。其論癥。則有真中類中。中經絡血脈臟腑之分。其論治。則有攻風劫痰。養血潤燥。補氣培元之治。蓋真中雖風從外來。亦由內虛。而邪得以乘虛而入。北方風氣剛勁。南方風氣柔和。故真中之病。南少北多。其真中之方。前人已大備。不必贅論。其類中之癥。則河間立論云。因煩勞則五志過極。動火而卒中。皆因熱甚生火。東垣立論。因元氣不足。則邪湊之。令人僵仆卒倒如風狀。是因乎氣虛。而丹溪則又云。東南氣溫多濕。由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故主乎濕。三者皆辨明類中之由也。類者偽也。近代以來。醫者不分真偽。每用羌防星半烏附細辛。以祛風豁痰。虛癥實治。不啻如枘鑿之殊矣。今葉氏發明內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肝為風臟。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榮。故肝陽偏亢。內風時起。治以滋液熄風。濡養營絡。補陰潛陽。如虎潛固本復脈之類是也。 若陰陽并損。無陰則陽無以化。故以溫柔濡潤之通補。如地黃飲子還少丹之類是也。更有風木過動。中土受戕。不能御其所勝。如不寐不食。衛疏汗泄。飲食變痰。治以六君玉屏風茯苓飲酸棗仁湯之屬。或風陽上僭。痰火阻竅。神識不清。則有至寶丹芳香宣竅?;蛐翛銮迳咸祷稹7m未備。實足以補前人之未及。至于審癥之法。有身體緩縱不收。耳聾目瞀??陂_眼合。撒手遺尿。失音鼾睡。此本實先撥。陰陽樞紐不交。與暴脫無異。

并非外中之風。乃純虛癥也。故先生急用大劑參附以回陽??旨儎傠y受。必佐陰藥。以挽回萬一。若肢體拘攣。半身不遂??谘?邪。舌強言謇。二便不爽。此本體先虛。風陽夾痰火壅塞。以致營衛脈絡失和。治法急則先用開關。繼則益氣養血。佐以消痰清火。宣通經隧之藥。氣充血盈。脈絡通利。則病可痊愈。至于風痱。風懿。風痹。癱瘓。乃風門之兼癥。理亦相同。案中種種治法。余未能盡宣其理。不過略舉大綱。分類敘述。以便后人觀覽。余門仿此。(華岫云)徐評 凡風淫所勝之病。自內經以及唐宋名家。皆以辛涼甘寒為本。而佐以驅風益血之藥。

至河間有地黃飲子之法。此乃治腎虛痱癥。有類中風。并非以此方治中風之急癥。乃近日諸醫遇中風之癥??傄匀藚⒏焦馂殚_手第一方。輕者不起。重者立斃。問所從來。曰本之葉先生。

余始亦信其說果從葉氏出。及閱此書。乃知此翁學有淵源。心思靈變。與前人所論。分毫不背。

其人參亦于病勢已退后。用以培元養氣。當病甚時。必于驅風之藥同用。其分兩亦不過幾分至錢。無不中度。乃今之竊附其門墻。盜取其余論者。事事相反。此翁有知。能無痛恨。而以此等邪說誣此翁以害人者。對此書能無愧死。

肝風

某 內風。乃身中陽氣之動變。甘酸之屬宜之。(肝陰虛)生地 阿膠 牡蠣 炙草 萸肉炭王 陽挾內風上巔。目昏耳鳴不寐。肝經主病。

熟地炙 炙龜甲 萸肉 五味 磁石 茯苓 旱蓮草 女貞子曹(三二)辛寒清上。頭目已清。則知火風由臟陰而起。剛藥必不見效。緩肝之急以熄風。滋腎之液以驅熱。治法大旨如此。

