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序
- 曲阜林廟展謁記
- 陳沅
- 1979字
- 2015-12-21 12:30:36
余性嗜游,自丱已然。于先民遺宅故壟,尤喜訪求。每當登眺憑吊,頓覺身在塵外,神與古會,悠然自樂,世事都忘。時復于悠然自樂中,更起無限悲涼,蓋情之所發,無能自已也。久而成癖,興之所至,輒廢讀冒險往,師戒友規,終弗之聽。群目為放浪,而余實得真趣。方舞象,一郡之山川勝跡已探討殆遍,自是齒日長,興日增,而志亦日壯矣。
甲辰歲,適赤土國,嗣督僑學,職方語文,居久漸習。乃西溯紅坡娃河、經力撫里滑蘭、抵那空氏貪馬叻。“桴村水市,鱷窟燕巖。煙嵐溟渤,炎荒奇境。”作《木暹西部游記》。
僑戈辣,蹤跡所暨,東臨柬埔寨,西極緬境,北履老撾。“穴處巢居,風猶太古。文身椎髻,戲尚拔河。”作《麟城風土志》。
己未,暹廷頒苛例,縛束華校,代表僑眾晉京覲陳。時三海未與民同樂,元首優禮遠人,特派大禮官黃君錫臣陪游。“太液冰融,上林花落。白頭宮監,咽談開天。”作《故苑鵑聲記》。
新秋,赴昌平,謁明十三陵,一鞭疲馬,幾迭荒山。“寢殿幽宮,晝眠鼯鼠。西風嶺樹,慟哭寧人。”作《天壽謁陵記》。
出軍都關,登八達嶺。“紅葉黃云,飛沙黯黯。笳聲雁影,征馬蕭蕭。”作《關山鴻印記》。
庚申初春,游武林天竺峰巔,餐雪潤肺。“放鶴亭畔,嚼梅點心。追懷先德,深慚不肖。”作《武林游草》。
癸亥,寓建業,探勝小倉山。“七冢排連,六姬長伴。夕陽一角,仍照桃花。”作《隨園遺跡記》。
乙丑夏,至潯陽,上匡廬,宿白鹿洞。“茂草虛堂,籠燈捫碣。清宵流水,如聞弦歌。”作《鹿洞一宿記》。
栗里訪靖節,居栗樹嶺,式元公墓。“老樹荒村,秖余醉石。守塋賢裔,猶種蓮花。”作《柴桑陶居周墓記》。
溯江至鄂,展先漢大義帝陵。“曠代英雄,碑表漢族。鄱陽一矢,景命祚朱。”作《鵠山霜露記》。
丙寅,南航星加坡,歷柔佛、馬六甲、芙蓉、雪蘭莪、霹靂、庇能、布厘、士吉礁諸部落。“亞歐綰轂,六洲互市。客卿執命,群酋酣處。”作《馬來亞游記》。
丁卯,游云間,尋機云玄宰故跡。“萋萋長谷,黃犬誰呼。瘽瘽云孫,拓碑易米。”作《華亭訪陸董祠宅記》。
戊辰,館瓊臺,于郡西郊下田邨濱涯五龍池,訪謁丘文莊、海忠介二公里墓。“遺像簪笏,奇甸精英。思陵殉國,忠坊滴血。”作《海南丘、海二公里墓記》。
秋,赴潤州,渡江游廣陵,瞻歐文忠像于平山堂,展史忠正墓于梅花嶺。“蟬哀天子,岡屬醉翁。夕照松楸,傷看弓劍。”作《邗溝薄游記》。
庚午,至曲江禮文獻祠,登風采樓。“開元勛業,元佑壯猷。廬武芙蓉,流風宛在。”作《曲江張祠余樓瞻禮記》。
過曹溪,參南華寺,瞻六祖、憨山、丹田三禪師遺蛻。“袈裟佛影,亞仙護法。不生不滅,錄著傳燈。”作《南華隨喜記》。
于役蒼梧,登云蓋山,探金雞巖,峭壁中有石穴,深不可測,傳舜陵在焉。“重華野死,九嶷茫茫。環佩聲消,淚竹蒼蒼。”作《舜陵考赴戎城》。
迂道高望村,尋明端皇帝陵。“毓英延祚,中興莫覩。亂草叢茅,誰薦麥飯。”作《江村尋陵記》。
秋,游端州,躋七星巖,入鼎湖山。“玉屏花掛,水月僧空。龍髯莫攀,天湖志痛。”作《星巖鼎湖攬秀記》。
辛未,旅澄邁。“搜索幽奇,征訪文獻。風俗質樸,水木清華。”作《茍中小志》。
總三十余年,所歷度荒,淼陟巔危,數遭墮馬,覆舟傾車,翻象之險。然所見如鄉先正李景齡、蕭同野、李二何、羅庸庵諸先生題詠碑;周子愛蓮、韓雍遇仙諸石刻;隆武元年建橋碑,知吾郡當電光石火中猶有營造;永歷《丙辰同歸所碑》,知康熙十五年,吾邑仍有奉明正朔;《青龍橋碑》,知宣大邊關道里形勝,詳于翁襄敏之《圖說》;王承恩墓碣,揭總督天下援兵、稽察京營戎政,知烈閹當年曾拜統監兵戎大命。他若張文獻之銅像,丘文莊之檀像,董文敏之四顴塑像,昌敦部之宣撫司印氏薩棘之鐵線橋,匹邁之半沒土中紅石寺,皆世人鮮所見,簡篇鮮所載。
至于山川之奇觀,風俗之詭異,伙難殫述。得此奇秘真趣,故視勞為逸,視險為夷,遇豺虎滿山,暴客伏路亦不之怯。此無他,意志戰勝環境也。顧所踐履,記者十之四,不記者十之六,其所記稿,迭被兵盜水火、白魚巴蟻之厄,存者又不及其半。雖知向所記存,小有裨于職方掌故,稍可以公諸世。惟余本空薄,復頻經世變,悲憤郁伊,心靈蔽礙,偶有抒寫,率膚淺不成文,恐讀者誤余欲以文炫人,則與余意徑庭,是以不敢付剞劂。
闕里關為孕圣之鄉,中華文化發源地,十數年間輪蹄六過魯境,卒以事牽未獲瞻仰。癸酉春,竭誠臨展,始償宿愿,凡林廟興廢,孔庭制度,曲阜沿革,聞見所及,采而錄之,成《曲阜林廟展謁記》,較前諸作加詳。歸曾表之報端,蓋欲使尊圣者讀之,益有所興感;叛圣者讀之,冀速于反省。庶少盡余弼教責。
今歲,從茶陽溫明經丹銘后,襄輯《通志》。丹翁兩詔余益斯記鋟版,同事鳳城楊文學世澤亦數促之。余荒落,丹翁、澤君知之稔之,而亟欲斯記之付梓,以廣其傳者,為弼揚圣教計。余文之陋,殊未遑顧,余敢不從?讀斯記者,幸略余文,而體丹翁、澤君之意焉。
峕民國二十三年甲戌立秋日,西寧山人、饒平陳沅敘于鮀江之韻古樓