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性:經。尺內兩旁。則季脅也。(肋骨盡處名季脅)尺外以候腎。尺內以候腹。中附上。(越人謂之關)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越人謂之寸口)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膻中在兩乳之間)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關以上)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關以下)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推而外之。內而不外。(外浮也內沉也)心腹疾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頸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有痹也。
脈經。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關。陽出陰入。
以關為界。陽出三分。陰入三分。故曰三陽三陰。陽生于尺。動于寸。陰生于寸。動于尺。寸主上焦。頭及皮毛竟手。
關主中焦。腹及腰。尺主下焦。少腹即足。
經于寸關尺分部以候五臟。而六腑止及腎者。蓋五臟先天之氣。賴后天水谷之氣以養之也。余腑不及者。統于臟也。
蓋腎開竅于二陰。小腸膀胱屬前陰。大腸屬后陰。則腎統乎大腸小腸膀胱也。膽附于肝。則肝統乎膽也。三焦不統于臟。
故于寸內候胸中。關內候膈。尺內候腹。胸中上焦也。膈中焦也。腹下焦也。且五臟者。身之主也。外則耳目鼻口。四肢皮毛肌肉。內則筋骨脈絡。氣血精神魂魄。皆其所司也。故人之一身皆可病。而病入臟者死。見真臟脈者死。此所以經之論脈。惟詳五臟也。四時之脈。有胃氣者生。無胃氣者死。此所以經之論脈。而六腑止及胃也。
經論脈。不以六腑配五臟。而王叔和脈經。以心與小腸。候在左寸。肺與大腸。候在右寸。肝膽候在左關。脾胃候在右關。腎與膀胱。候在左尺。又謂左尺屬腎。右為子戶。名曰三焦。又謂腎與命門。俱出尺部。其書前后。多自相矛盾。疑不盡出于叔和。世但辟高陽生脈訣。而不知脈訣。亦實本于脈經也。至右尺主三焦命門之誤。李瀕湖辨之詳矣。
經論脈不及腑。腑病何以候之耶。曰。腑病辨之于癥。而以臟脈。候內外之因。假如頭角耳前后痛。往來寒熱。此膽經之病癥也。而肝脈浮緊。則膽經之風寒。肝脈弦數。則膽經之痰火也。假如胸中脹悶。上焦之病癥也。而肺脈滑數。
則上焦之痰火。肺脈沉遲。則上焦之寒氣也。
寸關尺。經有外候內候之說。王太仆曰。外謂外側。內謂內側。李士材曰。外謂前半部。內謂后半部。二說皆有可議者。試即尺論之。外以候腎。內以候腹。假令腎病腹不痛。而其脈外側見病脈。內側見平脈乎。前半部見病脈。后半部見平脈乎。即使如此。而一指舉按之間。所謂外側內側。前半后半之界。能劃然清乎。今據經曰。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外指浮。內指沉。沉而不浮。故有心腹積。浮而不沉。故身有熱。
由是觀之。則所謂外候內候。指沉浮而言也明矣。蓋五臟六腑之氣。朝于脈口。而各有所辨于寸關尺之間。此天地生人神化莫測之妙。圣人知其故。而于寸關尺浮沉以候之。浮陽也。沉陰也。以臟腑論。則臟陰而腑陽。以臟腑之氣論。則臟氣清而腑氣濁。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脈之見于寸關尺者。五臟六腑之氣。臟氣清。故浮候之。腑氣濁。故沉候之也。
胃亦腑。何為又浮以候之乎。曰。五臟皆稟氣于胃者也。五臟之脈。有胃氣者則平。是五臟之清氣。皆胃氣之所散布也。
脾受胃之清氣。則胃為脾之主也。故浮候胃。而沉候脾也。
趙繼宗曰。心肺居上。為陽為浮。肝腎居下。為陰為沉。脾居中州。半陰半陽。半浮半沉。當以左寸為心。右寸為肺。左尺為肝。右尺為腎。兩關為脾。按趙氏之說。可謂妄矣。夫寸關尺之部位。皆手太陰肺經之動脈也。圣人于此分候臟腑。此其故。惟圣人知之。而其所以然之故。圣人終不得明言之也。趙氏不自知其量。而創論欲異于圣人。抑何妄乎。至褚澄謂女人之脈。當以左寸為命門。左關為脾。左尺為肺。右寸為腎。右關為肝。右尺為心。則其妄更甚矣。
脈經。心肺俱浮。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肝腎俱沉。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 。舉指采實者腎也。
脾者中洲。故其脈在中。按此。皆論心肺肝腎與脾之脈體。非論寸關尺。而凡浮者為心肺脈。沉者為肝腎脈也。王宗正不察。為之說曰。診脈之法。當從心肺俱浮。肝腎俱沉。脾在中州之說。王叔和獨守寸關尺。分部位以測五臟六腑之脈。
非也。按宗正。以叔和獨守寸關尺為非。不知執心肺俱浮。肝腎俱沉之說。亦非也。今即守寸關尺論之。假如氣虛痰郁。
而兩寸俱沉之脈。豈以其沉。而遂謂肝腎之乘心肺乎。失血傷精。而關尺俱浮之脈。豈以其浮。而遂謂心肺之乘肝腎乎。
若使不守寸關尺。將不論何部浮。而皆以為心肺病乎。不論何部沉。而皆以為肝腎病乎。況同一浮也。心病肺不病。不論部位。其何以辨乎。同一沉也。肝病腎不病。不論部位。其何以辨乎。且使心肺俱以浮候。肝腎俱以沉候。經何為又分心肺肝腎。與脾胃之部乎。夫脈以候病也。守寸關尺以候之。尚不能洞悉其精微。若不守寸關尺。則茫然而無據矣。
經曰。脈者血氣之先。血氣者陰陽也。故脈有三部俱浮者。陽盛也。非三部之浮。皆心肺脈也。三部俱沉意。陰盛也。
非三部之沉。皆肝腎脈也。當以部位辨之。又以脈之本體辨之。假如浮。必浮洪來盛去衰者。心也。假如沉。必沉而弦長者。肝也。
經但言。尺外以候腎。尺內以候腹。而叔和則以兩尺兼候膀胱。吳寫皋。李士材輩。則以左尺兼候小腸與膀胱。其意皆欲補經之所不及。不知經之論脈。惟詳五臟者。蓋以五臟能繞乎六腑也。即如傷寒。頭痛腰痛項強。此膀胱經之病癥也。而其脈不候于左尺。而候于左寸。愚故曰。腑病辨之以癥。而以臟脈。辨內外之因也。由是觀之。則以左尺候腎。
兼小腸與膀胱。以為補經之所不及。可以不必矣。且一部候兩脈。猶有浮沉陰陽之可辨。至一部。候腎與小腸陽膀胱至脈。試問何以確辨其為腎脈。為小腸脈。為膀胱脈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