生地 阿膠 天冬 元參 川斛 小黑豆皮陳(四五)操持煩勞。五志陽氣。挾內風上擾清空。頭眩耳鳴。目珠痛。但身中陽化內風。非發散可解。

非沉寒可清。與六氣火風迥異。用辛甘化風方法。乃是補肝用意。

枸杞子 桂圓肉 歸身 炙草 甘菊炭 女貞子陸(四二)肝風陽氣。乘陽明之虛上冒。牙肉腫痛。議和陽熄風。

生地 阿膠 牡蠣 天冬 茯神 川斛 旱蓮草 女貞子凌 交節病變。總是虛癥。目泛舌強。脊背不舒。溲淋便澀。皆腎液不營。肝風乃張。當宗河間濁藥輕服。名曰飲子。

熟地(五錢) 咸蓯蓉(八錢) 炒杞子(三錢) 麥冬(二錢) 云苓(一錢半) 川石斛(三錢)生沙苑(一錢) 石菖蒲(一錢) 遠志肉(四分) 飲子煎法。

胡 緩肝潤血熄風。

制首烏 杞子 歸身 冬桑葉 三角胡麻 柏子仁 茯神 天冬 黑 豆皮 蜜丸。

某 高年水虧。肝陽升逆無制。兩脅 如熱。則火升面赤。遇煩勞為甚。宜養肝陰和陽為法。

九蒸何首烏(四兩) 九蒸冬桑葉(三兩) 徽州黑芝麻(三兩) 小黑 豆皮(三兩) 巨勝子(二兩即胡麻) 浸淡天冬(去心一兩)真北沙參(二兩) 柏子仁(一兩半去油) 云茯神(二兩) 女貞實(二兩)上為末。青果汁法丸。早服三錢。開水送。

張(氏)肝陽虛風上巔。頭目不清。陽明脈空。腰膝酸 。議養血熄風。

菊花炭 熟首烏 牛膝炭 枸杞子炭 黑 豆 茯神沈 沖氣左升。當鎮肝攝腎。(肝腎陰虛)地黃 阿膠 萸肉 淡菜 茯苓?。ㄋ娜┮蚩M思擾動五志之陽。陽化內風。變幻不已。夫陽動莫制。皆臟陰少藏。自覺上實下虛。法當介以潛之。酸以收之。味濃以填之。偏寒偏熱。烏能治情志中病。

熟地 萸肉 五味 磁石 茯神 青鹽 鱉甲膠 龜版膠 即溶膠為丸。

朱(嫗)心中熱辣。寤煩不肯寐。皆春令地氣主升。肝陽隨以上擾。老年五液交枯。最有癇痙之慮。

生地 阿膠 生白芍 天冬 茯神 小黑 豆皮程(氏)伏暑深秋而發。病從里出。始如瘧狀。熱氣逼迫營分。經事不當期而來。舌光如鏡。面黯青晦。而胸痞隱痛。正氣大虛。熱氣內閉。況乎周身皆痛。衛陽失和極矣。先擬育陰驅熱。肝風不旋。不致痙厥。五日中不興風波??赏虬病?

生地 阿膠 天冬 麥冬 麻仁 生牡蠣金(女)溫邪深入營絡。熱止。膝骨痛甚。蓋血液傷極。內風欲沸。所謂劇則螈 。痙厥至矣??偸窍麑Э嗪?。冀其熱止。獨不慮胃汁竭。肝風動乎。擬柔藥緩絡熱熄風。

復脈湯去參姜麻仁 生鱉甲湯煎藥。

王(氏)痛從腿肢筋骨。上及腰腹。貫于心胸。若平日經來帶下。其癥亦至。此素稟陰虧。沖任奇脈空曠。凡春交。地中陽氣升舉。虛人氣動隨升。絡血失養。諸氣橫逆。面赤如赭。饑不欲食。耳失聰。寤不成寐。陽浮。脈絡交空顯然。先和陽治絡。

細生地 生白芍 生鱉甲 生龜甲 生虎骨 糯稻根煎藥送滋腎丸(一錢半)又 前用滋腎丸。痛緩。面浮跗腫。血氣俱乏。內風泛越。經言風勝則動。濕勝則腫。陰虛多熱之質。議先用虎潛丸。每服四錢。四服。

某(五三)下元水虧。風木內震。肝腎虛。多驚恐。非實熱痰火可攻劫者。

生地 清阿膠 天冬 杞子 菊花炭 女貞實胡 久病耳聾。微嗆喉中不甚清爽。是陰不上承。陽挾內風。得以上侮清空諸竅。大凡肝腎宜潤宜涼。龍相寧。則水源生矣。

人參(一錢秋石一分化水拌烘干同煎) 鮮生地(三錢) 阿膠(一錢) 淡菜(三錢) 白芍(一錢) 茯神(一錢半)又 陰虛液耗。風動陽升。雖諸恙皆減。兩旬外大便不通。斷勿欲速。惟靜藥補潤為宜。照前方去白芍。加柏子仁。

