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 類證活人書
  • 朱肱
  • 5138字
  • 2015-12-21 12:50:50

此一卷。載雜方。大率仲景證多而藥少。使皆如仲景調理既正。變異不生。則麻黃桂枝青龍用之而有余。以后世望圣人難矣。仲景藥方缺者甚多。至如陰毒傷寒、時行溫疫、溫毒、發斑之類。全無方書。今采外臺千金圣惠金匱玉函補而完之。凡百有余道。

以證合方。以方合病。雖非仲景筆削。然皆古名方也。譬猶周易參同。華嚴合論。步驟馳騁。不外乎圣人之意。又況俗學久矣。一旦革之。悉用古法。即陽春白雪。復生謗毀。適足以杜絕治法。今撥歸經絡。裁減湯劑。參以雜方。庶幾庸人易曉。日就月將。辛甘發散。酸苦涌泄之術行。即俗方不革而自寢矣。此余所以載雜方之意也。又況五積散、敗毒散、升麻湯、葳蕤湯之類??v治不對病。用之或瘥。亦無所害。載之卷末。以俟采擇。

(升麻湯)(一) 治傷寒中風頭痛。憎寒壯熱。支體痛。發熱畏寒。鼻干不得睡。

兼治小兒大人瘡疹已發未發。皆可服。兼治寒暄不時。人多疾疫。乍暖脫著。及暴熱之次。忽變陰寒。身體疼痛。頭重如石者。

升麻 白芍藥 甘草(炙) 干葛(各等分)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若大段寒即熱服。

若熱即溫服。瘡疹亦準此。服藥已。身涼止藥。小兒量度多少服。如老兒吃。去芍藥。

加柴胡一兩。人參半兩。雪白芍藥一分。

(防風白術牡蠣湯)(二) 治發汗多。頭眩汗出。筋惕肉 。

防風(獨莖者去蘆頭) 牡蠣粉(炒黃) 白術(各等分)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以酒調下。米飲亦得。日進二三服。汗止。便服小建中湯。

(李根湯)(三) 治氣上沖。正在心端。

半夏(湯洗半兩) 當歸(一分) 芍藥(一分) 茯苓(一分) 桂枝(一兩) 黃芩(一分) 甘草(炙一分) 甘李根白皮(二合)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大橘皮湯)(四)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疼痛。目暈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入。先服大橘皮湯。吐止后。服小建中湯。

橘皮(一兩半去白) 甘草(炙半兩) 人參(一分) 竹茹(半升)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生姜四片。棗子一枚。以水二鐘。煎取一盞。去滓分二服。

(橘皮竹茹湯)(五) 治噦逆。

橘皮(二兩) 竹茹(一升) 甘草(二兩炙) 人參(半兩) 半夏(一兩湯洗)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生姜六片。棗子一枚。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進三服。

(生姜橘皮湯)(四) 治干嘔噦。若手足厥冷者。

橘皮(四兩) 生姜(半斤)上銼如麻豆大。水七盞。煎至三盞。去滓溫服一盞。

(陰旦湯)(六) 治傷寒肢節疼痛。內寒。外熱。虛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三兩炮) 黃芩(三兩) 桂(四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棗二枚。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夜二。

(陰毒甘草湯)(七) 治傷寒初得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蚍幜呷找陨?。

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而疾。仲景云。此陰毒之候。身如被杖。喉咽痛。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

甘草(炙) 升麻 當歸(各二分) 雄黃(一分) 桂枝(去皮二分) 鱉甲(一兩半醋炙秤) 蜀椒(一分。出汗閉口者及子去之)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服。如人行五里頃。更進一服。溫覆取汗。毒當從汗出。汗出即愈。若未汗再作。

(白術散)(八) 治陰毒傷寒。心間煩躁。四肢逆冷。

白術(一兩) 細辛(一兩) 附子(一兩炮去皮臍用) 桔梗(一兩去蘆頭) 干姜(半兩炮裂銼) 川烏頭(一兩炮裂去皮臍)上件藥。搗為細末。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不計時候。稍熱和滓頓服。

