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世諦俗諦也。第一義真諦也諸佛說法常依此二諦。此外則外道邪計。故曰第三無因生。故涅槃云。出世人所知名第一義諦。世人所知名世諦。外道立二十五諦。明因中有果。第一從冥初生覺。第二從覺生我心。第三從我心生色聲香味觸等。此云無因。即自然性也。妄想說下結成三種自性。世諦者。緣起妄想二種自性也。圣境界。即第一義諦成自性也。然迷之即世諦。悟之即第一義諦。故云斷則圣境界也。

譬如修行事  于一種種現

于彼無種種  妄想相如是

譬如種種翳  妄想眾色現

翳無色非色  緣起不覺然

譬如煉真金  遠離諸垢穢

虛空無云翳  妄想凈亦然

此四喻。初喻妄想自性。言修行事者。如禪有十種一切處。謂青黃赤白等。皆遍一切其境本一。以心想故有種種現。妄想之相亦復如是。次種種翳下。喻緣起自性。翳本無色妄見色現。故無色非色之實。緣起不覺亦復然也。又煉真金空無翳二喻。皆喻成自性也。言無彼妄想緣起二種自性。則如金之無垢空之無翳。故云妄想凈亦然也。

無有妄想性  及有彼緣起

建立及誹謗  悉由妄想壞

妄想若無性  而有緣起性

無性而有性  有性無性生

依因于妄想  而得彼緣起

相名常相隨  而生諸妄想

究竟不成就  則度諸妄想

然后智清凈  是名第一義

無有妄想性等。重釋上緣起妄想自性本來非有非無。言定有則墮建立。言定無則墮誹謗。皆由妄想以壞正見。妄想若無性等。謂若無妄想性。而有緣起性者。則有從無生成無因之過。蓋無始妄念分別而有緣起。然妄想之由。依于名相。名之與相如影隨形皆是虛妄。因不了此而起妄想。窮其妄源無所成就。則妄想自滅。以復自覺圣智。名第一義。度即滅也。

妄想有十二  緣起有六種

自覺知爾焰  彼無有差別

五法為真實  自性有三種

修行分別此  不越于如如

妄想十二如前所說。緣起有六者。六即六塵。謂緣起自性。由六塵境界風所動而起。或謂六因者非也。然此妄想緣起。總是差別之相。自覺圣智之中。則無如是差別也。爾明即智也。五法三自性。皆如來自行化他法門。修行之人稱性觀之。無非真實一理。故曰不越于如如也。

眾相及緣起  彼名起妄想

彼諸妄想相  從彼緣起生

覺慧善觀察  無緣無妄想

成已無有性  云何妄想覺

彼妄想自性  建立二自性

妄想種種現  清凈圣境界

妄想如畫色  緣起計妄想

若異妄想者  則依外道論

妄想說所想  因見和合生

離二妄想者  如是則為成

眾相及名俱為緣起。彼名及相皆為妄想。此妄想緣起。皆從名相而生而又言妄想從緣起而生者。蓋指現前所起妄念從根塵和合而生。上言緣起從妄想生者。蓋指迷真從妄而有因緣生法。學者不可不審。然以正智觀之二皆無有。成已無有性者。言圓成實性中本無性執。云何眾生而生妄想覺知。既迷真性而成妄想。故有名相事相二種自性。然迷之則見種種相現。悟之則是圣人所行清凈境界。妄想如畫色者。言于無起有。如本無色像因畫而生。妄想本于緣起。緣起本于分別。計緣起而生妄想。其為妄想如是。吾佛方便如是說者。為令反妄歸真故也。若異此而言妄想。則是外道邪計戲論。故曰妄想說所想因見和合生。蓋外道以妄心。分別妄想之相。及論三緣和合而生。皆非正論。若離緣起妄想二種自性。則為圓成自性矣。

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愿為說自覺圣智相及一乘。若說自覺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薩。善自覺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達佛法 大慧因聞上究竟諸妄顯第一義。故以自證圣智行相及一乘行相。為眾而請思修取證也。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菩薩摩訶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不由于他離見妄想。上上升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圣智相 前圣所知。即自證圣智行相。及一乘行相。謂過去諸佛。無不從此二種行門成等正覺。以其遞相傳授。政所謂佛佛授受。祖祖承承者也。此乃總答前請。妄想無性下別。答自覺圣智。行相諸法本來寂滅。凡愚不覺生妄。分別而說妄法。本無自性。然欲進修妙行。必于靜處以自觀察。觀之不已則諸妄想不離而離。漸歷諸地入于如來境界。所謂自覺圣智自然究竟矣。