又 大便兩次頗逸。全賴靜藥益陰之力。第納食未旺。議與胃藥。

人參 茯神 炒麥冬 炙甘草 生谷芽 南棗又 緩肝益胃。

人參 茯神 生谷芽 炙甘草 木瓜 南棗周 怒動肝風。筋脹脅板。喉痹。

阿膠 天冬 柏子仁 牡蠣 小麥吳 脈弦小數。形體日瘦。口舌糜碎。肩背掣痛。肢節麻木。膚腠瘙癢。目眩暈耳鳴。已有數年。此屬操持積勞。陽升。內風旋動。爍筋損液。古謂壯火食氣。皆陽氣之化。先擬清血分中熱。繼當養血熄其內風。安靜勿勞。不致痿厥。(陽升血熱)生地 元參 天冬 丹參 犀角 羚羊角 連翹 竹葉心(丸方) 何首烏 生白芍 黑芝麻 冬桑葉 天冬 女貞子茯神 青鹽某(嫗)脈右虛左數。營液內耗。肝陽內風震動。心悸眩暈少寐。(心營熱)生地 阿膠 麥冬 白芍 小麥 茯神 炙草吉(三五)心悸蕩漾。頭中鳴。七八年中頻發不止。起居飲食如常。此肝膽內風自動。宜鎮靜之品。佐以辛泄之味。

如枕中丹。(風陽擾神)王(氏)驚悸。微腫。內風動也。

人參 龍骨 茯神 五味 煨姜 南棗曹 肝膽陽氣。挾內風上騰不熄。心中熱。驚怖多恐。進和陽鎮攝方法。

龜甲 龍骨 牡蠣 茯神 石菖蒲 遠志又 神識略安。夜不得寐。胸臍閑時時閃爍欲動。乃內風不熄也。進補心法。

生地 丹參 元參 茯神 棗仁 遠志 菖蒲 天冬 麥冬 桔梗 朱砂王(氏)神呆不語。心熱煩躁。因驚而后。經水即下。肉腠刺痛。時微痞。頭即搖。肝風內動。變痙厥之象(血去陽升)小川連 黃芩 阿膠 牡蠣 秦皮陳(嫗)虛風麻痹。清竅阻塞。(風陽阻竅)天麻 鉤藤 白蒺藜 甘菊 連翹 桑枝包(嫗)右太陽痛甚。牙關緊閉。環口牽動。咽喉如有物阻。乃陽升化風。肝病上犯陽絡。大便欲閉。

議用龍薈丸。每服二錢。

又 肝風阻竅。脈象模糊。有外脫之危。今牙關緊。咽痹不納湯水。雖有方藥。難以通關。 當刮指甲末。略以溫湯調灌。倘得關開。再議他法。另以蘇合香擦牙。

鄭(三九)脈右弦。頭脹耳鳴火升。此肝陽上郁。清竅失司。

細生地 夏枯草 石決明 川斛 茯神 桑葉陳 夏季陽氣暴升。煩勞擾動。致內風上阻清竅???舌強。呵欠。機竅阻痹不靈。脈數。舌胎。忌投溫散。乃司氣所致。非表邪為病也。(絡熱竅痹)犀角 羚羊角 郁金 菖蒲 膽星 鉤藤 連翹 橘紅 竹瀝 姜汁又 清絡得效。火風無疑。忌投剛燥。

犀角 羚羊 郁金 菖蒲 連翹 生地 元參 廣皮 竹瀝 姜汁又 脈數面赤。肝風尚動。宜和陽熄風。

鮮生地 元參 羚羊角 連翹 菖蒲根 鮮銀花 麥冬汪 如寐舌喑。面赤亮。汗出。未病前一日。頓食面頗多。病來倉猝。乃少陰腎臟陰陽不續。厥陰肝風突起。以致精神冒昧。今七八日來。聲音不出。乃機竅不靈。治法以固護正氣為主。宣利上焦痰熱佐之。若地冬養陰。陰未驟生。徒使壅滯在脘。急則治標。古有諸矣。挨過十四十五日。冀有轉機。(痰熱阻竅)人參 半夏 茯苓 石菖蒲 竹瀝 姜汁江 左脅中動躍未平。猶是肝風未熄。胃津內乏。無以擁護。此清養陽明最要。蓋胃屬腑。腑強不受木火來侵。病當自減。與客邪速攻。純虛重補迥異。(肝胃陰虛) 酸棗仁湯去川芎加人參。

又 諸恙向安。惟左脅中動躍多年。時有氣升欲噫之狀。肝陰不足。陽震不息。一時不能遽已。

今谷食初加。乙癸同治姑緩。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宁市| 沁阳市| 拉萨市| 青铜峡市| 德清县| 中超| 砀山县| 白水县| 景宁| 瑞昌市| 铜川市| 温泉县| 丽水市| 聂拉木县| 永年县| 金华市| 靖江市| 栖霞市| 富顺县| 尤溪县| 进贤县| 凤阳县| 遂平县| 眉山市| 成都市| 郸城县| 当涂县| 象山县| 桑日县| 隆林| 武功县| 依兰县| 赞皇县| 隆昌县| 汉阴县| 商河县| 勃利县| 新平| 得荣县| 扎鲁特旗| 金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