(附子散)(九) 治陰毒傷寒。唇青面黑。身背強四肢冷。

附子(三分炮裂去皮) 桂心(半兩) 當歸(半兩銼微炒) 干姜(一分炮裂銼) 半夏(一分湯洗七次去滑) 白術(半兩)上件搗篩為細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衣覆取汗。如人行十里未汗再服。

(正陽散)(十) 治陰毒傷寒。面青。張口出氣。心下硬。身不熱。只額上有汗。

煩渴不止。舌黑多睡。四肢俱冷。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 麝香(一錢研細入) 干姜(一分炮裂銼) 皂莢(一挺去皮涂酥炙令黃色去子)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不計時候。和滓熱服。

(肉桂散)(十一) 治傷寒服冷藥過度。心腹脹滿。四肢逆冷?;璩敛蛔R人。變為陰毒。

肉桂(三分去皴皮) 赤芍藥(一兩) 陳橘皮(一兩) 前胡(一兩去蘆頭)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 當歸(一兩) 白術(三分) 高良姜(三分銼)人參(一兩去蘆頭) 吳茱萸(半兩湯浸) 濃樸(三分去皮姜汁炙令香熱)木香(三分)上件搗為粗末。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棗子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頻服。

(回陽丹)(十二) 治陰毒傷寒。面青手足逆冷。心腹氣脹。脈候沉細。宜此治之。

硫黃(半兩細研入) 木香(半兩) 蓽澄茄(半兩) 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 干姜(一分炮裂銼) 干蝎(半兩) 吳茱萸(半兩。浸七遍焙干微炒)上件藥搗羅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生姜湯下三十丸。頻服二服。復以熱酒一盞投之。以濃衣蓋取汗。

(返陰丹)(十三)治陰毒傷寒。心神煩躁。頭痛四肢逆冷。

硫黃(五兩) 太陰玄精石(二兩另研) 硝石(二兩另研用) 附子(炮裂去皮臍) 干姜(炮裂銼) 桂心(以上各半兩)上件藥用生鐵銚。先鋪玄精末一半。次鋪硝石末一半。中間下硫黃末。又著硝石蓋硫黃。都以玄精蓋上訖。用小盞合著。以三斤炭火。燒令得所。勿令煙出多。急取瓦盆合著地面。四向著灰。蓋勿令煙出。直候冷。取出細研如面。后三味搗羅為末。與前藥同研令勻。用軟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煎艾湯下。頻服汗出為度。病重則三十丸。此方甚驗。喘促與吐逆者入口便住。又服此方藥三五服。服之不退。便于臍下一寸灸之。須是大段。日夜不住手灸。不限多少壯數。灸之。仍艾炷勿令小。小則不得力。若其人手足冷。小腹硬。即須更于臍下兩邊各一寸。各安一道三處臍下灸。仍與當歸四逆湯。并返陰丹。亦須頻服。內外通透。方得解退。若遲慢即便死矣。又若是陰癥。加以小便不通。及陰囊縮入。小腹絞痛欲死者。更于臍下二寸石門穴。大段急灸之。仍須與返陰丹。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慎勿與尋常利小便藥也。尋常利小便多是冷滑藥。此是陰毒。氣在小腹所致也。世有醫者。見小便不通。便用炒鹽及裹熱藥于臍下便熨。欲望小便通。緣陰氣在小腹之間。致被熱物熨著。無處出得。即便奔上沖心。

往往有死者。

(天雄散)(十四) 治陰毒傷寒。身重背強。腹中 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堅強。短氣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而疾。

天雄(一兩炮裂去皮臍) 麻黃(半兩去根節) 當歸(半兩切微炒)白術(半兩) 肉桂(一兩去粗皮) 半夏(半兩湯泡洗七次去滑)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炒) 干姜(三分炮) 川椒(一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汁) 濃樸(一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件藥搗為粗末。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子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如人行十里。未汗再服。