大慧。云何一乘相。謂得一乘道覺。我說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覺。謂攝所攝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覺。大慧。一乘覺者。非余外道聲聞緣覺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來。以是故說名一乘 此釋一乘行相。言一乘者。一佛乘也。謂如來所乘大乘之法也。此一乘法不離人之一心。所謂妙法者即心也。蓋心具妙法。與佛所證無二無別。欲覺一乘之道。須究自心。故云攝所攝妄想。謂了根塵能取所取妄心。即妄顯真如實而住。故云如實處不生妄想。然此一乘覺道。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故云非余外道等之所能得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說三乘而不說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說一切聲聞緣覺一乘。以一切聲聞緣覺如來調伏授寂靜方便而得解脫非自己力。是故不說一乘。復次大慧。煩惱障業習氣不斷故。不說一切聲聞緣覺一乘。不覺法無我。不離分段死故說三乘 此問如來但說小乘不說大乘之意。佛答以三義故不說一乘。言不自般涅槃法者。以二乘不能了生死即涅槃故。不為說一也。言調伏授寂靜等者。以其稟方便教。修證空寂但離虛妄。名為解脫。未得一切解脫故。不為說二也。言煩惱障等者以其但斷四。住通惑未斷習氣別惑全在故不為說三也。二乘破人執。未破法執故。云不覺法無我也。雖斷煩惱身居分段。未名變易生死故。云不離分段死也。如來為此小機故。但為說三乘法耳。

大慧。彼諸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及覺法無我。彼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三昧樂味著非性。無漏界覺。覺已復入出世間上上無漏界滿足眾具。當得如來不思議自在法身 此言一乘行者。以煩惱習斷。不為無明所醉。了真空三昧之樂。不生味著故云非性。乃得無漏界覺。無漏界即入實報土受法性身。隨類現形示生示滅度脫諸有。故云覺已復入出世間。至上品寂光二嚴具備。究顯不思議自在法身。是為一佛乘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天及梵乘  聲聞緣覺乘

諸佛如來乘  我說此諸乘

乃至有心轉  諸乘非究竟

若彼心滅盡  無乘及乘者

無有乘建立  我說為一乘

前四句通頌諸乘。次六句頌說一乘之意。言有心轉者。轉即起動。謂若有一念心動雖佛乘亦非究竟。況余乘乎。言于心行處滅。無有能乘之人。亦無所乘之法。乃至一乘法門無可建立。離名絕相非破非立。有此等機。乃為說一乘也。

引導眾生故  分別說諸乘

解脫有三種  及與法無我

煩惱智慧等  解脫則遠離

譬如海浮木  常隨波浪轉

聲聞愚亦然  相風所漂蕩

彼起煩惱滅  余習煩惱愚

此頌上文說三乘法。三種解脫即三乘所證之果。謂聲聞斷正使。緣覺斷習氣。菩薩正習俱斷。破惑雖殊。證果即一真空涅槃。法無我等。此言大乘行者。得法無我惑智平等縛脫不二。是為遠離大解脫也。譬如下。喻二乘未斷智障為空相風之所漂蕩如浮木之在海乃為波浪所轉。雖斷通惑未斷根本無明。故曰余習煩惱愚。余習即無明也。

味著三昧樂  安住無漏界

無有究竟趣  亦復不退還

得諸三昧身  乃至劫不覺

譬如昏醉人  酒消然后覺

彼覺法亦然  得佛無上身

二乘離分段生死之苦。得真空涅槃之樂于中味著而無進趣。然亦不退作凡夫。此三昧身墮無為坑。乃至經劫不覺。譬如世人醉酒昏亂都無覺知至于酒消而后乃覺。此喻二乘根轉心回覺法無我究竟正智。故云得佛無上身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克苏市| 融水| 贞丰县| 翁牛特旗| 兴国县| 洞口县| 昭苏县| 武清区| 于田县| 吐鲁番市| 遂昌县| 泗阳县| 西贡区| 天水市| 凤山市| 葵青区| 边坝县| 文水县| 泰宁县| 宝兴县| 二连浩特市| 杨浦区| 清徐县| 黔西县| 龙泉市| 石台县| 盈江县| 和林格尔县| 朝阳区| 兴隆县| 新津县| 杨浦区| 桑植县| 定州市| 托里县| 新巴尔虎右旗| 绥江县| 鄂温| 延津县| 宁陕县| 合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