(續添)正元散 退陰散(出百問方)(正元散)治傷寒。如覺風寒吹著四肢。頭目百骨節疼痛。急煎此藥服。如人行五里再服?;蜻B進三服。出汗立瘥。若患陰毒傷寒。入退陰散半錢。同煎。或傷冷傷食。頭昏氣滿。及心腹諸疾。服之無有不取效者。

麻黃(去節秤) 陳皮 大黃(生用) 甘草(炙) 干姜(炮用) 肉桂(去皮) 芍藥 附子(炮去皮用) 茱萸(湯洗焙炒) 半夏(洗。各等分)上麻黃加一半。茱萸減一半。同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生姜三片。棗一枚。

煎至七分。熱服。如出汗。以衣被蓋覆。切須候汗干。去衣被。如是陰毒。不可用麻黃。

免更出汗。

(退陰散)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脈沉細。頭痛腰重。連進三服。小小傷冷。每服一字。入正元散內同煎。入鹽一捻。陰毒傷寒咳逆。煎一服細細熱呷便止。

川烏 干姜(各等分)上為粗末。炒令轉色。放冷。再搗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鹽一捻。煎半盞。

去滓溫服。

(蔥熨法)(十五) 治氣虛陽脫。體冷無脈。氣息欲絕。不省人。及傷寒陰厥。百藥不效。蔥以索纏如繩許大。切去根及葉。唯存白。長二寸許。如大餅 。先以火 一面。令通熱。又匆令灼人。乃以熱處搭病患臍連臍下。其上以熨斗滿貯火熨之。令蔥餅中熱氣郁郁入肌肉中。須預作三四餅。一餅壞。不可熨。又易一餅。良久病患當漸醒。

手足溫。有汗即瘥。更服四逆湯輩。溫其內。昔曾有患傷寒冥冥不知人。四體堅冷如石。藥不可入。用此遂瘥。

(葶藶苦酒湯)(十六) 治傷寒七八日內熱不解。

苦酒(米醋是也一升半) 生艾汁(半升。無生艾煮熱艾汁或用艾根搗取汁用。) 葶藶(熬杵膏一合)上煎取七合作三服。

(陽毒升麻湯)(十七) 治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蚍幫孪轮蟆W兂申柖?。腰背痛。煩悶不安。面赤狂言。或走。或見鬼。或下利。脈浮大數。面赤。斑斑如錦紋。

喉咽痛。下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也。

升麻(二分) 犀角屑(一分) 射干(一分) 黃芩(一分) 人參(一分) 甘草(一分)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去滓飲一湯盞。食頃再服。溫覆。手足出汗。汗出則解。不解。重作。

(大黃散)(十八) 治陽毒傷寒未解。熱結在內?;秀比缈裾?。

川大黃(一兩半切) 桂心(三分) 甘草(一兩炙微赤) 川芒硝(二兩)木通(一兩切) 大腹皮(一兩切) 桃仁(二十一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令微黃)上件搗為粗末。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通利為度。

(梔子仁湯)(十九) 治陽毒傷寒。壯熱百節疼痛。

梔子仁(一兩) 柴胡(一兩半去苗) 川升麻(二兩) 黃芩(二兩)赤芍藥(一兩) 大青(一兩) 石膏(二兩) 知母(一兩) 甘草(半兩炙赤銼) 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者麩炒微黃)上件搗為粗末。每服抄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豉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黑奴丸)(二十) 時行熱病。六七日未得汗。脈洪大?;驍?。面赤目瞪。身體大熱。

煩躁狂言欲走。大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卩洳荒苎?。為壞傷寒。醫所不治為死。或人精魂已竭。心下才暖。發開其口。灌藥下咽即活。兼治陽春及發斑。

大黃(二兩) 釜底煤(研入) 黃芩 芒硝 灶突墨(研入) 梁上塵 小麥奴(各一兩) 麻黃(去節泡一二沸焙干秤三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為九。如彈子大。以新汲水研下一丸。渴者但與冷水盡足飲之。須臾當寒。寒竟汗出便瘥。若日移五尺不汗。根據前法服一丸。瘥即止。須微利。小麥奴乃小麥未熟時。叢中不成麥。捻之成黑勃是也。無此亦得。此藥須是病患大渴倍常。燥盛渴者。乃可與之。不渴若與之。反為禍耳。

(五積散)(二十一) 治陰經傷冷。脾胃不和。及感寒邪。

枳殼(五兩麩炒令色黃熟) 官桂(去皮二兩) 濃樸(三兩去皮凈) 人參(二兩) 吳白芷(四兩洗凈焙干) 白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洗凈) 當歸(三兩洗) 麻黃(去節三兩) 半夏(三兩湯洗七遍) 川芎(二兩) 陳橘皮(八兩洗不去穣) 甘草(二兩半) 干姜(三兩) 蒼術(二十四兩。新者凈洗焙干) 桔梗(十二兩。緊實白者洗凈焙干)上件除枳殼肉桂外。其余并一處生搗為粗末。分作六分。于大鑊內用文武火炒。令黃熟。不得焦。用紙攤于板床。候冷。入前件枳殼官桂末一處和勻。入瓷合盛。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服。傷寒入蔥白一莖。豆豉七粒。同煎連服。出汗或脾胃不和。內傷冷食。渾身疼痛。頭昏無力。胸膈不利。吃食不下。氣脈不和。四肢覺冷。至晚心躁困倦。即入鹽少許同煎?;蛘哧幗泜J肿隳胬洹;蛩锾擉@。及虛汗不止。脈細疾。面青嘔逆。更宜入附子同煎。加減多少。并在臨時。

(霹靂散)(二十二) 治陰盛隔陽。煩躁不飲水。

附子一枚及半兩者。炮熟取出。用冷灰焙之。去皮臍為粗末。真臘茶一大錢。細研同和。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一盞。

煎六分。臨熟入蜜半匙。放溫冷服之。須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

(火焰散)(二十三) 治傷寒惡候。

舶上硫黃 黑附子(去皮生用) 新臘茶(以上各一兩為細末)上先用好酒一升調藥。分大新碗五口中。于火上攤蕩令干。合于瓦上。每一碗下燒熟艾一拳大。以瓦 起。無令火著。直至煙盡。冷即刮取。卻細研。入瓷合盛。每服二錢。酒一盞。共煎七分。有火焰起。勿訝。傷寒陰毒者。四肢冷。

脈沉細。或吐或瀉。五心躁煩。胸中結硬?;蜣D早伏陽在內。湯水不得下?;驘o脈。先吃一服。如吐卻更進一服。后心中熱。其病已瘥。下至臟腑中表未解者。渾身壯熱。脈氣洪大。便宜用發表藥?;虮斫庹?。更不發熱。便得眠睡。渾身有汗。方可用調氣湯散。如服此藥二服不應。不可治也。

(丹砂丸)(二十四) 治傷寒陰陽二毒相伏。危惡形證。

舶上硫黃 水銀 太陰石 太陽石 玄精石(以上各一兩研) 硝石(半兩)上件藥為末。先用無油銚子。以文武火炒。下諸藥末。令勻。如灰色。研如粉面。

生姜自然汁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龍腦牛黃生姜蜜水下。壓躁也。若陽毒。棗湯下。陰毒荏湯下。不得于屋底炒。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手房| 舒城县| 班玛县| 通化县| 漳浦县| 壤塘县| 昭觉县| 罗城| 化州市| 当雄县| 灵寿县| 安陆市| 永德县| 顺昌县| 磐安县| 黄冈市| 秀山| 舞钢市| 潼南县| 牟定县| 乐山市| 石城县| 吴川市| 黄梅县| 芦山县| 铁岭县| 阿图什市| 泾川县| 马关县| 响水县| 凯里市| 浪卡子县| 南平市| 安陆市| 萍乡市| 繁昌县| 治县。| 泊头市| 常山县| 武汉市| 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